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3.0T MRI IDEAL序列显示正常臂丛神经节后段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0T MRI IDEAL序列对正常人臂丛节后神经的显示及其可行性。方法:对30例健康志愿者行双侧臂丛神经MR冠状位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WI、STIR、IDEAL序列。各序列所用层厚、层间隔及扫描范围均相同。3种序列对臂丛神经节后段的组织对比度、边缘锐利度、图像质量几方面进行观察。结果:3种序列均能显示臂丛神经节后段;图像质量、组织对比度及边缘锐利度比较,IDEAL序列优于T1WI和STIR序列(P<0.05)。MPR重建后IDEAL效果最佳。结论:IDEAL是显示臂丛神经较满意的序列。  相似文献   

2.
臂丛神经MRI正常表现及检查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正常臂丛神经在MRI不同成像序列中的表现,确定臂丛神经损伤时最佳MRI检查方案。方法20名正常志愿者行常规及MR新技术检查。观察各序列中臂丛神经的表现及显示情况。结果常规T1WI、T2WI臂丛神经呈等信号,STIR上呈高信号。冠状面T1WI、T2WI及STIR图像对比噪声比分别为:4.96±0.31、6.07±0.18、23.09±1.20,STIR图像对比噪声比明显高于常规组(P=0.000);对节后段C5,6神经根及上干的显示评分STIR序列明显高于常规序列。3D-FIESTA-c序列清晰显示椎管内神经前后根,为脑脊液高信号环绕下的等信号丝状结构。3D-FSPGR图像可清晰显示臂丛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结论联合常规及MRI新技术,可全面、清晰地显示臂丛神经,作为臂丛神经的常规检查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 3D-FIESTA-c序列增强扫描在臂丛节前神经成像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志愿者和10例臂丛神经节前损伤的患者行3D-FIESTA、3D-HESTA-c平扫和3D-FIESTA-c增强序列扫描.评价3种方法对臂丛节前神经根根束数目的显示情况、对比噪声比(Contrast noise ratio,CNR)以及图像伪影,观察臂丛神经节前部分及其损伤在3D-FIES-TA-c序列增强扫描中的MR表现.结果:3D-FIESTA、3D-FIESTA-c平扫、3D-FIESTA-c增强对双侧臂丛神经节前部分(C5~C8、T1)神经前后裉根束数目的显示存在统计学差异.3D-FIESTA-c平扫、3D-FIESTA-c增强对双侧臂丛神经节前部分(C5~C8、T1)神经前后根根束数目的显示均高于3D-FIESTA.而3D-FIESTA-c平扫与3D-FIESTA-c增强对双侧臂丛神经节前部分(C5~C8、T1)神经前后根根束显示数目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序列CNR分别为39.44±6.65、39.91±6.52、25.92±6.95.三者的CNR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3D-HESTA、3D-FIESTA-c平扫的CNR均高于3D-FIESTA-c增强.3D-FIESTA与3D-FIESTA-c平扫的CNR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D-FIESTA-c增强序列增加了背景组织中肌肉的信号强度,不利于观察臂丛神经节前部分及其损伤.结论:3D-FIESTA-c增强与3D-FIESTA-c平扫尽管在显示神经根根束数目上无统计学意义,但由于其增加了背景组织中肌肉的信号强度,笔者认为宜在增强前行3D-FIESTA-c序列扫描.  相似文献   

4.
