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胸腰椎骨折的经皮椎弓根外固定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研制了一种经皮椎弓根外固定器,并用以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20例。其特点是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坚强,有利于早期下地活动。主要技术关键是椎弓根螺钉的钻孔点和钻孔方向。作者认为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置钉固定技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经伤椎置钉固定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随访手术的效果、测量手术前后X线片上后凸角度的纠正及椎体高度恢复的情况。结果随访6~20个月,均取得良好的复位效果,骨折达到临床愈合,伤椎固定无椎弓根钉松动及断裂,伤椎复位后无明显高度丢失。影像学测量结果发现,手术前节段后凸角度为(24.4±8.6),°骨折椎体前缘高度为(54.7±14.5)%;术后节段后凸角度为(6.4±4.9),°骨折椎体高度为(93.5±9.7)%。手术前后后凸角度及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采用经伤椎置钉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有利于术中复位、后凸畸形的矫正,有效避免了术后椎体高度的丢失、内固定器械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目的总结后路经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治疗经验,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经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68例,按McAfee分类,楔形压缩骨折16例,稳定爆裂骨折24例,不稳定爆裂骨折20例,Chance骨折1例,屈曲牵拉型损伤3例,平移型损伤2例,T7平移型损伤合并T12压缩骨折1例,T10屈曲牵拉型损伤合并L4压缩骨折1例。术前术后X线片、CT片测量椎体高度恢复率、椎管横切面积、TSA角及SSA角,按Frankel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平均手术时间约9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约450ml。随访时间2~22个月,平均12个月。Frankel评分A级18例中2例术后上升1级,其余无恢复,B~D级22例均有1~2级上升。螺钉植入椎弓根位置的优良率为83.77%,椎体压缩高度恢复优良率为92.86%;椎体后凸角(Cobb法)及椎管横切面积复原满意。6枚椎弓根螺钉折断,21枚弯曲,1例连杆折断,6例后期发现Cobb角有平均5。再损失。结论应用后路经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与切开短节段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相比较,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 方法 2004年11月至2005年8月前瞻性将34例胸腰椎骨折随机分为两组(n=17),分别采用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经伤椎固定(经皮组)和切开短节段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切开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的恢复情况、平均复位丢失率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13~21个月,平均18个月.经皮组手术时间平均(130±11)min,与切开组[(129±9)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1,P=0.870).经皮组术中出血量平均(120±37)mL,与切开组[(287±31)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41,P<0.05).经皮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平均从术前52.1%±5.8%恢复至术后95.5%±2.2%,后凸Cobb角平均从术前16.2°±1.7°恢复至术后5.7°±0.8°,平均复位丢失率为11.2%±1.2%,与切开组(13.1%±0.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医源性神经根损伤及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论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经伤椎固定是治疗不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的较好方法,其与传统切开短节段固定手术相比,疗效好,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5.
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3月至2009年5月,应用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24~68岁,平均36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1例,高处坠落9例,重物砸伤5例,其他伤2例。骨折根据Gertibein分类:A1型2例,A2型3例,A3型12例,B1型5例,B2型5例。受伤部位:T115例,T1211例,L18例,L23例。27例中14例伴有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损伤按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3例,D级6例。术前腰痛Denis分级均为P5。受伤至手术时间:2~15d,平均4d。按Frankel分级、腰痛Denis分级对神经功能及腰痛情况进行评估;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通过影像学资料评价矫正及维持复位效果。结果:2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4~17个月,平均15.5个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4例,D级3例,E级5例。腰痛Denis分级:P1(无痛)17例,P2(偶有微痛,不需治疗)8例,P3(中度痛,偶服药)2例。伤椎椎体前缘高度(AVH)与后缘高度(PVH)的比值由术前0.32±0.14增加到术后0.85±0.03;矢状位后凸Cobb角由术前(25.3±7.8)°减少至术后(11.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的比值和后凸Cobb角分别为0.81±0.06和(11.8±1.9)°,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感染、内固定失败、术中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伤椎置钉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维持脊柱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同时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8年7月至2011年1月.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4例,均为单椎体骨折,采用5钉或6钉三椎体固定。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2个月随访均行X线及CT检查,测量比较Cobb角、伤椎前缘压缩率、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结果随访12~27个月,平均15.5个月。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椎管占位以及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结论同时经伤椎置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经骨折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和探讨经骨折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顺性分析我科月2001年12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64例单椎体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行跨骨折椎的4钉固定术(A组)34例.包括骨折椎椎弓根固定的6钉固定术(B组)30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18.3个月).分别从病人骨折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内固定失败率(断钉、断棒及退钉等)及腰背痛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虽然两组的骨折椎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的即刻改善无明显差别(P〉0.05).但B绢的骨折擀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均优于A组(P〈0.05)。两组的神经功能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较A组有较低的崾背疼痛及内固定失败率。结论经骨折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切实可行及有效的方法.仉得临床探讨应用。  相似文献   

8.
