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死率较高,是肝炎中难治一型,本文总结了本地区近10年的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毒血清分型,以了解辽西地区病原学发生情况。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6年6月~2004年12月在本科住院重型病毒性肝炎38例,其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18~62(平均24)岁。临床分型:急性重型肝  相似文献   

2.
婴儿肝炎综合征血清铁、铜、锌的分析黄永兰,殷邦佑湖北省人民医院儿科(武汉430060)近年来,国内外对肝炎患者体内微量元素的研究较多,但关于婴儿肝炎综合征(婴肝征)患儿的微量元素有何变化尚未见报道。本文测定了36例婴肝征患儿血清铁、铜、锌三种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厌食症患儿血清瘦素与微量元素锌、铁、铜之间的关系。 【方法】 应用IRMA测定 5 4例厌食症患儿及 46例正常对照组儿的血清瘦素水平 ,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其血锌、铜水平 ,亚铁嗪法测定血清铁水平。 【结果】 厌食症组血清瘦素水平低于正常组 (P <0 .0 0 1) ,血清锌、铁水平低于正常组 (P <0 .0 5 ) ,血清铜与正常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厌食症患儿血清瘦素与血锌呈正相关 (r =0 .46,P <0 .0 1) ,与血清铜、铁无明显相关性 (铜r =0 .12 ,P >0 .0 5 ;铁r =0 .14 ,P >0 .0 5 )。 【结论】 瘦素与锌之间可能相互调节 ,共同在调节摄食与能量代谢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微量(锌、铁)和常量元素(镁)缺乏情况,并观察间断补锌、铁的防治效果。方法以该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确诊的200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正常儿童100例为对照组,通过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两组血清相关微量元素(锌、铁)和常量元素(镁),并比较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不同发作频率、不同病情患儿血清锌、铁水平;另给予患儿间断补锌、铁治疗,治疗3个月,随访1年观察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微量和常量元素、免疫功能相关指标变化。结果研究组血清锌、铁水平分别为(73.03±16.24)μmol/L、(7.89±0.87)m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0.26±18.47)μmol/L、(9.53±0.6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镁水平(1.57±0.50)mmol/L与对照组(1.63±0.42)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发作频率、不同病情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锌、铁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断补锌、铁治疗后随访1年总有效率高达98.00%;治疗3个月后血清锌、铁、IgA、IgG、CD~+_4、CD~+_4/CD~+_8较治疗前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锌、铁水平明显偏低,且与发作频率、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间断补锌、铁等微量元素能明显改善患儿免疫功能,防治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重型肝炎是指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中的重型。按1990年5月上海第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拟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诊断标准,重型肝炎分三个型:急性重型、亚急性重型及慢性重型。急性重型是指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天以内迅速出现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病因者,患者肝脏进行性缩小,黄疸逐日加深,肝功能严重损害;亚急性重型是指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0天以上8周以内出现上述症状体征者;慢性重型是指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既往有慢性活将病感染分可过变临床肝脏细胞的病  相似文献   

6.
先前的研究证明,心肌梗死患者血清铜、铁水平增高和血清硒、锌水平降低。此外,强调了心肌梗死中微量元素水平的预后价值。检测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清铜、铁、锌、硒水平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一种有抗氧化剂特性的含硒酶)和C-反应蛋白水平(一种炎症标示物),这些检测涉及到它们与心脏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M B质量的关系(重要的预后标示物)。结论为,呈高水平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M B的患者血清铜铁增高和锌硒水平降低暗示了微量元素水平与心肌损害程度有关,这样可以起到局部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理的作用。心脏标示物与C-反应蛋白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之间的强相关提出了这些参数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希望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7.
对于慢性肝炎及肝硬化血清球蛋白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的研究报告已不少[1 ,2 ] ,认为血清免疫球蛋白随着肝功能和肝组织损伤程度加重,逐步递增[3 ] ,直至肝硬变达高峰。而对重型肝炎球蛋白水平及其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却知之甚少。我们对84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球蛋白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追踪观察,发现血清球蛋白及其变化与重型肝炎病情轻重有关,且对判断重型肝炎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2 0 0 1-11~2 0 0 3 -0 6本院传染科收治的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共84例,其中男75例,女9例,年龄2 0~71(平…  相似文献   

8.
400例婴幼儿血微量元素检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南京市0~3岁婴幼儿血清钙、锌、铁水平。方法: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对400例0~3岁体检的正常婴幼儿的血清钙、锌、铁元素水平进行测定。结果:0~1岁组血清铁水平在正常低限,1~2岁组、2~3岁组血清铁水平有所升高;0~1岁组血清钙、锌水平在正常范围,1~2岁组、2~3岁组血清钙、锌水平在正常低限。结论:婴幼儿应注意平衡膳食,及时添加辅食,预防微量元素缺乏。  相似文献   

