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静  王安  李中华  陈军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7):3838-3839
目的:了解长沙市某区2004~2005年围产儿的死亡情况,探讨降低其发病率的措施,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预防和健康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4~2005年的围产儿进行监测登记,资料用Visual Fox2pro建立数据库,并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对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χ2检验等统计学分析。结果:监测长沙市某区2004~2005年围产儿共7 353名,其中围产儿死亡48例,年平均死亡率为6.53‰,孕产妇的户籍因素、高危因素、流动因素,出生缺陷、早产、产前检查(产检)次数、低体重等个因素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出生缺陷、早产、产检次数,低体重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婚检取消对长沙市某区围产儿死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军  徐慧兰 《实用预防医学》2006,13(6):1596-1597
目的 了解婚检取消对长沙市某区围产儿死亡的影响,探讨降低其发病率的措施,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预防和健康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04-2005年的围产儿进行监测登记,对围产儿死亡情况相对危险度及人群特异百分比分析.结果 监测长沙市某区2004-2005年围产儿共7 353例,其中进行婚检的孕妇围产儿4 688例,围产儿死亡22例,围产儿死亡率4.7‰,未进行婚检的孕妇围产儿2 665例,围产儿死亡26例,围产儿死亡率9.8‰.结论 婚检人数的减少可能导致传染病、性病和出生缺陷率的提高.根据婚检自愿的要求,应加强宣教,提高群众的婚前保健意识,转换婚检机构的观念,加强婚前业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3.
余杭区围产儿死亡监测分析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余杭区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采取干预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方法:对余杭区2003-2007年围产儿死亡率及构成比、本地户口与流动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率、发生围产儿死亡的孕产妇基本情况、围产儿死亡情况、围产儿死因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流动人口、常住农村的、低文化程度的、产检次数低下的孕妇是我区围产儿死亡的高危因素;排列围产儿死亡第一位死因的是出生缺陷,其次是脐带因素、胎儿因素、新生儿疾病、母亲因素。结论:近5年来,我们所采取的一系列干预措施,使围产儿死亡率控制在较低水平,说明干预措施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4.
赵梅  李健  汪桂艳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3):2085-2087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为围产儿死亡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2010年厦门市爱婴医院的围产儿死亡病例1 003例,对围产儿及孕产妇的基本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在死亡围产儿病例中,死胎756例(75.4%)、死产45例(4.5%)、早期新生儿死亡202例(20.1%)。②围产儿死亡前五位死因分别为:畸形(25.5%)、早产(9.3%)、窒息(6.3%)、脐带扭转(5.8%)、脐带缠绕(5.8%)。③城市户籍孕产妇平均产检次数为3.52次高于农村户籍孕产妇的2.68次。④≥35岁组中未产检者所占比例高于其他两组,25~35岁组中产检次数在5次以上者所占比例高于其他两组。结论:加强孕期保健、产前筛查、预防早产、防止并发症发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主要措施。农村孕产妇、年龄过高和过低的孕产妇是围产儿死亡的高危人群,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围产儿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廖军娟  张丽颖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0):2755-2756
目的:探讨影响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5年广州开发区围产儿死亡病例的一般情况、死因分布、产前检查和高危妊娠情况,比较不同级别医院围产儿死亡构成比。结果:围产儿死亡的前3位死因依次为畸形、新生儿窒息、脐带因素;围产儿死亡病例中,超过4/5的孕妇没有接受定期产检;高危妊娠使围产儿死亡的风险增加,OR为8.21;二级、一级医院围产儿死亡构成比不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从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加强和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三方面着手。定期产检、加强高危妊娠监测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有力措施,不同级别的医院采取的措施应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6.
