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研究半夏曲中4种优势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炮制过程中不同时间点各样本的黄色素含量,为揭示半夏曲炮制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半夏曲中筛选出的4株优势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丝衣霉菌Byssochlamys spectabili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它们的最适宜生长温度、pH值,利用糖类的产酸能力以及产淀粉酶、蛋白酶、黄色素的能力,同时测定半夏曲炮制过程中5个不同时间点样本的黄色素含量。结果枯草芽孢杆菌、宛氏拟青霉、丝衣霉菌、黑曲霉生长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5℃、29℃、29~31℃、39℃,最适pH值分别为7.0、7.0、7.5、7.0。4种菌均具有产淀粉酶和蛋白酶的能力,宛氏拟青霉、丝衣霉菌具有产黄色素能力。5个不同时间点样品的黄色素质量分数分别为69.875、69.875、71.750、119.500、137.875μg/g。结论 4种优势微生物在半夏曲炮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半夏曲中4种优势微生物建立快速、有效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丝衣霉菌Byssochlamys spectabili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的重组质粒为标准质粒,设计特异性引物并进行特异性、灵敏性及重复性实验。结果 4种优势微生物的熔解曲线峰单一。枯草芽孢杆菌、宛氏拟青霉、丝衣霉菌、黑曲霉的最低检测限度分别为584、622、0.272、500拷贝/μL。不同质量浓度的标准质粒变异系数(CV)均小于5%。结论建立的枯草芽孢杆菌、宛氏拟青霉、丝衣霉菌、黑曲霉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发酵类中药中微生物的检测及定量。  相似文献   

3.
Biolog技术监测淡豆豉发酵炮制过程中微生物种类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监测淡豆豉发酵炮制过程中微生物种类的动态变化,为揭示淡豆豉炮制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对从不同发酵时间点淡豆豉样品中分离出的优势细菌、酵母菌和霉菌进行鉴定。结果:在整个发酵炮制过程中,枯草芽孢杆菌为主要优势细菌。发酵第3天优势细菌以枯草芽孢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为主,优势霉菌为黄曲霉、寄生曲霉,优势酵母菌是汉氏德巴利氏酵母。发酵第6天细菌种类增多,出现了枯草芽孢杆菌、松鼠葡萄球菌、抗辐射不动杆菌、铅黄肠球菌,霉菌为寄生曲霉,酵母菌为汉氏德巴利氏酵母、瘦果红酵母和白吉利丝孢酵母A。"再闷"3 d优势细菌为枯草芽孢杆菌、赫氏埃希菌,优势霉菌为黑曲霉,优势酵母菌为瘦果红酵母。"再闷"15 d优势细菌为枯草芽孢杆菌和产酸克雷伯菌,未见霉菌出现,酵母菌以海隐球酵母和罗伦隐球酵母占优势。结论:淡豆豉发酵炮制过程中出现了微生物菌群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枯草芽胞杆菌作为优势菌种始终参与。  相似文献   

4.
