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风"现象普遍盛行.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既是社会上男子讲究仪容装饰的审美因素的结果,也是当时战乱四起、礼教松弛、社会在婚爱方面的引导和教化逐渐减弱的社会因素的结果.它既引起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性恋文学的繁荣,也颠覆了男女婚配生活这种传统婚姻形式,对传统礼教产生了破坏.  相似文献   

2.
八景文化空间是地域自然山水及历史文脉的高度凝练,明晰其空间及内涵对地域八景文化空间当代传承至关重要。基于明清宗谱、徽州府志县志,收集整理徽州传统村落八景 62 组,对其进行类型分析、要素内容梳理;总结了徽州八景三种空间结构范式以及“物象—视象—心象”三者有机耦合的内涵特征;从空间历时性保护、内涵共时性延续两个角度提出传承策略,以期为徽州传统村落八景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浙江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其空间演变规律。运用ArcGIS与SPSS软件分析浙江省636个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得出浙江省传统村落的分布类型`为凝聚型。表现形式为:在空间上,传统村落分布不均衡;在各种影响因素中,道路、人口密度、年平均气温对传统村落的分布影响最大;总体来看,浙江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受自然、社会、生态等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呈双核集聚式;在经济欠发达区域,传统村落数量偏多。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分布差异明显,呈负相关性分布。  相似文献   

4.
传统聚落是人类对其生境长期适应进化的结果,开展传统聚落特别是传统村落相关科学问题研究,对于提升我国乡村地理学研究内涵,探寻乡村规划经验和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6 819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密度估计、地理集中化测度以及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对第一批至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云南片区、"贵州-广西-湖南-重庆"区域、"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区域及"河北-山西-河南"区域四大聚集区。中国传统村落在全国、区域及省级行政区尺度均存在数量差异性和空间不均衡性,且其聚集区具有较为明显的"跨界现象"。中国传统村落分布的省际差异较大,少数省级行政区传统村落数量在各批次和全部五批次总体样本中占比较高。中国传统村落在全局空间上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高度聚集特征,而在局部空间上则具有明显的高高聚集、低高聚集和低低聚集及冷热分区现象。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徽州村落文化繁荣,村民族众在社会发展和文脉传承中逐步构建了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进而形成村落精神。传统村落精神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宗族性与血缘性,在徽州古村落文化中表现尤为凸显。聚族而居与族规家法作为徽州传统村落精神的内在结构,辅以文化活动与村落文化等外在形式,维系徽州村落极为内聚的精神内核与健康活力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一个关键里程碑,社会全面受到佛教的影响.从“褒衣博带”的时代风尚以及服饰纹样和配饰等方面分析佛教对魏晋南北朝服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考据学的建立时代有种种不同的观点,论文对这些观点做了分析;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文献考据学的理论、特点、方法与发展规律,从考据对象的扩大、考据学理论的初创、考据方法的完备、重要的考据学家的产生等方面,论证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传统考据学的成立时期。  相似文献   

8.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虽然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但评论的侧重点却有较大的差异。两汉侧重于屈原及其作品的思想——人文合一的模式;魏晋南北朝侧重作品本身——文学本位的视野。这种差异主要是文学本身的发展和特殊的社会思潮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徽州古道作为徽州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对徽州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形成、发展、传播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梳理、古籍查阅、实地调研等方法,采用β指数、γ指数、可达性指数等分析技术,对徽州古道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徽州古道形成时间较长、类型多样、数量较多且分布范围广泛;其空间上多分布于地形平坦地带,但密度分布不均匀;古道空间网络结构的连接度较好、可达性呈现分层特征;徽州古道对沿线聚落的分布、发展等都有重要影响。徽州古道的空间网络特征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当地古代社会发展脉络,而且对徽州历史文化资源整体性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万叶集》里的咏梅和歌集中出现在天平时期(729~749年),大多出自大伴旅人、大伴加持等贵族官人之手。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万叶集》咏梅和歌中梅与雪、梅与柳、梅与莺以及梅花"插发"等几种主要模式,指出其在构思、选材以及用词上模仿借鉴了魏晋南北朝至初唐的咏梅汉诗赋。但由于中日两国传统审美情趣的不同,汉诗赋与和歌的根本差异,《万叶集》咏梅和歌与魏晋南北朝至初唐的咏梅汉诗赋在意境和文化蕴涵上又存在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代徽州村落在选址、规划、设计等诸多方面,显示出独具地域特色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民居个体的积聚,形成了村落的整体.本文通过对明清徽州村落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以及民居个体与村落整体之间关系的分析,揭示和阐释了明清徽州村落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王学奇教授《宋金元明清曲辞通释》贯通了中国戏曲史的时序脉络,拓宽了曲辞上下左右的领域,内中包括宋元戏文,金元诸宫调,元明清杂剧、散曲和明清传奇的各种文体。此书的特点是材料丰赡系统,征引广博,在解词释义方面精确贴切,识见深细。  相似文献   