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在臂丛神经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结合STIR-EPI背景抑制技术在臂丛神经成像的技术参数及其可行性。方法对32名接受颈部MR检查的患者(17~66岁,男15例,女17例)行常规臂丛神经冠状位STIR/longTE序列及横断位STIR-EPIDWI序列扫描。对STIR-EPIDWI序列原始图像行MIP重建,获得臂丛神经任意角度的冠状位图像。观察两种成像方法获得的臂丛神经图像,计算32例患者共64侧可清晰显示的臂丛神经根、神经节、锁骨上神经及锁骨下神经的数目,并对两者臂丛神经的显示率进行配对资料的χ2检验。结果在总共64侧臂丛神经中能清晰显示的臂丛神经根、神经节、锁骨上神经及锁骨下神经在STIR-EPIDWI的冠状位重建图像分别为60/64、57/64、56/64、50/64;在STIR/longTE序列为37/64、28/64、52/64、44/64。在STIR-EPIDWI的冠状位重建图像上,能较充分展现臂丛神经的走行。STIR-EPIDWI序列对臂丛神经根及神经节的显示率要高于STIR/longTE序列(χ2=18.983,P<0.05;χ2=33.072,P<0.05),而且有良好的背景信号(脂肪、血管)抑制效果。对锁骨上和锁骨下神经的显示,两者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背景信号抑制STIR-EPIDWI序列与常规STIR/longTE序列相比,能同样满意地显示臂丛神经,而且对神经根和神经节的显示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腘窝段腓总神经及其分支的MR检查方案。方法 对30名志愿者腘窝段腓总神经及其分支行改良斜冠状位快速自旋回波(FSE-XL) T1W、FSE-XL T2W、FSE-XL T2W+迭代分解水和脂肪回声不对称与最小二乘法估计(IDEAL)、短时反转恢复(STIR)及矢状位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3D FSPGR)+IDEAL序列扫描。分别计算并比较不同序列斜冠状位图像中腓总神经/股二头肌的CNR,对比分析斜冠状位图像显示腓总神经及其分支的评分;分析矢状位3D FSPGR+IDEAL对腓总神经及其分支的显示率。结果 斜冠状位FSE-XL T1W、FSE-XL T2W、STIR、FSE-XL T2W+IDEAL序列图像的CNR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57,P<0.01),FSE-XL T1W、FSE-XL T2W与STIR和FSE-XL T2W+IDEA序列图像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4种序列斜冠状位图像显示腓总神经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7,P=0.942),显示腓外侧皮神经、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SE-XL T2W+IDEAL与STIR序列图像显示腓外侧皮神经、腓深神经及腓浅神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D FSPGR+IDEAL对腓总神经及其分支的显示率均为100%。结论 MRI可较好地显示腘窝段腓总神经及其分支,推荐采用斜冠状位FSE-XL T2W+IDEAL及矢状位3D FSPGR+IDEAL序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观察MR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短时反转恢复(STIR)与三维双回波稳态(3D-DESS)序列显示锁骨上臂丛神经的价值。方法 纳入41例疑诊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均接受MR检查,其中11例臂丛神经损伤、30例未损伤,观察平扫和增强3D-SPACE-STIR及3D-DESS序列图像,比较4组图像显示神经效果、背景抑制评分及对比度噪声比(CNR)。结果 锁骨上臂丛神经于平扫3D-SPACE-STIR序列呈高低混杂信号,损伤后信号更高;于增强3D-SPACE-STIR序列呈高信号,损伤后信号更高;于平扫3D-DESS序列呈稍高信号,损伤后信号无明显变化。上述3组图像均可清晰显示神经连续性及其径线,其中增强3D-SPACE-STIR序列效果最佳。增强3D-DESS序列中,锁骨上臂丛神经呈等信号,与周围肌肉信号相仿;损伤后信号无明显变化。显示锁骨上臂丛神经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增强3D-SPACE-STIR、平扫3D-DESS、平扫3D-SPACE-STIR及增强3D-DESS序列(P均<0.05);背景抑制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增强3D-SPACE-STIR、平扫3...  相似文献   

7.
三种MR序列对臂丛节后神经显示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显示臂丛节后神经的较理想的MR检查序列.方法 采用1.5T MRI对30名健康志愿者行双侧臂丛神经冠状面扫描,三种序列分别为T 2/FSE序列、STIR序列、T2/FSE/FAST,各序列所用层厚、层间距及扫描范围均相同.由两位高年资MR诊断医师和一位MR技师根据所得图像评估每一序列对正常臂丛节后神经的显示情况.结果 三种序列均能显示臂丛节后神经,T2/FSE/FAST序列优于T 2/FSE和STIR序列(χ^2=12.38, P〈0.05;χ2=9.32,P〈0.05),而T 2/FSE、STIR二种序列显示臂丛节后神经相当( χ^2=0.268,P〉0.05).结论 T2/FSE/FAST是显示臂丛节后神经较满意的序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高场强磁共振3D-STIR增强成像序列在臂丛神经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材料与方法:2011年10月至2015年9月收住我院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15例,住院期间均接受3.0T超导磁共振扫描检查,图像后处理,扫描序列包括SET1WI、FSET2WI、3D-STIR。对不同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磁共振扫描图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中15例患者中臂丛神经节前损伤7例,3D-STIR表现为脂肪浸润和神经肌肉萎缩1例、脊髓移位1例、椎管内脑脊液积聚1例、神经根缺失或离断1例、"黑线征"1例、脊髓水肿1例、创伤性脊膜囊肿1例。臂丛神经节后损伤6例,STIR多呈高信号、神经干断端分离、连续性和结构消失2例;STIR呈中等稍高信号、神经干结构紊乱不清、走行僵硬2例;STIR信号增高、神经干走行自然、增粗2例。混合型损伤2例,表现为节前神经根连续性中断,节后神经根连续性中断、结构紊乱、走行僵直,损伤的神经周围软组织结构紊乱。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常规MRI序列的诊断符合率为46.7%(7/15),而3D-STIR序列的诊断符合率为93.3%(14/15),2者诊断效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3D-STIR序列具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对臂丛神经损伤做出准确的定性及定位诊断,较好地显示椎管内外臂丛神经结构。  相似文献   

9.