研究半夏曲不同发酵时间点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变化以及优势菌种的分离鉴定,为探讨半夏曲炮制机制奠定基础。用选择性培养基对半夏曲发酵过程中5个时间点(0,18,36,54,72 h)样品中的细菌、霉菌、酵母菌分别进行培养、菌落计数、分离纯化优势菌种;采用16S rDNA,26S rDNA序列分别对优势细菌、优势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半夏曲发酵过程中细菌数量少、变化平缓,而酵母菌和霉菌数量发酵至54 h时迅速增加,至发酵结束时达1×10~7CFU·mL~(-1)以上;通过NCBI同源性比对及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出半夏曲炮制过程中的优势细菌为Streptomyces sp.,Bacillus pumilus,B.subtilis,B.aryabhattai,Bacillus sp.;优势酵母菌为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优势霉菌为Paecilomyces variotii,Byssochlamys spectabilis,Aspergillus niger。提示半夏曲的发酵过程涉及多种微生物共同参与,其中以酵母菌和霉菌为主。M.guilliermondii,P.variotii,P.variotii,A.niger和Bacillus sp.等优势菌种可能在半夏曲炮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揭示百药煎传统炮制过程中的微生物菌群,同时初步考察所分离菌株鞣质水解能力。方法:应用经典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结合形态学考察和16S r DNA或18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对百药煎炮制过程中样品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及菌种初步分类鉴定。采用含单宁酸的固体培养基初步筛选具有鞣质降解能力的菌株。结果:共分离获得细菌7株、酵母菌7株、丝状真菌3株。7种细菌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地衣形芽孢杆菌、黄海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菌株、同温层芽孢杆菌、其他芽孢杆菌;7种酵母菌分别为伯顿丝孢毕赤酵母、2株克鲁维酵母菌株、弗比恩酵母菌、奥默柯达菌、异常威克汉姆酵母菌、异常毕赤酵母菌;3株丝状真菌分别为青霉菌、卷枝毛霉菌、黑曲霉菌。除枯草芽孢杆菌、黄海芽孢杆菌、芽孢杆菌、克鲁维酵母菌HMY3、弗比恩酵母菌外,其余菌株均具有鞣质降解能力。结论:百药煎传统发酵炮制工艺涉及多种微生物共同参与混合发酵过程,初步筛选证明5株细菌、5株酵母菌和3株丝状真菌具有鞣质降解能力,这一发现为研究百药煎现代炮制工艺奠定了微生物菌种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揭示中药饮片六神曲传统发酵炮制工艺中有益微生物种群。方法:应用经典的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结合形态学考察和16S rRNA或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六神曲发酵炮制过程中样品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及初步菌种分类鉴定。结果:共分离获得细菌8株、酵母菌3株、丝状真菌4株。8种细菌分别为成团泛菌、溶血葡萄球菌、阿氏肠杆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阪崎肠杆菌、戊糖片球菌;3种酵母菌分别为伯顿生丝毕赤酵母、汉氏德巴利氏酵母、库德里阿兹威氏毕赤酵母;4种丝状真菌分别为卷枝毛霉、总状毛霉、尔青霉、亮白曲霉。结论:六神曲传统发酵炮制工艺涉及多种微生物共同参与发酵过程,为后续建立六神曲现代发酵炮制工艺奠定了菌种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阐明淡豆豉炮制中微生物调控γ-氨基丁酸(γ-amino butyric acid,GABA)的形成机制。方法采用Berthelot比色法、福林酚法测定枯草芽孢杆菌、鸟肠球菌、屎肠球菌、解淀粉芽孢杆菌、黑曲霉、黄曲霉、溜曲霉、桔青霉、极细支孢霉、白腐菌、米根霉、鲑色锁掷酵母菌12种微生物在不同pH值和不同温度条件下产谷氨酸脱羧酶(glutamicacid decarboxylase,GAD)、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能力。结果 12种微生物在pH 5~7、28~37℃时产GAD和蛋白酶酶活较高。其中黄曲霉产GAD酶活最高,为41.97 U/h,最适pH 7、温度28℃;其次是鲑色锁掷酵母菌、黑曲霉、米根霉、枯草芽孢杆菌,酶活分别为29.04、25.78、22.42、19.43 U/h。