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微塑料比表面积大、疏水性强的特点使其能与有机污染物发生吸附-解吸作用,该作用能改变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综述微塑料的性质(种类、粒径、老化程度)和环境因素(pH、温度、盐度、溶解有机质)对微塑料的比表面积、疏水性及其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并从有机结构、电负性、pH等方面分析和总结微塑料吸附过程中涉及的机理(分配、疏水、π-π相互作用、氢键作用、静电作用等)。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环境因素对微塑料性质的影响,讨论了微塑料对典型污染物的吸附行为,并对微塑料与污染物之间的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微塑料的疏水性和粒径是原始塑料碎片吸附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对于老化的微塑料,氢键、亲水性和比表面积的增加会影响吸附行为.盐度和pH的影响总是通过改变微塑料和污染物的带电状态来影响吸附条件,从而引起竞争性吸附....  相似文献   

3.
包振宗  侯艳艳 《塑料科技》2023,(10):102-106
微塑料(MPs)是一种新型污染物,可在河流、湖泊和水库中检出,治理难度较大。文章从不同类型MPs老化后的形貌、结晶度、比表面积等变化,介绍了环境中MPs的老化特性。针对不同类型MPs吸附污染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机制(静电作用、范德华力、氢键、疏水作用和π-π相互作用)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文章指出,未来解决MPs污染相关问题的根源在于控制污染源,减少难降解塑料的生产与使用,开发易降解和可替代的绿色环保产品,加强塑料垃圾的回收处置。  相似文献   

4.
5.
微塑料是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进入生态系统中的循环,最终进入各种动物甚至人体内,对人类及生态系统存在潜在威胁。文章对水环境中微塑料的种类、来源进行简要概述,并且,说明了微塑料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去除水环境中微塑料的主要处理设施和方法,包括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等方法,分析了每种处理方法的特点、使用范围及适用情况。其中,膜技术、光催化技术及微生物处理技术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但是,大部分处理技术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并且,对微塑料分解产物的研究较少。应重点研究分解产物及微塑料去除技术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6.
7.
微塑料是尺寸<5mm的塑料。微塑料污染已成为目前最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微塑料污染不仅会对水体和水生生物产生危害,还可能随食物链进入人体,威胁人类身体健康。依据近年来微塑料的相关研究文献,对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分类及间接危害进行综述,介绍了微塑料采样、预处理以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优缺点与应...  相似文献   

