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澜涛 《物理实验》1999,19(5):47-48
讨论了安全接地线, 仪器外壳与市电火线、零线间的关系. 通过剖析两个典型实例, 介绍了对安全接地考虑不周常引发的触电和烧毁元器件两类事故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文明程度的提高,由人类自己制造的威胁人类生存的安全因素越来越多.如交通越发展,交通事故越多;电的普及使用,触电事故经常发生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多次发文要求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但是,一些老师在教育过程中,由于缺少必要的分析,使学生难以理解危险的原因.很多安全问题与物理知识有关联.物理教学有责任在教学中渗透安全知识,深入浅出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警示学生,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3.
跨步电压触电是高压触电的一种形式,一般文献中对其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为了对跨步电压触电有更清楚的了解,下面就一组实测的数据为例,通过建立模型、理论计算等方法做定量分析,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设计了模拟触电演示仪,在低压直流电条件下,通过操作布偶来生动模拟人体触电的各种情形.学生可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多角度真切地体会到触电的反应,达到教育学生安全用电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ITER聚变装置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灰尘,当发生事故冷却水进入时,与热的灰尘发生反应产生氢气。氢气聚集后可能会燃烧甚至爆炸,对装置产生破坏。运用CFD的方法对“Wet Bypass”事故后反应产生的氢气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价,得出在事故的初始阶段氢气达到了燃爆的风险,不同流量的冷却水泄漏进入真空室内会带来不同的氢气风险强度,在冷却水进入量十分大的情况下会惰化灰尘产生的氢气风险。并对注入二氧化碳惰化真空室气体空间的措施进行了分析,在事故发生的初期以较大速率充入二氧化碳能够降低氢气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物理实验》1986年第2期“人身触电模拟示教板”所示方法,若实验者不慎触及 b、Cd 点中任何一点或与这三点直接联接的导电部分,会发生触电事故(单线触电)。我将该示教板略加改进,可避免这一弊端。用一变压器将实验部分与工频交流电线路隔开。如用电子管收音机中的电源变压器,初级  相似文献   

7.
 触电事故是电流的能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造成的伤害。电流对人体的伤害虽然是个复杂的问题,但按照能量施加的方式的不同,它对人体的伤害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电击和电伤。电击是电流通过人体内部,人体吸收局外能量受到的伤害。它主要影响呼吸、心脏和各种神经系统,造成人体内部组织的破坏,甚至死亡。电击是全身伤害,但一般不在人身表面留下大面积明显的伤痕。电伤是电流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它主要表现为:以电流的热效应为主的对人体外部造成局部伤害,即电能转化成热能造成的电弧烧伤和电灼伤,产生的热量由焦耳楞次定律Q=I2Rt来决定。  相似文献   

8.
CFBR-Ⅱ堆超额脉冲事故概率安全分析具两个鲜明特点,一是针对CFBR-Ⅱ堆这种小型快中子脉冲堆做事故概率分析;二是选用概率安全分析评价(PSA)法。概率安全评价(PSA)法,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它采用了系统可靠性评价技术(即故障树、事件树分析)和概率风险分析的方法对复杂系统的各种可能事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从他们的发生概率以及造成的后果综合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9.
汽车倒车时,由于后视野不良或无后视野而常常发生交通事故,轻则损坏车辆,重则引起人身事故。本文绘出一种基于超声波测距原理的装置,可有效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 本装置采用单片机控制,用四个超声换能器,分时扫描车辆后方不同方位(左、中、右),用不同颜色灯光及不同频率声音信号,显示障碍物离车尾的距离与方位,使司机在驾驶室内即可知道车后障碍物的具体位置,保证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0.
从心理学的角度简要介绍了人的认知心理过程,特别分析了人可能发生失误的原因,同时通过近几期对特殊岗位人员的培训,在了解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生产中容易出事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因素,有助于积极预防人员失误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陈俊衡  黄皙恒 《物理》1994,23(11):681-684
从两个核电站采用的堆型不同,反应堆的结构原理不同,以及采取的设备措施也各不相同等方面,说明大亚湾核电站不可能发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相似文献   