枯草芽孢杆菌产中性蛋白酶活最高,为24.80 U/mL,最适pH 7、温度37℃;其次是解淀粉芽孢杆菌、米根霉、鸟肠球菌,酶活分别为16.86、12.51、9.18 U/mL。解淀粉芽孢杆菌产碱性蛋白酶活最高,为13.29U/m L,最适pH7、温度34℃;其次是枯草芽孢杆菌、米根霉,酶活分别为8.86、6.20 U/mL。12种微生物产酸性蛋白酶能力普遍较差。结论所选的12种微生物产酶最适pH值、温度与淡豆豉自然炮制基本一致,其中真菌有较强的产GAD能力,细菌有较强的产中性蛋白酶能力,淡豆豉高富集GABA是多菌种共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炮天雄传统炮制过程中的微生物菌群。方法:应用经典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结合形态学考察和16S rDNA或18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炮天雄传统炮制过程中样品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及菌种初步分类鉴定。结果:共分离获得细菌14株、酵母菌11株、丝状真菌2株。14种细菌分别为克雷伯氏菌属菌、肠杆菌属菌、节杆菌属、蜡样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形赖氨酸芽孢杆菌、伯格菌属、短黄杆菌、棒状杆菌属、嗜盐球菌、巨大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乳酸乳球菌、食窦魏斯式菌;11种酵母菌分别为浅白色隐球酵母菌、胶红酵母菌、葡萄牙棒孢酵母、热带念珠菌、克鲁维毕赤酵母、毛孢子菌属菌、半乳糖霉菌、地丝菌属、巴氏毕赤酵母、假丝酵母属、白地霉菌;2种丝状真菌分别为产黄青霉菌、卷枝毛霉菌。结论:炮天雄传统发酵炮制工艺涉及多种微生物共同参与发酵过程,这一发现为研究炮天雄现代炮制工艺奠定了微生物菌种基础。  相似文献   

9.
舒波  余金洪  王涛 《中草药》2022,53(10):3022-3031
目的 探讨半夏曲的自然固态发酵机制。方法 采用免培养、纯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半夏曲发酵真菌和细菌区系构成及主要代谢功能,针对分离到的主要优势真菌的纯培养菌株,分别采用碘量法及分光光度法检测其产淀粉酶及蛋白酶情况,采用显微镜观察菌株对草酸钙结晶的破坏情况。结果 半夏曲发酵过程中检测到丝衣孢霉Byssochlamys、根霉Rhizopus、曲霉Aspergillus、米勒酵母Millerozyma、假单胞菌Pseudomonas、芽孢杆菌Bacillus等属微生物。半夏曲发酵过程中真菌数量大幅增殖,前期及末期的真菌多样性远远高于发酵旺盛期,发酵40~64 h期间的样品与其他样品的真菌区系构成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丝衣孢霉属是唯一参与了整个半夏曲发酵过程的优势真菌,对米勒酵母、根毛霉、曲霉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细菌的数量及多样性均低于真菌,且其数量在半夏曲发酵过程中没有明显增长。微生物群落功能预测(phylogenetic investigation of communities by reconstruction of unobserved states,PICRUS)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哮喘片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方法并验证.方法: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用大肠埃希菌、枯草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和白色念珠菌对哮喘片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验证试验.结果:哮喘片对细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论:本品对细菌的计数方法为培养基稀释法;霉菌、酵母菌计数方法为平皿法;控制菌检查可采用常规法检验.该方法用于哮喘片的质量控制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采用UPLC-TQ-MS联用技术,对百合中8种成分进行分析测定。35个批次百合药材中王百合苷E、王百合苷F、王百合苷C及王百合苷B的质量分数分别在0.604 0×10~(-1)~18.62×10~(-1),0.680 0×10~(-2)~44.75×10~(-2),0.700 0×10~(-3)~29.65×10~(-1),0.170 0×10~(-1)~4.724 mg·g-1;绿原酸、咖啡酸、原儿茶醛及阿魏酸的质量分数分别在6.827×10~(-3)~16.07×10~(-3),0.111 0×10-4~79.71×10~(-3),0.593 7×10~(-3)~2.962×10~(-3),2.606×10~(-2)~45.89×10~(-2)mg·g-1。