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吴泰璜  吴宗桧 《山东医药》2002,42(16):58-58
肝门部胆管癌也称上段胆管癌。其位置较深在 ,局部解剖关系较复杂 ,因此 ,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而不能根治。肝门部胆管癌可分为四类 :即息肉样或乳头状癌 ,结节状癌 ,硬化型癌及浸润型癌。前两种类型的胆管癌分化程度高 ,手术效果较好 ;后两种类型的胆管癌由于有浸润和扩展 ,且肝内外胆管组织受广泛侵犯 ,故手术切除率很低。临床分型 (Bis muth四型分型法 ) :①Ⅰ型 :胆总管上段癌 ;②Ⅱ型 :胆管分叉部癌 ;③Ⅲ型 :起始于左侧或右侧肝管的癌 ;④Ⅳ型 :广泛的肝外胆管癌。Ⅰ型、Ⅱ型早期可出现阻塞性黄疸 ,而Ⅲ型早期无黄疸 ,故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HCCA)的早期临床症状及其与临床分型的关系,以期早期诊断。方法采用黄志强建议的在Bismuth分型法基础上的分型方法,根据肿瘤的原发部位分为5型,Ⅰ、Ⅱ型为A组;Ⅲ、Ⅳ、Ⅴ型为B组。对72例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主要临床症状、初始症状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2例患者中初始症状表现为无痛性黄疸者仅24例(33.3%);非黄疸者48例(66.7%),主要表现为腹胀并纳差、右上腹部疼痛、尿黄、白陶土样粪便、体重减轻、高热寒战等。A组患者初始症状多表现为无痛性黄疸(53.8%),而B组患者初始症状多表现为非黄疸症状(90.9%)。结论 HACC的临床症状复杂,与病变的临床分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近 4年来 ,我们收治 8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手术切除 4例 ,近期疗效满意 ;4例施行内引流术 ,也明显延长了患者生命。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男 5例 ,女 3例 ;年龄 4 8~ 72岁 ,平均 60岁。 2例以传染性肝炎治疗 1~ 2个月 ,来院时均已有重度黄染 ;2例也重度黄染 ,且有低蛋白和凝血机制障碍 ;4例为肝总管肿瘤 ,其中 2例未侵犯左右肝管汇合部 ,2例已侵犯左右肝管汇合部。分型 : 型 2例 , 型 2例 , 型 4例。外科治疗 :4例重度黄染者术前行 PTCD,以缓解黄疸程度 ,改善身体状况。均采用右肋缘下切口 ,切断结扎肝圆韧带 ,游离并控制第 1肝门…  相似文献   

4.
夏永红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0):2277-2278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后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0月该院收治的104例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相关因素对术后并发症、病死率的影响.结果 104例患者无院内死亡发生.其中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40例,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46%.癌症患者并发症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黄疸程度、术前白蛋白水平等因素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影响.结论 年龄、术前黄疸程度、术前白蛋白水平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们对6例肝门部胆管癌施行切除手术,近期疗效满意。患者年龄37~68岁,均因进行性黄疸就诊。B超显示肝肿大、肝内胆管扩张、肝门部肿块4例;分叉部狭窄2例。全部病人作PTC检查,均示肝内胆管扩张、尾例呈截断和鼠尾样改变。手术切除肿瘤后未见有肝蒂外转移,同时切除  相似文献   

