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矽卡岩型白钨矿矿床是吉黑东部重要的钨矿类型,以黑龙江省逊克县翠宏山钨多金属矿床和吉林省汪清县白石砬子钨矿床为典型代表。为确定区内矽卡岩型钨矿床中的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机制,选取2个代表性矿床中的白钨矿单矿物进行了原位微区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翠宏山钨多金属矿床中的白钨矿具有左倾型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弱的正Eu异常,形成于富Na、Nb的流体环境中,白钨矿中REE3+通过2Ca2+=REE3++Na+和Ca2++W6+=REE3++Nb5+机制替换Ca2+;白石砬子钨矿床中的白钨矿具有右倾型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正Eu异常,形成于贫Na、Nb的流体环境中,白钨矿中REE3+通过3Ca2+=2REE3++Ca(是Ca的空位)机制替换Ca2+。两矿床中白钨矿EuN与Eu*...  相似文献   

2.
江西永平Cu-W矿床是钦杭成矿带东部一个大型Cu-W矿床。针对该矿床的成因,一直存在着海底喷流沉积型与矽卡岩型矿床的争论。文章针对该争论,通过对永平Cu-W矿床的白钨矿开展微量元素分析,研究了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和矿床成因。永平Cu-W矿床发育3种类型白钨矿:退化蚀变阶段暗色均质白钨矿Ⅰ-1;亮色均质白钨矿Ⅰ-2;石英-硫化物阶段具有环带结构的白钨矿Ⅱ。白钨矿中Mo含量和Eu异常能够指示成矿流体氧化还原性。白钨矿Ⅰ-1富集Mo元素,并呈负Eu异常,指示氧化性;白钨矿Ⅰ-2和白钨矿Ⅱ中Mo含量减少,并且呈正Eu异常,指示成矿流体的氧逸度降低。永平Cu-W矿床所有白钨矿均呈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模式,与典型矽卡岩型白钨矿稀土元素特征相一致,而明显不同于石英脉型矿床白钨矿中稀土元素或重稀土元素富集模式。白钨矿具有高Mo和低Sr元素,与岩浆-热液白钨矿特征一致,而明显不同于变质来源的白钨矿,指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白钨矿的Y/Ho比值范围为19~43,与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Y/Ho=25~30)相似,明显不同于石炭系叶家湾组(Y/Ho=34~75),指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白钨矿地球化学特征指示永平Cu-W矿床为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香炉山钨矿是江南古陆斑岩-矽卡岩钨多金属成矿带内具有代表性的早白垩世矽卡岩型钨矿床。矿床的WO3储量约为22万t,平均品位约为0.641%。矿床的矿体以似层状和透镜状产出于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和寒武系杨柳岗组泥灰岩的接触带。本文在详细厘定成矿阶段矿物组合的基础上,对不同阶段产出的不同世代的白钨矿开展了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的系统测试。香炉山钨矿床可以划分为四个成矿阶段: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石英-硫化物-白钨矿阶段和方解石-萤石阶段。根据各阶段矿物组合及与白钨矿共生关系,本次研究划分出四个阶段六个世代的白钨矿,分别为阶段Ⅰ白钨矿(产于云英岩中)、阶段Ⅱa和阶段Ⅱb白钨矿(产于退化蚀变岩)、阶段Ⅲa和阶段Ⅲb白钨矿(产于硫化物条带,Ⅲa为白钨矿核部,Ⅲb为白钨矿边部)和阶段Ⅳ白钨矿(产于石英-硫化物-白钨矿脉)。白钨矿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有下凹型(阶段Ⅰ、阶段Ⅱa、阶段Ⅲb)、右倾型(阶段Ⅳ)和下凹右倾型(阶段Ⅲa)。各阶段白钨矿的微量元素特征表明,香炉山钨矿床白钨矿的∑REE含量高于世界上绝大部分脉状金和钨矿床,也高于我国华南地区钨多金属矿床。白钨矿中REE3+与Ca2+主要的替代机制为3Ca2+=2REE3++Ca(为一个Ca空位)。白钨矿的REE和Eu异常由流体决定,可以用来示踪流体的演化过程,Eu的活动主要以Eu2+为主。香炉山钨矿床为还原性矿床,不同阶段白钨矿中Mo等元素含量的变化指示流体演化各阶段的还原性强弱有波动。不同阶段白钨矿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有较大变化。香炉山白钨矿稀土元素的超常富集原因和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滇西北休瓦促钼钨矿床是义敦岛弧Cu-Mo成矿带南缘典型的热液石英脉型钼钨矿床,目前前人对该矿床主要开展了成岩-成矿年代学、岩石成因、动力学过程等研究。本文以白钨矿为研究对象,利用原位微量LA-ICP-MS以及原位Sr同位素LA-MC-ICP-MS测试技术对成矿流体演化及成矿物质来源开展了系统研究。