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院前急救的主要特点是“急”和“救”,如何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救助,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是关键。院前急救医疗体系中急救人员的质量和数量,是保证院前急救及时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院前急救中,非专业人员通常是最有可能首先到达事发现场的,因此,对这些人员普及常见急救知识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有效地提高院前急救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了解佛山市公众基础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普及状况。寻找培训的最佳模式,巩固公众培训效果,以及为开发多层次急救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参加基础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公众698人为研究对象,包括学生、社区居民、特种人群、企业单位员工,均在培训前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及相关表格,基础急救知识采用问卷调查,基础急救技能采用现场实操测评,基础急救知识用多媒体案例情景授课、基础急救技能用模拟场景角色扮演现场示范及互动练习的模式进行培训。结果:参加培训后的公众在短时期内基础急救知识掌握较牢固,基础急救技能遗忘较快。结论:基础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间隔时间的设置以2~3年为一周期较适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了解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态度和行为的现状,探讨普及院前急救培训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3个社区的社区服务人员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结果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现状不佳;但他们同时认为掌握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十分重要;院前急救培训能够影响社区服务人员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所做出的判断和行为选择。结论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普及,并可以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培训体系和利用知信行模式加快这一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研究近年青岛市普通市民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效果,探讨开展院前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操作普及培训的必要性及其价值.方法 以青岛市院前急救市民健康教育基地所培训的普通市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培训前后的问卷调查,对被调查人员的年龄、学历及对应的培训前后的问卷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完成年度培训的市民进行抽样统计分析.结果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激发市民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市民参与急救的意识.结论 以健康教育基地为平台,开展市民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是提高市民急救知识水平的一项很好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社区内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效果及培训方法。方法:选择公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全体人员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相关问卷调查,以了解其对急救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并以此作为对照组;深入社区健康中心内开展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培训后再次问卷调查,以了解培训后社区健康中心全体人员的掌握程度,并以此作为培训组;对比两组的差异,分析培训达成的效果。结果:培训组各项培训知识的掌握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深入社区健康中心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可直接面对社区基层医护人员,极大地提高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率及掌握水平。  相似文献   

