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多卡因抑制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寻找能控制脑外伤后继发性脑损害的发生发展的药物或方法。方法:53例脑外伤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A)、对照组(B),A组25例持续应用利多卡因七天。结果:A组25例血中儿茶酚胺,肌酐,血糖以及脑脊液中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苷露醇和速尿的用量,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死亡植物生存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利多卡因能抑制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害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TBI)病人发生护理干预相关的继发性脑损害的风险预测因子。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重型TBI临床资料,护理干预包括体位护理和卫生护理。预测因子包括基线颅内压(ICP)≥15 mmHg、脑血管压力反应指数(PRx)≥0.3或ICP幅度≥6 mmHg。ICP≥20 mmHg持续5 min以上定义为继发性脑损害。结果 28例共记录67次护理干预,其中体位护理49次,卫生护理18次。12例35次护理干预ICP<20 mmHg;10例24次护理干预出现一过性ICP≥20 mmHg;6例8次护理干预出现继发性脑损害,发生率为11.94%(8/67)。基线ICP≥15 mmHg病人继发性脑损害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基线ICP≥15 mmHg预测护理干预相关性继发性脑损害的特异性为86.4%,敏感性为50.0%,阳性预测值为33.3%,阴性预测值为92.7%。结论 基线ICP≥15 mmHg是决定重型颅脑损伤护理干预后继发性脑损害风险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周围血中血小板计数 (PL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 )在急性脑梗死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我们对 1998年 9月~ 2 0 0 0年 10月的 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 60例正常健康人 ,采取血液标本 ,测定PLT、MPV、PDW进行对比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MPV、PDW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 ,有显著差异 (P <0 0 1)。急性脑梗死组PL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 ,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血小板功能异常是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可间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 ,对脑梗死的预防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周围血中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在急性脑梗死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我们对1998年9月-2000年10月的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60例正常健康人,采取血液标本,测定PLT、MPV、PDW进行对比做相关性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组MPV、PDW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有显著差异(P<0.01)。急性脑梗死组PL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小板功能异常是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可间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对脑梗死的预防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非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共63例,男41例,女22例,年龄9—72岁,平均41.8岁,患者均合并有不同大小的脑内血肿。2.方法:于入院当时、24h、48h、72h及168h五个时间段检测以下指标:(1)抽取患者静脉血2ml,进行白细胞计数及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后继发性心肌损害早已被尸检证实,但目前临床上对颅脑损伤后心肌损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部分患者预后不良,为了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治愈率,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08年7月收治的3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与血清酶学检查,探讨颅脑损伤后继发性心肌损害伤情判断,治疗效果及预后,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周围血中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我们对2006-07~2008-05的1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80例正常健康人采取血液标本,测定PLT、MPV、PDW进行对比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MPV、PDW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有显著差异(P<0.01).急性脑梗死组PL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血小板功能异常是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可间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对脑梗死的预防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颅脑外伤后继发性脑损害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颅脑外伤(TBI)对脑组织造成的损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的,后者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TBI的最终结果,继发性脑损害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最近的研究发现颅脑外伤后的继发性脑损害最值得继续关注的病理机制有:(1)兴奋性氨基酸(EAAs)大量释放引起Ca^2 通道开放;(2)自由基生成和脂质过氧化;(3)炎性介质释放;(4)细胞凋亡等,这些机制既同时发生作用又互相关联构成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神经细胞的死亡。针对上述损伤机制的脑保护措施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颅脑损伤后炎性细胞的变化及其与继发性脑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及多形核嗜中性白细胞(PMN)的变化及其在继发性脑损害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伤后24h内入院的非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63例,于入院时、入院后24h、48h、72h及168h不同时间段采外周静脉血进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同时进行GCS评分,计算脑出血量及脑水肿体积,伤后6个月进行GOS评分,分析上述指标与WBC和PMN之间的关系。选取10例健康自愿者行WBC及PMN计数检查。结果颅脑损伤以后WBC及PMN先升高后下降,分别于伤后24h和48h达到高峰(P〈0.05);伤后WBC及PMN与GCS评分呈负相关(P〈0.05),GCS〈8分组WBC和PMN计数显著高于GCS≥8分组(P〈0.05);颅脑损伤后脑出血量及脑水肿体积与WBC及PMN呈正相关(P〈0.05);GOS评分与WBC及PMN呈负相关(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WBC及PMN明显升高,且与伤情、出血量、水肿体积及预后有关,可能跟WBC及PMN对颅脑损伤后引起的继发性损害有关,WBC和PMN计数有助于对伤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重型颅脑损伤132例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我院自1991年7月至1999年5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04例,死亡132例,死亡率42.1%。本文就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98例,女34例。年龄2~78岁,平均46.5岁。其中20岁以内死亡6例(4.5%),21~40岁死亡47例(35.6%),41~60岁死亡43例(32.6%),60岁以上死亡36例(27.3%)。致伤原因:车祸60例(45.5%),跌坠伤47例(35.6%),打击伤20例(15.1%),其他5例(3.8%)。闭合型损伤101例(76.5%),开放型损伤31例(23.5%)。入院时GCS6~8分54例(40.9%),3~5分78例(59.1%)。手术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易漏诊部位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432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其他部位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符合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其他部位损伤患者的诊断标准,并按损伤严重评分(ISS)和GCS评分对伤情进行评估。同时对漏诊组(50例)和非漏诊组(382例)患者进行分析比较。结果432例患者中有50例漏诊,漏诊率为11.57%。与非漏诊组比较,漏诊组患者ISS评分,GCS≤8的病例所占比例及死亡率均较非漏诊组患者高(P〈0.05)。视神经、空腔脏器及脊髓损伤漏诊率较高,这些易漏诊部位损伤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也较高。结论对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应重视其视神经、脊髓等合并伤的诊断,规范其诊疗流程,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脑细胞间液中葡萄糖(Glu)、乳酸(Lac)、丙酮酸(Pyru)、甘油(Gly)、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微透析导管分别插入患者病灶半暗带区、相对正常脑组织区和腹部皮下组织收集微透析液,用生化分析仪测定Glu、Lac、Pyru、Gly、NO的变化,并计算Lac与Glu(UG)及Lac与Pyru(L/P)之比值。结果病灶半暗带区脑组织中Glu、Pyru、Gly的含量及L/G、L/P比值与相对正常脑组织中的相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Glu的含量和坍比值均明显低于腹腔皮下组织的相应值(P〈0.01),Lac和NO浓度则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和腹部皮下组织(P〈0.01)。结论微透析技术提供了一种实时监测颅脑损伤患者脑细胞间液生化指标的手段。患者脑组织间液中的生化指标和NO的含量变化可能与其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改良标准(USA)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996年1月~2002年11月重度颅脑损伤全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改良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另一组采用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两部分病人年龄、GCS记分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在两样本分布相同的情况下,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采用改良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恢复良好率比对照组提高了8.67%(0.025相似文献   