6.
132例胆管癌的临床诊治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肝门胆管癌和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132例胆管细胞癌患者(肝门胆管癌47例,肝内胆管癌8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ALT、AST、AFP等指标上均无明显差异,但肝门胆管癌患者具有较高的胆红素水平[(115±38)对(55±31)μmol/L,(P〈0.01)]。肝门胆管癌组中HBV携带者占42.35%(36/85),明显高于肝内胆管癌组29.79%(14/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表现方面,肝门胆管癌的首发症状多为黄疸者占72.34%(34/47),而肝内胆管癌组首发症状为腹痛的占57.65%(49/85);CA19-9在肝门胆管癌高于肝内胆管癌组(P=0.02)。132患者中106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肝门胆管癌和肝内胆管癌的手术切除率分别为57.4%(27/47)和92.9%(79/85)。肝门胆管癌行根治性手术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78%、44.44%、25.93%,明显低于肝内胆管癌行根治性手术的89.87%、59.49%、36.71%。结论 HBV感染为胆管癌的主要危险因素,肝门胆管癌组中HBV携带者明显高于肝内胆管癌组。CA19-9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更具参考价值。积极的手术治疗是提高肝门胆管癌和肝内胆管癌生存率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肝门部胆管癌63例的影象分型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肝门部胆管癌约占肝外胆道肿瘤的58%~75%[1,2].长期以来,对于术前判断手术性切除、辅助性及介入性治疗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作者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63例肝门部胆管癌的影象学表现,试图进行初步探讨,并对其影象分型、治疗方式展开讨论.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我院199004/199804收治肝门部胆管癌63例,男49例,女14例.年龄41岁~68岁,平均51岁,其中行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者13例,非切除的胆管内、外引流者50例,全部病例均行PTC,CT和(或)MRI,B超检查.6…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和术前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4月—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因肝门部胆管狭窄行EUS检查,并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的病例。记录并分析患者的临床信息、EUS影像特征和淋巴结情况。结果 最终纳入58例患者,肝门部病变EUS表现为血流不丰富的胆管占位和(或)胆管壁不对称增厚,其中胆管占位45例(77.6%)、胆管壁增厚32例(55.2%),两者并存19例(32.8%)。EUS扫查发现血管侵犯共10例,其中侵犯门静脉3例、肝动脉4例,同时侵犯3例;术后病理发现血管侵犯共14例,诊断符合率为71.4%(10/14)。在53例患者中共扫查到101枚淋巴结,恶性淋巴结表现为低回声、圆形或椭圆形、内部回声均匀。与良性淋巴结相比,恶性淋巴结具有较高的形态学评分(11.41±0.6 比9.01±0.15,P<0.001),而两者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29±0.90)mm比(11.87±0.56) mm,P= 0.28]。以淋巴结EUS形态学评分≥12分为恶性诊断标准,EUS判断恶性淋巴结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1%(93/101)、76.5%(13/17)、95.2%(80/84)、76.5%(13/17)、95.2%(80/84)。结论 EUS可显示整个肝外胆管及部分肝内胆管,明确病变范围,有助于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指导制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经皮经肝胆管内支架术治疗恶性胆管梗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经肝胆管内支架术治疗恶性胆管梗阻黑龙江省医院(150036)朱春兰朱雅琪恶性胆管梗阻(MBO)是指由原发性胆管癌和胰癌或肝癌压迫或其它部位癌肿淋巴结转移而引起的梗阻性黄疸而言。胆管癌发生于肝总管或以上者称为恶性肝门部胆管梗阻(MHBO),它在临床...  相似文献   

10.
肝门部胆管癌是肝外胆管瘤中较常见的一种 ,由于其特殊的解剖部位及生物学特性 ,术前诊断及判断能否手术切除较为困难。1 994年 6月至 2 0 0 2年 6月我院共收治肝门部胆管癌患者 78例 ,现将其磁共振胆管造影 (MRC)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旨在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诊断方法。1 资料与方法78例患者中 ,男 40例 ,女 3 8例 ;年龄 45~ 76岁 ,平均 5 6岁。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纳差、腹胀等表现。血清总胆红素 1 76 .1~ 3 90 .0 mmol/L,术前全部行MRC检查 ,并均实施手术治疗。MRC检查方法 :采用 Toshiba、0 .5 T超导型 MR扫…  相似文献   

11.
1965年由Klatskin首先报道肝门部胆管癌(Klatskin瘤) ,占肝外胆管癌的5 8%~75 % ,早期诊断困难,发现时大多属晚期。本院自1996年1月至2 0 0 2年1月间共收治8例年龄>60岁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均行胆道内引流术,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60~87岁,平均(71 3±6 3 )岁,其中>70岁者5例。术前所有患者均有黄疸和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肾功能受损4例。伴有心肺疾病4例,糖尿病1例。术前B超或CT均提示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其中5例B超及CT均提示肝门部肿块影,增强CT显示肿块与门静脉浸润。2例有…  相似文献   

12.
肝门部胆管癌(Klaskin瘤)起源于左右肝管汇合处或左右肝管,邻近肝动、静脉和肝实质,易侵犯肝门部血管、神经、淋巴和周围肝组织,  相似文献   

13.
ERCP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对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肝外胆管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31例患者均行胰胆管造影,并和B超及CT检查进行对照.结果上段胆管癌16例,下段胆管癌13例,中上段胆管癌2例.1例为横纹肌肉瘤,2例为腺瘤癌变,其余均为腺癌.ERCP成功28例(903%),B超诊断符合率为807%,而CT显示梗阻850%,能明确病因者仅700%.结论ERCP在早期诊断肝外胆管癌方面明显优于B超及CT检查,并能清晰地显示胆道系统的全貌,对治疗及手术方案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淋巴结转移是肝门胆管癌一种主要的不良预后因素。肝门部淋巴首先流向胆总管旁淋巴结,之后流向胰头上后淋巴结,以及门静脉和肝总动脉旁淋巴结,并可通过肝总动脉淋巴结、胰后淋巴结或直接转移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目前,对于Bismuth I/II型肝门胆管癌患者的常规根治性切除术中包括了对肝门部(主要是肝十二指肠韧带周边)淋巴结的清扫,但是否应增加对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清扫,以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尚无研究。方法 2005年~2009年在我院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72例I/ II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在切除肿瘤的同时,35例患者在对肝门区域淋巴结清扫的同时,将胰结肠韧带切开,暴露腹主动脉,对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进行清扫,另37例未清扫。结果 与37例未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患者比,35例进行了清扫的患者1 a、2 a和3 a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2.9%、40.1%和65.7%,均明显低于未清扫组的45.9%、62.2%和91.9%(P<0.05),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5.7%、40.0%和17.1%,总生存率分别为74.3%、60.0%和31.4%,均明显高于未清扫组(分别为35.1%、16.2%和2.7%和59.5%、40.5%和13.5%,P值均<0.05)。结论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可降低Bismuth I/II型肝门部胆管细胞癌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刮吸解剖法在肝门胆管癌手术切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0引言肝门部胆管癌又称上段胆管癌或高位胆管癌,指原发于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和肝总管的癌肿.占肝外胆管的50-75%.1965年Klatskin报告13例源于肝门肝管分叉部的胆管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故肝管分叉部癌常称为Klatskin瘤.现已达成共识凡侵犯肝门肝管分叉部的癌肿,不论其源于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都归为肝门部胆管癌.肝门胆管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来已逐渐受到外科界的重视,由于肿瘤位于第一肝门,与门静脉和肝动脉紧密相邻,并且部分掩盖于肝实质中,手术显露比较困难,以致手术切除存在相当的难度和危险,因此国内文献多仅讨论高位胆管…  相似文献   