围产儿265例死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对策.[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市海珠区1999~2001年265例围产儿死亡评审资料,将病例分为本市户口组与流动人口组,将两组围产儿死亡构成比,围生期保健次数,围产儿死因顺位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本市户口组孕妇围产儿死亡构成比明显低于流动人口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②孕期产检次数≥3次组围产儿死亡率明显低于孕期产检次数<3次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5).③围产儿死亡顺位依次为:胎儿畸形治疗性引产,缺氧、窒息,早产低体重儿.[结论]加强孕期保健及高危孕妇的管理,开展产前诊断与遗传咨询及加强产儿科医师合作及系统监护,可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陈瑜  杨大维  柴艳  王丽娟  梁正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4):4016-4018
目的:回顾性分析2002 ~ 2011年间新疆阿合奇县柯尔克孜族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主要高危因素,针对少数民族的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方法:根据2002 ~ 2011年阿合奇县柯尔克孜族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监测资料,孕产妇保健情况调查表,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孕产妇和围产儿主要高危因素及死亡率进行汇总统计分析.结果:2002~2011年柯尔克孜族孕产妇死亡率为169.9/10万,围产儿平均死亡率15.7%‰,死亡孕妇中住院分娩率低(27.3%);产科出血、新生儿窒息分别是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原因的首位,围产儿死亡与孕妇孕期保健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提高少数民族育龄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倡住院分娩,加强产科绿色通道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产科质量是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分析2007年射阳县围产儿死亡病例的一般情况、死亡原因、产前检查和高危妊娠情况,比较不同级别医院围产儿死亡构成比。结果:围产儿死亡的前3位死因依次为新生儿窒息、畸形、脐带因素;围产儿死亡病例中,仅29.85%的孕妇接受过定期产检;高危妊娠使围产儿死亡的风险增加;二级、一级医院围产儿死亡构成比不同。结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从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加强和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三方面着手,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围产期保健工作,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09-2014年围产儿死亡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有效的防控和干预措施。方法收集2009-2014年间由深圳市龙岗区各级医院上报的所有围产儿死亡监测报告卡,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围产儿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同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进一步探讨围产儿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2009-2014年围产儿死亡率为5.8‰(1404例),其中常住人口总的围产儿死亡率为4.68‰,流动人口为7.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围产儿死亡与产妇年龄、孕胎数、出生体重、孕周、产检次数、合并症或并发症、分娩方式和户籍类别等有关。结论 2009-2014年围产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为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应加强宣传优生优育,加强对流动人群的管理,提高孕期保健及孕检、产检意识,管理高危人群,及时筛查影响围产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郑在激  龚勋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1):3261-3262
目的:分析海南省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基本情况及动态变化,探索影响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方法:对2005~2010年海南省某妇幼保健院出生缺陷围产儿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 483例围产儿中发生出生缺陷286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4.91‰;出生缺陷儿死亡率为3.57‰。出生缺陷前5位疾病是:唇腭裂、多指畸形、外耳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发育畸形;出生缺陷发生率与孕产妇年龄呈正相关,年龄35岁以上是发生出生缺陷的高危因素;分娩出生缺陷新生儿的孕妇以城乡低收入、低文化人群为主。结论:加强育龄孕妇产前筛查和优生优育教育,营造优生优育的社会和文化环境,降低婴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围产期保健工作水平。方法对2000~2006年的229例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年围产儿死亡率平均为6.14‰,前5位死因依次为先天性畸形、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脐带因素、胎盘因素。结论加强健康教育与围产期保健,重点做好高危孕产妇的筛查与监护,积极治疗高危妊娠和高危新生儿,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浙江省1989年11个城市围产保健的部分监测结果。监测总人数为9835例,抽样比为3.05‰,围产儿死亡率为11.08‰。调整后的死亡率为12.67‰。全省城市围产儿死亡率95%的可信区间为9.02‰~13.14‰。围产儿死亡的前4位原因依次为脐带因素(27.5%)、胎儿因素(25.69%),出生缺陷(13.76%)及新生儿疾病(12.84%)。相对危险度(RR)和人群特异危险度百分比(PAR%)较高的因素为新生儿窒息,因此这是群体保健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清远市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 建立围产儿死亡监测网,执行围产儿死亡报告、讨论及评审制度。对1999年9月-2004年2月在清远市妇幼保健院死亡并经评审认为是可以避免或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的70例围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死亡围产儿中,死胎55例,7天内死亡新生儿15例;造成死胎原因以脐带因素为首位,早期新生儿死亡的首位原因为早产低体重;有15例死胎孕妇从未做过孕期检查。