白钨矿的产状和阴极发光图像显示其存在早中晚三个阶段,以中阶段白钨矿最为发育。早阶段白钨矿稀土配分与斑状二长花岗岩相似,呈轻稀土富集的右倾模式,Eu具有中等负异常(δEu=0.42),Mo平均含量为3.0%,~(87)Sr/~(86)Sr平均值为0.7098,与斑状二长花岗岩(0.7075~0.7098)接近;与早阶段相比,中阶段白钨矿轻稀土含量降低,Eu也具有中等负异常(δEu=0.37),Mo平均含量降低至2445μg/g,~(87)Sr/~(86)Sr值升高至0.7113;晚阶段白钨矿稀土配分呈中稀土相对富集的拱形模式,Eu基本无异常(δEu=0.93),Mo平均含量降低至56μg/g,~(87)Sr/~(86)Sr平均值为0.7083。从早到晚,白钨矿中轻稀土元素尤其是La和Ce的逐渐亏损表明存在氟碳铈镧矿的结晶;δEu升高和Mo急剧降低指示成矿流体从氧化到还原的转换;Sr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指示了成矿物质来源的转变,早阶段岩浆流体贡献大,在中阶段白钨矿岩浆热液与围岩地层大规模作用下,地层为白钨矿的形成提供了大量Ca,表明强烈的水岩交互作用对矿床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努日矿床白钨矿中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白钨矿亏损V、Cs、Hf、Ta等元素,并具有异常低的Rb/Sr、Zr/Hf、Nb/Ta的比值,以及Hf/Sm、Nb/La、Th/La值也都远远小于1,指示原始富钨成矿流体来源于深部壳源岩浆结晶分异,并总体以富CL热液为主;采自不同位置的白钨矿样品其稀土元素组成基本一致,其球粒陨石配分曲线表现为明显轻稀土富集的右倾模式,具有明显的Ce正异常(δCe=1.066~1.107)和弱Eu负异常(δEu=0.768~0.910),表明白钨矿与流体之间稀土元素发生了不太明显的分异;白钨矿与夕卡岩化有密切关系的黑云母花岗岩的REE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均为明显的右倾模式,ΣREE、δCe、δEu值基本一致,暗示岩体对努日白钨矿成矿物质的贡献。努日矿床初始热液流体为一中高温、中低盐度的流体,其沿着构造裂隙运移过程中,与比马组地层发生接触交代反应,体系中CO2和Ca含量的增加,流体的初始平衡体系被破坏,最终导致大量Ca2+与WO42-结合形成了巨量的白钨矿。  相似文献   

6.
吴锟言  刘飚 《地质学报》2023,97(10):3314-3325
白钨矿是钨矿床中主要的载钨矿物,其独特的晶体结构使其富含微量元素,被广泛用于示踪钨成矿过程与流体源区。本文对南岭地区氧化型矽卡岩、还原型矽卡岩、黑钨矿-石英脉型、白钨矿-石英脉型、(矽卡岩-)云英岩型、(石英脉-)云英岩型钨矿床中白钨矿开展矿物组合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实验结果显示:(1)白钨矿晶体结构存在一定差异,矽卡岩型钨矿中白钨矿Ca-O键长变化较大(0.0043 nm),石英脉型钨矿中白钨矿次之(0.0035 nm),云英岩型钨矿中白钨矿最小(0.0034 nm);(2) Ca-O键长的差异对最优替代稀土元素影响较大,氧化型矽卡岩钨矿中白钨矿从成矿早期到晚期,最优替代稀土元素从Pr-Nd(进变质阶段)、Pr-Sm(退变质阶段)转变为Nd-Sm(石英-方解石-萤石阶段),而(石英脉-)云英岩型钨矿中白钨矿呈现以Sm3+为中心(Nd-Gd)的最优替代元素;(3)矽卡岩型和云英岩型钨矿中白钨矿,稀土元素主要通过Nb5+耦合替代和空位替代进入白钨矿晶格,石英脉型钨矿的白钨矿中,稀土元素主要通过空位替代和Na+耦合替代进...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老君山锡多金属成矿区为研究对象,根据与成矿相关的地质作用的组合特征(加里东期火山喷流沉积成矿作
用、印支期区域变质作用和燕山期花岗岩叠加改造成矿作用),厘定了三大成矿系列。通过不同成矿系列矿床的稀土元素地
球化学对比研究,发现各成矿系列矿床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明显区别如下:Ⅰ. 加里东期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印支期变
质成矿系列,分布于老君山花岗岩体的北东部外围,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海相火山喷流沉积岩(岛弧拉斑玄武岩)类似;
Ⅱ. 加里东期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印支期变质-燕山期花岗岩热液叠加改造成矿系列,分布于老君山花岗岩接触带附近,具
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岩和花岗岩并存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Ⅲ. 燕山期花岗岩热液成矿系列,位于老君山花岗岩体及接触带,
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地壳重熔型花岗岩一致。  相似文献   

8.