13.
传统聚落综合品质提升是解决保护与利用矛盾的关键,对于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歙县23个古村落为研究对象,构建徽州传统聚落综合品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传统聚落综合品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作为综合评价目标层的生态支撑、历史文化保护、设施配套、经济发展得分分别为4.15、3.99、3.17、2.65,反映经济发展已成为制约徽州传统聚落综合品质提升的瓶颈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历史文化保护、设施配套与综合品质显著相关,已成为徽州传统聚落综合品质提升的主导因子;依据象限分析将23个古村落划分为三类,其中综合品质中等的古村落占73.91%,是提高徽州传统聚落综合品质整体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从徽州古村落与新安画派审美思想的关系入手,解析新安书画与徽州村落的相互联系,诠释了新安江流域传统村落的景观特征。再延伸到当代书画家吴冠中先生的绘画思想对于东梓关村新居的创作影响,并以此分析审美理念美好乡村建设的参考作用,拓展徽州村落文化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北京川底下古山村保护与旅游开发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北京川底下古山村为京古道上的明清古村落,现仍保存着70余座明清时代的四合院和古朴的环境风貌。该村文化积淀深厚,民谷活动丰富,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属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列为北京传统乡土文化旅游景点。本文结合我系承担川底下古山村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设计实践,阐述古村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6.
浅析武当建筑风水的伦理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风水学由来已久,孕育于先秦时期,发展于魏晋南北朝,盛行于唐宋时期,普及于明清时期。风水理论作为上层建筑自然要为封建统治服务,其对封建社会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起到了维护作用。明代是传统风水理论的完善时期,作为统治者的明皇室大修武当山,自然非常重视武当道教建筑的风水问题。由此,武当山道教建筑的风水格局,深刻体现出“君权神授”、“皇权至上”和森严的封建宗法等级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绘画"形""神"兼重的思想可分为三个阶段:汉朝时期为"形""神"兼重绘画思想的提出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形""神"兼重绘画思想的发展时期,唐朝时期为"形""神"兼重绘画思想的深化时期。  相似文献   

18.
祠堂是封建宗法制度下的重要建筑类型,它是聚落中最有代表性的公共建筑,对徽州传统村落的规划和空间形态结构影响深远。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黟县屏山村祠堂规划选址、平面形制、构成元素等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屏山村祠堂与村落、民宅的空间关系以及空间特征与功能,总结出屏山村祠堂特有的空间组织结构及承载着尊重自然、凝聚宗族、突出伦理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9.
魏晋时期的女性诗人留下的作品不多,却在女性诗歌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古代女子受到纲常的束缚,在外人面前也都是循规蹈矩的。人们并不能真正的了解到女子的真实生活情况以及心理状况。诗歌是一种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本文试图从流传下来的魏晋南北朝女性诗人作品入手,解读当时女性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20.
明清陕西商人会馆是中国传统市场发展的产物.容纳了某些市场经济行将到来时市民社会的特征,这些特征导致会馆自身具有许多市场调节的功能与作用.文章从明清时期陕西商人会馆具有的市场化因素出发,具体分析了会馆自身所具有的市场功能.这些市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转型阶段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也是现今人们在研究明清时期陕西商人会馆时所忽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