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比剂注射优化技术在冠状动脉CTA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比剂注射优化技术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心电门控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根据对比剂注射技术将患者随机分成恒速团注组(FB)和优化团注组(OB)两组,各30例。统计分析两组问右冠状动脉(RCA)、左冠前降支(LAD)、左旋支(LCX)和胸主动脉各段的血管显影效果及密度差异。结果:两组均可获得较高密度的冠状动脉和主动脉图像,OB组测得的冠状动脉近端和远端以及胸主动脉中端和远端的密度差异较小,与F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T对比剂团注追踪技术中,优化团注法可以获取较为均匀一致的血管密度,有助于提高CTCA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低碘浓度对比剂联合低管电压在CT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而行CTPA检查的患者纳入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管电压120 kV,对比剂碘含量350 mgI/ml,滤波反投影(FBP)算法重建;B组:管电压100 kV,对比剂碘含量280 mgI/ml,三维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重建(AIDR3D)标准水平重建;C组:管电压80 kV,对比剂碘含量245 mgI/ml,AID3D高水平重建。记录各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测量各组图像的肺动脉强化CT值和背景噪声;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并对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3组间的CTDIvol、SNR、CNR和主观评分。结果 肺动脉主干及各叶肺动脉平均CT值A组明显低于C组(F=2.65,P<0.05),但B组与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背景噪声A组明显高于B、C组(F=16.38,P<0.001),但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SNR和CNR均明显低于B、C两组(F=17.17、19.13,P<0.001),但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CTDIvol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非过度肥胖患者,在CTPA成像中,注射稀释低碘浓度对比剂,并联合低管电压扫描和迭代重建算法,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控制辐射剂量水平,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试验注册 北京协和医院,PUMCH-PULMONARY DISEASES 2011BA11B17。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低管电压和低对比剂用量结合大螺距扫描对头颈部CTA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评估其临床可行性。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行常规扫描:100kVp,螺距0.810,50mL碘佛醇(320mg I/mL)以5mL/s注射;B组患者行低剂量扫描:80kVp,螺距1.390,以6mL/s注射24mL对比剂,随后以相同流率注射18mL对比剂和盐水混合液(1:1混合)。比较两组间的动脉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有效辐射剂量(ED)和碘总量。结果:两组图像充分满足临床诊断(4.86±0.34 vs 4.78±0.41,Z=-0.725,P=0.468),且观察者间一致性良好(A组kappa=0.834 vs B组kappa=0.884)。两组各动脉平均CT值、SNR和CNR基本一致(P>0.05),B组与A组相比CTDIvol降低21.4%[(59.84±14.59)mGy vs (76.11±24.16)mGy,Z=-2.396,P=0.017],DLP降低45.8%[(275.54±22.73)mGy·cm vs (508.43±89.61)mGy·cm,Z=-6.063,P<0.001],ED降低45.8%[(0.85±0.07)mSv vs (1.58±0.28)mSv,Z=-6.063,P<0.001],对比剂减少34%(10.56g vs 16g)。结论:低管电压、低对比剂用量和大螺距扫描可充分获得具有诊断价值的头颈CTA图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低体重指数(BMI)患者前瞻性冠状动脉CTA中使用80kVp管电压的可行性。方法:对84例临床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行前瞻性冠状动脉CTA检查。将84例患者按BMl分为80kVp(BMI≤22kg/m2)和100kVp(22kg/m2〈BMl≤25kg/m2)两组。脉冲曝光时间为200ms(心率≤65次/分)或380ms(心率〉65次/分)。分析直径≥1.5mm的冠状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比较各组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心率的一致性较好(P值〉0.05)。80kVp、100kVp组的ED分别为(0.56±0.21)mSv、(1.43±0.58)mSv。两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01)、剂量长度乘积(DLP)、E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80kVp、100kVp组的合格图像分别为92.2%、91.8%。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主动脉SNR及左、右冠状动脉主干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0kVp的超低管电压前瞻性冠状动脉cTA可以应用于低BMI患者,图像质量足以满足诊断需要,辐射剂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低k V、低浓度对比剂结合使用迭代重建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的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CTCA受检者共90例,男52例,女38例;年龄30~85岁,平均年龄(56.72±14.51)岁。将其随机分为A、B、C共3组,每组各30例。分别给予不同碘浓度的对比剂:A组270 mg I/m L、B组350 mg I/m L、C组370 mg I/m L。A组管电压100 k V,B、C组管电压120 k V,3组管电流为200~250 m As。采用4分法主观评价影像质量;测量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升主动脉根部的CT值,计算影像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来客观评价影像质量。同时记录受检者的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DLP)、对比剂注射的容量和浓度,分别计算受检者辐射剂量和碘用量。