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瓷器的故乡在中国,英语"china"大写就是"中国",小写就是瓷器,中国因瓷而得名.中国的陶瓷艺术荟萃在景德镇,郭沫若先生1965年来景德镇时,写下"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名句.据文史记载,景德镇治陶始于汉世,南北朝时的陈朝就生产了宫廷用的陶瓷,唐宋元明清一直到当今已有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尤其是从元代开始,景德镇"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引导中国陶瓷艺术发展而被世界称为"瓷都";明代御窑厂的设立,因专为皇家烧造瓷器,进一步巩固了景德镇的瓷都地位.万古长流的昌江,千年不断的窑火,为景德镇留下了丰富的陶瓷历史遗迹、珍贵的陶瓷艺术、精湛的制瓷工艺、独特的瓷都风情、灿烂的陶瓷文化,以致景德镇陶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让世人所称羡和敬仰.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景德镇历史上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之世界瓷都。我常说,景德镇是景德镇的,景德镇是中国的,景德镇是世界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景德镇就不仅仅是景德镇人民创造的,同样,它成为世界陶瓷艺术的圣城,也有着世界其他国  相似文献   

3.
几百年前,景德镇瓷器曾以中国工艺美术独有的文化内蕴与精湛技艺影响了世界人的审美视野,"瓷器之国"也随着景德镇陶瓷艺术的辉煌而享誉天下。今天,景德镇陶瓷作为一个集体意义的称谓仍然是中国瓷器发展的标杆,是振兴中国工艺美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次期待已久的欢聚。非洲和阿拉伯的陶艺家们不远万里,怀着激动和虔诚,以朝圣者的心情来到了他们仰慕已久的世界瓷都景德镇,与中国陶艺家一道,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非洲与阿拉伯国家陶瓷艺术与景德镇学交流活动,开启了中华陶瓷艺术寻根之旅。"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制瓷历  相似文献   

5.
我看苏法融     
众所周知,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她虽不是瓷器的发源地,但她却以“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的雄姿,为世人所敬仰,千年窑火不灭;她虽“水土宜陶”,但胸怀博大,从不设防,以她“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开放、博大胸襟,使其成为“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陶瓷文化、陶瓷艺术的圣地.1000多年来,景德镇诞生了无数的陶瓷艺术精品,史籍称其“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流芳百世,远播世界,为世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使景德镇不仅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使之成为世人心神向往的圣地.  相似文献   

6.
泥土与火的融合之作,辅以釉料装饰之美,成就陶瓷艺术,这门技艺使景德镇这个江南丘陵中不起眼而又交通闭塞的小镇在中国的经济文化艺术史上书写下浓厚而又靓丽的笔墨。当代景德镇陶瓷以艺术瓷最为出彩,陶瓷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简单说来有  相似文献   

7.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制瓷历史源远流长。在这漫长的陶瓷生产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制瓷工艺和习俗文化。同时,由于景德镇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历史的机缘给了景德镇腾飞的机会,明清时期,御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景德镇世界瓷都的地位,制瓷工艺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由此积淀而成的深厚陶瓷文化成为中国陶瓷文化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概述了景德镇的民窑、官窑(御窑)的发展历史,对其制瓷工艺和习俗文化进行了较为详述的论述,并以此解读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家王卫平所创作的两组大型屏风——《民窑风情》和《御窑图像》。  相似文献   

8.
我第一次接触到秦锡麟先生的作品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大概是1997年,当时我正在为出版社编绘几本人物速写集,在出版社负责我出书的责任编辑中,有一位同时在编秦锡麟先生的陶瓷艺术作品集,经常去景德镇.他和我商量书稿之余,很有兴味地谈起景德镇陶瓷,谈起他所熟悉的陶瓷艺术家.之后他将编好的秦先生的画集送给我.于是,我才有机会第一次看到秦先生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瓷都景德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的诗句"昌南自昔号瓷都",著名诗人、学者郭沫若诗赞景德镇"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都让我们感受到瓷都景德镇立于中华,美名扬于海外。景德镇这块风水宝地,为从事陶瓷事业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人生舞台。  相似文献   