进行主成分分析,绘制PCA(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得分图及VIP图,35批百合药材被分成以产地为区分的2组,2个主产地百合样品中,阿魏酸和咖啡酸在2个产地的百合中含量差异较大,其他6种成分含量在两产地间相差较小。通过主成分分析的F综合评分,可将样品进行排序,结果发现,在综合排名的前10位,有8种百合为安徽霍山百合。建立基于的UPLC-TQ-MS用于百合多指标的质量评价方法,具有准确、高效、便捷等优点,为百合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广西地桃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内抗菌作用。方法:108只KM小鼠随机分成9组,正常组,模型组,地桃花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40,20,10 g·kg-1),头孢唑林组(0.5 g·kg-1),地桃花+头孢唑林组(地桃花水提物20 g·kg-1,头孢唑林钠0.5 g·kg-1),左氧氟沙星组(0.09 g·kg-1),地桃花+左氧氟沙星组(地桃花水提物20 g·kg-1,左氧氟沙星0.09 g·kg-1),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滴鼻法建立小鼠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模型,小鼠在接种菌液24 h后给予相应的药物,连续给药4 d,头孢唑林针剂im给药,每日2次;左氧氟沙星片剂ig给药,每日1次;地桃花水提物ig给药,每日2次;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小鼠肺组织菌落数,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免疫球蛋白Ig G,Ig M的含量,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细菌性肺炎模型小鼠的抗菌作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地桃花水提物中、高剂量组的小鼠肺组织菌落数分别为(7.212±0.578),(6.210±0.570)×108CFU·g-1,头孢唑林组、地桃花+头孢唑林组小鼠肺组织菌落数分别为(3.928±0.165),(2.042±0.076)×108CFU·g-1,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而且地桃花+头孢唑林组肺组织菌落数显著低于头孢唑林组(P0.01);左氧氟沙星组、地桃花+左氧氟沙星组肺组织菌落数分别为(5.375±0.837),(4.880±0.233)×108CFU·g-1,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而且地桃花+左氧氟沙星组菌落数显著低于左氧氟沙星组(P0.01)。地桃花水提物中、高剂量组,以及地桃花+头孢唑林组、地桃花+左氧氟沙星组均可减少支气管炎性渗出物和肺泡炎性细胞浸润,促进肺泡结构恢复正常。地桃花水提物高剂量组,以及地桃花+头孢唑林组、地桃花+左氧氟沙星组均可减少小鼠血液WBC,NEU%,NEU和血清Ig G,Ig M水平(P0.05,P0.01)。结论:地桃花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体内抗菌作用。地桃花分别与头孢唑林钠、左氧氟沙星联合使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现不同程度的联合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3.
莱菔子提取液中萝卜苷的大鼠肠吸收特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莱菔子水提液中萝卜苷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考察不同药物质量浓度(0.02,0.05,0.1 g·mL-1)对萝卜苷肠吸收特性的影响,计算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采用HPLC测定萝卜苷含量,流动相0.1%磷酸溶液-乙腈(87∶13),检测波长225 nm。结果:萝卜苷在pH 5.12的K-R试液中稳定性最好。不同质量浓度的莱菔子水提液中萝卜苷在大鼠小肠的Ka分别为(7.750±1.744)×10-3,(7.204±1.045)×10-3,(7.148±0.837)×10-3min-1,Papp分别为(1.519±0.507)×10-3,(1.504±0.617)×10-3,(1.592±0.345)×10-3cm·min-1,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萝卜苷为易吸收成分,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4.
