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口内径路咽旁间隙的内镜解剖结构, 了解颈内动、静脉及后组颅神经等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 为内镜下口内径路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对新鲜尸头5例(共10侧), 进行内镜下经口内径路咽旁间隙解剖。结果 咽上缩肌是进入茎突前间隙的标志, 茎突咽肌、茎突舌肌是进入茎突后间隙的标志, 茎突后间隙包含重要的血管及后组颅神经。结论 内镜下口内径路可充分暴露咽旁间隙的结构, 茎突咽肌、茎突舌肌是保护茎突后间隙的重要解剖标志。颈内动脉位于咽上缩肌的外侧, 靠近咽上缩肌内侧能够保护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上颌骨掀翻入路所暴露的颅底解剖区域以及所受到的限制,为采用该术式处理颅底病变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0例(20侧)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模拟上颌骨掀翻入路,对涉及的组织结构,神经、血管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结果上颌骨掀翻入路可暴露广阔的颅底解剖区域,可以同时处理中颅底和侧颅底包括鞍区、垂体、斜坡全程和至少第1颈椎、手术侧海绵窦、鼻咽部、翼腭窝、颞下窝、咽旁间隙的茎突前、后间隙,颈内动脉岩骨内段及岩尖等区域的病变。结论①经一侧上颌骨掀翻入路可同时获得对中颅底及侧颅底良好的暴露;②蝶骨翼突及其后方的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及咽鼓管等结构是限制同时处理中颅底和侧颅底病变的主要障碍;③经一侧上颌骨掀翻入路处理咽旁间隙的茎突后间隙、茎突外区域、颈内动脉岩骨水平段及海绵窦区域病变时会受到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3.
咽旁间隙是潜在的倒锥形腔隙,锥底向上至颅底,尖端向下至舌骨。内侧壁是覆盖咽上缩肌的咽颅底筋膜,外侧壁由上颌支组成,后壁由脊椎前肌肉组成。根据附着于茎突的腭帆张肌及其筋膜为界,将咽旁间隙分为茎突前间隙、茎突后间隙。茎突前间隙内包含脂肪和腮腺深叶。茎突后间隙内包含着颈动脉、颈静脉、第IX、XII脑神经。筋膜分隔对于良性肿瘤区域性生长具有一定限制作用。咬肌间隙位于茎突前间隙,不属于咽旁间隙的一部分,包含上颌动脉、第V脑神经和翼状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后神经丛(PNNP)的构成及分布特点,为后续行鼻内镜下高选择性PNNP切断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 利用5具(10侧)冰鲜尸头灌注标本,经内镜下中鼻道入路,解剖蝶腭孔周围区域内结构;利用5具人体标本解剖前接受的鼻窦CT扫描结果,经影像学工具测量相应结构间距离。利用内镜系统采集解剖图像,影像测量软件获取影像学数据,并由资深放射科医师盲法测量。在解剖过程中,寻找蝶腭孔周围区域重要解剖标志及各结构间的毗邻关系。去除腭骨蝶突及蝶骨鞘突骨质,开放骨性腭鞘管,暴露PNNP咽支,在腭鞘管前口外侧探查定位翼管神经。结果 PNNP出蝶腭孔后均存在3个主要分支与蝶腭动脉分支血管伴行,前下方有与蝶腭鼻后外侧支伴行的鼻腔外侧壁支,后上方有与上鼻甲动脉伴行的上鼻甲支,后内侧有与鼻后中隔动脉伴行的鼻中隔支,蝶腭神经节在翼腭窝内即发出咽支,未穿出蝶腭孔,通过腭鞘管进入鼻咽部,且翼管前口均位于腭鞘管前口的外侧。腭鞘管前口外侧壁至翼管前口内侧壁间距,内镜下测量值(5.90±1.12)mm,影像学测量值(6.30±1.06)mm。结论 通过解剖定位腭鞘管,开放骨性腭鞘管,暴露其中的PNNP咽支,探讨腭鞘管前口与翼管前口之间的位置关系及术中规避翼管神经及蝶腭神经节的安全操作范围,为变应性鼻炎精准手术治疗提供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5.