3组受检者年龄、DLP、有效剂量(ED)、信号强度、噪声、SNR和CNR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性别、影像质量的主观评分采用χ~2检验。结果 3组受检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检者冠状动脉段显示质量达诊断需求者有1 210段(98.94%)。3组之间在冠状动脉各段显示质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56,P=0.325)。3组中左、右冠状动脉及升主动脉根部的CT值、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DLP、ED和碘总量均低于B、C组(P0.05),相对于B组分别降低了约27.58%、27.58%、21.27%,相对于C组分别降低了约28.21%、28.21%、24.83%。结论低k V、低浓度对比剂结合迭代重建进行CTCA成像,能获得与常规CTCA一致的影像质量,同时明显地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和注射的碘总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适当低浓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36例拟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行前瞻性研究,按所用对比剂浓度不同分为三组,所用对比剂浓度分别为320 mgI/ml、350 mgI/ml、370 mgI/ml,将扫描所得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重组,然后对重组后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并对主动脉起始部及同层面降部的CT值进行测量,对其结果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785,P=0.675).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的三组患者主动脉起始部CT值的分析结果为:F值=0.992、P值=0.376;主动脉降部CT值的分析结果为:F值=1.527、P值=0.224,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三组患者主动脉起始部CT值的分析结果为:F值=1.206、P值=0.307;主动脉降部CT值的分析结果为:F值=1.703、P值=0.191,各组C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适当低浓度对比剂(320 mgI/ml)能够满足冠状动脉CTA的诊断要求,在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7.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对比剂浓度选择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对比剂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将51例行冠状动脉CTA筛查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300 mgI/ml、370 mgI/ml、400 mgI/ml浓度的对比剂,以相同注射流率(5 ml/s)行增强扫描,对血管强化程度、重组血管清晰度进行评价. 结果 370 mgI/ml、400 mgI/ml组冠状动脉强化明显高于300 mgI/ml组(P<0.05),370 mgI/ml组与400 mgI/m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组血管的图像质量3组间无差异. 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时,300 mgI/ml、370 mgI/ml、400 mgI/ml 3种浓度的对比剂在注射流率相同时均能满足诊断;在使用高浓度对比剂时,可适当降低注射流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00 kV管电压、270 mgI/ml等渗低浓度对比剂联合迭代重建算法在肥胖人群中进行冠状动脉成像(CCTA)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将48例接受CCTA检查、体质量指数(BMI)>30 kg/m2的患者,[JP3]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4例。对照组使用370 mgI/ml对比剂,以常规120 kV扫描,采用传统滤过反投影法(FBP)重建图像;试验组使用270 mgI/ml对比剂,以100 kV扫描,采用第三代适应性迭代降噪算法(AIDR-3D)重建图像。两名医师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双盲法评分,比较观察者评分的一致性。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剂量(E)、平均CT值、图像噪声(N)、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图像优良指数(FOM)和图像质量评分,以及两组患者的总碘量、碘注入率和对比剂相关不适感。结果 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名医师评分的一致性较高(Kappa=0.88, P<0.05)。两组图像平均CT值、SNR和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FOM明显高于对照组(t=-9.250、-8.604、-9.158、-5.341, P<0.05)。试验组E为(1.61±0.41)mSv,较对照组(3.64±1.09)mSv明显降低(t=8.373, P<0.01)。试验组总碘量以及碘注入率均低于对照组(t=7.628、8.480, P<0.01)。试验组注射对比剂热感和疼痛感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8.70、6.25, P<0.05)。结论 在肥胖人群中,使用等渗低浓度对比剂结合低管电压冠状动脉检查可以在不降低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减低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临床试验注册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DPD-15007510。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体表面积(BSA)的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将拟行CCTA检查的连续30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采用相同的CCTA扫描方案及对比剂(350mg I/mL),实验组基于BSA制订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Ⅰ期:对比剂10700BSA/350mL;Ⅱ期:对比剂1160BSA/350mL,生理盐水1160BSA×0.7/(350×0.3)mL;Ⅲ期:生理盐水30mL),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固定碘负荷和注射流率的对比剂注射方案(Ⅰ期:对比剂60mL;Ⅱ期:对比剂30mL,生理盐水70mL;Ⅲ期:生理盐水30mL)。比较两组患者CCTA图像上升主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近端的CT值和对比噪声比(CNR),以及两组内不同体重人群(<60、60~70和>70kg)血管强化程度的一致性。