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俗话说,流言止于智者。在今天这个提倡言论自由的互联网时代,智者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当今的一些流言,往往具有相当高的科技含量。2005年圣诞节前夕,英国著名的《星期日泰晤士报》刊载了这样一条新闻:英国北斯塔福德郡一位名叫欧文·希尔费格的心理学教授,在分析了几家大制药厂提供的一批临床试验数据后得出结论:抗抑郁药的疗效其实和安慰剂没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2.
<正>儿童用药让人忧,吃一次抗生素7天不发育?来源:朋友圈里有一篇流传很广的文章,标题为《医生的忏悔:小孩子吃一次抗生素7天不发育,请家长认真看完》,"不发育"即小孩子身体所有的部分都不再生长。这些话让很多家长心生恐惧。真相:抗生素的功能就是破坏某一种结构从而抑制细菌繁殖或杀死细  相似文献   

3.
正2020新年前夜,中国出现了聚集性肺炎病例的报道。10天后,肺炎病毒的完整基因组序列在网上公布。又过了几天,诊断性测试已经准备就绪。抗击新冠病毒,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建立了动物模型和诊断方法,绘制了病原体在人体内的破坏路径,找到了对应的药物,并且开发了相关疫苗。与科学的加速进展相伴而来的也有各种事故。像bioRxiv和medRxiv这样的论文预印本服务器成了快速分享信息的枢纽,但它们偶尔也以相同的速度传播错误信息。  相似文献   

4.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对于西医以外的医学和治病方法统统称为“非正统医学”,或称之为“替代疗法”,意思是在某种情况下可以“替代”西医来治病。然而,正是由于西医西药的局限性,“非正统医学”这些年来却在西方国家大行其道。1977年,权威性的《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论文估计,在1996年,4/1的美国人接受过“非主流”医学的治疗,共计花费约270亿美元。 西方国家所认为的“非正统”或“非主流”医学,包括针灸、催眠术、磁疗、按摩等。一些欧美的医学专家对此进行了多年的验证。  相似文献   

5.
正他走过的路线可以围绕地球转好几圈,他采集的标本可以武装一个博物馆。他家境殷实,却喜欢用生命去冒险。1803年初夏,法国巴黎传出了亚历山大·冯·洪堡的死讯,说他"命丧北美土人之手"。次年6月,普鲁士(德国)的《汉堡通讯》更是言之凿凿:"惊悉著名旅行家洪堡先生不幸罹患黄热病,卒于美洲阿卡普尔科。"  相似文献   

6.
1.挖心术:要设法使对方透露真情,估量出对方的实际需求、数量和成交的打算,进行洽谈。2.软硬术:谈判班子中,有人显得“通情达理”,一副“软相”;有人则死磨硬缠,寸步不让,一副“硬相”。软硬兼施,相互配合。3.针锋相对:如对方提出某项建议,我方可酌情提出反建议,逼  相似文献   

7.
8.
<正>近日,重度雾霾再次侵袭华北多地。与雾霾同步扩散的,还有层出不穷的流言。雾霾固然可怕,但是关于雾霾的流言更让人揪心。面对雾霾,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只有正确认识雾霾,才能科学防霾。流言:汽车尾气比空气干净10倍,机动车对雾霾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一段来自某汽车网站的视频中,在空气重污染天,一个戴着防毒面具的人,把空气质量检测仪伸到了一辆小汽车的尾气排放管口,PM2.5的指  相似文献   

9.
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刊为庆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世界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九十华诞,特辑“‘李约瑟难题’征答”专栏,得到了海内外广大读者的热烈响应。本刊已挑选出11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应征文章在上期刊出。本期刊出李约瑟博士本人应本刊之约从英国寄来的文章,以飧读者。在这篇文章中,李约瑟博士论述了他50多年来一直思考、探索以求解他自己提出的这一难题(即“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所得到的结论。李约瑟博士认为像西方其他科技史家那样一律遵循“内在论”是不能求得合乎逻辑的正确解答的,而必须探寻出东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特征才能说明问题。为此,他深刻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科学和社会形态的文献,认为他自己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是属于“亚细亚生产方式”性质的判断是合乎马克思主义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中是有一定依据的。正是适应这种生产方式的社会结构所相应产生的国家机器的特征和功能,产生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也正是这种特征和功能,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自发产生。毋庸讳言,他这种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史的自信的认识与我国史学界的一般理解是有分歧的。在这篇文章中,他自己也提到这一点。这篇重要的中国科技史论文最初发表于《伯纳尔纪念文集》(伦敦,1964年)、《科学与社会》杂志(1964年,第28卷)和《半人马星座》杂志(1964年,第10卷),后又收入李约瑟博士自己的论文集《大滴定》(伦敦,1969年,多伦多,1979年)。现在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并由本刊在中国首次发表其中译文。本文由徐汝庄同志翻译,由著名中国哲学史家冯契教授校阅,由于篇幅所限,译文中对某些段落作了少量删节,虽无关宏旨,仍特此说明。至此,“‘李约瑟难题’征答”活动即告结束。  相似文献   

