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国已对25个民族进行了PTC尝味能力 的调查。-8'0 1984年7月我们对尚未进行PTC 尝味能力调查的黑龙江满族进行了苯硫服味盲 频率的调查,同时也对黑龙江蒙古族进行了调 查。  相似文献   

2.
调查了黑龙江省675例大学生的苯硫脲尝味能力、眼睑、卷舌、发式、发旋、额前发际、耳垂、达尔文结节、拇指端关节外展的调节类型共9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结果显示6个隐性基因频率高于显性基因频率;而且黑龙江地区汉族多数遗传性状的隐性基因频率与国内其他地区汉族存在显著差异。黑龙江省汉族人群已形成各地区汉族人群的遗传结构复合体。  相似文献   

3.
500例汉族青年苯硫脲尝味能力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TC的尝味能力是受单基因控制的一种遗传性状,属于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不同民族、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的人对PTC的尝味能力表现有一定的差异。我们于1979年底对锦州市500例汉族青年人进行了PTC尝味能力测定,检测对象为15—27岁的大、中学学生,男女各250人。测试方法为阈值法。  相似文献   

4.
为测定湖北省汉族大学生苯硫脲(PTC)味盲基因频率,采用阈值法,对湖北郧阳医学院853名(男419、女434)汉族大学生的苯硫脲(PTC)尝味敏感性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Hardy-Weiberg定律,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尝味能力与民族、地理位置以及某些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5.
对土家族原始聚居的湖南省龙山县土家族中小学生共1536人(其中男962人,女574人)进行了苯硫脲(PTC)尝味能力的调查。按照李璞的阚值法,对被测者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逐  相似文献   

6.
对710名(男328人,女382人)新疆蒙古族进行了糖精和乙酰水杨酸尝味能力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蒙古人群中的糖精味盲率为4.648%,没有尝味能力的隐性基因频率为0.2156,具有尝味能力的显性基因频率为0.7844,平均尝味阈值为8.009 ±1.34(0.108mol/L)。乙酰水杨酸的尝味阈值分布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双峰一谷分布,表明该性状是单基因决定的性状,谷底7号液(3.00X10-4mol/L)是味盲的界限,味盲的峰值在1号液(1.7X10-2mol/L),尝味者的峰值在11号液(1.25X10-5mol/L),味盲率为90.282%,。经x2检验,男、女性的味盲率元显著差异(P>0.90),表明决定乙酰水杨酸尝味能力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对该基因的显隐性等特点尚需通过家系分析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7.
杜兰芳  孙月琴  徐美芳 《遗传》1996,18(1):38-38
我们以苏南地区大学生、小学生作为测试对象,用阈值法共测定了778人,年龄9—24岁,平均年龄1510±127岁。尝味能力分布见表1。表1778例苏南地区青少年PTC尝味能力的分布浓度等级<11234567891011121314合计尝味人数788...  相似文献   

8.
人类苯硫脲(phenylthiocarbamide;PTC)尝味多态性有种族及民族差异,国内曾报告过一些少数民族的群体资料。1985年10月,我们在西安市莲湖区测定了回族的尝味能力,计算群体中PTC味盲频率和隐性基因频率,并与同一地区的汉族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回族群体进行比较分析。 调查对象为随机选择的回族中小学生1,476人,其中男715人,女761人。年龄7—  相似文献   

9.
用阈值法对新疆伊犁的锡伯族1121人和蒙古族679人的苯硫脲尝味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锡伯族中味盲率为19.98%,味盲基因频率为0.4470,平均尝味阈值为8.53±1.25;蒙古族中味盲率为15.17%,味盲基因频率为0.3895,平均尝味阈值为8.10±1.49。味盲率、平均尝味阈值和味盲基因频率在锡伯族男女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蒙古族中,味盲率与味盲基因频率分布男女间差异显著(P<0.01)。在上述这两个民族中,少年组的味盲率高于成年组。对同一受试者的ABO血型与卷舌能力也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500例汉族青年苯硫服尝味能力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苯硫服(PTC)是一种白色结晶状药物,由 于含有一N-C一基团而呈苦涩味。人类对 } S PTC的尝味能力是受单基因控制的一种遗传 性状,属于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不同民 族、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的人对PTC的尝味能 力表现有一定的差异[31。我们于1979年底对锦 州市50。例汉族青年人进行了PTC尝味能力 测定,检测对象为15-27岁的大、中学学生,男 女各250人。测试方法为阂值法[a一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已对30多个民族的色觉异常情况进行了调查。1990年8月我们对尚未调查的满族色觉异常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调查对象为居住在吉林省永吉县乌拉街满族自治乡的中、小学生及村民。共计861人,其  相似文献   