2007年8月~2010年8月,我们对4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治疗,经12~24个月随访,椎体的高度及后凸畸形矫正满意,效果良好。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45例,男38例,女7例,年龄21~65(45.8±7.8)岁。T104例,T115例,T122例,L115例,L210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附加伤椎固定的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Sextant)与传统跨伤椎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7年9月至2009年3月,对3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微创经皮Sextant固定系统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固定方式分为跨伤椎微创经皮内固定组(4钉组,21例)和附加伤椎内固定组(6钉组,14例),分析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以及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9~24个月(平均12.0个月)随访.4钉组与6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使用镇痛药比例及术后伤口疼痛评分方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obb角、矢状位指数、伤椎前缘和后缘高度的恢复均较术前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伤椎前缘及后缘高度改善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改善度与后缘高度改善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影像学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钉组出现断钉1例,无螺钉松动;6钉组未出现螺钉松动及断钉现象. 结论微创经皮Sextant内固定技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附加伤椎微创经皮内固定较跨伤椎的微创经皮内固定在矫正伤椎前缘、后缘高度方面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5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中36例行传统跨伤椎的4钉固定(A组),22例行经伤椎椎弓根5钉固定(B组)。结果 58例均获随访,时间7~32(13.5±5.4)个月。依据患者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椎管正中矢状径、神经功能恢复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椎管正中矢状径两组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正中矢状径、神经功能评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较传统跨伤椎固定能更好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经皮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的78例单节段胸腰段骨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微创手术的38例纳入微创组,行开放手术的40例纳入开放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两组病人术后3 d、6个月、1年的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面后凸Cobb角;比较两组病人术后1周、3个月、1年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结果 78例病人伤口均一期愈合,未见明显并发症。微创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开放组;但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放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病人术后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但两组间手术前后各时间点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微创组术后1周、3个月的VAS评分和ODI小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后路短节段经皮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在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维持脊柱稳定性和伤椎高度方面与开放手术相当,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短节段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43例,男31例,女12例;年龄26~56岁,平均36.6岁。其中单椎体骨折34例,双椎体骨折4例(邻近骨折3例,跳跃骨折1例),骨折脱位5例。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2例,C级9例,D级7例,E级20例。分别于术后3~5d、12个月、末次随访时复查X线片及CT,对伤椎Cobb角、椎体压缩百分比、椎管占位、内固定物状况进行随访;通过Frankel标准对脊髓神经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3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未出现内固定物断裂、松动等现象。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24.5±9.5)°矫正至术后(5.3±5.1)°,末次随访时(6.2±4.7)°;椎体压缩百分比由术前(42.3±11.1)%恢复至术后(5.1±5.2)%,末次随访时(6.5±5.4)%;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矢状径占位率由术前的(34.9±11.2)%恢复至术后(5.3±4.7)%、术后12个月时(5.4±4.5)%,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神经功能除3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结论: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复位固定可纠正后凸畸形、椎体压缩及椎管占位,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单侧伤椎置钉、双侧伤椎置钉与伤椎不置钉3种置钉方式在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上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7例,其中男45例,女22例,年龄13~63岁,平均42.5岁。根据伤椎置钉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A组26例,不采用伤椎置钉;B组19例,采用单侧伤椎置钉;C组22例,采用双侧伤椎置钉。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的影像学结果及临床预后等各项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7.6个月。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3组患者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周伤椎矢状面后凸Cobb角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的矢状面后凸Cobb角及其复位丢失角度均明显大于B、C两组(P0.05)。B、C两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背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3组患者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或双侧伤椎置钉与伤椎不置钉相比,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上可以明显降低中远期的复位丢失角度,减少迟发性后凸畸形发生的概率,手术操作安全可靠,可获得满意的影像学结果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经伤椎椎弓根螺钉三椎体固定与传统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5月至2007年6月收治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48例,随机分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三椎体固定组(治疗组24例)和传统短节段固定组(对照组24例),其中治疗组行伤椎及伤椎上下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对照组行传统4钉内固定.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均行X线及CT检查,测量并比较两组Cobb角大小、伤椎前缘压缩率、椎管占位率、椎体平移率,同时观察植骨融合及神经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6~18个月(平均10.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内固定未见松脱断裂,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无完全神经损伤较术前有1~2级恢复,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无损伤加重等.随访时治疗组Cobb角大小、伤椎前缘压缩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治疗组固定更牢固,随访矫正丢失少.椎管占位率和椎体平移率治疗组疗效更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三椎体固定法较传统方法具有更加牢固的固定效果,前中柱重建稳定,后柱固定牢固,矫正度丢失小,疗效满意,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直入式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应用直入式注入PMMA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14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男9例,女5例;年龄50~72岁,平均61岁.临床疗效采用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Frankel分级方法进行评定,应用X线片评估术后内固定效果.