12.
胡泊  郭斯茂  王冠博  钱达志  郭玉川  余恒 《强激光与粒子束》2019,31(9):096001-1-096001-6
基于中国绵阳研究堆(CMRR)高温高压辐照考验回路初步设计方案,就回路失水事故(LOCA)及失流事故(LOFA)两类典型事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回路在冷管段及热管段失水事故下包壳热点温度最高为880.6 ℃及367.6 ℃,均远低于1204 ℃;全部失流事故下最小偏离泡核沸腾比(MDNBR)大于1.5,不会发生偏离泡核沸腾;卡轴事故中包壳最高温度为734.1 ℃,低于1482 ℃。上述结果均满足验收准则,符合安全法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安注箱是一种在核电站发生事故时向事故设备注射冷却水的先进设备.它对缓解核反应堆冷却水损失事故非常有利.本文在国外已有的新型安注箱设计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原理性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以确认其注水特性.研究表明,对于所研究的原理性模型采用多尺度网格进行数值计算,可以得到能够满足核反应堆实际运行需求的水流量曲线。  相似文献   

14.
电气系统的安全、用电环境的安全、用电人员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利益,意义重大.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由于用电安全的教育和宣传不够,电气事故屡屡发生,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聚变灰尘实验装置STARDUST相应的数值计算模型,用数值模拟对失真空事故(LOVA)实验物理过程进行了重现。模拟计算了该实验装置在不同位置处的破口产生LOVA后的速度场发展过程。给出腔室内关键位置速度变化曲线,并与实验所测量到的相应点的速度变化曲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所进行的数值模拟计算达到了对实验重现的目的,其中RNG k-ε湍流模型能够对发生失真空事故下的气体流动状态进行较好的模拟,而且可以较好地预测失真空事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一体化安全分析程序,建立了ITER装置第一壁/包层及其主热传输系统、抑压系统的事故分析模型。对真空室内第一壁冷却剂管道双端断裂的失水事故进行计算,并选取单根冷却剂管道双端断裂和多根冷却剂管道双端断裂导致的失水事故工况进行热工水力行为的研究,分析相关系统的热力响应。分析表明,在发生第一壁冷却剂管道断裂事故后,由于冷却剂向真空室内释放,导致真空室内压力升高,之后由于抑压系统爆破盘的开启,可以有效缓解真空室内压力的升高,能够保障真空室系统满足设计限值。  相似文献   

17.
冗余设计使核电厂系统广泛存在复杂时序失效行为,而基于静态故障树(Static fault tree, SFT)的事故风险评价无法对时序失效行为进行准确模拟。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工作提出一种基于事件树+动态故障树(Dynamic Fault Tree, DFT)的事故风险分析框架,并以典型三代压水堆主蒸汽管道破裂事故为例,开展动态事故风险案例分析。首先,建立主蒸汽管道破裂事故的事件树模型以及相关系统的DFT模型;其次,将系统故障树分为DFT模块和SFT模块,并将DFT树模块替换为超级事件参与后续计算;最后,采用割集法计算案例结果,并在相同条件下与传统SFT方法进行对比。案例分析结果表明:(1) 相较于SFT方法,所提方法更为贴近系统的真实失效场景;(2) 针对文中案例所提方法可以降低相关系统失效概率与部分事故序列的发生频率、有助于释放保守风险。  相似文献   

18.
在许多工业生产中,由于不同物质之间的接触、分离等原因,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静电;而物体带电到一定量时,又会发生不同形式的放电.本文在概述静电现象的基础上,指出物体带电和静电放电都可能给工业生产带来种种危害,从而使人们充分认识在当今工业生产中,预防静电事故的发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使用 RELAP5 对 CFETR 水冷固态增殖包层的 3#包层模块建立模型,并开展了稳态工况和不同破口 面积下的真空室内破口事故分析。结果表明,事故发生后真空室压力迅速升高,小破口事故时,向大泄压罐泄压 可防止真空室超压;大破口事故时,真空室超压保护系统无法有效地控制压力上升,且增大泄压罐体积以缓解真 空室压力的效果不显著。在添加联箱出口止回阀后,可有效防止冷却剂逆向流动进入真空室,使真空室压力维持 在安全范围内,不需要启用真空室超压保护系统。   相似文献   

20.
核临界安全是核工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安全问题之一,其中对临界事故的评价和分析是临界事故后屏蔽设计、应急计划等的基础,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工程价值。CAACS是自主开发的溶液系统临界事故分析程序,可计算临界事故的裂变次数、裂变功率、温度随时间变化等。在临界基准实验验证的基础上,利用CAACS对2个真实的临界事故进行分析和计算,并与事故估计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AACS的计算结果与事故估计值符合较好,可为后处理厂的工程设计提供临界事故分析的技术手段,为后续的临界瞬态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