腭咽成形术中保留悬雍垂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改进经典悬雍垂腭咽成形术 (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 ,UPPP)手术方法 ,探讨术中保留悬雍垂的意义 ,提高UPPP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 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 30例。①在主观症状改善的基础上 ,应用多导睡眠图分析及咽腔解剖参数测量等项指标 ,术后随访 6个月以上 ,对术前术后所获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②手术改进特点 :力求维持咽腔正常生理解剖形态 ,完整保留悬雍垂 ,解剖切除腭帆间隙脂肪组织 ,扩大软腭成形范围 ,平均软腭切除最高点在悬雍垂根部两侧上 1 9cm。结果 主观症状明显改善者占 87 0 % ,以AHI下降 >5 0 %为判定标准 ,有效率为5 3 3 % ,对轻、中度患者 (AHI<5 0 )有效率达 73 3 % ,无 1例出现腭咽关闭不全、咽腔瘢痕狭窄、误咽等并发症。术后咽腔解剖测量 :完整保留的悬雍垂术后 2周左右开始回缩 ,3~ 6个月接近并达到正常水平。结论 此术式可有效扩大咽腔 ,避免腭咽关闭不全等并发症 ,提高UPPP手术疗效 ;完整保留的悬雍垂依靠术后悬雍垂肌、腭帆提肌、腭帆张肌的运动及两侧软腭愈合引起的向上向外的牵拉作用 ,可以逐步回缩至正常生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创建内镜下经上颌窦入路翼腭窝及颞下窝解剖模型,寻找内镜下咽旁间隙段颈内动脉的定位方法。方法 对100例成人行鼻、颅底CT扫描并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在重建模型上分别测量犁骨后缘中点至颈内动脉相关解剖标志的角度和距离。同时对6具尸头于鼻内镜下经上颌窦联合入路解剖翼腭窝和颞下窝,以咽鼓管为中心向外、向后逐步暴露并定位咽旁间隙段颈内动脉。结果犁骨后缘中点至破裂孔、颈动脉管外孔、颈静脉孔的角度平均值分别为72.0°、57.6°、54.1°,犁骨后缘中点至以上各孔的距离平均值分别为13.65、31.81、32.5 mm,蝶骨角棘与颈动脉管外口前界平均距离为5.92 mm。结论鼻内镜下经鼻联合上颌窦开窗入路能充分的暴露翼腭窝和颞下窝结构。犁骨后根、蝶骨翼突、蝶骨角棘、卵圆孔和茎突是颈内动脉相关颅底解剖的重要标志;蝶骨角棘、骨性咽鼓管口为颈动脉管外口前界的重要骨性标志,术中不超越该界限有助于减少损伤咽旁间隙段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内镜经口入路的解剖要点及其在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手术中的应用。方法使用3个干性头颅骨性标本和5个新鲜冰冻尸头标本, 采用经口入路显露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 记录重要解剖标志及显露范围, 详细介绍该入路的手术方法和技巧。回顾性分析于2020年6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复发性NPC患者6例, 男女比例1∶1, 年龄42~69岁, 所有患者均使用该入路行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NPC切除术。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解剖研究显示, 内镜经口入路在保留翼内肌和翼外肌的基础上, 可显露咽旁段、岩骨段和斜坡旁段颈内动脉, 可处理颈静脉孔区和岩斜区的病变。临床实践显示, 6例患者均成功行内镜经口入路NPC切除术, 术后增强MRI见肿瘤完整切除, 患者无咀嚼功能障碍。结论内镜经口入路用于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NPC切除术, 具有安全、微创、可靠的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内镜经口经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的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自2021年7月~2022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行内镜下经口经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手术的11例患者,统计相关临床资料,并附4例典型病例。结果  11例患者为接受单纯内镜经口经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或联合其他手术入路的病例,其中8例(72.3%)为恶性肿瘤转移至咽后淋巴结,1例(9.1%)为鼻咽癌累及咽旁间隙,1例(9.1%)为原发于咽旁间隙的良性病变,1例(9.1%)为良性病变累及咽旁间隙。