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在救治危重甲型H1N1流感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5例患者分别股静脉-颈内静脉经皮置管,采用静脉-静脉模式 ECMO转流进行肺功能辅助,ECMO期间呼吸机使用低频、低压模式通气,肺功能好转后撤除ECMO.结果 5例患者辅助时间为48~330 h.ECMO撤离观察时间4~24 h.ECMO 撤离后呼吸机氧浓度35% ~50%,经皮血氧饱和度维持96% ~100%.4例患者顺利撤离ECMO过渡到呼吸机辅助呼吸,其中3例已康复出院,另1例恢复中;1例患者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 静脉-静脉模式 ECMO转流可以为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者提供有效的氧供,呼吸机使用低频、低压模式通气促进患者肺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总结应用体外心肺复苏(E-CPR)技术救治成人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有11例心源性心搏骤停成人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24~71岁)经常规心肺复苏(CPR)抢救10~15 min无法有效恢复自主循环,而采用E-CPR技术抢救.7例心脏手术后患者在CPR抢救同时自原胸骨切口先建立升主动脉-右心房常规体外循环辅助,再转为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4例患者在CPR抢救同时直接经股动、静脉置管建立ECMO辅助.结果 11例患者CPR时间30~90 min,平均(51±14)min,10例患者可恢复自主心律.11例患者ECMO辅助时间2~223 h,中位时间126 h.6例患者成功撤离ECMO辅助,但存活出院率为36.4%(4/11).2例患者在ECMO辅助的同时加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1例存活.3例患者因合并肾功能衰竭而需血液滤过治疗.结论 E-CPR为抢救危重的心搏骤停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如何有效评估和选择病例,及时开始救治以提高成功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者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5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均在呼吸机辅助吸入氧浓度(FiO2)1.00时,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0.70~0.85.男3例,女2例.5例患者分别经股静脉-颈内静脉置管采用V-V模式ECMO转流进行肺功能辅助,膜肺氧流量与血流量比为2~1∶1,吸入氧浓度0.21~1.00;呼吸机氧浓度0.30~0.70,呼吸末正压(PEEP)5~10 cm H2O;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在160~250 s;在ECMO撤离观察期间关闭膜肺气体,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和血气无明显变化后即可停ECMO并拔管,继续呼吸机辅助.结果 5例患者辅助时间48~330 h,平均178.2 h;ECMO辅助流量2.4~4.0 L/min;ECMO撤离观察时间4~24 h.4例患者顺利撤离ECMO过渡到呼吸机辅助呼吸,1例患者家属放弃治疗而死亡.结论 股静脉-颈内静脉置管V-V模式ECMO转流可以为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者提供有效的肺功能辅助,为患者过渡到适宜呼吸机辅助的状态争取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机械辅助循环在心脏外科围术期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中的治疗效果,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自2002-02~2009-02对66例心脏外科围术期低心排综合征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离心泵和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总结临床资料,观察辅助循环前后血流动力学和超声心动图的变化.结果 59例患者置入IABP治疗,其中29例术中置入,30例术后置入;应用ECMO治疗6例,离心泵治疗1例.所有患者均顺利脱离机械辅助循环.机械辅助循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正性肌力药物用量也显著减少,且扩张的心脏缩小,收缩力加强.结论 机械辅助循环是一种重要的体外生命支持形式,对终末期心脏外科围术期严重低心排综合征提供有效的支持治疗,提倡积极、早期、合理和有选择性地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应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难治性心源性休克(RCS)患者,比较评价两种方法的疗效及对循环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R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ECMO组和IABP组,每组34...  相似文献   

6.
