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硫化镍对16HBE细胞中基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结晶型硫化镍(NiS)对K-ras基因和P15基因的改变及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镍化合物致癌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探查结晶型NiS在诱导16人气管上皮细胞(HBE)恶变过程中的K-ras基因Exonl第12密码子及第12密码子以外的密码子改变情况。采用PCR-SSCP分析方法探查结晶型NiS在诱导16HBE细胞恶变过程中的P15基因Exon2存在状况。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来对结晶型NiS在诱导16HBE细胞恶变过程中的基因组不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 K-ras基因Exonl和P15基因Exon2未发生改变。本实验所选用的7条随机引物均能扩增出清晰、明显的条带。其中P4、P5、P7两条引物扩增的片段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无差异,其余4条引物均有差异。对于同一随机引物他们都具有特异的带型。结论 P15基因第2外显子和K-ras基因第1外显子(包括第12、13密码子)可能不是结晶型NiS作用的靶部位。在结晶型NiS诱发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基因组变得逐渐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硫酸镍对K-ras基因和P15基因的改变及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镍化合物致癌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探查硫酸镍在诱导16HBE细胞恶变过程中的K-ras基因Exon1和P15基因Exon2存在状况。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对硫酸镍在诱导16HBE细胞恶变过程中的基因组不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K-ras基因Exon1和P15基因Exon2未发生改变。本实验所选用的7条随机引物均能扩增出清晰、明显的条带,条带数在1~6条之间。7条引物中P1、P4、P7三条引物扩增的片段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无差异。其余四条引物均有差异,对于同一随机引物他们都具有特异的带型。结论P15基因第2外显子和K-ras基因第一外显子可能不是硫酸镍作用的靶部位。在硫酸镍诱发细胞恶变转化过程中,基因组变得逐渐不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结晶型硫化镍对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影响 ,从而进一步探讨镍化合物致癌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 ,RAPD)技术对经结晶型硫化镍在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 (16HBE)的恶变细胞中的基因组不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 本实验所选用的 7条随机引物均能扩增出清晰、明显的条带 ,条带数在 1~ 6条之间。 7条引物中第 4条、第 5条和第 7条两条扩增的片段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其余 4条引物均有差异。对于同一随机引物他们都具有特异的带型。结论 结晶型硫化镍能诱发 16HBE细胞基因组不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硫酸镍对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镍化合物致癌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技术对经硫酸镍在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16HBE)的恶变细胞中的基因组不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 本实验所选用的7条随机引物均能扩增出清晰、明显的条带,条带数在1~6条之间。7条引物中第1、4、7的3条引物扩增的片段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无差异。其余4条引物均有明显差异,对于同一随机引物它们都具有特异的带型。结论 硫酸镍能诱发16HBE细胞基因组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镍化合物诱发细胞恶变过程中的P53基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三种镍化合物在诱发细胞恶变过程中不同阶段P53基因突变情况,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方法 三种镍化合物转化细胞接种BALB/c裸鼠,应用PCR-SSCP进行肿瘤细胞和转化细胞P53基因第5-8外显子检测。结果 硫化镍组一个经软琼脂筛选的转化细胞系和相应的肿瘤细胞系P53基因第8外显子检出突变。氯化镍组的肿瘤细胞系第6外显子检出突变。结论 本文说明了镍化合物诱导细胞恶变的晚期发生P53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6.
重铬酸钾致N-ras基因DNA损伤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饶朝龙  衡正昌 《卫生研究》2005,34(3):297-299
目的 研究重铬酸钾对N -ras基因的DNA损伤作用,探讨其致癌作用分子机制。方法 制备N -ras基因外显子1单链探针;重铬酸钾染毒细胞提取基因组DNA ,再经RDPCR扩增后与探针杂交显色。结果 重铬酸钾染毒剂量10 0 μmol L可检测到DNA损伤片段杂交条带,其损伤片段长于完整的N ras基因外显子1;更高剂量(10 0 0 μmol L)未能检测出DNA损伤作用。结论 重铬酸钾可能造成N- ras基因外显子1上游序列DNA损伤,且该损伤作用可能正是其致癌作用分子机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多态性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检测人类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5个外显子核苷酸多态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和银染技术检测3个民族634名正常人PARP—1基因多态性。结果 在3个民族634名正常人血标本的5个外显子扩增产物SSCP电泳条带中,219名汉族人PARP—1基因5个外显子均未检出多态性条带;203名布依族和212名壮族人PARP—1基因的5个外显子扩增产物中分别有2例的外显子20的SSCP电泳条带检出1条多态性条带。其余4个外显子扩增产物SSCP电泳未见多态性条带。结论 PARP—1基因第20外显子上可能存在多态性。PCR—SSCP银染技术具有简便、高效、快速、重现性好等优点,是对大样本进行PARP—1基因突变筛检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可用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三种伊蚊细胞系基因组多态性DNA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3种伊蚊细胞系基因组多态性DNA。方法:应用3个引物,通过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APD-PCR),对东乡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细胞系基因组DNA进行扩增。结果:分别扩增出不同数量和分子大小的多态DNA图谱;3种伊蚊细胞的基因组DNA扩增产物除了有部分相同分子大小的DNA条带外,还有各自独特的DNA条带。结论:此方法简便、快速、精确,可用于蚊虫的分子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基因分型法对于细菌分型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提取基因组DNA,采用两条随机引物对基因组进行随机扩增后根据电泳条带分型。结果:两条随机可以把铜绿假单胞菌分为不同的基因型。结论:单纯应用单个随机引物对病原菌进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基因分型结果缺乏可信度。  相似文献   

10.
