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早中期的沉积特征,运用基准面旋回分析原理和方法,剖析了该盆地早中侏罗世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划分,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富县组-延安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共识别出了4个长期和10个中期基准面旋回。针对盆地沉积相发育特点,讨论了河流体系和三角洲体系的层序充填动力学作用过程,进一步指出了基准面旋回叠加式样在盆地内不同相带的分布规律;同时,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划分,揭示了该盆地的沉积充填演化史。  相似文献   

2.
川西新场蓬莱镇组层序地层研究与储层横向预测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通过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运用基准面旋回为参照格架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原理和对比方法,依据地层冲刷现象、滞留物沉积、短期旋回叠加样式、地震反射终止类型及反射特征重大变化等标志,在蓬莱镇组中识别出5个钻井中期基准面旋回以及与之对应的5个地震层序,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指出蓬莱镇组主体沉积处在中期基准面下降晚期和上升早期的三角洲水下平原及向河口坝过渡的部位,且大都位于层序界面的上、下两侧。利用含气砂体的地震响应特征,对储层进行横向预测,认为长期基准面缓慢上升或下降过程中形成的三角洲沉积体系有利储层发育,使有利储集砂体的时空展布预测精度及小层砂体描述精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3.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综合研究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在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古近系沙二段上亚段至东营组中识别出6个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1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二级层序)Ssq1和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Sq1、Sq2至Sq5。综合分析认为大王庄地区古近系沙一段至东营组沉积发育在饶阳凹陷断陷演化阶段的断陷萎缩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和河流3类沉积体系,在等时地层格架约束下,阐述了各类沉积体系在工区的亚相、微相类型,系统分析了沙一段至东营组的沉积相类型、平面分布特征及沉积体系演化特征,指出Sq2基准面下降半旋回所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分流水道砂和席状砂为有利的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4.
汪彦  鲁新便  彭军  赵冉 《特种油气藏》2011,18(2):14-17,135
塔河油田YT1区块三叠系可划分为6个长期、15个中期和31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发育有A型、X型、V型3种不同的层序构型。以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为对比单元,建立相应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根据不同层序单元沉积相发育特征及其岩相古地理分布规律,分析认为该区三叠系属于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随着地层基准面有规律地升降变化,研究区曾发生过6次规模较大的湖进-湖退旋回,其沉积记录亦体现出6次由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滨浅湖变化有序的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5.
针对河流三角洲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单砂体等时对比难点,提出区域标准等时面和局部参照等时面两个级次的层序划分与对比界面,并探讨了河流三角洲体系地层的划分与精细对比方法。依据岩心、钻井及测井等资料,将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划分为2个长期旋回的半旋回、4个中期旋回和20个短期旋回,建立了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单砂体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完成单砂体等时追踪。层序地层分析表明,基准面的变化控制着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垂向沉积演化、单砂体展布规律、砂体的几何形态和储层的分布特征;扶余油层下部为基准面下降期的水退进积地层模式,中部为基准面下降期到上升期的转换时期,上部为基准面上升期的水进退积地层模式。  相似文献   

6.
利用测井资料,运用离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方法,对川东北黄龙场-渡口河构造须家河组须四-须五段进行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识别出1个长期、2个中期、1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并对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结构类型和叠加样式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在单井分析的基础上,以二分时间单元分界线为优选等时对比标志对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避行较高精度的等时对比,建立了研究区须四-须五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讨论了中、短期基准面旋回过程中有利储集砂体的沉积相类型和控制因素,指出中期基准面旋回早期的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可形成最有利储集砂体,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平源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  相似文献   

7.
张店油田核二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是高分辨等时对比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对岩心、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在南阳凹陷张店油田核桃园组二段三角洲相运用沉积基准面变化原理识别出短期、中期地层旋回;根据短期、中期地层旋回在基准面旋回不同位置的组合特征,建立了二维高分辨率地层对比格架,并对工区核二段的储层分布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川西邛崃—蒲江侏罗系蓬莱镇组主要属于湖成三角洲相。本次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将蓬莱镇组划分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38~40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在层序地层、岩性和沉积相研究基础上,对白马庙气田蓬莱镇组的段、亚段的划分方案进行了优化。蓬莱镇组分为5个段。主力气层蓬Ⅲ、蓬Ⅳ段又进一步细分亚段。川西蓬莱镇组中、长期基准面旋回具有垂向上不对称性。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不对称性最为显著。其最能体现前陆沉积盆地的充填层序特征。文章对川西蓬莱镇组储集砂体和盖(隔)层发育规律作了概要总结和预测。  相似文献   

9.
坪北地区长6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分析与等时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通过基准面旋回结构和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采用多级次基准面旋回划分方案,研究陕北坪北地区上三叠统长6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通过钻井岩心与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从该油层组中识别出三个级别的基准面旋回界面,以界面的成因和级别为依据,将长6油层组划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个级次的旋回层序。根据多级次旋回层序划分结果,运用旋回等时对比法则对各级次旋回层序进行等时对比并建立不同尺度的时间-地层格架,讨论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层序地层格架在油气勘探开发各阶段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方法,对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地区进行了精细的地层对比,划分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9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建立了海坨子地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综合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和各类化验分析资料对该区沉积环境进行研究,认为该区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带。在层序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对其沉积微相的剖面、平面展布及有利层段行了分析,指出该区油层主要分布于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  相似文献   

