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背景:高效、稳定地获得大量较高纯度的人脂肪干细胞,是其在组织工程学及再生医学中广泛应用的基础和前提。目的:探索体外培养脂肪干细胞的适宜条件,从而提高其增殖能力。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的方法,从人腹部皮下块状脂肪中分离出脂肪干细胞,经贴壁筛选法纯化细胞、低糖培养基体外培养扩增。Giesam染色后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进行细胞周期分析,观察分析传代后染色体核型改变;选取第3代脂肪干细胞做流式细胞鉴定、EdU细胞增殖能力检测以及克隆形成实验。结果与结论:分离培养的原代脂肪干细胞形态不一,经传代后的细胞形态趋于长梭形,排列紧密呈漩涡状生长。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细胞周期分析及EdU掺入法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脂肪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经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提示,体外培养不会引起脂肪干细胞的核型改变。第3代脂肪干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CD29,CD44,CD90,CD105均呈阳性表达,而CD34和CD45呈阴性;克隆形成率为8.8%;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脂肪干细胞能够向脂肪细胞及成骨细胞分化。结果说明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可成功分离培养人脂肪干细胞,且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2.
背景:脂肪干细胞由于具备易于获取等特点,在组织工程中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因此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之一。目的:观察脂肪干细胞的生长规律,鉴定其干细胞特性和免疫学性质。方法:自整形外科行抽脂的3名健康志愿者身上获取皮下脂肪组织及外周血,志愿者年龄20一30岁,均为女性。用I型胶原酶消化脂肪组织获得脂肪干细胞,在体外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观察其体外增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人脂肪干细胞分化群表面抗原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表达。并将异体脂肪干细胞和淋巴细胞共培养,观察脂肪干细胞是否可以刺激后者增殖。结果与结论:所获脂肪干细胞具有很强的体外增殖能力,其生长曲线呈“S”形;第3代脂肪干细胞表面CD29、CD44、CD90以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I呈阳性表达,CD31、CD45、CD34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II呈阴性表达;未发现异体脂肪干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提示所获细胞确为脂肪干细胞,且具有较弱的排斥反应,有可能成为细胞治疗或组织工程的同种异体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3.
背景: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取材于吸脂手术所获得的脂肪抽吸物,可反复取材,原料来源充足.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获取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观察分析传代第3,7,10 代细胞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传代第5 代细胞表面标志表达.取传代第4代细胞行体外成骨细胞诱导和成脂诱导,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油红O染色鉴定.冻存传代细胞,分别于 2,6 个月后复苏,锥虫蓝染色计数复苏后细胞存活率.结果与结论:原代细胞3 d 贴壁,6 d 后开始快速增长并形成集落,11 d左右达80%~90%融合,多呈纤维样;传代后细胞维持纤维样形态.传代细胞潜伏期24~48 h,对数增殖期三四天,对数增殖期后第五六天进入平台期.间充质干细胞表面CD34、CD14、HLA-DR 呈阴性表达,CD44、CD105、CD13呈阳性表达,HLA-ABC呈弱阳性表达.具有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冻存复苏后细胞存活率达 90% 以上,且与未冻存传代细胞具有相同的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4.
背景: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取材于吸脂手术所获得的脂肪抽吸物,可反复取材,原料来源充足。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获取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观察分析传代第3,7,10代细胞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传代第5代细胞表面标志表达。取传代第4代细胞行体外成骨细胞诱导和成脂诱导,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油红O染色鉴定。冻存传代细胞,分别于2,6个月后复苏,锥虫蓝染色计数复苏后细胞存活率。结果与结论:原代细胞3d贴壁,6d后开始快速增长并形成集落,11d左右达80%~90%融合,多呈纤维样;传代后细胞维持纤维样形态。传代细胞潜伏期24~48h,对数增殖期三四天,对数增殖期后第五六天进入平台期。间充质干细胞表面CD34、CD14、HLA-DR呈阴性表达,CD44、CD105、CD13呈阳性表达,HLA-ABC呈弱阳性表达。具有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冻存复苏后细胞存活率达90%以上,且与未冻存传代细胞具有相同的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5.
