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胰腺实性-囊性-乳头状上皮性肿瘤1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胰腺实性—囊性—乳头状上皮性肿瘤(SCPEN)很少见,占胰腺非内分泌肿瘤的0.17%—2.70%。国内文献对该肿瘤报道较少,其组织学来源尚未确定。笔者结合文献报道1例SCPEN。  相似文献   

2.
胰腺囊性肿瘤9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以期提高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认识。方法复习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9—2005年间手术切除的92例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影像资料,根据2002年WHO胰腺肿瘤分类标准将其分类。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借助-组抗体进行鉴别诊断。结果在92例囊性肿瘤中,发病年龄16~80岁,男33例,女59例。其中,浆液性肿瘤18例,黏液性肿瘤14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36例,实性假乳头状肿瘤18例,导管腺癌囊性变4例,胰腺内分泌肿瘤囊性变2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无特异性标记物可以完全区分各类型,常有交叉和重叠。浆液性囊腺瘤表达MUC-1,黏液性囊性肿瘤表达MUC-5AC为主,实性假乳头状肿瘤表达d-抗胰蛋白酶、d-抗胰糜蛋白酶、波形蛋白及孕激素受体,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表达MUC-2,囊性恶性肿瘤主要表达MUC-1。结论胰腺各类囊性肿瘤在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上均有一定特征,但均无特异性,需结合起来综合判断,才能做出正确诊断,以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3.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SPT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2例患者均有腹部包块及腹痛症状。组织学:单形性肿瘤细胞构成实性及假乳头状结构,常伴有出血、囊性变,间质不同程度硬化。免疫表型:Vim( )、NSE( )、αl-AT( )、ER( )、PR( );α-ACT灶性( );上皮性标志(-)、Syn(-)、CgA(-)、CD68(-)。结论 胰腺SPT是较少见的、预后较好的交界性肿瘤,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特征及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4.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是主要发病于年轻女性的非常少见的肿瘤。尽管具有低度恶性潜能,但10%~15%的病例具有转移播散可能导致死亡的侵袭性生物行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可靠的病理学因素能够预示这些肿瘤的预后。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中尚未发现参与胰腺导管腺癌发病的主要因子galectin-3。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中时常有PR阳性的报道,但ER是否存在尚不清楚。作者分析了5例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其中4例为胰腺肿瘤,1例为转移病例。转移性结节明显的形态学特征具有多边形或梭形细胞,核多形性和较多核分裂像,呈弥漫、浸润性生长方式。  相似文献   

5.
卵巢黏液性囊性肿瘤伴实性附壁结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卵巢黏液性囊性肿瘤伴实性附壁结节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2例卵巢黏液性囊性肿瘤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文献。结果:1例卵巢黏液性交界性乳头状囊腺瘤伴实性附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结节,结节内瘤细胞呈多形性。1例卵巢黏液性囊腺瘤伴实性附壁间变性癌结节;间变性癌结节内瘤细胞体积较大,胞质丰富,嗜酸,少数胞质透明,排列呈巢或索状;免疫表型:EMA和cytokeratin阳性。恶纤组结节中肿瘤细胞AACT和vimentin阳性。结论:免疫组化有助于卵巢黏液性囊性肿瘤伴实性附壁结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胰腺囊性-实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 实性肿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组织发生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对2 例胰腺囊性- 实性肿瘤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2 例均为年轻女性(21 岁和35 岁)。肿物为半囊半实性。HE染色片中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肿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复层排列形成假乳头突起为其特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α1AT、ER和PR均阳性,CEA、S100 、NSE均阴性。随访:1 例带瘤生存2 年后死亡,1 例术后9 个月健在。结论:胰腺囊性实性肿瘤可能来源于腺泡细胞,为性激素依赖性肿瘤,具有侵袭性行为,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卵巢黏液性囊腺瘤合并性索-间质肿瘤(MCSC)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起源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MCSC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发现盆腔肿物1年,无明显不适及内分泌症状.大体上肿瘤为多房囊性,囊内壁可见散在的实性结节,镜检肿瘤由黏液性囊腺瘤和性索间质肿瘤两种成分组成,前者囊壁衬覆良性肠型黏液柱状上皮,性索间质成分瘤细胞呈小管状、条索状、梁状排列,局部有黄素化,两种成分混合存在,未见移行.免疫组化:性索成分瘤细胞呈Melan A弥漫强阳性;αInhibin和CD56局灶阳性;并见CKpan、vimentin、ER及PR的阳性表达;而EMA、CEA、CD99、S-100、CgA、Syn、nestin及SMA均阴性;Ki-67指数小于5%.结论 MCSC是罕见的卵巢肿瘤,性索间质成分可能是黏液性囊腺瘤囊壁内间质的一种反应性增生.诊断时需与类癌、伴异源成分的支持-间质细胞瘤、畸胎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筛状-桑椹状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特征。方法 复查1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行免疫组化标记,选用的一抗有CKpan、CK19、EMA、TG、TTF1、CD99、CT、SYN和CgA,并复习文献。结果 肿瘤位于甲状腺右叶。大体为淡白色卵圆形孤立实性肿块。组织学表现为乳头状、筛状、桑椹状、滤泡状、小梁状、肉瘤样、实性的结构伴囊性变和组织细胞反应,未见砂粒体。免疫组化显示肿瘤性的乳头状上皮、筛状和肉瘤梭形细胞表达CKpan和CK19。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乳头状、筛状-桑椹状肿瘤细胞和肉瘤样的梭形细胞具有表达上皮性细胞的特征,该肿瘤是乳头状癌的一种罕见的变型。  相似文献   