包古图金矿由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矿体组成,该矿的热液成矿期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粗粒石英脉阶段(Ⅰ)、含金细粒硫化物-石英脉阶段(Ⅱ)、含金粗粒自然砷-辉锑矿-石英脉阶段(Ⅲ)以及方解石脉阶段(Ⅳ),其中阶段Ⅱ和Ⅲ是主要的金矿化阶段,形成自然金赋存于毒砂、含砷黄铁矿中,银金矿被自然砷、辉锑矿包裹。阶段Ⅰ石英脉的稀土元素总量(0.83×10-6~3.67×10-6)明显低于阶段Ⅱ(11.01×10-6~30.18×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La/Yb)N=8.53~21.89]较阶段Ⅱ[(La/Yb)N=6.90~10.40]明显,但总体具有与区内中酸性侵入岩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阶段Ⅰ石英脉具有弱Eu正异常(δEu=1.09~1.80),阶段ⅡδEu主要集中于1.36~0.67之间;所有样品显示弱Ce负异常或无Ce异常(δCe=0.87~1.01)。矿化围岩和含矿石英脉中的黄铁矿均显示右倾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但石英脉中黄铁矿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更明显[(La/Yb)N=24.0~36.1],所有黄铁矿均具有明显Eu负异常(δEu=0.50~0.64)。不同阶段石英脉和黄铁矿中Ce、Eu异常表明成矿流体逐渐向较还原的状态演化。黄铁矿的Co/Ni比值(1.60~10.50)指示初始成矿流体为中温。包古图金矿含矿石英脉与区内广泛发育的中酸性斑岩体、岩脉在时间和空间上密切相关,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以上特征指示包古图金矿成矿作用与区内晚石炭世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
老君山锡多金属成矿区是滇东南锡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矿化类型多样等特征。为约束成矿区内不同类型矿化的成矿流体来源,本文选取老君山成矿区内不同类型矿石及其对应的简单夕卡岩、复杂夕卡岩和花岗岩等围岩为研究对象,进行稀土元素含量分析和配分模式对比研究。全部样品总稀土含量较低(ΣREE=14.3×10-6261.7×10-6),并具有轻稀土富集特征,其中简单夕卡岩的ΣREE=14.3×10-6261.7×10-6),并具有轻稀土富集特征,其中简单夕卡岩的ΣREE=14.3×10-671.49×10-6,具有Eu正异常(δEu=1.0671.49×10-6,具有Eu正异常(δEu=1.061.36)和Ce负异常(δCe=0.841.36)和Ce负异常(δCe=0.840.93)特征,其对应的矿石ΣREE=48.7×10-60.93)特征,其对应的矿石ΣREE=48.7×10-662.94×10-6,δEu=3.0162.94×10-6,δEu=3.013.74,δCe=0.803.74,δCe=0.800.87;复杂夕卡岩的ΣREE=25.14×10-60.87;复杂夕卡岩的ΣREE=25.14×10-6261.7×10-6,δEu变化范围为0.54261.7×10-6,δEu变化范围为0.542.68,δCe变化范围为0.822.68,δCe变化范围为0.820.97,其对应的矿石ΣREE范围为77.95×10-60.97,其对应的矿石ΣREE范围为77.95×10-6243.2×10-6,δEu=0.52243.2×10-6,δEu=0.522.85,δCe=0.892.85,δCe=0.890.96;花岗岩的ΣREE含量变化范围较窄(69.42×10-60.96;花岗岩的ΣREE含量变化范围较窄(69.42×10-6152.8×10-6),具有强负Eu异常(δEu=0.20152.8×10-6),具有强负Eu异常(δEu=0.200.36)和弱正Ce异常(δCe=1.010.36)和弱正Ce异常(δCe=1.011.15)特征,其对应的矿石ΣREE=54.04×10-61.15)特征,其对应的矿石ΣREE=54.04×10-678.31×10-6,δEu=0.3478.31×10-6,δEu=0.340.76,δCe=0.950.76,δCe=0.951.01。可见不同类型矿化的稀土含量及相关参数特征与对应的赋矿围岩极为相似,暗示不同类型矿化成矿流体中稀土可能来自对应的赋矿围岩。此外,简单夕卡岩及其相关矿石的稀土元素特征与海相火山喷流沉积岩类似,而复杂夕卡岩及其相关矿石的稀土元素特征具有海相火山喷流沉积与花岗岩叠加改造的双重特征,进一步说明老君山锡多金属成矿区内锡多金属的矿化存在多种成矿作用共同影响的痕迹。  相似文献   