9.
重型肝炎的主要表现是肝功能迅速衰竭,常发展成为多器官衰竭综合征(MOFS),即在临床病程中出现多种器官损害的表现,如肝性脑病(即肝性昏迷)、脑水肿、凝血功能异常、急性肾功衰竭、急性胰腺炎、肺水肿及循环功能障碍等。重型肝炎可分为急性重型肝炎(暴发性肝坏死)、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肝坏死)和慢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急性肝坏死)三种,病死率甚高,国外报道多在86%~90%。目前国内一般采取免疫调节和综合治疗,其中饮食调养十分重要,可使重型肝炎病死率下降至54%左右,是一项可喜的突破。 重型肝炎患者中发生肝性昏迷的机会较多,其预后的好坏,关键要看血氨指标的高低。防治肝性昏迷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防止血氨增高。因此,给予合理的营养治疗,严格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对控制血氨增高是至关重要的。在营养治疗中,应根据临床症状和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的微量元素水平在健康人、胃癌,非癌症患者中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7例胃癌患者(胃癌组)、5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及40例非癌症但患有消化道疾病患者(非癌症对照组)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清中各种微量元素包括铜、锌、铁、镁水平及铜/锌比值5项指标。结果健康对照组血清铜、锌、铁、镁水平分别为(0.877±0.235)mg.L-1、(2.809±0.898)mg.L-1、(13.353±4.232)mg.L-1和(21.801±2.980)mg.L-1;铜/锌比值为0.337±0.121。胃癌组与非癌症对照组比较:血清中铜水平升高明显(P<0.01),分别为(1.183±0.194)mg.L-1和(0.892±0.195)mg.L-1,铜/锌比值明显增高(P<0.01),分别为0.535±0.165和0.348±0.127,血清中铁水平明显降低,分别为(10.779±4.227)mg.L-1和(12.931±3.778)mg.L-1;胃癌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锌水平明显降低(P<0.05)[(2.392±0.717)mg.L-1],镁水平显着升高(P<0.01)[(24.274±3.636)mg.L-1]。结论血清中铜水平升高、铜/锌比值增加及铁水平的降低是胃癌的危险因素,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TGF-a水平变化及其与肝功能生化指标、预后等的关系,探讨TGF-a作为反映慢性肝炎患者肝细胞损害严重程度或再生情况指标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ELISA 方法对2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20例正常人的血清TGF-a水平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1)慢性乙型肝炎组血清TGF-a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1).(2)不同预后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GF-a水平存在差异,有效组(包括临床治愈出院、好转出院)血清TGF-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无效组(包括过渡到肝移植、自动出院、死亡)略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中,血清TGF-a含量与ALT、AST、总胆红素(TBil)及白蛋白(ALB)均无相关性;在慢性重型肝炎组中,血清TGF-α含量与ALT、AST、TBil、ALB及凝血酶原时间(PT)均无相关性.血清TGF-a含量与甲胎蛋白(AFP)呈正相关(rs=0.763,P<0.01). 结论 (1)不同预后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GF-a水平存在差异;(2)血清TGF-a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肝细胞的再生情况.  相似文献   