10.
笔者与冯林华先生相识于三十多年前,那时,冯先生作为我的班主任关心我的学习,关怀我的生活,如今他既是给予我正确人生观的良师,亦是我探索艺术世界时的挚友.冯林华先生1954年出生于景德镇陶瓷艺术之家,自幼深受家庭的影响,打下了坚实的艺术根基.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任职期间更得到了胡献雅、丁千.尹一鹏等艺术名家的指导和熏陶,在艺术创作中获得了新的思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景德镇学"是近年由作者创立的,有着独特的内涵、构成体系以及研究范畴。"景德镇学"一经提出,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认可并逐步成为一门"显学"。"景德镇学"的深入、全面研究,将对挖掘和提炼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内涵,振兴千年瓷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景德镇,一个富有神秘色彩的地方,她的魅力缘于制瓷。"新平冶陶,始于汉世",瓷都景德镇自汉代就开始制作陶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景德镇的前身为昌南镇,瓷,china,CHINA,沿着这条足迹,西方人最早认识了神秘的东方古国—中国。"千年瓷都,水土宜陶",  相似文献   

13.
刘远长是当代景德镇最具代表的瓷雕名家,这一点恐怕谁都不会否认.在瓷都景德镇,青花、粉彩、古彩、颜色釉与瓷雕号称五大名瓷,享誉海内外.每一种名瓷,在当下都有其代表人物,如青花之秦锡麟,粉彩之王锡良,古彩之戴荣华,颜色釉之邓希平,瓷雕当属如刘远长、张育贤、周国桢等,都是每一种派类中闻名遐迩的著名陶瓷艺术家.当然,每一种艺术种类,都走过了其久远的历史,在这五类名瓷中,若论历史之久远,恐还是瓷雕.  相似文献   

14.
陶瓷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的,从陶瓷的源头彩陶看,器物为原始社会先民生活服务,提高了原始社会先民物质生活水平,也寄托了原始社会先民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陶瓷艺术来于生活,一方面被动适应生活,同时又积极影响生活,提升生活的质量.由陶而瓷,从粗到精,反映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科技水平的发展.中国是瓷之国,早在汉代就发明了瓷器——日用瓷、陈设瓷,为世界人民的生活服务,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又像一面镜子,传承、记录、物化了人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轨迹.陶瓷与生活是相依相成、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5.
秦锡麟先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享誉世界的著名的陶瓷艺术家、陶瓷文化学者和陶瓷教育家,他为我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陶瓷文化的传播和陶瓷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卓越贡献,受人爱戴.在他诞生七十寿辰和从艺五十周年之际,仅作此文以纪之.  相似文献   

16.
和很多景德镇人一样,冯林华出生地距御窑区百米,打小就在陶瓷氛围中厮混瓷业所涉及的各种工具、材料、现场及工种,构成他成长的基本背景,如此气场,是景德镇大师群体性涌现的因缘,而少时冯林华在这样的气场出没,实在是一种让寻常人咬指艳羡的先决性福报.  相似文献   

17.
因缘与破解难题2006年10月17日,“澳门松风文化艺术协会南昌书画展”在南昌展出,景德镇学研究院陈雨前教授诚意邀请参展的澳门画家一行前往景德镇进行艺术交流.澳门画家苏法融对从未接触过的景德镇瓷板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陈雨前教授随手拿来一块瓷胚板和颜料,没有合适的画笔,苏先生以筷子作为画笔,即兴在瓷板上创作了一幅作品.经过烧制,出窑后却是一幅与传统瓷画迥然不同的作品,其艺术效果出人意料.  相似文献   

18.
正一种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在今天我们称之为砂器,其产地主要分布在山西平定县、四川荥经县和河北蔚县等几个屈指可数的地区。中国陶瓷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砂器作为古老的陶瓷品类,它今天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却远不及景德镇彩绘瓷、龙泉青瓷、河南钧瓷、宜兴紫砂陶等其他脍炙人口的陶瓷名品,曾经具有最广大受众的它,今天似乎有点鲜为人知了。  相似文献   

19.
在国礼展中,陶瓷礼品是外国政府首脑及友好人士馈赠中国政府和领导人的大量珍贵礼品中的一部分. 陶瓷是泥土与火焰相结合的艺术.它以精美的图案丰富的色彩奇妙多变的构思、精湛的技艺,形成了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陶瓷是中国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无穷智慧的结晶.通过丝绸之路相传的中国陶瓷,不断地影响着世界制瓷技术和工艺,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官窑为视角,探讨古代官窑对我国古代陶瓷产业发展、积聚、优化、升级与重大技术革新等方面的作用与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艺术陶瓷现状分析构建当代官窑的必要性以及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