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诊治了13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其中共有14个椎体后缘突向椎管内,8个与椎体相连,6个与椎体分离,与其相对应的椎体后角骨缺损区内为椎间盘髓核组织;病变主要见于L4.5及S1椎体后上缘或下缘。成人中见这种病变很可能是青少年时期椎后缘后骨骺环变异或陈旧性损伤及其继发改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是青少年时期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1] ,其症状和体征与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椎管狭窄的表现相类似 ,临床极易造成误诊误治。现将本院经CT诊断并经手术治疗的 10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病例进行分析 ,以探讨其CT表现。1 资料和方法本组共 10例 ,均经手术探查。其中男 7例 ,女 3例 ,年龄 14~ 32岁 ,平均 30岁 ,病程 10d~ 4年 ,平均 1.1年。有明确外伤史者 4例 ,腰痛伴有一侧腿痛者 9例 ,腰痛伴有双侧腿痛或双腿交替痛者 4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者 8例。CT检查均用SomatomCR装置 ,扫描条件为 12 5kV ,4…  相似文献   

3.
诊治了13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其中共有14个椎体后缘突向椎管内,8个与椎体相连,6个与椎体分离,与其相对应的椎体后角骨缺损区内为椎间盘髓核组织;病变主要见于L4、5及S1椎体后上缘或下缘。成人中所见这种病变很可能是青少年时期椎体后缘骨骺环变异或陈旧性损伤及其继发改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我科收治的29例采用经皮脊柱内镜症状侧单侧(椎间孔或椎板间入路)治疗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经过6~18个月的随访,中位时间12个月,VAS评分术前为(5.3±2.1)分,术后6个月为(1.5±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DI评分术前为(76.3±25.9)分,术后6月为(16.9±1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手术疗效满意程度:优25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6.2%。结论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等优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内镜下离断骨块是否完全摘除需根据术前CT三维重建,判定离断骨块稳定性,以神经根或硬膜囊充分减压为目的,并评估完全摘除后对椎间盘纤维环强度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38岁。青少年时期曾从事体操运动,6个月前因车祸造成腰部外伤,下肢疼痛,活动受限,并逐步出现双下肢坐骨神经痛及间歇性跛行。查:腰4、5椎间隙两侧及椎旁压痛(+),双下肢放射痛(+),右直腿抬高试验40°,左直腿抬高试验50°,腰5神经根性分布区皮肤感觉减退存在, 长伸肌、趾长伸肌、趾短伸肌肌力减弱,跟膝腱反射未见异常,腰活动度侧弯10°15°,前屈20°,后伸0°,CT片:腰4、5间盘疝,椎管内见一三角形骨性游离体,硬膜囊及双侧神经根明显受压,腰4椎体后下缘模糊不清。以腰4、5椎间盘突出合并骨化收入院并行手术治疗,术中对硬膜囊及神经根…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15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诊断和手术方法及疗效,为提高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诊疗水平提供参考。方法15例患者,6例入院诊断为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8例术前经CT扫描确诊为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10例采取椎板双侧开窗骨块切除手术,5例行黄韧带切除椎间隙入路手术。术中可见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外,椎体后缘均可见到崩裂的骨块。结果15例术后疼痛症状消失。随访6~48个月,仅2例患者诉遗留一侧小腿外侧轻度麻木;2例患者诉偶有轻度腰酸。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MRI影像中如见到椎间盘突出相应部位的椎体后缘有缺损时,应行病椎间隙CT扫描以明确诊断。该症一般行推拿或牵引等保守治疗无效。椎间盘髓核摘除及骨块同时切除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报道7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及结果等,并对该症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闵敏 《九江医学》1996,11(1):15-16
本文报告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12例,本症多为重体力劳动或运动员,由此认为其发生机制与患者青少年时期反复的应力劳损有关,导致腰椎椎体后缘隆凸或与椎体分离连同退变的椎间盘-并突入椎管,引起腰腿痛。笔者还对本症的命名,诊断及治疗作了详尽讨论,指出CT检查对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病理改变及影像学诊断依据,提出治疗原则及手术要点。方法对收治的腰腿痛患者进行CT检查,确诊病例不宜牵引推拿治疗。手术采用双侧椎板开窗术式,切尽病变间隙的游离骨块及椎间盘,术后3周戴腰围下地。结果12例患者全部手术治疗,术后疼痛消失。随访1~9年,5例于阴雨天或过劳后腰部有轻微酸痛。1例于术后6年时出现对侧小腿胀痛,无进行性加重。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CT检查最有价值,不宜进行牵引推拿治疗,双侧椎板开窗术式是疗效确切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9):141-143
目的探讨在患有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断方式选择当中,CT与MRI的不同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25例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让其入院后分别接受CT扫描与MRI扫描诊断,对两组患者的具体检查情况、确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接受MRI扫描检查的确诊情况多于CT检查,MRI确诊例数25例,CT确诊例数23例,但是两种检查方式的相关数据对比后无差异(P0.05),在所有患者当中,21例患者治疗8~20 d后症状基本消失,患者接受CT检查显示病灶多为低密度病灶,MRI检查则出现高信号表现。结论对于患有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的诊断,让其接受MRI的诊断效果要稍好于CT扫描诊断,可作为这类患者的首选诊断方式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2.