12.
224例慢性肝病血清内毒素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肝损害与内毒素血症 (ETM)往往互为因果。肝脏受损可引起ETM ,而ETM反过来可进一步加重肝功能损害 ,从而对肝病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我们选择了慢性乙型肝炎 (CHB)、乙型肝炎肝硬化 (HC)、慢性乙型肝炎重型 (CSH)共 2 2 4例 ,对其血清内毒素 (脂多糖 ,LPS)水平进行定量测定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病例选择  2 2 4例均为我院 2 0 0 0年 4月~ 6月住院的乙型肝炎病人 ,诊断依据 1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议 (北京 )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1 ] 。其中CHB 86例 ,男性 46例 ,女性 40例 ;…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肝炎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支持系统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第一组)及35例未行人工肝支的影响,探讨PCT水平改变对重型肝炎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测定46例经人工肝持系统治疗(仅行基础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第二组)治疗前后、3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第三组,即对照组)血清PCT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均检测了PCT,PCT阳性率:第一组为91.30%,第二组为85.71%,第三组为7.69%;第一组与第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1.89,P〉0.05);第一组、第二组分别与第三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x^2分别为6.82与5.89,P均为0.01)。第一组经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后PCT阳性率为54.35%,与治疗前91.3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82,P〈0.05)。治疗好转率:第一组为54.35%,第二组为4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3.87,P〈0.05);两组好转患者PCT阳性率分别为24.00%、21.43%,差异无显著性(x^2=2.65,P〉0.05)。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能降低重型肝炎患者PCT水平,PCT可以作为观察重型肝炎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儿童呼吸道感染血清微量元素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4年12月在该院诊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20例为感染组,同时选取该院同年龄段健康体检小儿80名为对照组,取两组静脉血进行微量元素检测和分析。结果:感染组血清中锌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感染组血清铁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镁和铜的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锌和铁水平呈正相关性r=0.34(P<0.05),锌和铜水平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31,P<0.05),锌和镁水平无相关性。结论: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锌及铁水平呈一致性降低,也可能是感染防治的重要环节之一,提示感染期间应补充锌,也应同时补充铁剂,防治儿童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孕周孕妇血钙、锌、铁水平及其差异,为选择最佳干预时机提供依据。方法:将1 800例孕妇按照不同孕周分为6组,检测其血钙、锌、铁水平。结果:1 800例孕妇的血锌均值处于正常范围内(P>0.05),但血钙、铁水平随孕周的增加而逐渐下降,除孕6~10周组血铁均值在正常范围内以外,其余均低于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对孕期微量营养素的认知水平普遍不足。大部分孕妇早孕期低钙、孕12周低铁发生率明显升高。孕期低钙、低铁的最佳干预时机为孕前增加钙、铁储备,孕期指导膳食调节,适当补充钙、铁制剂,以改善胎儿生长发育,减少孕产妇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肝脏参与胆汁酸的合成、结合,维持肠肝循环,调整胆汁酸池的大小和组成,本文通过对24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含量的测定,分析其在各型病毒性肝炎中的变化,以及与SB、ALT的相关性,以探讨血清TBA在诊断病毒性肝炎方面的价值。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249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男191例,女58例,年龄范围13岁~81岁,按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属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下称急无黄组)31例,急性黄疸型肝炎(下称急黄肝组)70例,慢性轻度肝炎(下称慢肝轻度组)4…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晚期炎症介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慢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病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1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18例,健康对照者20例,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HMGB1含量;同时检测各组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肝纤维化指标.结果 HMGB1检出含量在乙型肝炎患者慢性重型肝炎组高于慢性肝炎组(P<0.01),慢性肝炎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硬化组与慢性重型肝炎组、慢性肝炎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MGB1检出含量与外周血TBIL、AST/ALT、HA及PⅢNP均呈正相关(r=0.865,0.646,0.783,0.662,P<0.01),与PTA及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915,-0.852,P<0.01).结论 乙肝相关性肝病患者血清HMGB1含量与其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同时HMGB1也是辅助诊断肝纤维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肝源性糖尿病9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简希尧  陈艺 《现代医院》2007,7(1):37-38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与慢性肝病临床类型的关系。方法对肝源性糖尿病9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率在乙型肝炎患者为12.9%(93/721),其中慢性肝炎患者为33.4%(31/93),慢性重型肝炎为16.1%(15/93),肝硬化为50.5%(47/93),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相比,差异显著(p<0.01)。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中血糖重度升高的比率,肝硬化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相比,差异显著(p<0.01)。通过控制饮食、保肝、抗病毒和(或)胰岛素治疗,除2例死亡外,其他患者血糖水平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糖尿病是慢性肝病的常见并发症,多发生于肝硬化患者,糖尿病轻重与肝损害程度成正比。在控制饮食、保肝、抗病毒和(或)胰岛素治疗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铁和血清铁蛋白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江苏省镇江市传染病医院2014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25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实验组,选择100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的健康携带者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血液样本中血清铁、血清铁蛋白的水平及肝组织标本中肝纤维化指标的测定值,分析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液样本中血清铁、血清铁蛋白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层黏蛋白、透明质酸、人Ⅲ型前胶原、人Ⅳ型前胶原等肝纤维化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中肝功能损害越严重,其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值越高。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其血液样本中血清铁、血清铁蛋白的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的测定值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lit2蛋白水平,以及其与患者肝脏损伤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将某院感染病科2014年2—7月住院及门诊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慢性肝炎组)患者、病毒性肝炎慢性重型乙型(慢性重型肝炎组)患者纳入研究,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慢性重型肝炎组患者根据病情恢复情况再细分为恢复组和未恢复组,比较血清中Slit2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7例(其中慢性肝炎组93例、慢性重型肝炎组64例)和健康志愿者10例(健康对照组),3组之间Slit2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96,P=0.004),慢性肝炎组和慢性重型肝炎组患者血清中Slit2蛋白分别为(4.90±1.07)ng/mL、(3.09±1.00)n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10±0.60)ng/mL](均P0.05);慢性重型肝炎组患者血清Slit2蛋白水平低于慢性肝炎组(P0.05)。慢性重型肝炎未恢复组患者血清Slit2蛋白水平为(1.88±0.67)ng/mL,低于慢性重型肝炎恢复组[(2.96±1.3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9,P=0.03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lit2蛋白水平与PTA呈正相关(r=0.33,P0.05);与TBIL水平、ALT水平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6、-0.32,均P0.05)。结论血清Slit2蛋白水平是反映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低水平Slit2预示着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