结果 14例患者中13例术后获6~22个月(平均18.4个月)随访,1例失访.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9分降至术后平均1.2分,7例合并有神经损伤的患者Frankel分级术后平均改善1.2级,58枚椎弓根钉中54枚行直入式注入PMMA骨水泥强化,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与骨水泥渗漏相关的神经损伤症状和体征.X线片示椎弓根螺钉未发生松动及脱出,周围无透亮线出现.后凸角由术前平均21.8°改善至术后平均10.3°,末次随访后凸角平均为14.3°,平均后凸角矫正丢失40°.结论 应用直入式注入PMMA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clinical outcomes of direct injection of 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 to augment pedicle screw fixation for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9 to February 2010, 14 patients with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 underwent spinal decompression and instrumentation with PMMA augmentation of pedicle screw by direct injection. They were 9 men and 5 women, aged from SO to 72 years (average, 61 years). The clinical outcomes were evaluated by the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and the Frankel scale. Radiologic findings were documented to assess postoperative internal fixation. Results All but one of the patients obtained a mean follow-up of 18. 4 months (from 6 to 22 months). The mean VAS scores of the patients improved from 7. 9 to 1. 2 points (P < 0. 01). Postoperatively, Frankel grading for the 7 patients with neurologic deficit improved by 1. 2 grades. Totally 54 of the 58 screws were augmented with PMMA. There was neither neurologic deterioration nor symptomatic cement leakage after surgery. X-ray plain films revealed no screw loosening, pullout or bright lines around screws. On average,kyphotic deformity was improved from 21. 8° preoperatively to 10. 3° postoperatively (P <0. 01), and returned to 14. 3° at the final follow-up. The average loss of kyphosis correction was 4°. Conclusion Pedicle screw fixation after vertebral augmentation with PMMA by direct injection can gain a satisfactory clinical outcome for patients with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  相似文献   

16.
陶杰  张志强  刘瑞波 《中国骨伤》2010,23(6):473-473
脊柱骨折或合并截瘫、脊柱畸形和腰椎滑脱、不稳是骨科治疗非常棘手的问题[1].自2002年以来,用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有脊髓损伤及腰椎滑脱39例,经1~29个月随访,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单侧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经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胸腰椎单节段骨折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1~65岁,平均36.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h~5d,平均3d。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2例,爆裂型骨折9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为E级。骨折部位:T5骨折l例,马骨折2例,T10骨折2例,T11骨折3例,T12骨折8例,L1骨折5例。依据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内固定失败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5个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54.3±2.8、92.9±1.5、93.8±1.7;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7.8±2.5)°、(5.3±0.8)°、(6.3±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无明显丢失,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也明显改善(P〈0.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创伤小,失血量少,可完整保留脊柱后方复合体结构,加强脊柱的稳定性,同时伤椎单侧置钉方法安全可靠,并且可提高骨折椎体复位效果和质量,改善固定强度及弥散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18.
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选择性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选择性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行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19-60岁,平均36岁。骨折根据AO分型:A1型19例,A2型9例。观察骨折椎的椎弓根螺钉位置及手术前后骨折椎的复位情况。结果:术后CT示骨折椎56枚椎弓根螺钉均在正常骨性结构内,均未通过骨折线。术后无脊髓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率从术前平均(42.0±5.6)%恢复至(12.4±1.4)%(P〈0.05);骨折椎后凸Cobb角从术前平均(25.8±5.1)°废复至(1.9±1.3)°(P〈0.05)。28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18.3个月(3-36个月),骨折全部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无钉棒弯曲、松动或断裂。结论:只要手术适应证选择正确,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用于治疗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19.
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uang QS  Chi YL  Wang XY  Mao FM  Lin Y  Ni WF  Xu HZ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112-114
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0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患者,其中微创经皮组和开放切开组各30例患者。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参数、影像学指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经皮组与开放切开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日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手术时间上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术后及随访影像学观察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矢状面指数及椎管堵塞指数等恢复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疼痛评分在术后和术后3个月内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3个月以后评分无显著性差异。2年随访时两组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理想微创手术方法,但远期疗效与传统开放手术相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设计一种胸腰椎骨折后路微创器械,并评估该器械在术中辅助经皮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 设计胸腰椎骨折后路微创器械,并于2004年12月至2006年11月采用该器械术中辅助经皮置入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1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27~56岁,平均39.1岁;损伤节段:T112例,T1266例,L136例,L33例.记录并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的恢复情况、复位丢失率,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平均(110±18)min,出血量平均(120±68)mL.术后所有患者随访14~22个月,平均19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从术前平均52.1%±2.9%恢复至术后95.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凸Cobb角从术前15.9°±1.6恢复至术后5.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复位高度丢失率平均12.1%±0.2%,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后凸 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见感染、腰背酸痛病例,未见术后断钉、断棒等并发症.结论 自行研制的胸腰椎骨折后路微创器械,手术应用效果良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