定量参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体重与血管强化程度关系。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中升主动脉的CT值分别为(483.26±76.79)和(477.98±69.15)HU;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CT值分别为(479.39±78.25)和(481.78±65.66)HU;右冠状动脉的CT值分别为(452.09±89.89)HU和(465.75±74.21)HU,3个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中前降支图像的CNR分别为46.94±20.07和44.07±18.18(P>0.05),右冠状动脉图像的CNR分别为50.75±10.34和49.80±17.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的强化程度与体重呈线性负相关(r=-0.33和-0.19,P<0.01);实验组中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的强化程度与体重无统计学相关性(r=-0.09,P=0.280;r=-0.14,P=0.587)。两组中各体重亚组之间比较,对照组中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的CT值在各亚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21);实验组中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的CT值在亚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09,P=0.799)。结论:CCTA检查中采用基于体表面积的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可实现不同体重患者血管强化程度的均一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弓上动脉检查中减少对比剂剂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48例疑似颈部动脉疾病患者行低剂量对比剂弓上动脉CTA检查,将图像传输GE AW4.4工作站上进行图像分析及三维成像。结果 148例患者中,图像质量为优者126例(85.1%),图像质量为良者22例(14.9%)。结论低剂量弓上CTA明显降低了对比剂剂量(约37.5%),可清楚显示颈部动脉,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对疾病进行准确诊断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 T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0月行下肢动脉CTA检查的患者60例,采用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技术(80kV、250mAs ,对比剂:1.0ml/kg )进行扫描,其中12例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记录每次扫描的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CT值,算出均值,并统计出容积剂量指数(CTDIvoI)、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出有效剂量(ED)。由2名5年以上心血管影像诊断经验的放射医师以5分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并对两名医师的评分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本组的CTDIvoI、DLP、ED分别为(4.85±0.00)mGy 、(572±26.31)mGy .cm、(8.56±1.23)mSv。CT 均值为(517±12.45)HU ,达到诊断要求。两名医师图像主观评价得分分别为4.18±0.75、4.09±0.86,主观评价结果一致性好(Kappa=0.893,P=0.00)。12例患者CTA与DSA诊断符合率达100%。结论采用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技术行下肢动脉CTA检查,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明显降低,且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对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和复查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需接受冠状动脉CT(CTA)检查者,按照对比剂注射方案个体化原则,对比剂总量(ml)=患者体重(kg),对比剂流率ml/s=对比剂总量/(扫描时间+8)ml/s,同样流率追加30ml生理盐水}进行冠脉CTA检查,测量升主动脉根部左冠开口处CT值并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进行评分,分析对比剂注射方案个体化的可行性。结果按照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行冠脉CTA检查后,100例检查者升主动脉根部左冠开口处平均强化程度为(420.19±56.59)HU,冠状动脉显示评分得3分比例为88.78%,得2分比例为11.22%,无得1分者。结论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与常规对比剂用量方案对比,探讨在装备整合回路探测器的双源CT 上应用70 kV 超低管电压、低对比剂流率和低对比剂用量的方案对体重指数正常(BMI≤25 kg/m^2)的患者行冠状动脉 CTA 检查的可行性。方法:应用装备整合回路探测器的双源CT对50例BMI≤25 kg/m^2的患者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所有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A组对比剂流率和用量分别为4.0和32 mL (350 mgI/mL),B组对比剂流率和剂量为4.0和50 mL (350 mgI/mL)。两组管电压均采用70 kV,对原始数据进行SAFIRE迭代重建。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BMI和心率,比较两组图像的背景噪声、信噪比和放射剂量,测量并比较两组图像冠脉各节段的管腔内的CT 值和图像对比噪声比。以段为单位,对两组的冠脉图像质量采用4分法(1~4分,优-无法评估)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BMI和心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图像的背景噪声、信噪比和放射剂量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有效辐射剂量约为0.9 mSv。3支冠脉主干远段CT值的比较,B组显著高于A组;而冠脉近、中段及主动脉根部CT 值的比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在冠脉各节段对比噪声比方面,B组均显著高于A组(P<0.05)。以段为单位,两组冠脉图像质量平均评分无显著性差异(A组1.16±0.18,B组1.18±0.18,P=0.75)。两组冠脉可评价节段率均>98%。结论:在装备整合回路探测器的双源CT 上对正常体重指数患者应用70 kV超低管电压、低对比剂流率和低对比剂用量的方案进行冠状动脉CTA 的检查可以在亚毫希伏条件下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质量,较常规方案对比剂用量显著减低。  相似文献   

14.