10.
新疆阿希金矿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安芳  朱永峰 《矿床地质》2009,28(2):143-156
阿希金矿是新疆西天山产出的一个大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赋矿围岩为晚泥盆世火山岩,矿体以石英脉型为主,其热液成矿期由以下4个阶段组成:玉髓状石英阶段(Ⅰ),黄铁矿-石英脉阶段(Ⅱ),白铁矿-碳酸盐-石英脉阶段(Ⅲ),重品石-碳酸盐脉阶段(Ⅳ),其中阶段Ⅱ和阶段Ⅲ是主要的金成矿阶段,银金矿为主要的含金矿物,从阶段Ⅱ[195~285℃,logf(S2)=6.7~-13]到阶段Ⅲ[95~190℃,logf(S2)=-15.8~-25.6],成矿流体的温度和硫逸度明显降低.成矿流体与围岩作用导致流体中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升高.阶段Ⅰ(δEu=1.17~1.52)和阶段Ⅱ(δEu=0.44~0.93)脉体的Eu异常和Eu含量区别显著,表明阶段Ⅱ成矿作用发生在相对还原的环境.阶段Ⅰ脉体具有轻稀土元素强烈富集而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La/Yb=4.5~36.2),而阶段Ⅱ和阶段Ⅳ脉体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弱(La/Yb=1.2~2.0),阶段Ⅳ重晶石-碳酸盐脉(∑REE=67.5×10<'6>)以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而区别于阶段Ⅱ(∑REE=1.0×10<'-6>~4.2×10<'-6>),说明重品石和碳酸盐矿物对REE的分异有重要影响.不同阶段脉体与围岩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阶段Ⅰ成矿流体以与火山岩围岩有关的火山热液为主,进入阶段Ⅱ,大气水开始加入,引起成矿流体温度和硫逸度强烈降低,并导致金在阶段Ⅱ和阶段Ⅲ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11.
大湖塘钨矿地处江南造山带中段,为一大型钨-钼-铜多金属矿田,由4个矿床组成,其中石门寺矿床规模最大.文章利用LA-ICP-MS对石门寺矿床石英脉型钨矿中的白钨矿进行单矿物原位微区分析,以揭示成矿流体演化过程.研究表明,石英脉中的白钨矿可划分为2期,其中,早期白钨矿与黑钨矿、黑云母及石英共生,而晚期白钨矿在石英大脉中仅与石英共生.前者表现为右倾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而后者则显示平坦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两者均具Eu正异常.此外,早期白钨矿较晚期白钨矿具有较高的ΣREE、Mo、Sn、Nb、Ta、Y含量,但Sr含量较低.早期白钨矿表现出LREE富集型和较高的ΣREE、Nb、Ta含量,说明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热液,从早期到晚期成矿流体中Eu由Eu2+为主转变为Eu3+为主,表明流体演化过程中氧逸度升高,暗示成矿晚期有氧化性大气降水加入.早期高LREE、Sn、Nb、Ta含量的白钨矿的沉淀以及辉钼矿结晶显著改变成矿流体的组成,导致晚期白钨矿具平坦型REE配分模式和低Mo、Sn、Nb、Ta的特征.此外,在流体演化过程中,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中斜长石因为蚀变分解持续为成矿热液提供Eu和Sr,造成白钨矿Eu正异常和晚期白钨矿中Sr含量的升高.  相似文献   

12.