9.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TP)的超微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组织起源。方法对3例SPTP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电镜观察见肿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异型不明显,可见核沟,核分裂象罕见.瘤细胞有丰富的线粒体及粗面内质网,可见到神经分泌颗粒,酶原样颗粒及特征性的环状板层体。结论SPTP可能起源于胰腺原始多潜能干细胞,诊断上须与胰腺其它良恶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s,PCN)主要包括浆液性囊腺瘤(serous cystic neoplasm,SCN)、黏液性囊腺瘤(mutinous cystic neoplasm,MCN)、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囊腺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及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PN)等。近年来,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展,CT与磁共振的广泛应用,胰腺囊性肿瘤的检出率较前有所提高,但尚不能完全准确区分其组织类型,也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影像学是PCNs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对于有明显症状、确诊或可疑恶性的PCNs,积极根治性手术治疗可提高大多数患者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1定义 1982年,日本学者Ohhashi等报道了4例特殊类型的胰腺肿瘤,伴有胰腺导管扩张和大量黏液分泌。之后,对发生在胰腺的此种类型的肿瘤报道逐渐增加。1996年,WHO将其定义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s),并将它与其他黏液分泌胰腺囊性肿瘤区分开来。WHO(2000年)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定义为发生在胰腺主导管或其主要分支导管内的乳头状黏液分泌肿瘤,[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与黏液囊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复习17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13例黏液囊性肿瘤对照;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检测肿瘤内黏液素MUC(1、2、5AC)的表达。结果17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中10例发生在男性;13例位于胰头。大体切面可观察到15例肿瘤与胰腺主导管相通。镜下可见到胰腺导管增生呈乳头状,并有上皮轻至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改变。无卵巢样间质,肿瘤内交错出现萎缩或正常的胰腺腺泡和胰岛。9例主要表达MUC2,4例主要表达MUC5AC,4例伴有浸润癌者主要表达MUC1。13例黏液囊性肿瘤中11例发生于中老年女性;胰尾部10例,胰头1例,全胰腺2例;肿瘤与主导管不相通。组织学特征是含有卵巢样间质。肿瘤细胞主要表达MUC5AC,不表达MUC2,伴有浸润癌的2例,癌组织也表达MUC1。结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预后较好,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卵巢样间质、与主胰管是否相通及表达MUC2和(或)MUC1检测均可帮助诊断,并与黏液囊性肿瘤鉴别。后者主要表达MUC5AC。MUC1阳性提示侵袭性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3.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表现,提高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术前均经CT平扫及三期增强检查,复习CT影像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21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中13例位于胰头,8例位于体尾部,肿瘤直径2~15cm。19例与周围组织界限清,具有完整的包膜,以囊实性为主,囊最大直径4cm,囊壁厚0.2~3cm;仅2例为实性。位于胰头的肿瘤胰管及胆总管扩张不明显。CT平扫示肿瘤密度不均匀;CT增强扫描示动脉期实性部分轻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逐渐增加。结论CT对胰腺肿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病理变化是CT表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外分泌胰腺的交界性肿瘤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传统上外分泌胰腺的肿瘤一般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但随着对胰腺肿瘤认识的深入 ,也提出了胰腺交界性肿瘤的概念 ,新版WHO肿瘤分类[1] 也列出了外分泌胰腺的交界性肿瘤的类型。目前认为外分泌胰腺的交界性肿瘤包括 :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 ,导管内乳头状粘液腺瘤伴中度不典型增生 ,胰腺的实性 假乳头瘤。胰腺导管上皮的中度不典型增生也应属交界性病变。一、粘液性囊性肿瘤 (包括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 )为一类由产生粘液的上皮细胞形成的囊性胰腺肿瘤。过去一直分为良性的粘液性囊腺瘤和恶性的粘液性囊腺癌。1978年Compagno和Oer…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乳腺原发性黏液性囊腺癌(mucinous cystadenocarcinoma,MC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例MCA的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乳腺肿物切面呈囊实性.镜下见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囊性区,囊壁衬覆富含黏液的肿瘤细胞,或呈单层柱状、或复层化增生或形成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胞质内黏液呈PAS、AB染色阳性.肿瘤细胞CK7阳性,CK20阴性,ER、PR、HER2均阴性.囊壁肿瘤细胞外侧肌上皮细胞呈p63、SMA阴性.结论 (1)MCA是主要发生于绝经后妇女的罕见肿瘤,预后较好.(2)与卵巢和(或)胰腺黏液性囊腺癌类似,诊断原发肿瘤需先排除转移可能.  相似文献   