正常臂丛节后神经MR神经成像术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正常人臂丛节后神经MR神经成像术参数及其可行性.方法对30例健康志愿者行双侧臂丛节后神经MR冠状位扫描,扫描序列包括:常规自旋回波序列(SE)T1加权(T1WI)、T2加权(T2WI,TSE)、MR神经成像术(MRN),观察3种序列对臂丛节后神经的同层显示情况,并计算各序列图像对比噪声比.结果 T1WI、 T2WI、MRN对臂丛节后神经同层显示率分别为56.7%、53.3%、83.3%;对臂丛节后神经根与锁骨下束同层显示率分别为50%、46.7%、70%.MRN对臂丛节后神经的同层显示率,臂丛节后神经根与锁骨下束同层显示率明显高于常规序列(P<0.01,P<0.05),T1WI与T2WI序列对臂丛节后神经的显示率无明显差异(P>0.05).各序列图像对比噪声比分别为:2.04±0.97、2.11±1.01、23.68±5.93,MRN图像对比噪声比明显高于常规组(P=0.000).结论 MR神经成像术对臂丛节后神经的显示率及对比噪声比明显高于常规成像序列,使臂丛节后神经显示成为高信号,可作为显示臂丛病变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创伤性臂丛神经损伤的磁共振成像(MRI)三维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three-dimensional 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 state acquisition with cycled phases,3D-FIESTA-C)序列和三点法非对称回波水脂分离成像(iterative decomposition of water and fat with echo asymmetry and least squares estimation,IDEAL)序列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创伤性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进行术前MRI 3D-FIESTA-C及IDEAL序列检查后,再行图像后处理及诊断,总结臂丛神经损伤的MRI特征,将诊断结果与手术探查结果进行比较,评价术前MRI 3D-FIESTA-C联合IDEAL序列检查在诊断臂丛神经损伤中的作用。结果:12例患者术后证实共有39条节前神经损伤,3D-FIESTA-C序列显示出38条,其中31条神经根影像提示消失或离断,7条神经根丝减少、迂曲,无法连续追踪至椎间孔,同时可伴有神经根袖变钝、脊膜囊肿形成、硬脊膜增厚及脊髓形态信号异常改变。术前MRI 3D-FIESTA-C序列诊断臂丛神经节前损伤的灵敏度为97.5%,特异度为100%,准确率达98.3%。31例120条节后损伤中共12例45条节后神经断裂,其中7条伴纤维瘤形成,IDEAL序列显示42条节后神经根断裂,其他损伤表现为神经增粗,扭曲,走行僵直,周围结构水肿紊乱等。术前IDEAL序列诊断臂丛节后损伤的灵敏度为96.7%,特异度为100%,准确率为97.1%。结论:MRI 3D-FIESTA-C联合IDEAL序列检查可清晰显示节前及节后臂丛神经损伤情况,对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无创性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三维MRI臂丛成像技术在诊断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应用。方法采用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技术对10例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行动态三维MRI臂丛成像,所有10例患者均手术证实为臂丛根性损伤。结果本组患者在伤后早期(1~3天)内行三维MRI臂丛成像均未见明显臂丛根性损伤的特征性MRI表现;伤后10bt5天(平均10天)后,再次行三维MRI臂丛成像,出现典型的臂丛根性损伤MRI表现:神经根消失或离断、创伤性脊膜囊肿、脊髓偏移等。结论三维MRI臂丛成像可以很好地地显示臂丛神经的解剖结构,通过动态成像可以显示臂丛根性神经损伤短期内动态变化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动态三维MRI具有对臂丛神经根性损伤定位准确、无创、操作简单等优点,有着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神经成像对外周神经鞘膜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外周神经鞘膜瘤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常规成像和结合短TI反转恢复时间成像(3D-STIR)增强序列扫描。