陈祥  肖力 《地质与资源》1999,8(3):171-178
额仁陶勒盖银矿床位于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境内.燕山晚期本区受太平洋板块的边缘影响,额尔古纳断裂带复活,产生强烈的花岗质岩浆活动.综合岩石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氧、锶同位素等证据表明花岗质岩浆为壳幔混合作用的产物.由花岗岩体向东依次排列Ⅰ、Ⅱ、Ⅲ和Ⅳ号矿带,其中Ⅱ、Ⅲ为主矿带,上述矿带在矿带规模、矿脉的矿石组成、矿石的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流体包裹体成分和均一温度等诸方面存在明显的水平分带;同时,各矿带均显示一样的矿石类型的垂向分带,即地表是氧化矿石(次生氧化富集带),向下是石英脉-硅化带,深部是硫化物-蚀变岩型矿石带.不同类型矿石的流体包裹体成分一致,均为H2O-CO2-Ca2+-Na+-K+-SO32--Cl-型成矿流体,说明它们有相同的来源.氧同位素表明,大气水在成岩成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大气水的作用使矿液量大增.含氧大气水的加入还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1)可能发生OH-取代Cl-,从而使与岩浆平衡的富矿流体及其后形成的成矿热液Cl-大增,提高了萃取岩浆及围岩中银的能力;(2)导致成矿流体的氧化-还原条件及酸碱度的变化.成矿各阶段形成的石英脉型矿石中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及氧、氢、硫、铅同位素特征表明,花岗岩、石英斑岩与矿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物源上的联系.由于石英斑岩是花岗质岩浆成岩期的最后产物,分异作用导致银在成岩期及期后成矿热液中富集.因此,石英斑岩是矿床的直接母岩.地表大气水在成岩和成矿作用的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南秧田钨矿床位于滇东南老君山W-Sn矿集区,地处扬子地块和印支地块的结合部位,地质背景复杂并遭受了多期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事件,其成矿时代和成因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矽卡岩型和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开展了年代学、原位微量元素、Sr同位素研究,分析了两类白钨矿年龄、成因以及物质来源的差异。结果表明,长石-石英脉内与白钨矿共生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51.0±1.3Ma,明显晚于矽卡岩矿体年龄,属于后期成矿事件。矽卡岩型白钨矿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强烈亏损,Eu呈明显负异常(δEu=0.46),∑REE平均含量为65.60μg/g,Mo平均含量为240.16μg/g,Sr平均含量为883.43μg/g;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稀土呈Eu正异常(δEu=2.8)的平坦型,∑REE平均含量为194.40μg/g,Mo平均含量为16.01μg/g,Sr平均含量为129.26μg/g。以上两者微量、稀土元素含量的差别显示它们具有性质明显不同的流体来源,Eu异常指示矽卡岩型白钨矿形成于氧逸度较高的环境,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形成于还原性环境。矽卡岩白钨矿~(87)Sr/~(86)Sr值相对较低,并且比较均一,介于0.71319~0.71491之间,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热液;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87)Sr/~(86)Sr值较高且变化范围大,介于0.71537~0.72803之间,平均0.72079,呈现出变质流体特征。两种不同类型白钨矿Sr同位素都具有二元混合的特征,显示长石-石英脉型白钨矿对矽卡岩型白钨矿有叠加改造作用,成矿流体与围岩的强烈交代作用是白钨矿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白头山铷矿位于北山造山带,为近年来新发现的超大型铷矿,含石榴子石白云母花岗岩是其重要的赋矿岩体,对于理解铷富集成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白头山含石榴子石白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硅(SiO2为73.56%~75.60%)、富碱(Na2O+K2O为8.84%~10.39%)、富铝(Al2O3为14.41%~15.01%),低Mg、Fe、Ca、P和Ti的特征,铝饱和指数较高(A/CNK=0.98~1.14)。