14.
Changes in platelet parameters are important in secondary brain injury in acute craniocerebral trauma.We selected 163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trauma who were admitted within 24 hours with nonoperative therapy.Platelet parameters of 40 healthy subjects served as controls.Platelet number was decreased,while mean platelet volume and 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 values were increased,at 1 and 3 days after injury.Platelet number was lower and mean platelet volume and 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 were larger i...  相似文献   

15.
颅脑损伤后顽固性脑膨出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顽固性脑膨出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25例颅脑损伤后顽固性脑膨出患的诊治经过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患,19例治愈,6例死亡。结论:颅脑损伤后顽固性脑膨出的原因是在水颅骨缺损的基础上同时合并有颅内感染或严重脑水肿,脑积水等引起的颅内压增高,有效运用药物和采取措施减轻脑水肿,解除脑积水,预防和控制感染以降低颅内压是解决颅脑损伤后顽固性脑膨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脑外伤急性期一氧化氮的变化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一氧化氮(NO)在脑外伤急性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用Griess试剂测定脑脊液中NO含量。结果脑外伤急性期NO峰值高于对照组(t=2.834,P<0.01);重伤组NO动态监测时,其峰值(10.872±9.231)μmol/L出现于伤后24h内,48~72h再次升高为(6.577±5.720)μmol/L,而轻伤组仅出现于48h内,为(6.470±5.886)μmol/L;预后不良组NO峰值高于良好组(t=2.313,P<0.05)。结论脑外伤急性期NO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伤情越重,升高越明显,预后也越差。NO与临床指标的结合将提高对颅脑损伤的程度和预后判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颅脑损伤病人垂体前叶激素和甲状腺素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病人垂体前叶激素,甲状腺激素与伤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97例急性颅脑损伤得血清泌乳素(PRL)、促卵泡生成素(FSH)、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素(TT3、TT4、FT3、FT4)水平,60例正常人作对照,伤情及预后分别采用GCS和GOS评分评估,对激素水平的变化与伤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颅脑损伤急性期PRL、FSH显增高,TT3、FT3显降低,损伤越严重,上述指标变化越明显,预后越差,上述指标变化亦越明显,结论:颅脑损伤病人PRL,FSH、TT3、FT3水平的变化可用来判断伤情的严重程度,观察预后。  相似文献   

18.
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S100B蛋白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清中S100B蛋白含量变化与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的关系。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3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血清S100B蛋白含量变化,结合GCS评分进行分析,并与对照组(20例无神经系统疾病史者)进行比较。结果颅脑损伤后24、48、72h和1周患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颅脑损伤越严重,S100B蛋白水平升高越明显.伤后早期(48h内)重型(GCS评分≤7分)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中、轻型(GCS评分≥8分)者(P〈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S100B含量明显升高,并与患者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血清镁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清镁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及早期补充硫酸镁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测231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的血清镁浓度,并将其中11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硫酸镁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8例。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还给予硫酸镁2g(16mmol)稀释至100ml于15min内推注+硫酸镁7.8g(65mmol)稀释至500ml静滴24h。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检测两组患者入院时及人院第3天时血清镁浓度.入院时和入院1周时的血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浓度,6个月后按GOS进行预后评价。结果重型颅脑损伤与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的血镁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低血镁组和高血镁组入院时GCS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1周时的血清NSE水平及伤后6个月时的GOS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未发现颅脑损伤后早期患者血镁浓度与其伤情间的必然联系,早期补充硫酸镁也未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与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的关系。方法连续入组2013年3月~2014年1月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50例,所有患者均服用氯吡格雷75 mg/d,于用药前、用药物后10~14 d后应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依据结果分为CR组和氯吡格雷敏感(clopidogel sensitivity,CS)组,对两组的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及MPV水平进行比较,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MPV水平与CR的相关性。结果纳入的150例患者中,有44例(29.33%)发生CR,CS组106例。单因素分析中,CR组糖尿病、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病史及总胆固醇水平等均高于CS组(P值分别为0.001、0.001和0.004);CR组MPV水平高于CS组[(9.55±0.40)fl vs(9.28±0.35)fl,P0.001]。而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显示,MPV水平[比值比(odds ratio,OR)10.55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524~44.134,P=0.001]、总胆固醇(OR 1.561,95%CI 1.051~2.318,P=0.027)、既往TIA(OR 6.537,95%CI 2.475~17.262,P=0.000)、糖尿病(OR 7.632,95%CI 2.620~22.228,P=0.000)与CR相关。结论 MPV水平是C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作为CR的预测与筛查工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