背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并且相对更加容易获得,因此作为一种新的细胞工程的种子细胞日渐受到重视。目的:观察从大鼠皮下分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情况,并对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鉴定。设计: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材料:选用1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清洁级,鼠龄4个月,体质量200g;Ⅰ型胶原酶、DMEM培养基、特级胎牛血清(GIBCO公司);免抗大鼠CD13、CD34、CD44、105、Ⅷ因子、HLA-DR、VWF、Myosin等多克隆抗体及SABC试剂盒(武汉博士德公司);绿色荧光蛋白-重组腺病毒包装载体为北京本元正阳基因技术有限公司产品。方法:实验于2006-10在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完成。①细胞分离和培养:全麻下取Wistar大鼠腹股沟脂肪垫0.3g,剪碎,消化后培养,镜下观察有大量梭形贴壁细胞后二三天换DMEM培养液,观察细胞生长情况。调整细胞浓度为2×107L-1,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每孔100μL。从第2天起每日随机取3孔,胰蛋白酶消化细胞,分别用血球计数板在倒置显微镜下计数。②细胞存活率的计算:收集第3至第8代细胞,加入预配好的DMSO冻存液,2~4周后复苏,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率。③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鉴定:以2×107L-1的细胞数接种多孔培养板,24h后行CD13、CD34、CD44、CD45、CD105、Ⅷ、HLA-DR、VWF因子等细胞表面抗体的免疫细胞化学(SABC法)鉴定及油红染色。④多细胞系定向诱导分化及鉴定:用多孔板接种后加含特定诱导因子的培养基进行多系定向诱导分化,并进行油红O脂肪颗粒染色,对成骨诱导组进行碱性磷酸酶组化染色,对成心肌诱导组进行肌浆球蛋白免疫组化染色。⑤转染腺病毒携带的绿色荧光蛋白基:用96孔板接种第4代ADMSC,同时加入Ⅰ型腺病毒为载体的绿色荧光蛋白,以不同MOI值1∶50、1∶100、1∶150、1∶200转染,观察转染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分离和培养观察结果。②冻存与复苏后细胞存活率。③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鉴定结果。④多细胞系定向诱导分化及鉴定结果。⑤转染腺病毒携带的绿色荧光蛋白结果。结果:①从0.3g皮下脂肪分离出约3.6×105贴壁细胞,并可在体外多代传代培养扩增。②细胞冻存2~4周后复苏用台盼蓝染色示存活率在90%以上。③各代CD13、CD44、CD105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均阳性,CD45、Ⅷ因子、HLA-DR、VWF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均阴性。④从第2代开始,各代均可见少量细胞油红O染色阳性,而且在延长培养基的换液时间后,油红O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增多。体外多系定向诱导分化后油红O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肌浆球蛋白免疫组化检测分别阳性。⑤转染72h后荧光显微下观察,在MOI值1∶200见绝大多数细胞发出绿色荧光,转染成功,粗测转染率在90%以上。结论:可以从大鼠皮下脂肪成功分离出大量具有成脂、成骨、成肌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该细胞可以在体外培养进行多代传代及大量扩增、长期冷冻保存,并且成功转染了Ⅰ型腺病毒为载体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相似文献   

6.
背景:脐血富含干细胞,刺激后进入细胞周期的速度以及自泌生长因子的能力均强于骨髓及外周血干细胞。目的:建立一种分离纯化、培养扩增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观察体外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和消化时间控制相结合,分离纯化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以免疫组织化学法(SP 法)测定 CD29,CD44,CD34。采用体积分数 20%马血清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以油红 O 染色鉴定;0.1 μmol/L 地塞米松,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和 50 μmol/L 抗坏血酸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以碱性磷酸酶染色鉴定。结果与结论:分离获得了高纯度贴壁生长的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呈梭形,细胞传代稳定,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 9 代,未发生形态学改变,无衰老征象。第 3 代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可以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提示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和消化时间控制相结合,可以获得纯度较高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和传代能力强。  相似文献   

7.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脐血富含干细胞,刺激后进入细胞周期的速度以及自泌生长因子的能力均强于骨髓及外周血干细胞。目的:建立一种分离纯化、培养扩增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观察体外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和消化时间控制相结合,分离纯化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以免疫组织化学法(SP 法)测定 CD29,CD44,CD34。采用体积分数 20%马血清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以油红 O 染色鉴定;0.1 μmol/L 地塞米松,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和 50 μmol/L 抗坏血酸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以碱性磷酸酶染色鉴定。结果与结论:分离获得了高纯度贴壁生长的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呈梭形,细胞传代稳定,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 9 代,未发生形态学改变,无衰老征象。第 3 代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可以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提示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和消化时间控制相结合,可以获得纯度较高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和传代能力强。  相似文献   

8.