淡色库蚊和缺乏库蚊基因组多态性DNA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应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APD-PCR)筛选出3种引物,对淡色库蚊,致乏库蚊的细胞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分别扩增出不同条带状数和分子大小的多态DNA图谱,两种库蚊细胞的基因组DNA扩增产物除了有相同分子大小的DNA带外,还有一半条带为各自独特的条带,用淡色库蚊成蚊作RAPD-PCR的扩增带与相应的细胞株产生的主要条带相符,实验结果表明,此技术方法简便,快速,精确,可用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苯并(a)芘代谢产物反式二羟环氧苯并芘(反式-BPDE)及结晶型硫化镍(NiS)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16HBE)恶性转化过程中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变化。探讨线粒体DNA控制区在环境致癌物苯并(a)芘及硫化镍致癌作用中是否存在靶分子序列。方法 应用银染PCR-单链构向多态性(SSCP)方法及测序方法分析恶变细胞中线粒体DNA高变区的序列变化。结果 经反式-BPDE和NiS诱导恶变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线粒体高变区均未发现异常改变。结论 线粒体基因控制区可能并非是化学致癌物诱发肺癌的靶序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氯化镉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16HBE)恶性转化过程中hMSH2基因mRNA动态变化的规律。方法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T-PCR)技术检测16HBE、氯化镉恶性转化16HBE系不同阶段(第5、15、32代细胞及成瘤细胞)hMSH2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转化代数的增加,hMSH2基因mRNA的表达逐渐降低,到第32代细胞后表达明显下降(P<0.01)。结论氯化镉诱发16HBE系恶性转化过程中hMSH2基因表达逐渐下降,hMSH2基因水平的改变可能是氯化镉的致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氯化镉(CdCl2)诱发人支气管上皮(16HBE)细胞系恶性转化过程中human MutS homologue 2(hMSH2)基因mRNA和蛋白动态变化的规律及其序列突变情况,进一步探讨CdCl2的致癌机制.方法 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6HBE细胞、CdCl2恶性转化16HBE细胞系不同阶段(第5、15、35代细胞及成瘤细胞)hMSH2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测序分析hMSH2基因第6、7、8、9、12外显子的序列情况.结果 随着转化代数的增加,hMSH2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到第35代细胞后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MSH2基因第8外显子在第1、2、7位点上均出现胸腺嘧啶T缺失,第9外显子在第20、182位点出现腺嘌呤A缺失,第12外显子在241位点上出现腺嘌呤A插入,所有的突变均为移码突变.结论 CdCl2的分子致癌机制可能与hMSH2基因的下调和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4.
采用银染PCR-SSCP方法检测NNK诱发BEP2D恶性转化细胞中p16基因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转化细胞中p16基因的E1.β外显子带型出现变异,而第1~3外显子均未见泳动变位,提示E1.β外显子突变和/或缺失所致细胞周期失调是NNK诱发人类支气管上皮细胞癌变的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硫化镍诱导人支气管上皮(16HBE)细胞恶性转化作用以及扶正解毒汤(FJD)的保护作用,研究硫化镍致癌的分子机制以及扶正解毒汤对防癌治癌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硫化镍在体外多次处理16HBE细胞,利用刀豆凝集素A(ConA)凝集实验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进行转化细胞的恶性鉴定;测定16HBE细胞内镍离子和自由基含量,同时加入扶正解毒含药血清,观察其保护作用。结果硫化镍可诱导16HBE细胞的恶性转化,转化细胞的生长速度加快、排列紊乱、失去接触抑制、呈交叉重叠生长、转化率呈剂量—效应关系。转化细胞可被低浓度ConA凝集并在软琼脂内生长。硫化镍暴露组细胞内镍离子和自由基含量明显增加。中、高剂量的扶正解毒含药血清可通过细胞内、外途径发挥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效应。结论硫化镍有较强的诱导16HBE细胞恶性转化的能力,具有致癌性。FJD血清对于硫化镍诱导的16HBE细胞恶性转化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硫化镍转化人细胞翻译启动因子的异常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结晶型硫化镍(NiS)在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恶变过程中蛋白质翻译启动因子(TIF3)的异常表达,以阐明不容性硫化镍的人类分子致癌机制。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以及敏感先进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异常表达的蛋白质翻译启动因子TIF进行检测。结果相对于非转化对照细胞,RT-PCR实验初步显示,这些镍转化细胞和成瘤细胞的TIF3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平均分别是对照细胞的2和4倍,表明TIF3的异常表达水平与硫化镍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恶变程度有关。结论不容性结晶型硫化镍在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变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蛋白质翻译启动因子TIF3异常表达现象,其表达水平与细胞的恶变程度密切相关,可能是结晶型硫化镍诱发人细胞肿瘤的重要分子致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