CT及PET/CT在诊断胸膜间皮瘤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胸膜间皮瘤的螺旋CT征象特点,并探讨PET/CT对胸膜间皮瘤影像学诊断的辅助补充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2月至2006年6月间经组织细胞学证实的23例胸膜间皮瘤患者螺旋CT及7例患者的PET/CT检查征象。结果:23例胸膜间皮瘤患者中,良性7例,恶性16例。局限性结节样胸膜增厚9例,良性7例,恶性2例;14例弥漫性胸膜增厚均为恶性。应用PET/CT检查的7例患者中,排除手术可行性5例。结论:CT能很好地显示胸膜病变的部位、形态、范围及与周边组织的关系,而PET/CT可更好地鉴别病变的良、恶性,及是否伴有远处转移,对恶性病例的分期更准确,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C)64排螺旋CT双期边缘部强化特征的组织病理学基础。方法 52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PHCC患者术前行全肝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观察其边缘部CT强化方式;手术标本行常规HE染色和HapPar1、CD34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各种病理改变。结果 CT平扫病灶边缘清楚者,病理上肿瘤多有或薄或厚包膜,肿瘤以膨胀性生长为主;而边缘不清的病理上肿瘤浸润性生长多见;动态增强后肿瘤边缘不清或呈高密度者,癌细胞浸润率高,边缘新生血管丰富,转移几率高,预后差;而呈低密度者癌细胞浸润率低,新生血管较少,转移几率低,预后相对较好。结论动态CT双期增强扫描能很好地显示肿瘤边缘的强化特征,进而反映其组织病理学改变,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表现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和(或)免疫组化证实的胸部SFT患者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中SFT发生在胸膜者18例,其中1例位于叶间裂内;发生在纵隔者1例;发生在肺内者1例。CT平扫14例密度均匀,6例密度欠均匀,内可见低密度区,3例瘤内见斑点状钙化。行增强扫描的15例患者中11例肿块呈轻中度强化,3例肿块呈明显强化,其中4例肿块内出现强化血管影,3例呈特征性的“地图样”强化。18例胸膜SFT中4例可见“尾征”,1例带蒂。结论胸部SF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和鉴别诊断,可以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结核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或其它辅助检查及临床追踪证实的肾结核的CT表现。结果:26例肾结核全部是临床型肾结核,肾结核的CT表现随病理的变化而变化。围绕肾孟呈“花瓣样”聚集的多发囊样低密度影是肾结核的特征性表现。肾结核的表现还有:肾皮质局部或普遍性萎缩变薄,肾盂及输尿管壁普遍增厚,管腔狭窄或扩张,肾实质肿块或钙化,肾的体积增大或缩小以及肾功能损害等。肾功能丧失、自截肾是肾结核的晚期表现。结论:CT扫描对肾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是目前肾结核的最佳的诊断方法。肾结核CT表现不典型时,密切结合临床及其它检查是正确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对179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临床、CT检查结合病理学基础进行了分析,虽然CT不能直接显示脑小穿支动脉的硬化改变,但可以反映动脉硬化后所造成的脱髓鞘改变和腔隙性脑梗塞。作者认为,通过CT结合临床能够对该病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腰椎峡部裂的矢状位重建诊断。方法对20例椎弓峡部裂的病例进行CT扫描和多平面重建,获得矢状位图像。随机选择3具经福尔马林固定过的腰椎标本直接矢状位扫描和横断位扫描,再将横断位扫描的图像重建成矢状位和三维图像。结果在直接矢状位上腰椎椎弓峡部显示良好,上、下关节突及椎弓峡部和椎弓根同时显示在同一图像上,矢状位重建图像与直接矢状位图像完全一致。在20例椎弓峡部裂病例中单腰椎19例,双腰椎1例,裂隙的形态及角度显示良好。结论矢状位重建可清晰的显示椎弓和椎弓峡部裂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腰椎椎弓峡部裂的CT表现,探讨各个征象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自可疑椎弓峡部裂脊椎的椎弓根的上缘至下一个椎弓根上缘,层厚2~3mm连续扫描.结果86例中发生L5椎弓峡部裂51例,L4者33例,L3,者2例.各种CT征象发现率为:环裂征91%,椎体前移征85%,双椎体征50%,椎管拉长征45%,双关节面征38%,葫芦征26%,游移征15%,磨旋征6%.结论环裂征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双关节面征及葫芦征发现率较低,但特异性较高.椎管拉长征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其它征象无论其发现率大小,均是该病的继发改变,不能作为确诊的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9.
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认识.方法:对34例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患者的CT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主要CT表现为腰椎椎体后缘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缘致密硬化,缺损后方有~骨块突入椎管,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可伴有椎间盘突出.结论:CT对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具有肯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经骶后孔穿刺前间隙置管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5例,用硬膜外穿刺针,经第1骶后孔进针,穿刺人硬膜外侧隐窝。在X线透视下循前间隙置入带钢丝的硬膜外导管至椎间盘突出压迫处,经注药试验和造影确认穿刺到位后以微量泵泵入胶原酶1200U。观察穿刺成功的例数与治疗后15d评价患者疼痛缓解情况。结果应用此法在硬膜外前间隙置管45例全部成功。注射胶原酶15d后患者疼痛消除率60%(27/45例),缓解率40%(18/45例),总有效率100%(45/45例)。结论经第1骶后孔穿刺硬膜外置管可准确地到达硬膜外前间隙,能有效消除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