体外分离培养兔脂肪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兔脂肪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鉴定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实验室和同济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雌性新西兰大白兔,兔龄4个月,无菌取出雌兔双侧腹股沟脂肪垫,贴壁法及Ⅰ型胶原酶法分离出兔脂肪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取5代以后的兔脂肪干细胞观察其形态特征,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及倍增时间,同时进行细胞过氧化物酶、苏丹黑B、碱性磷酸酶、α-醋酸萘酚酯酶与糖原化学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表面标志并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结果:①兔脂肪干细胞原代及传代细胞形态:原代及传代的兔脂肪干细胞均呈长梭形或多边形贴壁生长,生长分化活跃。②兔脂肪干细胞的生长曲线及倍增时间:传代的兔脂肪干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群体倍增时间为22h。③兔脂肪干细胞的化学染色特点:兔脂肪干细胞的过氧化物酶、苏丹黑B染色呈阴性,而碱性磷酸酶、α-醋酸萘酚酯酶与糖原染色呈阳性。④兔脂肪干细胞表面标志及细胞周期: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兔脂肪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物CD29,CD44,CD90,CD105,CD166表达阳性,而CD31,CD34,CD45和CD106表达阴性。细胞周期分析显示,G0/G1期占80.25%,G2/M期占6.03%,S期占13.72%。结论:本次实验所分离出来的兔脂肪干细胞在体外具有生长稳定,增殖较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现阶段多以动物为材料培养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特性,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和生长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实验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拟建立稳定的培养方法.方法:实验于2007-03/09在泸州医学院中心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6个月以上流产胎儿由泸州地区妇产医院提供,产妇及家属对实验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应用全骨髓培养法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差速贴擘对细胞进行纯化.③实验评估: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及生物学特点,应用MTT法间接测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性.结果:①培养4 h,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已开始贴壁,胞体由圆形变为不规则形或三角型,培养第2-4天,见间充质干细胞胞体向两端伸出二三个粗短突起,此时细胞形态渐变为梭型,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并聚集成集落;随着细胞的生长,贴壁细胞逐渐表现为脊梁状、旋涡状生长,细胞突起增长、增粗,并可发出更细的分支,突起间可相互交织成网.培养7 d时,见细胞铺满瓶壁面积的70%~80%,细胞排列紧密,此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铺成单层.苏木精-伊红染色见细胞多为长梭型,有突起及分支,胞体较大,核一个,较大,呈椭圆,着色浅,可见多个的核仁,胞质浅红色.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CD44免疫组织化学榆测,可见胞膜出现棕黄色阳性反应.③MTT法分别检测结果显示,2~6代细胞于酶标仪490 nm波长处吸光度值无明显差异,但均高于七八代细胞.结论:利用全骨髓培养法成功地培养出人胎儿骨髓间充质干干细胞,且第3~6代细胞纯度高、活性好.  相似文献   

10.
背景:如何获得高纯度的表皮干细胞以及维持其干细胞表型和体外增殖特性,是目前表皮干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目的:建立人表皮干细胞体外分离和培养的技术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观察,于2005-03/2006-05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完成。材料:所用包皮来自2~12岁行包皮环切术的患者,患者无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方法:取包皮皮片,采用DispaseⅡ酶和胰蛋白酶两步法分离出角朊细胞和成纤维细胞,Ⅳ型胶原快速黏附法富集分离表皮干细胞。收集处于指数生长期第二三代成纤维细胞的上清液,过滤后与角朊细胞无血清培养基等比例混合,并加入胎牛血清、表皮生长因子、牛垂体提取物等组成表皮干细胞培养液,用以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扩增培养,以角朊细胞作对照。主要观察指标:传至第2代,通过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计算克隆形成率和克隆维持时间,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β1整合素和角蛋白19的表达。结果:①与同一标本同一批次培养的角朊细胞相比,人表皮干细胞的克隆形成率明显升高,克隆维持时间延长(P〈0.01)。②表皮干细胞β1整合素及角蛋白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呈阳性。结论:应用Ⅳ型胶原快速黏附法及人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基,对人表皮干细胞成功进行了体外分离和培养。  相似文献   

11.