结论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育龄妇女和孕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加强产前检查、婚前医学检查等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主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三年围产儿死亡情况,探讨影响密云县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干预措施的提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05-2007年所有围产儿病例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三年来围产儿死亡率,死胎占第一位,早期新生儿死亡占第二位,死产占第三位.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为畸形、早产. 结论 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必须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加强孕期保健知识宣传,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加强和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提高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水平,杜绝严重缺陷儿出生;此外,定期产检,高危妊娠监测,预防早产,产、儿科配合,提高窒息复苏成功率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林美琼  何荔琼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8):2411-2411
目的:分析近5年围产儿死亡率及相关因素,为提高产科质量提出相关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0~2005年围产儿死亡218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2.25%。死胎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新生儿死亡,死产最少;与之相关因素还有:孕妇居住地域、教育程度、接受产检次数。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及提高产科质量水平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产前检查与围生儿死亡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产前检查次数及有关高危因素与围生儿死亡的关系。 方法 对 1996年~中美预防神经管畸形合作项目监测的 2 7个市县 14 14 0 4例孕产妇及其分娩的 14 2 346例胎婴儿监测孕产妇的产检次数、职业、文化程度、出生体重等 ,通过变量分组及采用 L ogistic回归控制混杂变量的方法研究孕产妇的产前检查次数、有关高危因素与围生儿死亡的关系。 结果 无论是高危组孕产妇还是非高危组孕产妇 ,随着产前检查次数的增加 ,围生儿死亡率均明显下降 ;围生儿死亡率孕期未产检组 (5 9.8‰ )与产检 5次~组 (7.2 7‰ )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χ2 =186 1.2 9,P<0 .0 0 0 0 1) ,前者围生儿死亡率是后者的 7.9倍。多因素 L 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孕产妇的职业、文化程度、年龄、产检次数 ,胎婴儿的孕周、出生体重、重大畸形等均是与围生儿死亡相关的重要因素。经多变量调整以后 ,产检 5~、>8次的孕产妇与未做产检的孕产妇相比 ,OR值分别为 0 .5 72、0 .395。 结论 增加产前检查次数是减少围生儿死亡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 ;文化程度较低、从事农业劳动的孕产妇是需要加强围生保健的重点人群 ;非高危孕产妇适宜的产检次数应大于 5次 ,理想的应达到 8次 ,而高危孕产妇应酌情增加产前检查次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影响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并探讨相应对策。方法:对台州市2006~2008年6月省级监测区共810例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10例死亡围产儿中,流动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率、可避免死亡率、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户籍人口;发生围产儿死亡的孕产妇具有建卡及产检率低、计划外妊娠率高、经济收入低、学历层次低等特点。结论:加强孕产妇,特别是流动孕产妇的围产期保健工作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为明确围产期保健重点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10月~2006年9月期间在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124例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24例围产儿死亡中,死胎71例(57.26%),死产13例(10.48%),早期新生儿死亡40例(32.26%);孕母平均年龄27.62岁,≥35岁18例(14.52%),孕周28+2~42周,平均孕次2.07次,围产儿平均体重(1949.0±872.67)g。产母是本市户口有87例,非本市户口(流动及暂住)37例;124例围产儿死亡病例前5位原因分别是畸形、脐带因素、新生儿窒息、产母合并症、早产低体重等。结论:加强三级妇幼保健网的建设,积极宣传孕期保健知识,做好高危孕产妇管理,特别是对流动人口孕产妇的管理;28周前常规B超筛查发现畸形及预防早产,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加强监护等措施有助于减少围产儿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社区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原因并探讨其死亡相关因素,以提高围产期保健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佛山市禅城区澜石医院68份于2000~2009年期间死亡的围产儿住院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年间围产儿死亡68例,均集中于流动人口,死亡率为7.78%。围产儿死因分类中,死胎占61.76%,死产占14.71%,早期新生儿死亡占23.53%,死胎明显高于死产和早期新生儿死亡(χ2=39.3846,P<0.01;χ2=23.3103,P<0.01);死亡原因以先天畸形、脐带因素、母体因素为主要原因;接受产检5次以上的围产儿死亡率明显低于5次以下,有显著性差异(χ2=67.7647,P<0.01)。结论重视社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扩大免费产检、婚检目标人群,增加社区医院先进设备的投入,提高社区医疗单位产科质量,来预防早产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是降低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围产儿死亡分析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分析我院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医院建立围产儿死亡监测网、执行围产儿死亡报告、讨论、评审制度。对1999年9月~2004年2月在本院死亡经评审认为是可以避免或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的围产儿70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亡围产儿中,死胎55例,7 d内死亡新生儿15例。造成死胎原因以脐带因素为首位,早期新生儿死亡的首位原因为早产低体重。有15例死胎孕妇从未做过孕期检查。结论: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育龄妇女和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加强产前检查、婚前医学检查等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