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维弹黏塑性固结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超杰  王立忠  陈云敏 《水利学报》2003,34(5):0016-0023
建模时考虑固结压缩的分段性,引入参考应力状态概念、弹黏塑性屈服准则以及一些其它观点,同时结合殷建华[3]等提出有效应力、应变和蠕变速率的唯一性原则,建立了一个原状土的一维弹黏塑性固结模型。计算表明,该模型能适用于一维条件下任何加载方式的固结模拟,能描述表观前期固结压力的应变率效应、次固结引起的表现前期固结压力增加等一些已被试验证实但不能被太沙基固结理论反映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简要归纳了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本构特性和循环塑性模型需满足的力学条件.综合评述了多面、无限多面、两面、单面、边界面、多机构和次加载面模型等常见的土体循环塑性模型及它们预测土的循环加载特性的能力.提出了土体循环塑性模型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3.
针对同一系列某花岗岩堆石料不同应力路径加载试验,进行了修正广义塑性模型与修正南水模型的应力路径适应性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类模型均可以很好地预测常规三轴加载试验结果;对于等p加载应力路径试验,二者可以很好地预测强度特征,但是预测的体变偏差较大,两类模型均低估了等p试验下堆石料的体缩特性;对于等应力比加载试验,南水模型预测结果优于广义塑性模型,对剪胀(缩)规律预测较好。广义塑性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值相差较大, 主要原因在于常规三轴试验下的剪胀方程并不适用于等应力比试验,采用本文建议的修正剪胀方程后,广义塑性模型对等应力比路径试验预测精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适用于饱和粘土循环动力分析的新型边界面塑性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合理评估嵌入式海洋工程结构在海洋环境中的动力响应和工作性能,建立一种形式简单且能真实模拟饱和土体复杂动力特性的本构模型显得极为必要。本文基于广义各向同性硬化准则提出了适用于描述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粘土复杂动力特性的新型边界面塑性模型。模型引入广义各向同性硬化中心,实现边界面的等向硬化和运动硬化,以反映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粘土各向异性的演化;同时,土体的连续循环加载过程被分为三类加载事件:初始加载,卸载和再加载事件,采用不同的插值公式计算其塑性模量,以模拟循环塑性应变和孔压的累积;以该硬化中心作为映射中心,从而体现土体在卸载过程中产生的塑性变形,合理地模拟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应力应变关系的滞回特性。应用该模型对饱和粘土在短期较高应力水平下和长期低应力水平下的循环动力特性进行预测,并与相关文献中的试验数据比较,证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李潇旋  李涛  李舰 《水利学报》2020,51(10):1278-1288
为了研究超固结非饱和土具有的应变软化和剪胀等复杂的力学特性,在弹塑性理论框架内,将巴塞罗那基本模型(BBM)与一种可描述材料循环塑性的硬化法则相结合,建立一个在静态及循环荷载作用下超固结非饱和土的弹塑性双面模型。该模型含有一个边界面和一个加载面,二者在应力空间中随着加卸载进行演化。采用径向映射法则和移动的记忆中心原理来反映超固结非饱和土的循环塑性特征。模型考虑了吸力和超固结的影响,在吸力等于零的时候退化为饱和黏性土的弹塑性双面模型;在无超固结且吸力不等于零的情况下退化为BBM模型。通过与相关静态试验数据的比较,所建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静态加载下超固结非饱和土的力学特征;此外,还利用模型对超固结非饱和土的动态力学特性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循环加载条件下土的应力路径本构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的应力应变关系与应力路径密切相关,充分接近的两条加载路径所产生的变形基本相同,因此可将任意应力路径转化为与其充分接近且易于计算变形的应力路径,从而获得变形。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定义两个应力状态的参量,分别描述等应力比循环加载和等平均应力循环加载条件下土的塑性变形规律,以及两者的相互影响,并给出一个新的加卸载准则,在不增加任何土性参数的条件下,将现有的土的应力路径本构模型扩展应用于循环加载条件,建立了循环加载条件下土的应力路径本构模型。通过与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本文提出的循环加载模型可较合理地反映土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性。模型简单易用,只含5个土性参数,并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7.
考虑剪切中主应力方向的砂土本构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状态依赖性的弹塑性本构模型是当前现代砂土本构理论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但目前所引用的状态参量虽能够反映孔隙比与平均有效应力的联合效应,但尚不能反映剪切过程中的主应力方向对砂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大量复杂应力条件下的空心扭剪试验证明,剪切中的主应力方向对砂土的变形和强度特性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考虑砂土状态依赖性的本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含有主应力方向的砂土状态参量,并将其同时引入剪胀方程和塑性模量,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个能够反映剪切中主应力方向的砂土弹塑性本构模型,通过同相关试验数据的对比和分析,验证了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砂土在不同主应力方向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相似文献   

8.