皮肤切口对皮下脂肪中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皮肤切口对皮下组织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的收获率、细胞形态、分化能力、增殖特性和表面标志的影响.方法:6只SD大鼠在左侧腹股沟做皮肤切口后缝合,和对照组6只大鼠同取右侧腹股沟脂肪垫分离培养ADMSCs.计算间质血管碎片细胞和贴壁细胞收获率,用这两种第4代ADMSCs进行成骨成脂诱导分化,绘制生长曲线并测定倍增时间.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志CD11b、CD29、CD45、CD49d、CD90和CD106的表达率.结果:皮肤切口组大鼠的间质血管碎片细胞和贴壁细胞收获率较对照组大鼠明显降低.来自两组大鼠的ADMSCs细胞形态上无明显差异,都能进行成骨成脂分化,生长曲线和细胞倍增时间无明显差异,表面标志CD11b、CD29、CD45、CD49d、CD90和CD106的表达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皮肤切口能引起皮下脂肪组织的ADMSCs收获率降低,对获得的ADMSCs在形态、多向分化性质、增殖能力和表面标志方面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方忠  李锋  熊伟  李光辉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5):54-56,I0006
目的:建立兔脂肪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鉴定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实验室和同济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雌性新西兰大白兔,兔龄4个月,无菌取出雌兔双侧腹股沟脂肪垫,贴壁法及Ⅰ型胶原酶法分离出兔脂肪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取5代以后的兔脂肪干细胞观察其形态特征,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及倍增时间,同时进行细胞过氧化物酶、苏丹黑B、碱性磷酸酶、α-醋酸萘酚酯酶与糖原化学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表面标志并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结果:①兔脂肪干细胞原代及传代细胞形态:原代及传代的兔脂肪干细胞均呈长梭形或多边形贴壁生长,生长分化活跃。②兔脂肪干细胞的生长曲线及倍增时间:传代的兔脂肪干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群体倍增时间为22h。③兔脂肪干细胞的化学染色特点:兔脂肪干细胞的过氧化物酶、苏丹黑B染色呈阴性,而碱性磷酸酶、α-醋酸萘酚酯酶与糖原染色呈阳性。④兔脂肪干细胞表面标志及细胞周期: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兔脂肪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物CD29,CD44,CD90,CD15,CD166表达阳性,而CD31,CD34,CD45和CD106表达阴性。细胞周期分析显示,G0/G1期占80.25%,G2/M期占6.03%,S期占13.72%。结论:本次实验所分离出来的兔脂肪干细胞在体外具有生长稳定,增殖较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兔不同部位脂肪干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背景:在脂肪干细胞的研究中,针对其体外培养时生物特性与动物年龄的关系研究较多,但与脂肪部位的关系研究较少。目的:观察比较兔不同部位脂肪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时的生长特性,为下尿路组织工程的构建提供优良的种子细胞。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实验,于2007—11/2008-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泌外实验室完成。材料:脂肪来源于兔龄4个月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只,体质量为1.8kg。方法:戊巴比妥耳缘静脉麻醉,依次无菌取出附睾附近脂肪垫、腹膜后脂肪、颈背部脂肪,Ⅰ型胶原酶酶解法分离出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d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进行体外传代后差速贴壁培养纯化。主要观察指标:观察3个部位第5代ADSCs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状态,MTT法测定不同部位细胞的倍增时间。结果:①颈背部脂肪条状分布,与血管成分位置分布鲜明;附睾附近脂肪来源较丰富,且含包膜,细胞成分污染机率较小;腹膜后脂肪周围血管较多。②传代后差速贴壁培养细胞呈铺路右样,生长分化活跃,第5代左右细胞饱满,形态为较均一的多边形。③等量脂肪情况下,附睾附近和颈背部脂肪的原代ADSCs产量较多。④颈背部和附睾附近来源ADSCs分别与腹膜后来源的ADSCs的倍增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用于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选取最好为5代左右;颈背部和附睾附近脂肪组织丰富且所含ADSCs较多,生长速度快,为较佳ADSCS的来源部位。  相似文献   

14.
背景:脂肪源性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在体外适当的诱导条件下可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心肌细胞、神经细胞和肝细胞等多种细胞分化,在组织工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的:了解脂肪源性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方法:以"tissue-derived stem cells,tissue engineering,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为关键词检索Elsevier数据库2000-01/2010-05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01/2010-05相关文章.结果与结论:脂肪源性干细胞增殖速度快,取材方便、材料来源广,并且能自体取材,避免了免疫排斥问题.目前尚未找到鉴定脂肪源性干细胞的金标准,但研究者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发现体外培养的脂肪源性干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这一类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标记.脂肪源性干细胞可向脂肪、骨、软骨、肌肉、造血、肝和神经等多种细胞分化.组织或器官缺损性疾病、退行性疾病及遗传性疾病可尝试通过组织工程技术将组织来源的干细胞与支架材料复合移植入体内,来解决这一临床难题已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5.