16.
李炳辉 《山东医药》2008,48(21):68-68
2006年以来,我们应用肝门胆管盆式空肠吻合治疗肝门部胆管癌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中男5例,女1例;年龄34~68岁;病程1~20个月,均因进行性黄疸收入院.人院后均行CT、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检查,  相似文献   

17.
<正>1疑似肝门部胆管癌的评估与分期1.1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肝门部胆管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疾病,在北美大约每年有7000例患者确诊。其发病率在过去的30年保持稳定。在胆管癌中,肝门部胆管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已知的危险因素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吸虫感染(华支睾吸虫和泰国肝吸虫)及肝胆管结石,但是大多为散发病例,且没有一个明显的刺激因素。患者的典型表现为精神萎靡、乏力和黄疸,通常提示局部进展或转移。大约90%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67例肝门部胆管癌内镜下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内镜下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为置人支架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6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根据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患者Bismuth分型进行比较.ERCP下胆管狭窄部分别置人金属和塑料支架,观察患者术前、术后临床表现及肝功能指标.随访1年观察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MRCP与ERCP对患者Bismuth分型结果基本相似,仅对Ⅰ型与Ⅳ型判断略有偏差.所有患者中置入金属支架21例,双侧塑料支架10例,单侧塑料支架36例.术后1周腹痛、发热及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1个月黄疸发生率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术后1个月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值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ERCP术后1个月,单侧金属支架组与双侧塑料支架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值较单侧塑料支架组显著降低(P<0.05),而金属支架组与双侧塑料支架组患者间肝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支架置入术能显著缓解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尤其是出现阻塞性黄疸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使用增剪侧孔的PTCD引流管治疗高位胆道梗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增剪侧孔的PTCD引流管治疗高位胆道梗阻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36例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肝门部胆管癌32例,肝转移癌4例。经皮穿刺一侧肝内胆管,增剪侧孔的PTCD外引流管通过闭塞段,猪尾型头端置于接近闭塞部的肝总管或胆总管,侧孔位于梗阻近段,实现全肝(Bismuth-CorletteⅠ、Ⅱ型梗阻)或一侧肝脏(Ⅲ、Ⅳ型梗阻)无肠液返流的内外引流。Ⅳ型梗阻病变累及肝段胆管时,引流管侧孔置于穿刺道所在肝管,头端通过闭塞段置于另一闭塞的肝段肝管,增强引流效果。结果 31例成功施行跨越闭塞段后置管,完成内外引流27例和多闭塞段的单引流管外引流4例,技术成功率86%。5例因导丝未能通过闭塞段,用常规方法行一侧肝叶或肝段胆管外引流。术后1周左右总胆红素平均值由术前(189±53)μmol/L降至(135±34)μmol/L,平均下降幅度(33±13)%;临床症状改善。结论应用增剪侧孔的引流管治疗高位胆道梗阻灵活、方便,近期疗效肯定,可选择做为临床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判断肝门部胆管癌可切除性的价值。方法 2016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8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于术前行常规CT和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判断肿瘤Bismuth-Corlette分型、周围血管受累和淋巴结转移。对能手术者施行肿瘤切除手术。结果 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8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Bismuth-Corlette分型Ⅰ型13例,Ⅱ型13例,Ⅲa型11例,Ⅲb型28例,Ⅳ型24例,CT三维重建分型的准确率为93.3%;CT三维重建技术评估肝动脉和门静脉受累及淋巴结转移的Kappa值分别为0.7、0.7和0.3,灵敏度分别为87.5%、87.5%和62.5%,特异度分别为89.2%、86.0%和75.3%,准确率分别为88.8%、86.5%和73.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5.0%、77.8%和35.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1%、92.5%和90.2%;经实际手术验证,CT三维重建技术评估肝门部胆管癌可切除性的Kappa值为0.7,灵敏度为98.2%,特异度为65.6%,准确率为86.5%,阳性预测值为83.6%,阴性预测值为95.5%。结论 术前CT三维重建能准确地显示肝门部胆管癌肿瘤病灶Bismuth-Corlette分型、周围血管受累和淋巴结转移,对判断手术可切除性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