16.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8例SPT作HE、PAN、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结果 8例SPT中7例为女性,1例男性,年龄16~63岁,平均33.1岁。术后均无复发。肿瘤体积较大,平均直径7.9cm。有包膜,囊实性相间。镜检:肿瘤由乳头和囊实区混合组成,细胞形态一致,核圆或卵圆,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形成特征性假乳头结构。2例侵犯胰腺组织。8例Vim、α1-AT、α1-ACT和NSE均阳性,4例Syn、CgA和AE1/AE3阳性,5例CD56阳性,5例PR阳性;Glu、Ins、Pol、EMA、p53、Ki-67、ER均阴性。结论 胰腺SPT好发年轻女性,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手术切除治愈率高,应视为低度恶性肿瘤,免疫组化提示可能起源于胰腺多能干细胞。  相似文献   

17.
伴有高级别转化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相对罕见,该文报道1例33岁的女性病例,显微镜下肿瘤由囊性区、假乳头区和实性区构成,实性区可见大片出血坏死,假乳头区可见松散的上皮样细胞包绕纤维血管轴心,肿瘤细胞呈圆形和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圆形,部分细胞异型性明显,并可见瘤巨细胞;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转录因子E3(TFE3)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胰腺透明细胞变异型实性-假乳头状肿瘤(clear cell variant of 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ccSP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ccSPN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K、vimentin、CD10、β-catenin、CD56、Syn、CgA、E-cadherin、Ki-67的表达,分析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54岁,以腹部疼痛为首发症状,MRI示胰体尾部占位伴钙化。镜下见肿瘤界尚清,瘤细胞体积小,形态温和,呈巢状或小梁状排列,大部分胞质内含大小不等的空泡或胞质完全空泡化,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未见明确核分裂象。瘤组织被透明变的间质分隔,局部黏液样变。免疫表型:vimentin、CD10、β-catenin、CD56、Syn均阳性,CK、E-cadherin、CgA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2%。结论 ccSPN是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一种罕见变异型,行影像学检查,并尽早手术切除及长期随访是疾病诊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状腺具有乳头状癌核特征的非浸润性滤泡性肿瘤(non-invasive follicular thyroid neoplasm with papillary-like nuclear features, NIFTP)的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方法收集6例NIFTP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6例NIFTP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9~65岁,中位年龄44.5岁;6例患者有1例近期发现原肿瘤增大,其余5例无明显症状。肿瘤最大径1~6 cm,平均直径3.68 cm;肿瘤质地4例为实性,1例囊实性,1例囊性,呈灰白、灰黄色;其中2例可见钙化;1例为多发性,5例为单发性。镜下肿瘤可见肿瘤组织与周围界限清楚或有完整包膜,细胞以滤泡状生长方式为主,局灶可见不典型的乳头样结构,细胞核呈毛玻璃样改变,无细胞坏死,无实性细胞巢,无砂砾体,无高分裂增殖活性。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呈不同程度的CK19、HBME-1、Galectin-3、Cyclin D1、SDF1均阳性,K-RAS阳性,Ki-67增殖指数≤1%,与经典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不同,NITFP患者BRAF V600E均为阴性。患者行甲状腺肿瘤根治术或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随访5~1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NIFTP恶性潜能较低,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上皮-肌上皮性肿瘤(epithelial-myoepithelial tumor of breas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乳腺上皮-肌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1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1岁(27~63岁)。4例肿瘤直径1.5~3.0 cm(平均2.0 cm),无包膜,切面灰白色。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由双相增生的肌上皮细胞和腺上皮细胞构成,肌上皮细胞环绕腺上皮细胞构成特征的套管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腺上皮细胞表达CK8/18、CK7,肌上皮细胞表达p63、Calponin、CK5/6。1例诊断为腺肌上皮瘤(adenomyoepithelioma,AME),3例诊断为伴有癌的腺肌上皮瘤(恶性腺肌上皮瘤, malignant adenomyoepithelioma,MAME)。结论:乳腺上皮–肌上皮性肿瘤是少见的肿瘤类型,需与导管内乳头状瘤、化生性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