总结心脏移植患者术后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 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治疗的护理经验。对21例心脏移植患者术后进行ECMO和IABP联合辅助治疗的患者,加强生命指标检测和管道护理,预防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明显改善了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加快了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肺移植术治疗对终末期肺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2年6月我院开展的87例ECMO辅助肺移植术治疗的终末期肺病患者,其中44例行静脉-动脉(V-A)转流为VA-ECMO组,43例行静脉-静脉(V-V)转流为VV-ECMO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及预后,分析影响终末期肺病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VA-ECMO组平均肺动脉压及重度动脉压占比显著高于VV-ECMO组(P<0.05);手术时间显著高于VV-ECMO组,ECMO流转时间显著低于VV-ECMO组(P<0.05);两组术后PGD率、术后72 h内休克率、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率、术后6个月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动脉压、ECMO转流时间、术后PGD、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是影响终末期肺病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ECMO辅助肺移植术治疗终末期肺病采用V-A转流和V-V转流患者短期预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肺动脉压、ECMO转流时间、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同时经口插管机械通气、床旁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植入术(IABP)及体外膜肺氧合(ECMO)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 我院2008年3月成功救治1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的患者,对其行机械通气、床旁行IABP及ECMO,总结其护理措施.结果 通过给予全面整体的精心护理,患者恢复良好,治愈出院.结论 对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联合应用机械通气、体外膜肺氧合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患者,给予全面整体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例危重症心脏外科患者术前、术后联合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辅助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在给予心脏外科手术术后护理常规及对ECMO、IABP、CRRT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的同时,做好血流动力学监测,各种管路的护理,保持合适的体位及患者的心理由于密切监测,护理措施得当等。结果患者血流动力学明显好转,未发生导管相关并发症。结论使患者顺利度过围术期,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LABP)辅助治疗高危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12月7例高危冠心病介入患者,行ECMO联合IABP辅助治疗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经治疗后均顺利脱管,脱机率100%,治疗期间发生3例并发症,拔管后因并发症死亡1例。结论ECM0和IABP联合应用为高危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提供了有效的心脏支持,为心脏的恢复争取时间,严密监护和有效护理是保证ECMO联合IABP辅助治疗高危冠心病介入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同期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心脏瓣膜手术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 2004年5月至2010年10月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心脏瓣膜手术49例,其中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变14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35例,合并左心房血栓5例。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术26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11例,双瓣膜置换10例,二尖瓣成形2例;移植旁路血管99支,平均2.02支。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再次开胸止血1例;发生低心排出量2例,肺不张1例,心包积液3例。49例患者心脏功能明显改善,临床治愈出院;术后随访3~24个月,1例生物瓣置换术后半年再次出现左房血栓,无死亡事件,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心脏瓣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术式选择和围术期处理特点。方法:101例高龄冠心病患者,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45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组)56例,搭桥数目1-5支,平均3.1支。结果:所有病例无死亡,在手术时间、输血量、术后正性肌力药物应用、辅助呼吸时间等指标上OPCAB组高龄患者均优于CCABG组。术后并发症14例,其中CCABG组8例(17.8%),包括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低氧血症5例,心律失常3例,脑梗塞2例。OPCAB组6例(10.7%),包括低氧血症5例,心律失常3例。结论;根据高龄冠心病患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选择合适的术式以及恰当的围术期处理,可以有效地降低高龄冠心病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陈京伟  严飞  霍强  朱涛  刘正 《中国临床康复》2013,(53):9145-9150
背景:积极加强对高危患者心脏瓣膜置换前、中和置换后的处理,可降低心脏瓣膜置换后早期死亡率。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病患者置换治疗后早期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回顾分析488例心脏瓣膜病患者行手术治疗作为临床资料;以置换后早期住院死亡为研究终点,采用单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置换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与结论:488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中,置换后早期死亡27例,总死亡率5.5%。主要的死亡原因是低心排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心功能IV级、联合瓣膜手术以及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左室射血分数≤50%、左室舒张末内径≥70 mm、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 60 min与心脏瓣膜后死亡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 60岁、心功能IV级、瓣膜手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左室射血分数≤50% 、左室舒张末内径≥70 mm是影响心瓣膜置换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重视围手术期处理,针对这些因素合理把握手术指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及心肌保护,可以进一步降低这类患者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role of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recurrent angina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who are not suitable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nd are considered too high risk for conventional on-pump revascularization. PATIENTS AND METHODS: All patients who needed single- or double-vessel revascularization at reoperation