王一民  曹建新  杨诚  余婷婷   《放射学实践》2010,25(9):999-1002
目的:分析低管电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A)的图像质量,探讨低管电压扫描对减少冠状动脉CTA检查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150例患者分成两组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A组使用100kV管电压扫描,B组使用120kV管电压扫描。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同时分析并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的整体图像质量。结果:A、B两组的辐射剂量分别为(6.80±1.70)mSv和(13.01±2.61)mSv,A组辐射剂量明显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68,P=0.000)。A、B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87±0.25)分和(2.92±0.17)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67,P=0.286)。结论:采用100kV管电压扫描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能明显减小正常和略胖体型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同时图像质量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剂量对比剂在胸腹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常规注射对比剂欧乃派克(350mg/ml)80ml,研究组则注射对比剂欧乃派克(350mg/ml)50ml,比较两组患者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充盈程度,并测量主动脉弓、T6水平胸主动脉、L3水平腹主动脉CT值。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及心率比较无明显差异。医生对两组患者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显示的主观阅片结果显示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及肾动脉评分分级比较无明显差异(U=0.85、0.72、0.82,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所测得的主动脉弓、T6水平胸主动脉、L3水平腹主动脉CT值比较无明显差异。研究组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2例有轻度不良反应,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结论螺旋CT胸腹主动脉CTA进行大范围动脉血管检查,应用50ml低剂量对比剂可以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80 kV管电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在低体质量指数(BMI)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240例疑有冠状动脉疾病且BMI在18.6~21.5 kg/m2的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A、B、C组行双源CTCA检查,分别采用120、100和80 kV管电压.对每位患者的对比剂用量、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图像噪声、冠状动脉CT值、对比度、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图像优良指数(FOM)进行评估.同时按3分法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分(3分为优秀,2分为一般,1分为差).扫描长度、CTDIvol、DLP、ED、对比剂用量、图像噪声、冠状动脉CT值、对比度、SNR、CNR及FOM在3组间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集时间窗使用情况比较采用x2检验,图像质量评分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 3组间扫描长度及采集时间窗使用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扫描长度F=2.58,采集时间窗x2=0.77,P均>0.05).A、B和C组对比剂用量(碘海醇350 mg I/ml)平均值分别为(82.0±6.4)、(76.8±6.1)和(59.1±3.5)ml,相应的CTDIvol平均值分别为(27.5±6.2)、(18.7±4.4)和(11.4±2.4) mGy,DLP平均值分别为(427.7±92.4)、(295.4±77.1)和(183.9 ±41.3)mGy·cm,ED平均值分别为(6.1±1.3)、(4.1±1.1)和(2.6±0.6) mSv,3组间对比剂用量、CTDIvol、DLP和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剂用量、CTDIvol、DLP和ED对应的F值分别为383.08、248.13、221.05和234.81,p值均<0.01),与A和B组相比,C组对比剂用量分别下降27.9%和23.0%,ED分别下降57.4%和36.6%.A、B和C组图像噪声平均值分别为(22.6±2.2)、(26.1±3.0)和(29.1 ±3.4)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32,P<0.01).A组右冠状动脉(RCA)近段的CT值、对比度、SNR、CNR及FOM分别为(438.3±66.3)HU、(517.3 ±67.8)HU、19.5±2.8、23.0±3.0和92.9±31.0,左冠状动脉主干(LMA)的CT值、对比度、SNR、CNR及FOM分别为(440.2±59.9) HU、(509.5±62.6) HU、19.6±2.6、22.7±2.9和90.1±29.7;B组RCA近段的各相应参数值分别为(534.2±68.8) HU、(628.9±70.0) HU、20.7±3.2、24.3 ±3.6和157.6±59.8,LMA的各相应参数值分别为(528.4 ±61.2) HU、(607.9±71.2) HU、20.4±3.0、23.5 ±3.4和147.6±57.6;C组RCA近段的各相应参数值分别为(602.1±78.8)HU、(696.8±83.3) HU、20.8±2.9、24.1 ±3.2和239.3 ±74.8,LMA的各相应参数值分别为(592.5±72.3) HU、(671.8±82.5) HU、20.5±2.5、23.2±3.0和221.8±65.7.C组冠状动脉CT值、对比度、SNR、CNR及FOM均未见下降.3组RCA近段的CT值、对比度、SNR、CNR及FOM比较,相应的F值分别为106.06、119.90、4.69、3.70和127.50,P值均<0.05;LMA的CY值、对比度、SNR、CNR及FOM比较相应的F值分别为111.79、101.57、2.68、1.39和123.00,P值分别<0.01、<0.01、>0.05、>0.05、<0.01.A组图像质量评分为优秀、一般和差的节段数目分别为631、330和37个,B组分别为640、323和41个,C组分别为615、348和45个,3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0,P>0.05).