适用于饱和黏土循环动力分析的新型边界面塑性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合理评估嵌入式海洋工程结构在海洋环境中的动力响应和工作性能,有必要建立一种形式简单且能真实模拟饱和土体复杂动力特性的本构模型。本文基于广义各向同性硬化准则提出了适用于描述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黏土复杂动力特性的新型边界面塑性模型。模型引入广义各向同性硬化中心,实现边界面的等向硬化和运动硬化,以反映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黏土各向异性的演化。同时,土体的连续循环加载过程被分为三类加载事件:初始加载、卸载和再加载事件,采用不同的插值公式计算其塑性模量,以模拟循环塑性应变和孔压的累积;以该硬化中心作为映射中心,从而体现土体在卸载过程中产生的塑性变形,合理地模拟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应力应变关系的滞回特性。应用该模型对饱和黏土在短期较高应力水平下和长期低应力水平下的循环动力特性进行预测,并与相关文献中的试验数据比较,证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考虑状态依赖性的弹塑性本构模型是当前现代砂土本构理论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目前所引用的状态参量虽能够反映孔隙比与平均有效应力的联合效应,但尚不能反映剪切过程中的主应力方向对砂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大量复杂应力条件下的空心扭剪试验证明,剪切中的主应力方向对砂土的变形和强度特性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考虑砂土状态依赖性的本构理论,提出了一个含有主应力方向的砂土状态参量,并将其同时引入剪胀方程和塑性模量,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个能够反映剪切中主应力方向的砂土弹塑性本构模型.通过同相关试验数据的对比和分析,验证了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砂土在不同主应力方向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受压疲劳特性及损伤本构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庆斌  吕培印  张立翔 《水利学报》2004,35(4):0021-0026
基于边界面概念和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混凝土受压各向异性损伤模型。加载面、边界面方程均以损伤能量释放率表示。在能量释放率空间内,由加载面与初始损伤面、边界面之间的位置描述损伤状态。通过建立累积损伤与相应循环损伤能量释放率阈值之间的关系,确定了疲劳加载中极限断裂面的变化规律。利用变形唯一性假定,得到混凝土疲劳与单调加载的损伤量及应力应变之间的关系,为从全过程研究经历多种形式加载的混凝土性能退化规律奠定了基础。完成了混凝土单调加载、单级疲劳和多级疲劳继而单调加载试验,得到了模型中的参数。经比较,模型计算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
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计算中考虑土的各向异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殷宗泽  张坤勇  朱俊高 《水利学报》2004,35(11):0022-0026
土体本构模型一般都将土体作为各向同性材料,应用于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计算时常带来不小的误差,本文以双曲线模型为例剖析了计算中存在的问题。该模型假定从大主应力方向加荷与从小主应力方向加荷弹性模量和泊松比都相同,但真三轴仪试验表明两者有显著差异。混凝土面板中的应力是水荷载引起的,而水荷载沿坝体的小主应力方向施加,无论弹性模量还是泊松比,与荷载从大主应力方向施加都有很大的不同。各向同性的本构模型忽略了它们的差异,仅仅用大主应力方向加荷的方法来确定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必然会有较大误差,对混凝土面板来说就可能是不能容许的误差。文中提出了一种考虑各向异性的本构模型,它是以E-ν模型为基础,作了某些修正处理。用其对面板坝进行计算,面板应力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为进行黄河冰单轴压缩强度的试验,在黄河头道拐水文站附近取冰坯,加工成单轴压缩试验冰样,在实验室测试了其单轴压缩强度。试验温度分别为-3℃、-5℃、-7℃、-10℃、-15℃,应变速率范围10-7s~(-1)~10-2s~(-1)。试样按加载方向分为垂直冰面方向和平行冰面方向,分别测试75个和212个。试验得到250组有效数据,分析结果验证了单轴压缩强度的应变速率效应,建立了单轴压缩强度随应变速率变化的拟合公式;给出不同力学行为下的单轴压缩强度与温度和应变速率的统计关系,进而得到了宽应变速率范围下单轴压缩强度随温度变化的统计关系曲面。此外,试验还推断出河流流向与黄河冰单轴压缩强度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垂直冰面方向加载试样的峰值强度比平行冰面方向加载试样的峰值强度高。  相似文献   

13.