分析和评价3D-STIR增强扫描序列对外周神经鞘膜瘤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比较常规MRI成像及3D-STIR序列增强扫描对外周神经鞘膜瘤诊断的征象和价值。结果27例外周神经鞘膜瘤患者,磁共振常规成像可以显示病灶的部位、数目、形态、体积、信号特征。3D-STIR增强扫描序列上均可清晰显示周围神经走行及病变同周围神经关系。结论磁共振常规序列及3D-STIR增强扫描序列对外周神经鞘膜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臂丛神经磁共振成像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磁共振成像的技术方法及其可行性。方法:对15例正常志愿者行双侧臂丛神经成像:包括常规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1加权(T1W/T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加权(T2W/TS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加权加SPIR脂肪抑制(T2W/SPIR)冠状位扫描以及弥散加权背景抑制成像序列(DWIBS)轴位扫描。结果:T1W/TSE、T2W/TSE、及T2W/SPIR对臂丛节后神经同层显示率分别为53.3%、56.7%和83.3%;DWIBSMIP重建图像对臂丛神经的全貌显示较为完整、清晰、直观;T1W/TSE、T2W/TSE、T2W/SPIR及DWIBSMIP重建图像的对比噪声比分别为10.9±0.9、10.7±1.3、18.5±6.8和29.9±13.3,T2W/SPIR序列和DWIBSMIP重建图像的对比噪声比明显高于T1W/TSE和T2W/TSE序列。结论:T2W/SPIR序列对臂丛神经的同层显示率及图像的对比噪声比明显高于常规T1W/TSE、T2W/TSE序列,DWIBSMIP重建图像能够显示臂丛神经的全貌,两者为臂丛神经成像较为有效的技术方法,对于臂丛神经病变的诊断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邓珍萍  梁娜 《华西医学》2014,(8):1500-1503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损伤的MRI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4月经手术证实臂丛神经损伤21例患者的MRI影像学资料,并与手术所见的相关内容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按臂丛神经损伤分类,臂丛神经节前段损伤13例(23条神经),MRI表现主要有神经根离断或消失11条,神经根增粗或者纡曲9条,其中伴神经根袖形态异常3条,脊膜囊肿9个,硬脊膜增厚6例,脊髓肿胀、变形或移位3例;臂丛神经节后段损伤8例(24条神经),MRI表现主要有神经干增粗8条,中断12条、走行僵直4条,其中邻近结构紊乱、肿胀或萎缩6例。手术所见,臂丛神经节前段损伤27条,神经节后段损伤29条。将臂丛神经节前段、节后段损伤MRI表现分别与手术所见对照,MRI诊断臂丛节前神经损伤的灵敏度为81.5%,特异度为80.0%,准确率为81.3%;诊断节后神经损伤灵敏度为79.3%,特异度为85.7%,准确率为80.6%。结论 MRI可优良地揭示臂丛神经的节前段及节后段损伤,对损伤诊断的准确性高,是临床诊治的一种无创性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制匀场辅助装置在3DCube T2W序列正常臂丛神经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相同参数对30名健康志愿者双侧臂丛神经进行2次斜冠状位3DCube T2W序列扫描,第2次扫描时使用匀场辅助装置,测量神经、肌肉、背景噪声信号,并进行MIP、CPR等后处理和图像质量评级,计算神经SNR及对比噪声比(CNR)。结果常规扫描图像常出现颈部低信号伪影、颈肩部脂肪抑制不均匀现象,神经根、斜角肌、胸锁关节和腋动脉水平臂丛神经成像质量分级分别为2.38±0.64、2.45±0.53、1.73±0.66、1.95±0.53。使用匀场辅助装置后,图像颈部伪影消除,颈肩部脂肪抑制效果明显改善,神经根、斜角肌、胸锁关节和腋动脉水平臂丛神经成像质量分级分别为3.95±0.21、3.82±0.39、3.38±0.55、1.97±0.41;其中神经根、斜角肌、胸锁关节水平臂丛神经成像质量分级高于常规扫描图像(P均<0.001)。常规扫描图像的SNR及CNR分别为13.14±4.37、6.65±2.96,使用匀场辅助装置后分别为15.10±5.91、8.03±3.63(P均<0.05)。结论在3DCube T2W序列臂丛神经成像中,应用匀场辅助装置可改善局部磁场均匀度,提高臂丛神经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