结论 对于BMI≤21.5 kg/m2的患者,80 kV管电压行双源CTCA可完成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并能够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使用低管电压(100kVp)和低浓度等渗对比剂(270mg I/mL)进行肝脏增强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将我院108例行肝脏CT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4例。A组:管电压100kVp,对比剂为威视派克(270mg I/mL)。B组:管电压120kVp,对比剂为碘克沙醇(320mg I/mL)。测量、计算两组图像的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肝实质CT值、肝动脉CT值、门静脉CT值及有效辐射剂量(ED),并对两组图像进行主观评分,对两组间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的CNR高于B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8,P<0.05),SNR高于B组(P<0.05),A组能够提供清晰的诊断图像,提高病变的显示;A、B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P>0.05);A、B组的肝实质CT值及肝动脉CT值均无统计学差异(t=-1.81,P>0.05;t=0.96,P>0.05),而A组的门静脉CT值高于B组(t=7.55,P<0.05);A组的三期总辐射剂量[(8.04±1.12)mSv]低于B组[(11.62±2.41)mSv](t=9.94,P<0.001)。结论:双源CT肝脏增强扫描采用管电压100kVp和低浓度等渗对比剂(270mg I/mL)可以提供较好的图像CNR,提高门静脉CT值,保证诊断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摘要】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已成为临床工作者筛查和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手段,而合适且均匀的血管强化程度是准确诊断的前提。当前,根据影响血管强化的相关因素制定的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联合前瞻性心电门控及大螺距技术,探讨70 kVp管电压、30 mL对比剂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的可行性。方法:将80例体质指数≤25 kg/m^2、心率≤70次/分行 CTCA 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0例患者采用100 kVp,60 mL对比剂的扫描方案行CTCA检查,另40例患者采用70 kVp,30 mL对比剂的扫描方案行CTCA检查。所有CTCA检查都在前瞻性心电门控及大螺距(3.4)模式下进行。100 kVp 组数据采用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进行重建,而70 kVp组数据采用迭代重建算法进行重建。测量每例患者主动脉根部、各冠状动脉起始处部及纵膈脂肪CT值和标准差并计算各段血管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两名放射科医师对所有图像以4分法进行评分。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70 kVp组的平均冠状动脉CT值[(603±86)HU]及图像噪声[(42±5)HU]均明显高于100 kVp组的平均冠状动脉CT值[(503±68)HU,P<0.001]及图像噪声[(25±4)HU,P<0.01],而70 kVp 组的SNR 及CNR (14.6±3.0,17.8±3.4)均明显低于100 kVp组(20.7±3.8,24.4±4.1,P<0.001)。两组间各冠状动脉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70 kVp 组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比100 kVp 组降低了76%,对比剂用量降低了50%。结论:联合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及迭代重建技术,70 kVp管电压、30 mL对比剂CTCA在体质量指数≤25 kg/m^2、心率≤70次/分的患者中是可行的,可在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的条件下获得满足诊断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0.
宋会军  王宏宇  侯志辉  吴言伶  韩磊  吕滨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217-1220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患者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理想对比剂注射方案。方法:将连续90例拟行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中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于术前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依据不同的对比剂注射方案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单期相注射方案(仅注射基础量对比剂,不注射生理盐水);B组:双期相注射方案(先注射基础量对比剂,后以40mL生理盐水冲洗);C组:三期相注射方案(先注射基础量对比剂,后注射30%生理盐水与对比剂的混合物30mL,最后注射40mL生理盐水冲洗)。基础量对比剂按1mL/kg计算,注射流率均为5.0mL/s。比较3组方案CTA图像上冠状动脉及左、右心系统的CT值及房间隔缺损的可评估性。结果:3组患者在平均年龄、体重及心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组患者冠状动脉、升主动脉及左心房、左心室的CT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各组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动脉的CT值均数大于250HU;此外,B组对比剂用量明显低于其它2组(P〈0.05),房间隔缺损量化评分高于C组(P〈0.05)。结论:双期注射方案由于对比剂用量减少,利于房间隔缺损评估,因而是房间隔缺损患者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理想的对比剂注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