10.
吴大猷 《科学》2007,59(6):52-55
吴大猷先生(1907~20OO年)出生于广州,1931年赴美,入密歇根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博士学位。1934年吴大猷先生从美国学成回国后,开始其半个世纪的教学和研究生涯,对中国物理学的研究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培育了多位优秀物理学家,其中有我们熟悉的马仕俊、郭永怀、黄昆、杨振宁、李政道等。1997年。吴大猷先生在台湾大学等校开设讲座,主题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的发展。海峡两岸学者根据该讲座录音整理出版了《早期中国物理发展之回忆》一书。今年是吴大猷先生诞辰100周年,本刊特节选该书中的部分内容,谨此纪念。[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王心纯 《科学通报》1958,3(12):384-384
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所属“中国科学”,“科学纪录”编辑委员会于5月29日在力学研究所召开了成立大会。出席会议的有代表各个科学部门的编委郭永怀,刘崇乐、王竹溪、张景铖等十七人,陶孟和副院长,编译出版委员会朱务善、宋之春二位副主任也出席致贺。会议首先由主席钱学森主任提出这两个刊物的方针及具体工作的重要问题,随即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各编委一致认为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在国际上是东风压倒西风,在国内是全民大跃进,以及随之而来的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并给科学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大跃进。这两个外文刊物,一方面向世界报导中国科学的成就,促进国际科学交流,一方面又要推动国内科学的发展,因此必须打破陈规,向前跃进。这两个刊物既然成立了由各个学科的专家组成的编辑委  相似文献   

12.
<正>"饱汉不知饿汉饥,太平年代生活的你们自然也不用担心脖子上架着的脑门下一刻还是不是自己的,战乱年代没有安全可言。"爷爷辈的人说起过往,还是一副惊魂未定的样子。没有亲历的事情,很难从骨子里影响一个人的认知,但不得不说,温饱、安全确是那个年代里那些人最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如今,生活太平、温饱无忧,在这样的盛世年景里讨论"安全"这样的字眼,多少有些违和甚至滑稽,可就在你毫无防备,觉得世界之大,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们为什么会哭?我们如何哭?哭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因"哭"而改变的命运得不到公众的认可和欢迎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英国网球选手安迪·穆雷再清楚不过了。在安迪·穆雷早期的职业生涯中,他在球场上的冷漠高傲和随心所欲的表现给观众和球迷们留下的印象是:他是一个任性且被宠坏了的年轻人。甚至在观众心目中,穆雷是一个没有爱国心的人。  相似文献   

14.
王端廷 《科学》2001,53(5):46-50
长期以来,中国艺术界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即西方现代艺术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依此逻辑,另一说法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中国没有现代工业文明,因而中国不可能产生现代艺术.但是,工业文明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仔细考察西方现代艺术,就会发现,现代工业文明就孕育在现代艺术的追求之中.  相似文献   

15.
正《科学》杂志把"双中子星并合"评选为2017年度重大科学突破,是因为科学家对双中子星并合事件进行了多维度的详细观测,这一突破标志着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激动人心的新阶段,展现出潜力无限的未来,同时也是"大科学"研究的绝佳范例。美国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的两个探测器和欧洲"处女座"(Virgo)引力波探测器  相似文献   

16.
张剑 《科学》2015,(2):2-5,69
百年前,《科学》诞生之际,正值欧战爆发。创办《科学》的留美学生,发刊"战争号",论述科学与战争的关系,他们的视野宽泛,最终目标依然在于"科学救国"。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立即成为举世瞩目的大事,自然也成为中国留美学生学业之外的焦点。战争爆发仅仅几日之后的8月5日,胡适日记即有《记欧洲大战祸》的记载。此时正筹备创刊的《科学》,作为当日留学生创办的重要刊物,对一战也非常关注,特别是这次大战广泛运用了各种新兴的科学技术,在大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当代生物界的传奇人物之一,勒罗伊·霍德(Leroy Hood),这位现年78岁的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台DNA自动测序仪的研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是系统生物学领域的先驱,致力于研究分子网络的相互作用,同时是一家美国西雅图研究系统生物学机构的负责人。霍德的最新观点是科学健康,即将个性化行为指导与DNA、血液检测、活动追踪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Gonzo Scientist向全世界的研究人员发出了邀请,希望他们能够以舞蹈的形式阐释自己做博士生时的研究内容,同时拍摄下这些舞蹈,并且在YouTube网站上与网民共享。由9名成员组成的评判小组——第一届“舞出你的博士生涯”比赛的3名冠军、  相似文献   

19.
##正##如今,科学界流行着这样一种比赛:让青年科学家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观众讲解自己所做的研究,其目的是希望科学能在大众之间流行起来。比如,发端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3分钟论文演说"大赛,又如,2005年英国举办的第一届"科学好声音"赛事,以及目前正在筹办举行的"第一届香榭丽舍科学演说(化学)"大赛……2007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艾伦·劳森(Alan Lawson)琢磨着如何将商界经典的  相似文献   

20.
反对伪科学,维护科学尊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刊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普及部和双科联盟专门委员会召开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专题研讨会于10月16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