微量元素方面,白头山含石榴子石白云母花岗岩富集Rb、Th、U、Ta,相对亏损Ba、Sr、P、Ti,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Eu/Eu*为0.02~0.03)。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白头山含石榴子石白云母花岗岩属于高分异S型花岗岩,在岩浆演化过程中该花岗岩体系可能发生了云母、斜长石、锆石等矿物的结晶分异作用。稀土元素总量较低(32.06×10-6~45.33×10-6),具有明显的四分组效应(TE1.3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了河南省栾川—嵩县地区萤石矿床的地质特征,并研究矿床的萤石稀土元素特征,以探讨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演化以及矿床成因。结果显示,栾川—嵩县地区萤石矿床的萤石样品ΣREE含量范围7.17×10–6~178.02×10–6,平均值67.85×10–6,LREE/HREE值范围0.30~4.31,平均值1.80,δEu范围0.21~1.04,平均值0.64, δCe范围0.11~0.93,平均值0.76。萤石矿床的萤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形态整体上具有平坦型特点,萤石呈中等Eu和Ce负异常。通过对比萤石矿床的萤石、地层岩石和中生代花岗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及分析各地质体主要成矿元素Ca和F的丰度,认为研究区大规模萤石成矿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太华群、熊耳群地层,其次是中生代花岗岩体或岩浆期后热液;大气降水的参与以及成矿流体的运移是成矿流体由还原环境向氧化环境逐渐过渡的主要因素。萤石稀土元素La/Ho-Y/Ho关系图表明,萤石成矿在大尺度时间范围内具有同源性、小尺度时间范围内具有同源不同期性的特点。栾川—嵩县地区萤石矿床是由地层岩...  相似文献   

16.
任云生  赵华雷  雷恩  王辉  鞠楠  吴昌志 《岩石学报》2010,26(12):3720-3726
为确定杨金沟大型钨矿的成矿物质来源,本文运用白钨矿单矿物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加以示踪。ICP-AES测定结果显示:白钨矿亏损Mo、B i、Sn、Nb、Ta等,具有很低的Rb/Sr、Nb/Ta和Zr/H f值,指示其成矿物质具有壳源特征,而并非主要来自深源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不同白钨矿样品的REE组成基本一致,Eu元素出现明显的正Eu异常(δEu 2.21~4.43),基本未见Ce元素异常(δCe为0.92~1.08),表明白钨矿与流体之间稀土元素发生了强烈分异;白钨矿与赋矿围岩的REE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形态相似,进一步显示五道沟群浅变质岩对杨金沟钨矿成矿物质的贡献。综合分析认为,杨金沟钨矿的成矿流体为源自上地幔的富含CO2的中高温流体,沿构造上升并与五道沟群浅变质岩发生交代作用引起黑云母等含钾矿物分解产生N2,最终形成富含W等成矿物质的NaC l-H2O-CO2-N2流体体系。随着构造减压作用,CO2不断逸出,破坏了矿液内物理化学体系的平衡,导致WO42-与Ca2+在适当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白钨矿。  相似文献   

17.
桂北沙子江铀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沙子江矿床的区域地层、赋矿围岩、成矿各阶段方解石及铀矿石进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各类样品具大体类似的LREE富集及Eu负异常的稀土配分模式,表明它们之间稀土元素特征具有继承性,赋矿花岗岩与区域地层稀土元素特征指示两者具有共同的陆壳沉积物源区;方解石及矿石中稀土元素主要继承了赋矿花岗岩的特征。成矿各阶段方解石Y/Ho值范围狭窄,在28.86~38.22之间,显示它们具共同的源区,且从成矿早阶段经主成矿阶段到成矿晚阶段,Eu负异常趋于强烈,δEu均值由0.34→0.26→0.25,表明成矿流体向相对还原环境演化。铀矿石具最高的稀土元素总量(ΣREE=259.88×10-6~869.31×10-6),且与铀矿石的品位存在正相关关系,暗示稀土元素与铀的迁移具同步性。铀矿石(以原生铀矿物为主)中Ce负异常的形成可能与铀源岩中分散的U(Ⅳ)被活化为在成矿流体中易迁移的U(Ⅵ)的氧化过程相伴;而铀黑的Ce正异常则是由表生作用过程所导致。  相似文献   

18.
