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屈曲垫片与标准垫片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采用高屈曲垫片与标准垫片的膝关节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2月至2008年7月采用GenesisⅡ型膝关节假体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203例216膝,随机分为高屈曲垫片组(A组,98例107膝)与标准垫片组(B组,105例109膝).术前两组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系统中的膝评分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6周、3个月、6个月、1年及以后每年随访1次.以术后1年为观测终点,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的KSS膝评分、K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术后1年A组随访91例98膝,B组94例96膝.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A组121.1°±6.9°,B组118.6°±8.1°;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改善度A组17.1°±13.3°,B组16.1°±18.8°;膝关节被动屈伸活动度A组127.2°±7.1°,B组121.0°±7.8°;KSS膝评分A组(86.9±7.6)分,B组(87.5±6.8)分;KSS膝关节功能评分A组(91.2±8.7)分,B组(90.1±9.3)分.其中两组膝关节被动屈伸活动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A组4例,B组3例;切口脂肪液化A组3例,B组5例;术后粘连A组2例,B组3例.结论 应用GenesisⅡ型膝关节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时,选择高屈曲垫片者术后早期膝关节被动屈伸活动范围大于选择标准垫片者,而在主动屈伸活动范围及关节功能评分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AKO机器人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伴有严重内翻畸形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采用MAKO机器人辅助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内翻畸形>20°或伴有严重关节外畸形的膝骨关节炎患者13例(16膝),其中关节内畸形15膝,关节外畸形1膝,年龄50~80岁,平均(65.1±8.8)岁。记录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假体位置、冠状面下肢力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估患者遗忘关节评分(FJS)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6.5±2.5)个月,手术时长(95±7)min,术中出血量(23±5)ml,假体位置:胫骨平台内翻0.13°±0.34°,胫骨平台后倾2.75°±0.86°,股骨假体屈曲3.13°±1.45°,股骨假体外旋2.38°±1.20°,股骨假体内翻2.28°±1.00°,冠状面下肢力线内翻3.63°±1.50°,膝关节屈曲9.38°±2.78°。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1例出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至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75.9°±11.4°提高至103.0°±5.5°,KSS功能评分由术前(47.2±6.1)分提高至(84.5±4.0)分,K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41.9±3.6)分提高至(93.7±4.1)分(P均<0.05)。FJS评分平均(73.5±8.0)分,总体患者满意率(评分为4或5分)达到93.8%(15/16)。结论:机器人辅助膝关节置换可以提供个性化手术方案,术中实时反馈提供客观判断,治疗严重内翻畸形的膝骨关节炎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短期结果。  相似文献   

3.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法.[方法]2008年6月~2010年3月,15例(18膝)严重膝外翻患者,术前X线测量FTA角,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且使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价标准KSS评分及功能评分.手术方法采用髌旁外侧入路、针对性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限制性小的假体或非限制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测量FTA角,术后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行KSS评分及功能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8个月.FTA角由术前的27.0°(20°~35°)降低至4.5°(0°~9°);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79.4°(70°~90°)提高到109.7°(100°~120°);KSS评分由术前的28.9分(15~40分)提高到88.7分(85~95分),功能评分由术前的23.0分(0~40分)提高到89.1分(85~95分);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所有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外翻畸形基本得到纠正,所有病例术后无明显疼痛,行走及上下楼梯等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说明对于严重膝外翻畸形的患者,采用髌旁外侧入路、针对性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限制性小的假体或非限制型假体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从而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屈膝的因素,以及获得相对最大屈曲度的技术.方法 自2002年3月至2007年3月,85例患者102膝行高屈曲度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LPS-Flex knee arthroplasty,LF-KA),男16例17膝,女69例85膝;年龄35~79岁,平均64.9岁.膝关节骨关节炎94膝,类风湿关节炎8膝.膝内翻畸形82膝(平均12.8°±3.1°),膝外翻畸形7膝(平均5.1°±2.4°),屈曲畸形31膝(平均15.6°±4.9°).骨缺损5膝.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前活动度为61°~135°,平均110.5°;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41°~120.,平均85.5°.手术均采用NexGen,LPS-Flex假体.临床疗效以HSS评分为标准,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估膝关节假体位置、下肢力线以及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66例81膝随访24~60个月,平均39个月.术前HSS平均(69.6±7.4)分,术后平均(90.9±4.8)分.优64膝,良11膝,中4膝,差2膝,优良率为92.6%.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100.5°,改善至术中平均136.8°,终末随访时平均127.5°.结论 膝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对满足患者的日常生活需要尤为重要.患者术前活动度、手术技术、特殊的假体设计以及积极的术后锻炼都是实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最大屈曲度的重要因素.但肥胖、有膝关节手术史、强直性脊柱炎等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活动度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Endo-Model铰链膝假体在重度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10例重度外翻畸形膝关节患者,采用铰链膝关节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男性3例,女性7例;年龄29~72岁,平均45岁。8例为单侧,2例类风湿患者为双侧膝关节置换术。术前及术后进行胫股角(femorotibial angle,FTA)、膝关节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和膝关节活动度进行比较,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3、6、12、24、36个月门诊随访,术后疼痛明显减轻,膝关节畸形矫正,稳定性及功能均良好,伸直均达到180°,主动屈曲可达95°~125°,平均110°。K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34.25分,提高到术后86.73分,下肢畸形及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术后X线片显示下肢力线良好,FTA平均6.62°,假体位置良好,承载假体可靠。结论 EndoModel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重度外翻畸形效果满意,患者膝关节功能均有显著提高,但仍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远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效果。方法对12例(15侧)膝关节外翻畸形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手术前后测量胫股角(FTA),并使用KSS膝评分评估。结果随访3~2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FTA平均16.82°,术后平均5.62°,术前KSS膝评分平均48分,出院前KSS膝评分平均68分,术后12个月随访平均评分88分。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成人膝外翻畸形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7.