背景:除骨髓外,人们已从胎盘组织、脐带血肌肉组织、脂肪组织中分离到了间充质干细胞.目的:比较大鼠脂肪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和免疫调节功能的差异.方法: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来自BN大鼠的脂肪和骨髓.体外分离、纯化脂肪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细胞形态、表面标志、生长动力学、分化潜能鉴定;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比较两种细胞的免疫调节特性.结果与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光镜和透射电镜下形态相似,第3代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高表达CD29,CD90,低表达CD34,CD45,CD11b;第3,4,5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快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两者都具有低免疫原性,可以抑制异基因抗原引起的T淋巴细胞增殖,且这种抑制作用与细胞数目成正相关,等量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作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证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样的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体外不同培养条件下,脂肪来源问充质干细胞可以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神经细胞、内皮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和肝脏细胞等不同胚层来源的细胞分化。观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并向类角质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3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完成。实验方法:取20-45岁健康女性(已取得患者同意)脂肪组织行脂肪抽吸术后的脂肪颗粒。参照Zuk等方法分离脂肪问充质干细胞。取培养的第3代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分子及细胞周期。取状态良好、融合至瓶底80%的第20代细胞,在5mg/L的秋水仙素处理后采集分裂细胞,以Giemsa染色进行核型分析。取第3代细胞以5μm维甲酸和5μg/L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培养基向角质细胞诱导分化。对照组用含体积分数为0.05胎牛血清的L-DNMEM培养基。实验评估: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角质细胞的标志物CK19。结果:①脂肪来源问充质干细胞表面分子CD29、CD90、CD44呈阳性,而CD34呈阴性。②细胞增殖曲线呈S型,接种的前3d细胞处于滞留期,3d后进入对数生长期,6d后进入平台期,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约为29h。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80%以上处于G0和G1期。③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染色体数目2n=46,核型46,xx,为女性正常核型。④对照组细胞贴壁后,呈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呈长梭形,排列成漩涡状,贴壁较好。诱导组从诱导的第3天开始,细胞逐渐变成不规则,诱导第10天出现铺路石改变,形似角质细胞。⑤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显示,部分细胞专一地对CK19抗体呈阳性反应,有棕色染色。结论:可从人脂肪抽吸物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一定条件下可向类角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成人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探索其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的潜能,为心肌再生提供理想的自体干细胞来源。方法:实验于2005-01/12在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完成。取本院微创外科中心一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大网膜脂肪组织(取得家属同意并告知仅用作实验室研究)。体外分离成人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并传代扩增培养。采用相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特点,四氮唑蓝比色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及CD44、CD34的表达,第4代细胞用5-氮胞苷诱导使其向心肌细胞分化,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心肌样细胞。结果:①分离培养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传代纯化后细胞形态呈均一梭形生长,电镜显示细胞较为幼稚,核大,核仁明显,常染色质多,异染色质少,细胞器结构及种类简单,以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为主。②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第1和2天为细胞生长潜伏期,第3天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第7天达顶点,群体细胞倍增时间为18~20h。③流式细胞仪检测91.83%细胞CD44表达阳性、CD34阴性。④细胞周期分析显示76.2%细胞处于G0/G1期,S期细胞占8.7%,G2/M细胞占15.1%。⑤5-氮胞苷诱导后4周免疫细胞化学显示部分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阳性,表达率约为(29.0±1.2)%。结论:成人脂肪组织存在细胞活力旺盛的间充质干细胞且易于体外分离扩增,并在体外一定条件下具有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可望成为心肌再生医学理想的自体干细胞种子来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成人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探索其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的潜能,为心肌再生提供理想的自体干细胞来源方法:实验于2005—01/12在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完成。取本院微创外科中心一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大网膜脂肪组织(取得家属同意并告知仅用作实验室研究)。体外分离成人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并传代扩增培养。采用相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特点,四氮唑蓝比色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及CD44、CD34的表达,第4代细胞用5-氮胞苷诱导使其向心肌细胞分化,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心肌样细胞。 结果:①分离培养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传代纯化后细胞形态呈均一梭形生长,电镜显示细胞较为幼稚,核大,核仁明显,常染色质多,异染色质少,细胞器结构及种类简单,以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为主。②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第1和2天为细胞生长潜伏期,第3天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第7天达顶点,群体细胞倍增时间为18~20h。③流式细胞仪检测91.83%细胞CD44表达阳性、CD34阴性。④细胞周期分析显示76.2%细胞处于G0/G1期,S期细胞占8.7%,G2/M细胞占15.1%。⑤5-氮胞苷诱导后4周免疫细胞化学显示部分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阳性,表达率约为(29.0&;#177;1.2)%。 结论:成人脂肪组织存在细胞活力旺盛的间充质干细胞且易于体外分离扩增,并在体外一定条件下具有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可望成为心肌再生医学理想的自体干细胞种子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