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应用“∩”形Luque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脱位合并截瘫(附35例报告)丘靖,刘煜大,杨达正1992年5月~1995年5月我们采用改进的“∩”形Luque棒内固定治疗35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合并截瘫的病人,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  相似文献   

2.
双哈氏棒加节段钢丝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18例江苏省邳州市人民医院(22130)沙广钊,王永东,徐伟我院从1987年3月~1993年3月共收治各类脊柱骨折144例,经筛选,行哈氏棒加节段钢丝内固定术治疗18例,经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例脊柱侧凸致截瘫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例1行侧前方椎管减压同时切除后凸椎体后缘,凹侧哈氏棒矫形并植骨融合。例2首先经胸修补膨出的硬脊膜,再行U型棒矫形术。结果脊柱矫形术后侧凸畸形分别为Cobb角5°,20°,神经症状完全消失。结论对脊柱侧凸合并截瘫,椎管减压+矫形术是有效的疗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例脊柱侧凸致截瘫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例1行侧前方椎管减压同时切除后凸椎体后缘,凹侧哈氏棒矫形并植骨融合,例2首先经胸修补膨出的硬脊膜,再行U型棒矫形术,结果:脊柱矫形术后侧凸畸形分别为Cobb角5度,20度,神经症状完全消失,结论:对脊椎 侧凸合并截瘫,椎管减压+矫形术是有效的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路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伴后凸畸形与截瘫的疗效。方法:1996年~2002年4月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与截瘫62例,观察术后植骨融合、畸形矫正、截瘫恢复及结核病灶愈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2年2个月,56例患者获访,平均融合时间为3.6个月。骨性融合率100%。在胸段、胸腰段及腰段后凸畸形分别平均纠正29°、15°及9°,随访时无矫正度丢失;伴截瘫者11例,Frankel神经功能平均恢复2级;本组脊柱结核均治愈。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融合时间短,畸形矫正效果好,减压彻底,有利于截瘫恢复。  相似文献   

6.
脊柱内固定对于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提高植骨融合率、促进截瘫恢复和减少结核复发有重要意义。我院2002年8月至2006年3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空心多轴向螺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39例短节段(结核病变侵犯2个椎体以下)胸腰段结核,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应用电测法和运动测定技术,在8具防腐脊柱标本上进行改良哈氏棒、哈氏棒和狄克钉三种器材对胸腰段脊柱骨折固定的力学测试。实验结果显示:改良哈氏棒在稳定性、抗轴向载荷和抗旋转方面均优于另2种材料,虽然传统哈氏棒、狄克钉固定脊柱骨折有一定控制作用,但由于其自身结构的稳定性缺陷,削弱了它们的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路结核病灶边缘性切除术治疗重度脊柱结核伴后凸畸形与截瘫的疗效。方法:收集2000年5月-2005年6月间32例伴有后凸畸形与截瘫的重度胸腰椎结核病人,采用前路结核病灶边缘性切除术,同时用钛网和钢板重建脊柱稳定性,观察术后植骨融合、畸形矫正、截瘫恢复及结核病灶愈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3.5年,30例患者获访,平均融合时间为6个月。骨性融合率100%。在胸段、胸腰段及腰段后凸畸形分别平均纠正29°、25°及19°,随访时矫正度丢失〈10°:伴截瘫者11例,Frankel神经功能达到E级;本组脊柱结核均治愈。结论:前路结核病灶边缘性切除术治疗重度脊柱结核,可彻底清除病灶,畸形矫正效果好,骨性融合时间短,减压彻底,结核病灶无复发。  相似文献   

9.
病变治愈型脊柱结核脊柱后凸畸形及脊髓压迫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腰段病变治愈型脊柱结核合并脊柱后凸畸形及脊髓压迫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17例胸腰段病变治愈型脊柱结核分别采用单纯后路植骨融合3例,后路椎弓根螺丝钉固定及后路植骨融合术8例,椎体侧前方椎管减压6例,其中行单纯椎体侧方植骨融合术3例,辅以椎体侧方钢板内固定3例。[结果]术后随访时间9个月~7a6个月,平均4.2a。后路植骨平均骨融合时间为2.8个月,椎体侧方植骨平均骨性融合时间为3.3个月,椎管侧前方减压6例中1例神经根刺激症状完全消失,3例大部分改善,2例症状加重并伴单侧下肢肌力1~2级减退。[结论]胸腰段病变治愈型脊柱结核合并脊柱后凸畸形临床上有时并不合并严重的脊髓压迫症状,外科治疗目的在于防止脊柱后凸畸形进一步加重及避免继发性截瘫,而过分强调椎管完全减压及脊柱后凸畸形矫正会导致严重的脊髓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0.
哈林顿棒在急性胸腰椎脊柱脊髓损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哈林顿棒在急性胸腰椎脊柱脊髓损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王兰,关骅,李建军1990~1994年我院应用哈氏棒治疗急性胸腰椎脊柱脊髓损伤65例,本文对哈氏棒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法、效果进行分析探讨。4临床资料1990~1994年我科手术治疗急性胸腰椎损伤102...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胸腔腹膜后入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本组26例胸_(11)~腰_1椎结核,经此入路病灶清除,12例椎间植骨融合。结果:随访26例,平均6年5个月。24例痊愈,2例截瘫部分恢复。结论:经胸腔腹膜后入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病灶显露充分、清除彻底、易于植骨。  相似文献   