9例(81.8%)患者实现了肿瘤全切,1例(9.1%)为肿瘤近全切除,1例(9.1%)为咽后淋巴结部分切除。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内镜经口经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可安全有效处理累及咽旁间隙、咽后间隙、颞下窝及颅底的良、恶性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腭帆间隙解剖学研究与腭咽成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软腭解剖学,探讨腭咽成形术中病变组织的切除及正常结构的保护,指导手术方式的改良。方法测量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软腭解剖参数71例,非OSAHS成人软腭解剖参数30例;于手术中解剖OSAHS患者部分软腭组织71例,观察OSAHS患者软腭的形态学变化、脂肪及肌肉的分布;取尸体软腭标本6例,行轴位及矢状位连续切片观察。结果OSAHS患者软腭较正常人明显增长,是形成气道狭窄的重要解剖学基础;软腭粘膜于游离缘折返处、悬雍垂肌与腭帆张肌及腭帆提肌交界处粘膜下组织疏松,是OSAHS患者脂肪沉积的主要部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将其命名为腭帆间隙。结论腭帆间隙因OSAHS患者脂肪沉积而扩大,该间隙脂肪组织切除不仅可缩短软腭、扩大咽腔,同时可提高软腭张力,并对软腭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腭帆间隙解剖学研究与腭咽成形术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 研究软腭解剖学,探讨腭咽成形术中病变组织的切除及正常结构的保护,指导手术方式的改良。方法 测量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 患者软腭解剖参数71例,非OSAHS成人软腭解剖参数30例;于手术中解剖OSAHS患者部分软腭组织71例,观察OSAHS患者软腭的形态学变化、脂肪及肌肉的分布;取尸体软腭标本6例,行轴位及矢状位连续切片观察。结果 OSAHS患者软腭较正常人明显增长,是形成气道狭窄的重要解剖学基础;软腭粘膜于游离缘折返处、悬雍垂肌与腭帆张肌及腭帆提肌交界处粘膜下组织疏松,是OSAHS患者脂肪沉积的主要部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将其命名为腭帆间隙。结论 腭帆间隙因OSAHS患者脂肪沉积而扩大,该间隙脂肪组织切除不仅可缩短软腭、扩大咽腔,同时可提高软腭张力,并对软腭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螺旋CT扫描成人呈张口位时咽旁隙成像并行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等后处理,为经口入路切除咽旁隙肿瘤提供解剖依据及术前指导。方法选择咽旁隙无占位性病变患者28例,放置张口器后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应用多平面重建测量茎突长度并统计茎突末端与第一颈椎横突的关系,于颅底层面测量茎突至颈内动脉、下颌骨升支后缘的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容积重现和剪切技术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等后处理,观察颈内动静脉走行及是否存在变异移位等。结果茎突长度、茎突根部至颈内动脉、茎突根部至下颌骨升支后缘的平均距离分别为(2.50±0.80)、(1.09±0.26)、(2.27±0.29)cm,侧别、性别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78.6%(44/56)茎突末端位于第一颈椎横突或以下,64.3%(36/56)颈内动脉起始部位低于舌骨,12.5%(7/56)咽旁隙段颈内静脉先走行于颈内动脉前方然后再转向后外。结论咽旁隙以茎突至毗邻解剖结构的距离为参考,有助于神经血管的定位。三维重建的图像能清晰地显示颅底、下颌骨升支、茎突、颈内动静脉等咽旁隙周边及内部结构。咽旁隙段颈内动静脉均存在一定的变异率,为模拟手术入路和术中颈内动脉定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解剖着手,提出完全切断鼻后神经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方法——蝶腭神经血管束离断技术,并探讨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方法:于中日友好医院耳鼻喉解剖实验室解剖2例(4侧)新鲜尸头,采用内镜经鼻经中鼻道入路完成蝶腭神经血管束切断术,观测手术入路中相关干性颅面骨的结构。选取于2019年2月1日至2021年6月10日就诊于中...  相似文献   

13.