6.
明确院前急救培训的现状,找准目前我国在院前急救培训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找准对策加以解决意义重大。本文将结合院前急救的特点,对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的现状和院前急救规范化现状的意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东莞市120网络急救站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状况,为全市急救技能规范化培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随机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方式,对急救模式、现场处置、人员培训、有关急救技能规范的掌握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院前急救模式为指挥型,现场处置率为75.6%,80.5%医院能对急救人员进行常态急救技能培训,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对有关急救技能规范的掌握良好率53.1%显著低于二级以上医院的74.5%(P<0.01).结论:东莞市院前急救采用指挥型模式能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各级医疗单位的资源,但院前急救技能水平普遍较低,应加强各级医疗单位,尤其是基层单位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培训和规范.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警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现状及接受急救培训情况的调查,评价警务人员社会急救意识、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情况、存在问题及引发原因,为进一步加强对警务人员社会急救培训与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 采用多级抽样方法选取296名警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测试,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自我评价及急救培训相关调查三部分.结果 警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测试的总平均成绩在60分以下,及格率仅39.2%,近五年有71.3%的警务人员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急救培训.结论 警务人员普遍缺乏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尤其心肺复苏技术相对更为薄弱,更新警务人员观念是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的关键,应基于研究结果合理制定对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院前急救培训模式对湖南省某县某村居民院前急救认知程度及急救知识水平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湖南省某县某村村民进行院前急救知识培训,培训方式包括情景授课、急救技能现场模拟表演、角色扮演、现场示范、互动练习及有奖知识竞赛等途径向当地村民宣传基本的急救知识与技能。[结果]培训后当地农村居民对急救知识认知程度明显提高。[结论]急救知识培训能提高农村居民的急救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公众急救技能普及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由急救机构实施院前急救客观上存在一定应急反应时间,国内平均10min左右,西方国家大部分为7.8min。对于心脏骤停等急病者,要得到较高生存、康复可能,必然要求旁观者(或称之公众、第一目击者)先行救治,以弥补反应时间导致的救治间隙。而对于一个非专业急救人员要获得急救技能,必须接受学习与培训。为此,王一镗教授在1987年就提出,应在特殊人群中率先普及心肺复苏和“四大技术”等急救知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6928例创伤的院前急救特点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院前创伤急救的组织实施及救治技术当前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0年12月至2003年12月我院“120”出诊急救的创伤病人6928例救治资料。结果21~50岁占79.30%;伤因:交通伤39.00%、治安事件伤30.00%、工伤及坠落伤10.74%;伤情按院前创伤指数(TI)分:重伤病人20.99%,中度伤38.11%;院前急救成功率96.43%,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率12.97%。结论控制救治反应时间,落实“三线出诊”机制,实施有效的现场急救技术,完善急救及转运设备,建立专业化、专职化的急救队伍是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保障各种大赛和大会院前医疗急救的方法,提出成功举办赛事的要素。方法 对成功保障上海第一次“中国F1大奖赛”的具体措施进行详细分析。结果 中国F1大奖赛取得圆满成功,赛场医疗救护得到充分保证,伤员得到及时转运。结论 灵敏的通讯和组织网络、救护点的合理布局、救护梯队的建立、人员培训和救护车先进急救装备等是大赛医疗保障成功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确定影响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培训效果的因素,探讨普及院前急救培训的最佳方式.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了上海市老西门、外滩两个社区的91名社区服务人员,随机将其分配到三组培训模式中进行院前急救培训.并且运用红十字会的理论和技能评估工具在培训前、培训后即刻、培训后1个月、培训后3个月对三组的培训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三组社区服务人员在培训前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训前的知识和技能评估显示培训前的成绩没有统计学差异;以培训后即刻、培训后1个月、培训后3个月的总平均分为因变量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管理、文化程度、第二组的培训方式、第三组的培训方式、培训后即刻的总平均分、培训后1个月的总平均分分别和以上因变量有相关性;受训后不同组别在不同时间点的总平均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文化程度的社区服务人员急救培训效果不同;前期培训效果对后期培训效果有影响;可利用管理人员的影响力及最佳的培训方式,提高院前急救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CU轮训模式在急危重症护理技术培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名护士,分批到ICU进行为期3个月的急危重症护理技术培训。结果培训后护士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合格率较培训前提高,培训前后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ICU轮训模式进行急危重症护理技术培训,对提高护士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特需服务中护理人员多元文化护理培训干预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特需服务护理人员多元文化护理的培训内容及方法,以提高多元文化护理应用水平。方法培训干预内容为多元文化知识理论、礼仪、沟通及英语;干预方法有面授、自学、VCD电化教学、参观、座谈讨论及案例分析。在已调查的上海市11所综合性拥有特需医疗服务医院的202名护理人员中抽取4所98名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干预,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干预前后护士多元文化护理认知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后患者及医师满意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元文化护理培训干预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多元文化护理认知水平及应用能力,有效提高患者及医师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低年资护士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培训效果。方法:将2011年7月~2013年9月我院255名低年资护士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由我院6位专业的BLS/ACLS导师对她们进行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方法,观察组采用AHA培训方法,比较两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掌握情况。结果:两组培训后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掌握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年资护士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总体掌握情况不理想,采用AHA的培训方法,能明显提高其掌握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01年至2010年10年间广州市院前急救中突发群体事件的类型、特点及发展趋势.方法 从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数据库中获取广州市2001年至2010年突发群体事件全部数据,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1年至2010年广州市急救中心共记录突发群体事件累计6 807起,导致26 749人受伤和917人死亡.在各类意外事件中,车祸无论从发生数量、伤患者数和死亡人数在各类突发事件中都居首位(分别占49.80%、55.29%和61.72%),其次为斗殴、火灾和中毒.车祸的发生数量和伤患者数呈上升趋势.2008年至2010年,大型突发群体事件在不同级别的突发群体事件中占76.65%.结论 车祸是广州市近10年来突发群体事件中导致伤亡的主要原因,车祸的事件数量、伤患者数都呈上升趋势.在各级别的突发事件中,大型突发事件是造成主要伤亡的级别.因此,有必要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加强医护人员专业培训,定期开展突发群体事件医疗救援模拟演练.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徐州市高速公路交通警察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现状调查及培训,提出更有效的急救技能的培训方案。方法依托徐州市中心医院急救中心对91名高速公路交通警察分3批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培训前后进行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考核。结果培训后,91名交通警察急救理论书面试卷合格率从31.0%提高到71.4%,实际操作合格率从20.0%提高到51.8%,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9.01,120.49;P<0.01)。结论高速公路交通警察的急救知识比较匮乏,应进行急救知识与技能的专业培训,并加强心肺复苏的培训。  相似文献   

19.
120院前基本急诊急救知识培训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公众急救的参与意识及技能,提高特殊人群的专业技术知识。方法利用心肺脑复苏术模拟人及院前急救的相关教具,采用多媒体授课、模具操作、宣传资料、急救演习等方式熟悉急诊知识、急救措施。结果接受培训的1931名特殊人群和普通人群的院前急诊急救知识普遍提高,参与急救意识增强,特殊人群操作技能考核合格。结论培训从特殊人群入手,深入到公众,以增强公众对救护知识、技术的兴趣与参与,提高第一目击者的实践施救率,抢救生命,减轻伤残。  相似文献   

20.

Introduction

Bacteraemia is a first stage for patients risking conditions such as septic shock. The primary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scribe factors in the early chain of care in bacteraemia,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hance of survival during the subsequent 28 days after admission to hospital. Furthermore, the long-term outcome was assessed.

Methods

This study has a quantitative design based on data from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EMS) and hospital records.

Results

In all, 961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Of these patients, 13.5% died during the first 28 days. The EMS was more frequently used by non-survivors. Among patients who used the EMS, the suspicion of sepsis already on scene was more frequent in survivors. Similarly, EMS personnel noted the ESS code “fever, infection” more frequently for survivors upon arriving on scene. The delay time from call to the EMS and admission to hospital until start of antibiotics was similar in survivors and non-survivors. The five-year mortality rate was 50.8%. Five-year mortality was 62.6% among those who used the EMS and 29.5% among those who did not (p < 0.0001).

Conclusion

This study shows that among patients with bacteraemia who used the EMS, an early suspicion of sepsis or fever/infec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early survival whereas the delay time from call to the EMS and admission to hospital until start of treatment with antibiotics was not. 50.8% of all patients were dead after five ye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