with a predicted operative mortality of 10% or higher between March 4, 1994, and December 31, 2002, were studied. Risk stratification was performed using both the Parsonnet risk scoring system and the European System for Cardiac Operative Risk Evaluation. Active follow-up by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ed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RESULTS: This study consisted of 84 patients with a median age of 69 years (interquartile range, 62-75 years); 14 (17%) were female. All patients had class III/IV symptoms. Previous operations included multipl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s (15 patients [18%]) and heart transplantation (1 patient [1%]). Internal thoracic artery graft from a previous operation was patent in 43 patients (51%). Perioperative hemodynamic support with inotropes (35%) and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14%) or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2%) was common. The surgical approach varied for each patient. One operative death (1%) occurred. Estimated survival at 5 and 7 years was 77% and 67%, respectively. Late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observed during follow-up were cardiac death (n=66), nonoperative reintervention (n=8), and nonfat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n=5). CONCLUSION: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n mitigate reoperative risk in patients with an estimated risk of 10% or higher who are undergoing single- or double-vessel revascularization with satisfactory long-term outcome.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29例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1985年3月 ̄2005年12月间外科治疗的29例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死亡及严重手术并发症。长期随访未发现冠状动脉瘘再发和残余瘘以及冠状动脉瘘相关性并发症。结论成人冠状动脉瘘的外科治疗安全有效,中远期效果满意,而且可以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和评价升主动脉不接触技术(No-touch)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5例合并升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68~76岁,平均70.2岁。5例均采用常规胸骨正中切口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OPCABG)。2例行双侧乳内动脉原位移植,3例以左乳内动脉为唯一的供血来源,大隐静脉近端与左乳内动脉端侧吻合。所有患者未在升主动脉上进行任何操作。结果 5例患者共移植血管13支,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痊愈出院,无院内死亡。手术后所有患者心绞痛均消失,心功能改善Ⅰ~Ⅱ级。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合并升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冠心病患者,采用OPCABG结合升主动脉不接触(No-touch)技术,可使病变冠脉完全再血管化,降低术后脑卒中的发生率,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和评价升主动脉不接触技术(No—touch)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5例合并升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68--76岁,平均70.2岁。5例均采用常规胸骨正中切口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OPCABG)。2例行双侧乳内动脉原位移植,3例以左乳内动脉为唯一的供血来源,大隐静脉近端与左乳内动脉端侧吻合。所有患者未在升主动脉上进行任何操作。结果5例患者共移植血管13支,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痊愈出院,无院内死亡。手术后所有忠者心绞痛均消失,心功能改善I~II级。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合并升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冠心病患者,采用OPCABG结合升主动脉不接触(No—touch)技术,可使病变冠脉完全再血管化,降低术后脑卒中的发生率,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手术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2005年5月—2010年3月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老年患者65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13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68.1±3.2岁。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31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功能不全34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瓣膜成形术17例,合并心瓣膜置换术48例,其中合并带瓣人工血管置换(Bentall手术)3例。平均每例作冠状动脉远端吻合口1.96±0.85个。结果:术后早期病死8例(12.3%),共出现并发症17例(26.2%);住院病死患者中2例死于低心排血量,2例死于呼吸衰竭,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2例死于重症感染引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再次开胸止血3例。57例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心脏功能明显改善。手术后随访48例,失访9例,随访时间1-67个月,平均随访32.2个月,随访期间病死2例,均为非心源性病死。其余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老年患者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急诊冠脉搭桥初步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指征、并发症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18例急诊冠脉搭桥手术患者围术期危险因素及死亡原因。入选病例均符合ACC/AHA有关冠心病手术指南中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适应证。不稳定性心绞痛16例,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失败2例。结果:16例恢复出院,2例术后死亡,病死率11%。5例出现围术期并发症,占28%。结论:急诊冠脉搭桥手术是治疗冠心病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方法。[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告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术后危重心脏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对12例心脏手术后并发心源性休克及低心排的患者应用IABP治疗。其中双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置换加冠状动脉搭桥术2例,主动脉瓣置换加冠状动脉搭桥术1例,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术6例。结果9例顺利脱离IABP,成功率为75%(9/12)。结论IABP是抢救危重心脏病患者的有效措施,对危重心脏病有适应证者应及早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