11.
受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控制,沉积盆地地层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旋回的多级次性。不同级次的沉积旋回具有自相似性特征。陆相盆地大型三角洲-浊积体系层序地层划分与构成分析表明,沉积旋回的自相似性导致不同级次层序的沉积相构成与储层分布规律的自相似特征。与三角洲大规模进积作用伴生的浊积成因的"低位扇"通常紧邻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底界面分布;在长期旋回内部,具有一定规模的浊积扇体同样出现在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早期,沿中期旋回(四级层序)底界面分布。层序地层构成的自相似性特征导致与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伴生的浊积成因砂体乃至岩性圈闭油藏分布的自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和层序地层的认识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为消除人工划分地层层序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提高旋回划分、地层对比的精度和准确度,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地震时频和测井小波分析方法,对位于该盆地东南部延安地区的上古生界本溪组—石盒子组层序地层进行了识别。综合分析野外露头、不同地震频率及单井时频等资料后认为,等时地震反射同相轴具有非频变的特征,共识别出5个等时地震界面。采用不同频率的0°相位Ricker子波与反射系数褶积,建立起合成地震响应正演模型,其中30~50 Hz主频的地震数据能很好地反映长期层序基准面旋回。对测井曲线demy小波进行分析,结合岩心、露头界面及地震等时界面等分析资料,识别出层序地层长期、中期和短期基准面旋回。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本溪组—石盒子组可以划分为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1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22个短期基准面旋回。进而以地震层序框架为约束,开展了井间层序对比分析,建立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为确定该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目标和方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塔巴庙区块山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以露头剖面、钻井岩心、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为基础,研究了塔巴庙区块下二叠统山西组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识别和划分了一个超长期、两个长期、六个中期及若干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详细分析了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叠加式样、沉积序列、岩性岩相组合等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基准面旋回层序与天然气富集的关系,认为主要气层段主要处于长期及中期旋回的底部,即基准面上升阶段的早期或湖平面下降的低水位时期及湖侵期的开始时期。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刻画松辽北部州311地区泉三、泉四段储层砂体沉积特征,为该区隐蔽性砂岩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新证据,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沉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结合岩心、测井曲线以及区域地震资料,识别出六种短期基准面旋回发育样式,建立层序地层划分方案,进而分析层序格架内储层砂体发育类型及特征。研究表明:泉三、泉四段内部可划分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Q3-LSC1—Q4-LSC1)、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Q3-MSC1—Q4-MSC3)、12个短期基准面旋回(Q3-SSC1—Q4-SSC7)。短期基准面旋回主要发育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对称型结构(A1、A2、A3)、上升半旋回与下降半旋回接近相等的近完全-完全对称型结构(C2)、以上升半旋回或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结构(C1,C3)。泉三、泉四段垂向上表现为基准面上升—下降—上升的演变规律,发育分流河道—曲流河道—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纵向沉积演化序列,河道砂体发育样式从较少叠置到较多垂向或侧向叠置型,再逐渐过渡到孤立型。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在短期基准面旋回约束下,解剖曲流河道砂体、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沉积剖面及内部旋回结构特征,其中Q4-SSC1和Q3-SSC5沉积时期河道砂体普遍油浸,砂体连续沉积厚度相对较大,为最有利的砂体分布层位。由于储层内部存在复杂的非均质性,因此,进行河道砂体精细解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层序地层地层基准面的识别、对比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255,自引:22,他引:233  
高分辨率的等时地层对比的关键是识别地层记录中代表多级次的基准面破回的多级次的地层旋回。每一级次的地层旋回内必然存在着能反映相应级次基准面旋回所经历时间的痕迹,其沉积和地层特征主要为:(1)单一相物理性质的垂向变化;(2)相序和相组合变化;(3)旋回叠加样式的改变;(4)地层几何形态与接触关系。这些特征均反映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A/S)的变化。露头剖面、钻井剖面具有较高的分辩率,是高级次旋回识别的基础,可识别短期基准面旋回;测井曲线基准面旋回的确定,是在建立测井响应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短期旋回的叠加样式识别中期基准面旋回;地震剖面由于受分辨率的限制只能识别中长期基准面旋回。基准面旋回的转换点,可作为高分辨率等时地层对比的优选位置,即基准面旋回的二分时间单元的划分界线。时间-空间图解是对地层剖面进行时间-空间反演的最有效方法,有助于检验层序对比的可靠性。几个具体应用实例说明,基准面旋回识别和旋回等时地层对比技术虽源于海相地层,但在非海相地层中,其原理和方法仍然适用。  相似文献   

16.
在年代地层框架内,以高分辨率层序基准面旋回识别层序界面,将柴达木盆地乌南地区南参2 井下油砂山组划分为两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由于沉积环境演化与层序基准面旋回是相互影响的,所以沉积相和反映沉积环境的古生态特征是基准面旋回的重要划分依据。钻井沉积相划分以西岔沟露头下油砂山组河流–湖泊相砂、泥岩沉积序列为参照,划分古生态有浅水、较深水、淡水、较咸水等类型。以上述方法划分单井层序后,建立了乌南地区下油砂山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并分析了层序格架内基准面旋回与古生态特征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梁西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与生储盖组合特征,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该区层序界面类型、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及长期基准面旋回与生储盖组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共识别出5个三级层序界面,将延长组划分为1个超长期和4个长期旋回层序;生储盖组合特征与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关系密切,在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早中期和下降半旋回晚期发育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及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优质储层,在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晚期和下降半旋回早中期发育的浊积岩砂体为潜在储层,在长期基准面旋回升降转换面附近发育的湖相泥页岩及炭质泥岩为良好的生油层和盖层;延长组发育上生下储、下生上储及自生自储式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