目的: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克雷伯菌是引起慢性泌尿系感染的主要菌群,本研究观察玉米须提取物和花青素溶液对其生长的协同抑菌作用。方法:以大肠埃希菌(1.6×106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5.6×106cfu/mL)和克雷伯菌(1.8×106cfu/mL)为观察对象,向细菌培养液中分别加入玉米须提取物(0,35,70,140 g·L-1)、花青素(0.312,0.625,1.25 g·L-1)、玉米须提取物(70 g·L-1)和花青素(0.625 g·L-1)混合液,采用比浊法(600 nm)测定细菌6 h的生长情况,并计算其抑制率。结果:在6 h时玉米须提取物和花青素对3种细菌的生长抑制呈现出时间剂量依赖性曲线。在玉米须提取物(70 g·L-1)和花青素(0.625 g·L-1)培养细菌6 h时,单独成分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率为(31.3±2.42)%和(21.6±1.89)%,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25.3±2.85)%和(37.2±1.74)%,对克雷伯菌的抑菌率分别是(39.7±1.34)%和(15.3±3.67)%,而联合使用时对3种细菌的的抑菌率分别提高到(76.8±2.53)%,(80.1±1.74)%和(67.3±1.53)%。结论:玉米须提取物对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抑制作用显著,花青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明显。联合使用既扩大了抗菌谱,又有协同抑制作用,能显著提高对3种致病菌的生长抑制。该组合可以用于慢性泌尿道的感染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新疆树莓、黑果悬钩子和天山茶藨不同萃取部位的抗氧化活性及其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的抑制作用,筛选具有抗氧化及降血糖活性的有效部位。方法:采用甲醇提取、分步萃取的方法分别制备了不同的极性部位。测定了3种植物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果实提取物经AB-8型大孔树脂纯化后制备了果实花青素部位;利用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法,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法及PTP1B抑制活性实验比较了不同部位的相关活性,并分析了黄酮含量和活性的相关性。结果:经AB-8型大孔树脂纯化后,树莓果实花青素含量由(12.72±0.14) mg·g-1提高到(238.13±1.18) mg·g-1,天山茶藨果实的花青素含量由(35.36±0.45) mg·g-1提高到(548.05±1.11) mg·g-1,随着花青素含量的升高,其抗氧化活性和PTP1B抑制活性也显著升高。黑果悬钩子茎乙酸乙酯部位总黄酮含量最高,为(658.65±11.43) mg·g-1;黑果悬钩子茎水部位抗氧化活性最高,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为(4.53±0.07),(2.82±0.09) mmol Trolox·g-1当量;黑果悬钩子茎水部位对PTP1B的抑制率最高,半数抑制浓度为(0.08±0.01) mg·L-1结论:这3种植物不同萃取部位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和PTP1B抑制作用,黑果悬钩子茎水部位为主要的抗氧化活性和PTP1B抑制活性的有效部位,树莓和天山茶藨果实中花青素是主要的活性成分,天山茶藨茎叶中黄酮是主要的抗氧化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侧柏叶不同提取部位体外抑制胰脂肪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方法:对侧柏叶的醇提液、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部位采用体外抑制胰脂肪酶活性研究,并通过其清除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和Fe3+还原能力(FRAP)测定侧柏叶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结果:侧柏叶提取物均有不同程度抑制胰脂肪酶活性,以乙酸乙酯部位效果最佳(IC50为26.09 mg·L-1),其次正丁醇部位(IC50为39.02 mg·L-1)和醇提物(IC50为98.20 mg·L-1),石油醚部位(IC50为188.27 mg·L-1)和水部位(IC50为325.28 mg·L-1)最弱。抗氧化活性依次为醇提液(DPPH IC50为7.59 mg·L-1,FRAP 4.40 mmol·g-1)乙酸乙酯部位(DPPH IC50为8.28 mg·L-1,FRAP 3.82 mmol·g-1)正丁醇部位(DPPH IC50为24.21mg·L-1,FRAP 1.77 mmol·g-1)水部位(DPPH IC50为27.53 mg·L-1,FRAP 1.38 mmol·g-1)石油醚部位。