12.
用阈值法对新疆伊犁的维吾尔族1274人,哈萨克族2080人的苯硫脲尝味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维吾尔族中味盲率为15.23%,味盲基因频率为0.3902,平均尝味阈值为6.97±2.87;哈萨克族中味盲率为18.12%,味盲基因频率为0.4257,平均尝味阈值为6.44±2.94。经显性检验,在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中,味盲率,平均尝味阈值和味盲基因频率在同一民族男女间无明显差异,在维吾尔族和哈萨  相似文献   

13.
对彝族(210人),藏族(199人)和满族(210人)的ABO、MNSs、Lewis血型系统和ABH物质分泌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彝族有较高的P基因频率(0.2089)和m基因频率(0.6976);藏族有较高的r基因频率(0.6290)和较低的P基因频率(0.1165);满族有较高的q基因频率(0.2774)和较低的m基因频率(0.5929);S基因频率在三个民族中都很低(<0.1)。彝族和满族中Se基因频率分别为0.4824和0.4457;藏族中Le~a基因频率(0.4653)高于满族的Le_a基因频率(0.3696)。对满族的ABO、Lewis血型和唾液中ABH物质分泌能力的关系进行分析,看出它们之间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4.
藏、珞巴、汉族PTC味阈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阈执法对西藏的藏、珞巴、汉族共1012人进行了苯硫脲(PTC)味阈的测定。以3号液为味盲界限。结果表明:不同民族尝味阈值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民族味盲率呈显著性差异(P<0.05);三民族总计中男女尝味阈值差异极显著(P<0.01),藏族中男女尝味阈值差异极显著(P<0.01),珞巴族中男女尝味阈值差异显著(P<0.05),不同性别味盲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我国畲族总人口约66万,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等省,其中福建有36万人,宁德地区占17万人。我国已对20多个民族的PTC尝味能力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浙江畲族〔1〕,但福建畲族未见报道。我们用阈值法〔2〕测定宁德地区民族中学学生的苯硫脲味盲频率,其中畲族...  相似文献   

16.
有关苯硫脲(PTC)尝味遗传多态性的研究,国内外均有不少报道。1981年2月,笔者在全国回族人口最集中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测定了回族PTC尝味能力,以便为人类群体遗传学及民族起源等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料。随机  相似文献   

17.
甘肃、青海十个民族中苯硫脲尝味能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让  阎玲  彭宝珠 《人类学学报》1988,7(4):353-358
本文用Harris和Kalmus改良阈值法对甘肃、青海两省汉、回、东乡、保安、藏、裕固、蒙古、撒拉、土、哈萨克等十个民族共计7008人进行了测定。以三号液为味盲界线。结果表明:l)各民族味盲发生率差异极显著(P<0.001),其中保安族味盲发生率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陆各民族中发现的仅高于黎族的民族;味盲总发生率与日本人相近。2)各民族总计中男性与女性味盲百分率无显著差异,但尝味阈值女性显著低于男性。3)色觉异常患者与尝味能力的关系与国内外其它学者结果不同,即味盲率和尝味阈值与色觉异常无关。  相似文献   

18.
云南傣族、景颇族、阿昌族PTC尝味能力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阈值法对云南德宏州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2327人进行了苯硫脲(PTC)味阈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民族尝味阈值差异高度显著(P<0.01),不同民族的味盲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三个民族总计,男女尝味阈值差异高度显著,味盲率差异高度显著;傣族、景颇族和阿昌族中,男女尝味阈值均有高度显著差异;傣族、景颇族的男女性别的味盲率间有高度显者性差异,阿昌族性别味盲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个民族总计,少年与成年组尝味阈值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而味盲率间无显著性差异。傣、景二个民族不同年龄的尝味阈值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阿昌族年龄的尝味阈值间无显著性差异;傣、景民族年龄间的味盲率无显著性差异,而阿昌族味盲率有显著性差异(0.05>P>0.01)。  相似文献   

19.
1476例回族苯硫腺味盲频率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苯硫腺(phenylthiocarbamide; PTC) 尝味多态性有种族及民族差异,国内曾报告过 一些少数民族的群体资料[1I-41, 1985年10月, 我们在西安市莲湖区测定了回族的尝味能力, 计算群体中PTC味盲频率和隐性基因频率, 并与同一地区的汉族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回族群 体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0.
体型是对身体形状和组成成分的描述,影响人的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心理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可帮助评价个体生长发育状况并指导健康成长,因而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古斯族群的起源、迁移及各民族之间亲缘关系问题历来为学者所关注和争论。本研究在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随机抽取辽宁满族、黑龙江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成人人群(男女皆有)进行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探讨中国境内通古斯人群的体型特点及规律,为分析中国境内通古斯人群的亲缘关系提供体质人类学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