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方志或称地方志,是一种以行政单位为范围、分门别类记叙地方事务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特殊结晶。中国地方志历史之悠久,地域之广阔,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上是罕见的。根据陈正祥先生所作的估计,全世界现存的中国方志约达11,000种。所有这些方志联合起来说,一般都具备四大特色:第一,空间上的地方性或区域性;第二,时间上的连续性;第三,所记事物和地域的广泛性;第四,材料的可靠性或真实性。  相似文献   

2.
山西地区农耕文明悠久,地理位置独特.在历史、地理、人文、民间习俗的共同作用下,山西传统耕犁形制多样,适合山西不同地域特点,在中国传统农具大家庭里,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农耕文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地理因素在山东古代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山东大学刘敦愿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心地带,山东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曾长期处于先进的地位,原因应是多方面的,而地理环境方面的因素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丰富的地下出土资料证明,中国...  相似文献   

4.
唐代文化思想发展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法门寺博物馆韩金科中国茶文化是整个传统文化中的一支,而且是非常优秀的一支。我们说它“非常优秀”并非盲目的赞誉,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是从比较中得出的结论。首先,中国茶文化有极大的包容性,它是许多优秀文化精神的集结。...  相似文献   

5.
地方志是经世致用之书,是地情信息资料性工具书,它集中反映了一个地域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社会等各个方面发展变化的全貌。新编地方志以其特有的信息资源优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世界了解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一轮修志工作结束之后,第二轮编修工作启动之时,编辑一部完整、全面的新编地方志目录,不仅能够展示首轮修志成果,还能把这些成果广泛地推向社会,介绍给大众,使之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重庆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重庆有丰富的传统特产资源,现有10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0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20种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原有4种国家原产地标记.该市历史悠久,是巴蜀文化的发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现有3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介绍该市地理标志特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概况,探讨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保护...  相似文献   

7.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国际间的贸易合作日渐频繁,竞争也日趋激烈,地理标志保护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中国,在地理标志保护方面不仅起步较晚,而且相对于中国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来说,地理标志保护还显得尤为不足.  相似文献   

8.
与其它文化一样,茶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由于中国特有的地理历史条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茶文化按自己内在的规律,一以贯之地发展着,同时与其它艺术相呼应和融汇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态,并影响及引导着世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茶文化是一个整体。它既包含着突出的有代表性的文化倾向,又涵蓄着全面的普遍性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围绕着饮茶活动而形成与发展的,它从单纯解渴到品茶,从品茶到茶艺,无论其内涵或外延都更为丰富。茶艺的内涵不仅讲究茶品、水质、精美的茶具,泡茶和品饮的技艺以及品饮的环境和布置,还包含对茶叶“生产”、“制作”的改革发展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9.
武陵山民族地区茶叶地理标志与茶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武陵山民族地区,是历史悠久茶区,具有"湖北第一历史名茶"蒸青绿茶恩施玉露等历史名茶的古老制茶技艺,有丰富的茶叶地理标志与茶文化遗产资源。该民族地区茶叶现有8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7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4种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其中的三种名茶地理标志保护范围,有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该地区茶文化有1项国家级、9项省级(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武陵山民族地区茶叶地理标志与茶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并提出了8点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各地都有各地的优势。如何充分利用、发挥和发展地方优势,是一个地方的经济能否振兴的关键。本文拟结合铅山县的实际和实践,围绕这一问题,作些粗浅的探索。本地优势,就是指一个地区具有自己明显特色并能压倒其他地方的有利形式。它有其丰富的内容,诸如地理优势、交通...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切实落实的重要指导思想。地理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和公民的过程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丰富和优化地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必由选择。  相似文献   

12.
《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学著作,其中记载音乐方面的史料异常丰富,因此也可以说《史记》是一部具有音乐文化意义的史书。《史记》中除了两个音乐专篇《乐书》《律书》之外,有70余篇涉及音乐,计220余处。内容涉及乐器,音乐人物及其音乐创作、表演活动,礼乐制度修订,音乐教育、音乐评论、音乐思想等方面。研究《史记》音乐文化,领略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音乐的旨意,厘清《史记》音乐文化的内容概况与特征,剖析《史记》音乐史料所蕴含的丰富的音乐文化信息,全面认知《史记》音乐文化在中国音乐史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价值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陈习刚 《农业考古》2012,(4):121-126
栽培葡萄是中国引进外来作物的一项重要成就,自夏商时代传入后与中国本土野生葡萄一道逐渐形成涵盖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四大层面的葡萄文化(1),影响深远。中国在葡萄文化的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是世界葡萄属植物的原始起源中心之一;中国野生葡萄具有丰富的抗性资源,是重要的育种材料或栽培葡萄的砧木资源之一;白兰地、冰酒的酿造工艺源头都在中国;中国葡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流播广泛、文艺灿烂等。中国葡萄文化是中国葡萄酒文化旅游的文化核心。下面对中国古近代悠久而灿烂的葡萄文化略作例说。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创新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最新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完整、内涵丰富,包括生态哲学观、生态系统观、生态政治观、生态经济观、生态法治观、生态民生观以及生态生活观等内容,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观赏鱼的养育与鉴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赏鱼,主要是指为人们社会生活提供文化情趣与欣赏价值的鱼类,它是鱼文化活动不断发展的产物。所谓鱼文化,包括人类社会生活中与鱼有关的文化活动与文化内容,具有悠久的历史。至少在中国原始社会业已萌生,早在一万多年以前旧石器时代的北京山顶洞人,已经出现方以鱼骨作为人体装饰品,考古文物已为此提供了实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发展,包文化内容不断充实演进,更从文物制度的轨迹,如以金石为载体的色图、鱼饰、鱼形纹等,逐步发展成为与日常生活日益密切的文化活动,从肃穆深严的宫廷文化逐渐渗人民间社…  相似文献   

16.
苏青 《甘肃农业》2009,(8):69-69,83
地区情资料是指一定地区直接或间接的有关当地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教育、资源等各方面的资料,它不受时间、内容、载体的限制,只受空间的限制,它所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民风民俗,只要是关于这一特定地区的所有文献,不论年代远近,或何种载体形式,如记录、磁带、文物、照片等均可认为是某一特定地区的情资料。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的江南(太湖流域),经济发达,文化昌明,大量的文人汇集,文学作品丰富,而各府、县、村、镇又纷纷修撰万志,所以江南得名“文献之邦”。在各种方志中,收录了很多文人的诗歌作品,有不少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状况。本文即以江南地方志中的风俗诗词力视野,对明清江南百姓的经济生活作一番考察。而在这些方志中选取乡、村、镇小志为主要的考察范围,是因为这些小志更贴近于民间,所载内容更能详细集中地反映民间情况。  相似文献   

18.
崔改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2105-2106
中国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中国古代封闭分散的农业经济,它是人们形成保守心理的经济根源。中国古代体制和文化不能改变中国农业经济的保守性和缺乏创新动力的状况。而与中国实际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是克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人们心理的保守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的云南自然灾害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永继 《农业考古》2004,(1):233-238
灾害,是具有破坏性的自然力通过非正常方式释放出来,在一定范围内给人类生活造成祸害的现象。观察和记录自然灾害,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之一,在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中,已有关于自然灾害的记载。从《汉书》开始,历代正史多列“五行志”或“天象志”、“灾异志”之类篇目,集中记录当时自然界中发生的重大异常现象;宋元以后基本定型的各地方志,也多以“灾祥”、“样异”等类栏目记载同样内容。  相似文献   

20.
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其理论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西方生态思想的批判与借鉴,历史逻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现实逻辑是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逻辑既丰富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也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