12.
胸腰椎三柱同时损伤内固定方法的实验与临床初步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传感器及电测技术,采用新鲜人体胸腰段脊柱标本,评价后路短节段内固定器Steffee钢板,前路Kaneda器械、前路Kaneda与后路CD棒联合应用及后路节段性椎板下钢丝固定哈氏撑开棒四种手术在植骨状态下,治疗脊柱完全性三柱损伤提供的生物力学稳定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胸腰段骨折截瘫合并严重胸外伤治疗经验。方法回顾自1989年7月-2002年7月,共收治22例胸腰段骨折伴截瘫并发严重胸外伤患者。胸外科处理情况包括胸腔闭式引流21例,气管切开7例,呼吸机辅助呼吸6例,开胸探查止血肺、膈肌修补6例,不稳定型骨折椎管狭窄硬膜囊受压并行后路椎管减压加经椎弓根系统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12例,保守治疗10例。结果胸外伤治愈21例,死亡1例;截瘫治疗情况为痊愈4例,好转4例,无变化13例。结论正确处理胸腰段骨折和严重胸外伤两者的关系,及时后路手术解决截瘫和脊柱骨折,增加脊柱的稳定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边缘性病灶切除术治疗重度脊柱结核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前路结核病灶边缘性切除术治疗重度脊柱结核伴后凸畸形与截瘫的疗效.方法 对2000年5月~2005年6月收治32例伴有后凸畸形与截瘫的重度胸腰椎结核,采用前路结核病灶边缘性切除术,同时用钛网和钢板重建脊柱稳定性,观察术后植骨融合、畸形矫正、截瘫恢复及结核病灶愈合情况.结果 植骨平均融合时间为6个月,融合率100%.在胸段、胸腰段及腰段后凸畸形分别平均纠正29°、25°及19°,随访时矫正度丢失<10°.伴截瘫者11例,Frankel神经功能达到E级.本组脊柱结核均治愈.结论 前路结核病灶边缘性切除术治疗重度脊柱结核,可彻底清除病灶,畸形矫正效果好,骨性融合时间短,减压彻底,结核病灶无复发.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了作者研制的改良哈氏棒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1991年1月~1994年10月,治疗26例,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从41.91%,恢复至95.57%,椎体后缘高度从81.03%恢复至100%,后凸畸形(Cobb氏法)从26°恢复至5°,有5例恢复前凸8°~10°,神经功能恢复1.8级(Frankel分级)。作者认为回复生理前凸的纵轴上纵向撑开力,更有助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解剖复位。  相似文献   

16.
脊柱结核合并肾结核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合并肾结核的l临床特点及脊柱结核与肾结核二者外科治疗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我科1963~2000年间收治的30例脊柱结核合并肾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脊柱结核合并肾结核者全部为18岁以上成年人。骨病灶相对集中于胸腰段及其上下椎体。临床症状以脊柱结核症状为主,而肾结核l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均行3~4联抗痨药物规范治疗,手术治疗23例,保守治疗7例。除术中死亡1例外,余29例随访1~10年,平均3年,病变治愈者28例,1例截瘫者大部分恢复,但仍需扶拐行走。结论:脊柱结核合并肾结核者肾结核的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易漏诊。脊柱结核伴尿常规异常者应警惕有合并肾结核之可能。脊柱结核合并肾结核的外科治疗应在规范化疗支持下进行,如骨、肾病变均需外科治疗,不论同期或分期手术,均以先处理肾脏病变为宜。  相似文献   

17.
作者用椎弓根螺钉哈氏棒半环式同种异体骨压片治疗胸腰段不稳定型骨折22例。该法的特点是椎弓根螺钉与哈氏棒联用,并于棒下即脊柱骨折成角畸形顶点置以半环式异体骨压片,临床效果满意。术后平均矫正畸形角21.7°,椎体压缩高度平均恢复33.7%,移位改善率为15%,其中16例有Ⅰ级以上神经功能恢复占84.2%。无感染及神经症状加重等并发症。着重讨论了应用原理及优点。  相似文献   

18.
利用传感器及电测技术,采用新鲜人体胸腰段脊柱标本,评价后路短节段内固定器Steffee钢板、前路Kaneda器械、前路Kaneda与后路CD棒联合应用及后路节段性椎板下钢丝固定哈氏撑开棒四种手术在植骨状态下,治疗脊柱完全性三柱损伤提供的生物力学稳定能力。Steffee、Kaneda器械及节段性椎板下钢丝固定的哈氏撑开棒手术在这种严重损伤类型各有力学弱点,Steffee后伸、Kaneda前屈、节段性椎板下钢丝固定的哈氏撑开棒旋转明显失稳,前后路联合手术在轴压、前屈、后伸、侧弯、旋转五种运动方式皆能提供良好的稳定性。以此方法治疗1例腰椎半椎体切除与1例腰椎肿瘤全切除,随访1年,脊柱稳定,植骨融合满意。作者建议,在脊柱三柱损伤时宜采用前后路联合固定手术。  相似文献   

19.
<正> 胸腰段是脊柱损伤的好发部位,常伴有脊髓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存质量。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合并截瘫的手术治疗,一般包括脊柱复位、椎管减压和对损伤部位的脊柱进行有效的固定。基于双钢板固定不能桥正椎体的轴向压缩,且固定不够牢靠;Harrington棒治疗脊柱骨折,对恢复脊柱轴向压缩效果好,但在控制侧方移位和旋转活动方面不够理想;Luque棒内固定能有效地控制脊柱旋转和水平移位,  相似文献   

20.
脊柱结核是造成截瘫的原因之一,除特殊类型外,一般预后比较好。自1986~2001年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病人119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68例,女51例。年龄14~65岁,平均38.2岁。其中颈椎18例,颈胸段9例,胸椎54例,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