延边杨金沟大型白钨矿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延边杨金沟大型白钨矿矿床的成矿过程可划分为黄铁矿-毒砂阶段、石英-粗粒白钨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细粒白钨矿阶段以及碳酸盐阶段,其中,石英-粗粒白钨矿阶段为主成矿阶段。与粗粒白钨矿共生的石英中主要发育4种类型流体包裹体。Ⅰ型包裹体的气相组分主要由CO2、CH4和N2组成,均一温度为278.5~336.4℃,盐度(w(NaCl))为3.53%~7.72%;Ⅱ型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44.7~345.9℃,多数为190~220℃,w(NaCl)为3.05%~9.34%;Ⅲ型CO2包裹体中的气相组分均为CO2,液相中尚含少量CH4等组分;Ⅳ型含CO2三相包裹体由液态CO2、气态CO2、盐水溶液三相组成,CO2相占10%~15%,完全均一化温度为301.6~305.1℃。综合地质条件及矿床特征、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成分分析结果认为:杨金沟石英脉型白钨矿矿床的成矿流体为中高温、低盐度的NaCl-H2O-CO2(-N2)体系,初始流体主要来自酸性岩浆热液,并有地层组分的加入。成矿过程中流体发生过不混溶,并对钨的富集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巴斯铁列克钨多金属矿床位于新疆阿尔泰造山带南缘,是近年来在区内发现的首例中型钨多金属矿床。矿体主要产于二叠纪花岗岩与上志留统-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火山-沉积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钨矿化与矿区花岗质岩石有明显的空间关系。然而,与钨矿化有关的花岗质岩石成因尚不清楚。本文对矿区出露的与矿化关系密切的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3个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82.3±3.2Ma、284.3±2.2Ma和284.8±2.3Ma,属早二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与成矿年龄一致。所有岩石具有高硅(Si O_2=73.6%~78.3%)、富碱(K_2O+Na_2O=5.15%~9.62%)富钾(K_2O/Na_2O> 1.1)、贫钙(Ca O=0.19%~0.75%)和钛(Ti O_2=0.04%~0.24%)、弱过铝-强过铝质(A/CNK=1.01~1.39)特征。这些岩石稀土元素总量(∑REE)变化较大(变化于20.3×10-6~328×10-6),但二云母花岗岩显示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不明显((La/Yb)N=0.96~2.06)、Eu强烈负异常(δEu=0.07~0.41)的深"V"型稀土元素分布特征,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显示轻稀土略富集((La/Yb)N分别为2.8~5.5和4.8~7.4)且Eu负异常(δEu=0.33~0.39和0.34~0.63)明显的右倾型稀土元素分布特征。所有样品均显示相对富集Rb、Th、U、Pb元素和相对亏损Nb、Ti、P、Sr、Ba元素,但二云母花岗岩中W含量(4.6×10-6~9.4×10-6)相对低于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中W含量(分别为15.1×10-6~168×10-6和8.4×10-6~16.0×10-6)。所有样品的锆石具有正的高εHf(t)值(+3.8~+11)和相对年轻的亏损地幔模式年龄(Hf的tDM2为0.60~1.0Ga)。以上特征说明,这些岩石属高钾钙碱性分异I-A过渡型花岗岩。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这些岩体是二叠纪时期后碰撞伸展环境下两个独立岩浆事件的产物,母岩浆均来源于新生地壳熔体与幔源岩浆,经过高度分异演化后结晶形成矿区岩石。花岗质岩浆活动为巴斯铁列克钨矿床提供了成矿物质,岩浆演化过程(结晶分异与熔体-流体作用)对成矿元素有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20.
河南熊耳山地区花山花岗岩与金矿化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长明  邓军  张寿庭 《现代地质》2006,20(2):315-321
熊耳山地区是豫西重要的金矿化集中区。通过对该区花山花岗岩的化学组成、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特征及与金矿化关系的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在R型聚类分析谱系图上表明岩体中Au、Ag、Pb、Cu、Ba元素与金矿床微量元素相关性趋于一致;(2)在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上表现出花岗岩和蚀变岩具有相似的右倾配分曲线的特征;(3)在流体包裹体的w(Na+)-w(K+)-w(Ca2++Mg2+)成分三角图上表明金成矿流体和岩浆热液具亲缘关系;(4)岩体线性构造控制了花山地区构造蚀变岩型和爆破角砾岩型金矿床的时空分布;(5)金矿床的成矿时代为燕山期,花山花岗岩的成岩时间集中于81~159 Ma;(6)S、H、O、Pb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自岩浆热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