8.
塑料因具有廉价轻便耐用和耐腐蚀等特性,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通常被用于食品包装、医疗及技术应用等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微塑料在环境中分布广泛,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降解能力弱、吸附能力强和稳定性强等性质,而其中部分特性决定了它们会吸附环境中的有机和重金属类污染物,形成复合污染体系,从而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总结了微塑料的分布、性质和危害,综述了微塑料与污染物的吸附机理和影响因素,并在最后提出了对微塑料降解研究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由于微塑料极易被各种海洋生物摄取并进入食物链中,甚至随饮食进入到体内,威胁人类健康。而其巨大的比表面积使微塑料能吸附众多的污染物,成为污染物在生态环境中迁移过程中的“载体”,形成更加复杂的复合污染,影响污染物在生态环境中的环境行为和毒性作用效应。因而,微塑料与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已成为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中的研究热点。本文探讨了微塑料对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效应,微塑料对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的协同或拮抗毒性作用机制,为微塑料与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对生态环境污染的防治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土壤中微塑料的来源及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塑料近年来已成为全球关注的新型环境污染物,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以及生态毒性研究逐步深入,而目前对于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的研究仍较少。本文综述了土壤中微塑料的来源、分离及检测,为微塑料污染的研究与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唐伟家 《国外塑料》2004,22(6):34-35
【美国《塑料与橡胶周刊》2004年5月报道】题:海洋浮游生物中微塑料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2.
微塑料是直径5 mm的塑料碎片或塑料颗粒,作为一种新兴的持久性污染物,严重影响水生态健康及供水安全。而现有的处理技术尚无法完全去除水中的微塑料。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有关微塑料的来源、特性、迁移转化规律等研究备受关注。对微塑料的来源及在水环境中分布情况进行介绍,综述了微塑料在污水和给水处理厂中的迁移规律和去除特性,分析不同工艺对微塑料去除效能的差异,探讨了常规混凝技术、溶胶-凝胶技术、电絮凝技术、膜技术和磁分离技术等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微塑料污染水体净化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微塑料污染作为一种新兴的环境问题,给全球生态系统带来极大威胁,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微塑料会利用自身的污染性及对其他污染物的吸附性扰乱土壤生态系统,更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因此为了更加深入推进微塑料研究,结合土壤微塑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了土壤微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对比分析了土壤微塑料分离及鉴定方法的优劣,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微塑料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旨在为土壤微塑料的未来研究及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微塑料吸附水环境中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塑料在水环境中能够吸附重金属污染物并作为重金属污染物的载体,在全球淡水系统和海洋系统中广泛传播,对全球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了解微塑料对重金属的吸附行为、机理以及吸附后对环境中生物的毒性影响十分必要。微塑料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取决于微塑料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塑料类型、比表面积和结晶度等。此外,环境因素如pH、离子强度、溶解性有机质浓度和老化作用也会显著影响微塑料吸附重金属的能力,使得微塑料对重金属的吸附过程十分复杂。基于此,详细综述了微塑料对水环境中重金属吸附行为的最新研究进展,归纳了微塑料对常见重金属的吸附行为,分析了吸附过程的影响因素、重要机理及吸附后对生物的毒性影响。最后对微塑料与重金属污染物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两类污染物的理论研究和环境行为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染物,微塑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现阶段研究者们调查与研究的,大部分为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针对内陆与河流中的微塑料的研究甚少.河流中的微塑料会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开展河流中的微塑料污染的相关研究刻不容缓.本文系统论述了目前微塑料的研究现状、生态毒性,以及分离、提取和鉴定分析的方法,并...  相似文献   

16.
刘芳  徐剑 《浙江化工》2012,43(6):5-8,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及高毒性等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POPs的替代物质不断生产出,同时由于检测技术的发展,目前检测出某些POPs替代物质也拥有POPs类似的特性。它们对于人类的健康都存在很大的威胁。研究发现它们几乎对人类的各个系统存在危害。对于孕期暴露于POPs的子代也有毒性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殖发育毒性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希望为POPs的生殖发育毒性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电镀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处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璇  张蓓  李琛 《云南化工》2011,38(2):48-53,57
介绍了电镀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种类,讨论了电镀废水的治理措施,叙述了各种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现状,并对电镀废水中有机物的处理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Winsor型微乳液的相转变WinsorⅢWinsorⅠWinsorⅢ在分离有机污染物方面有重要应用.WinsorⅢ型微乳液中的Na 取代高价态阳离子(Al3 和Ca2 )时被破坏,转变为WinsorⅠ型.有机污染物在WinsorⅠ型微乳液中的增溶能力比在WinsorⅢ型微乳液中的增溶能力要小得多,从而使增溶到中相微乳液中的有机污染物被释放出来.Winsor型微乳液可发生可逆转换,表面活性剂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9.
环境工作者对水中常见的污染物了解得比较深入,而对水中的微污染物却知之甚少。介绍了水中微污染物的种类,主要包括持续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环境荷尔蒙(EDs)两大类,并分析了它们的性质、危害和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中两大微污染物的可能治理措施,希望能给有关环境工作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的腾飞发展,是牺牲了环境作为代价的,工业在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代谢产物,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近年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保护环境。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的重要内容深受人们的关注,在有机物的监测工作中,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需要我们亟待解决。在本文中对环境监测进行了概述,并简单分析了水质中的有机物,分析了有机物监测的必要性,以及所遇到的问题和优化措施等,旨在给读者提供建设性参考建议,从而更加有利于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工作的稳步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