咽旁隙肿瘤及其手术入路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探讨咽旁隙肿瘤手术方法及入路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4~1997年经各种手术入路治疗的27例咽旁隙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口入路仅适于较小肿瘤切除;经腮腺入路主要用于侵入咽旁隙的腮腺深叶肿瘤的切除;经颈或经颈合并下颌升支裂开入路具有手术适应症广、视野较清楚等优点。结论 经颈或经颈合并下颌升支裂开入路是一种切除咽旁隙肿瘤的理想入路,术后并发症少和手术安全、彻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分析改良舌腭弓“L”形切口与传统口咽入路在治疗茎突过长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0~2018年我科诊治的34例茎突过长综合征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传统口咽入路组18例(A组)和改良舌腭弓“L”形切口组16例(B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患侧茎突长度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B组在手术时间(t =0.247)、术中出血量(t =0.206)、术后住院天数(t =0.322)均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患侧茎突长度均在正常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215,P>0.05);短期随访两组均未见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改良舌腭弓“L”形切口可以有效截短茎突,较传统口咽入路更有利于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取新的经口入路茎突手术分类方法,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2020年6月湘雅常德医院收治的茎突综合征患者32例(41侧),全部经口入路手术,分析其手术类型、茎突长度、前倾角、内倾角以及术后6个月随访的治疗效果和VAS评分。结果 32例(41侧)经口入路茎突手术患者,按新方法分类,其中茎突切除术7侧、茎突缩短术23侧、茎突折断术6侧、茎突梳理术5侧。术后6个月复查,患者视觉模拟评价量表(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3例患者认为术后咽部症状无缓解,其余患者均认为有效,总体有效率为90.2%。结论 根据茎突长度、前倾角、内倾角和患者意愿,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不同类型经口入路手术治疗茎突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早在1707年,Valsalva就提出腭帆张肌是咽鼓管的扩张肌,这一论点以后为Toynbee和Politzer等从解剖方面给予了证实。1920年Rich发表了对咽鼓管扩张的生理功能研究的资料,他观察了腭帆提肌、腭咽肌、翼内肌、咽上缩肌和腭帆张肌对咽鼓管的作用:当先切断腭咽肌和腭  相似文献   

17.
鼻内镜下经鼻腔入路翼腭窝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对翼腭窝的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内镜下翼腭窝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0具新鲜尸头采用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对翼腭窝进行解剖,观测手术径路中重要标志及穿经血管神经结构,并观测翼腭窝内结构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①翼腭窝及其周围结构解剖关系复杂,颌内动脉及其分支变异较大;②蝶腭孔、眶下管、圆孔和翼管是翼腭窝重要骨性标志,同时翼腭窝可作为进入颞下窝和蝶窦的通路。结论:①熟知翼腭窝及其周围恒定的解剖标志可保持方向感,提高手术安全性;②鼻内镜下经鼻腔外侧壁入路可充分暴露翼腭窝,视野清晰,术中对重要神经血管控制较好,可根据病变范围变通手术径路;③经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可进入翼腭窝临近区域,处理临近区域病变。  相似文献   

18.
腭咽成形术中保留悬雍垂的意义   总被引:131,自引:3,他引:128  
目的 改进经典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手术方法,探讨术中保留悬雍垂的意义,提高UPPP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 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30例。①在主观症状改善的基础上,应用多导睡眠图分析及咽腔解剖参数测量等项指标,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对术前术后所获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②手术改进特点:力求维持咽腔正常生理解剖形态,完整保留悬雍垂,解剖切除腭帆间隙脂肪组织,扩大软腭成形范围,平均软腭切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UPPP手术改良的新方法及改良等离子辅助下的UPPP(M-CAUP)治疗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87例重度OSAHS患者(均经阻塞定位系统ApneaGraph 200监测诊断为腭后区狭窄)。病例选择:术前经PSG结合ApneaGraph 200监测结果示AHI≥30次/h,LSaO2≤85%的患者。M-CAUP手术方法:①70#刀头行双扁桃体被膜外融切术。②70#刀头解剖软腭前间隙,彻底融切软腭前间隙内的脂肪组织,避免损伤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及尽量保留悬雍垂肌,保留口咽正常解剖结构。③55#刀头行软腭打孔消融,使软腭适度减容。④成形:缝合以关闭扁桃体窝,腭弓及悬雍垂两侧以丝线间断缝合。术后随访6~18个月并均行PSG。结果:术后患者咽腔扩大,咽腔基本结构完整,无鼻咽反流出现,患者主观症状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术后AHI值下降、LSaO2升高、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有效率为89.7%。结论:OSAHS病因复杂,治疗方法多样,对于重度OSAHS,传统UPPP手术效果多不理想;本研究证实M-C...  相似文献   

20.
吞咽反射是由咽喉粘膜受刺激而引起,需要很多神经肌肉高度配合。关于以延髓吞咽中枢为主的高级中枢参与问题有待基础和临床医学密切配合研究才有可能解决。本文研究正常吞咽运动和吞咽障碍机理。与吞咽有关的神经肌肉包括:三叉神经支配的颞肌、嚼肌、翼内肌、翼外肌、二腹肌前腹、颏舌肌,面神经支配的面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迷走神经支配的喉内肌、腭帆提肌、腭舌肌、咽肌、咽鼓管咽肌、上咽缩肌、中咽缩肌及下咽缩肌、食管肌;舌下神经支配的舌肌、舌骨舌肌、茎突舌肌、甲状舌骨肌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