The directional dependency of the acoustic emission (AE) and deformation rate analysis (DRA) methods was analyzed, based on the contact bond model in the two-dimensional particle flow code (PFC2D) in two types of rocks, the coarse-grained sandstone and Aue granite. Each type of rocks had two shapes, the Brazilian disk and a square shape. The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the numerical model had already been verified to be in agreement with those of the physical specimens in previous research. Three loading protocols with different loading cycles in two orthogonal directions were specially designed in the numerical tes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no memory effect is observed in the second loading in the orthogonal direction. However, both the cumulative crack number of the second loading and the differential strain value at the inflection point are influenced by the first loading in the orthogonal direction.  相似文献   

14.
裙式吸力基础作为海洋平台的基础可以有效地提高基础承载力和减小其侧移量。基于数值模拟研究了6个荷载作用位置以及6种荷载作用角度影响下,分层土中裙式吸力基础的倾斜抗拔承载特性及土体变形规律。结果表明:裙式吸力基础的倾斜抗拔承载力随荷载作用点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不同荷载作用角度下,最大倾斜抗拔承载力时的荷载作用点位于基础顶面以下0.50~0.57倍基础埋深处;在不同荷载作用点处吸力基础的倾斜抗拔承载力与荷载作用角度均呈反比的规律;随着荷载作用角度的增大,极限状态下,基础周围土体滑动面与水平方向夹角也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5.
为更深入了解层状岩体的力学特性,首先基于细观损伤力学理论,运用体积平均化的方法,推导了微裂纹对岩体弹性柔度矩阵的贡献;然后基于不可逆热力学框架,导出了损伤矢量的损伤破坏方程;最后建立了层状岩体的损伤破坏本构模型,并通过数值计算模拟了层状岩体的损伤破坏特征,与室内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巴西圆盘劈裂数值试验研究表明:岩体试样的破裂面均从加载点起裂;层理倾角0°、90°时,破裂面为通过加载中心和试样中心的近似平面,层理倾角为其他角度时,破裂面为偏离了加载中心的曲面。与室内试验结果对比可知,本文二次开发的本构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层状岩体渐进破坏的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16.
Landscape metrics are often used to mode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from agricultural and urban surface runoff. By considering topography and the spatial arrangement of land cover, landscape metrics can better account for hydrologic connectivity, loading quantity, and vegetated buffer filtering between nutrient loading sources and streams. For this study we develop a surface runoff nutrient loading metric that considers source (i.e. cropland or developed) loading and buffer filtering along hydrologic transport vectors, or flow paths. We use General Additive Modeling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metric and in-stream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concentrations in the Saginaw Bay watershed in Michigan, US and compare the relative predictive power between this metric and other landscape metrics that do not consider hydrologic connectivity. The flow path-based cropland loading metric was a stronger predictor of in-stream NO3 concentrations than alternative metrics. In-stream P concentrations were best predicted by models that included 48-h antecedent precipitation and catchment-wide proportion of developed landcover. Metric maps reveal high nutrient loading areas where only a small proportion of loading reaches streams via surface runoff, highlighting the need to consider nutrient loading via drainage tiles and other subsurface pathways in efforts to quantify nonpoint source loading to surface waters. The flow path-based loading metric is represented spatially as a gridded dataset showing estimates of nutrient loading adjacent to streams, and with higher resolution stream delineation data it could be used by land managers to target locations for precision buffer placement to intercept surface runoff and reduce nutrient loading.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冻融损伤后岩石加卸荷力学特性,以砂岩为研究对象,对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2种含水率砂岩进行加卸荷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冻融作用后,砂岩受到损伤,在加卸荷作用下,裂纹的扩展方向改变,发育程度加剧,且在饱和组砂岩中表现明显;从裂纹的扩展方向和破裂面角度来看,加载状态下砂岩以剪切破坏为主,卸载状态下以张拉和剪切破坏为主;加载条件下,冻融作用对砂岩造成的损伤反映出砂岩的峰值强度损失和弹性模量损失逐渐增大,且饱和砂岩较天然砂岩略大;卸荷条件下,各循环次数砂岩卸荷变形模量与卸荷当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当卸荷当量约为80%时,变性模量下降显著,而卸荷当量保持一定时,卸荷变形模量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而减小。另外设计的卸荷速率都较小,对变形模量影响不明显。试验结果可为寒区岩质边坡开挖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个混凝土一般应力状态下的变形模型。它建立在应变功硬化塑性增量流动理论的基础上,使用一个完整的二次型载荷函数,包含3个应力不变量,以模拟材料在拉、压应力偏量作用下的性质差异。为应用方便,文中详细列出数值计算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