结论:初步确定侧柏叶抑制胰脂肪酶活性有效成分主要在乙酸乙酯与正丁醇部位,抗氧化及其相关成分主要在乙酸乙酯部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阐明改良辅料Ⅰ与其他辅料配伍后黏度变化对缓释制剂体外释放度的影响。方法:以喘平方提取物为模型药物,糊精为填充剂,与不同用量改良辅料Ⅰ(40%,45%,50%)配伍制备喘平缓释片(处方A,B,C);以最佳比例将改良辅料Ⅰ与不同填充剂[乳糖、糊精-糖粉(1∶1)、淀粉-糖粉(1∶1)、微晶纤维素]配伍制备喘平缓释片(处方D,E,F,G),采用HPLC测定喘平缓释片中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和东莨菪碱的释放度,利用相似因子法考察各成分间的均衡释放。结果:辅料Ⅰ扭矩10%。改良辅料Ⅰ黏度218.3×10-3Pa·s。处方A,B,C的黏度分别为105×10-3,265×10-3,540×10-3Pa·s,缓释片基本释放完全时间分别为6,8,10 h;处方C溶完时间符合要求,10 h时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和东莨菪碱累计释放度分别为97.21%,96.79%,94.21%,成分间释放因子(f2)依次为75.08,71.42,61.88,均衡释放效果较好。处方D,E,F,G黏度分别为400×10-3,435×10-3,475×10-3,808.3×10-3Pa·s,缓释片基本释放完时间分别为8,10,10,2 h;处方F溶完时间符合要求,10 h时3种成分释放度分别为98.40%,97.92%,97.99%,成分间f2分别为74.78,74.65,74.70,均衡释放效果较好。结论:改良辅料Ⅰ能满足均衡释放的要求,不同辅料的配伍会影响喘平缓释片的体外释放行为。不同用量改良辅料Ⅰ与糊精配伍时,黏度与释放度呈正相关;与不同填充剂配伍时,黏度与释放度未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测定小檗碱和黄连总生物碱中小檗碱的油水分配系数,并研究小檗碱、黄连总生物碱和清热通腑片中小檗碱在大鼠空肠和回肠的吸收特性,同时比较两者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摇瓶法测定小檗碱在正辛醇-水中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采用大鼠在体肠循环灌流模型研究小檗碱的吸收特性,UPLC测定小檗碱质量浓度,计算小檗碱的油水分配系数、肠吸收速度常数(Ka)表观渗透系数(Papp)。 结果: 小檗碱和黄连总生物碱在肠液/正辛醇中油水分配系数分别为0.213 5,0.175 7。小檗碱在空肠中Ka=0.046 6,Papp=4.88×10-6cm·s-1,回肠中Ka=0.034 9,Papp=4.13×10-6cm·s-1;黄连总生物碱在空肠中Ka=0.035 1,Papp=3.92×10-6cm·s-1,回肠中Ka=0.026 6,Papp=3.21×10-6cm·s-1;清热通腑片在空肠中Ka=0.028 3,Papp=3.11×10-6cm·s-1,回肠中Ka=0.018 1,Papp=2.23×10-6cm·s-1结论: 小檗碱在空肠和回肠中均有吸收,且吸收速率较慢,但空肠吸收速率大于回肠,具有显著性差异;小檗碱的吸收快慢为小檗碱对照品>黄连生物碱物>清热通腑片,小檗碱油水分配系数的预测结果与肠吸收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对心衰细胞模型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膜ATP酶以及相关离子的影响,以揭示其对急性心力衰竭细胞的治疗作用。方法:取新生大鼠心室肌细胞原代培养5 d至细胞成熟,用0.8%戊巴比妥钠作用5 min造模后,分别给予附子水溶性生物碱0.01,0.02,0.04 g·L-1,以及阳性药物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4 mL·L-1,作用1.5 h后检测心肌细胞ATP酶活性以及各相关离子浓度。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心肌细胞活力明显减小,细胞内Ca2+-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性与Na+,Mg2+含量降低,K+,Ca2+的含量与Na+-K+-ATP酶的活性上升;去乙酰毛花苷4 mL·L-1以及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各剂量组均能提高心衰细胞的细胞活性,并能升高模型细胞Na+,Mg2+含量,提高细胞内Ca2+-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性,降低K+,Ca2+的含量与Na+-K+-ATP酶的活性。结论:附子水溶性生物碱能调节心衰细胞内酶的活力与离子浓度使之趋于正常,对戊巴比妥钠致心衰细胞模型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