背景:膝关节外翻畸形是关节外科的治疗难点,在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时难度远大于膝内翻畸形。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外翻膝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方法:2012年2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膝外翻患者(外翻角大于>15°),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假体及手术入路。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年KSS评分、WOMAC评分、外翻角,采用EQ-5D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健康状况。结果结果:共纳入62例患者(86膝),术后随访13~32个月,平均16个月。KSS临床评分由32.5分提高到92.4分,功能评分由34.5分提高到88.5分,WOMAC评分由60降到15,EQ-5D由0.42改善到0.86。术后X线提示胫骨与股骨解剖轴夹角(anatomic valgus angulation,AVA)2°~8°,平均为6°,膝关节外翻畸形均得以矫正。腓总神经损伤1例,在术后3个月恢复。伤口感染、皮肤坏死1例,经清创皮瓣覆盖、二期翻修治愈。无明显深静脉血栓事件、无髌骨脱位等情况发生。结论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严重外翻畸形效果满意,但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假体、手术入路及松解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胫骨后倾截骨对后十字韧带保留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应用胫骨后倾5°截骨(后倾组)进行后十字韧带保留型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骨关节炎患者27例(27膝),男7例7膝,女20例20膝;平均年龄69.5岁.同期应用胫骨后倾0°截骨(非后倾组)57例57膝,男15例15膝,女42例42膝;平均年龄67.4岁.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膝关节最大伸直角度、最大屈曲角度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术后两组胫骨后倾角、关节最大伸直角度、最大屈曲角度和KSS评分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5.7±4.3)个月.未发生腓总神经损伤、伤口感染、假体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后倾组术后胫骨后倾角5.7°±2.1°,非后倾组0.9°±0.6°.后倾组术后关节最大伸直角度0.8°±0.3°,非后倾组1.2°±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倾组术后关节最大屈曲角度115.7°±4.8°,非后倾组101.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倾组术后KSS评分(87.6±5.9)分,非后倾组(83.3±7.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后十字韧带保留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后倾截骨可以增加术后关节最大屈曲角度,但对最大伸直角度和KSS评分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屈膝的因素,提高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屈曲活动度。方法:自2005年3月-2010年3月,随访112例患者136膝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k—ty,TKA),男42例57膝,女70例79膝:年龄35~79岁,平均64.9岁。膝关节骨关节炎94膝,类风湿关节炎18膝。膝内翻畸形98膝(平均12.8±3.1),膝外翻畸形14膝(平均5.10±2.4),屈曲畸形3l膝(平均15.6±2.1)。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前活动度为61°-135°,平均110.5°;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41°~120°,平均85.5°。手术均采用Zimmer高屈曲度全膝关节假体。临床疗效以HSS评分为标准,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估膝关节假体位置、下肢力线以及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112例患者136膝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术前HSS平均(69.6±7.4)分,术后平均(90.9±6.7)分。优86膝,良18膝,可4膝,差4膝,优良率为92.6%。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98.5°,改善至术中平均125.4°,终末随访时平均121.5°。结论:患者术前活动度、手术技术、特殊的假体设计以及积极的术后锻炼都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屈曲度的重因素,尤其是手术技术。但既往有膝关节手术史、肥胖等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活动度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严重膝外翻患者39例(43膝)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后稳定型假体或半限制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前后测量股胫角(FTA)、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行KS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2个月。FTA由术前的17°~38°(26.3°±2.3°)降低至1°~7°(4.2°±1.6°),P0.05;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62°~91°(63.7°±4.1°)提高到102°~120°(106.9°±5.1°),P0.05;KSS评分由术前的17~39(23.8±2.5)分提高到83~97(88.6±4.1)分,P0.05。结论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后稳定型假体或半限制型假体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的患者,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患者膝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