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以大红山铜矿尾砂为试验原料,将其筛分为四个粒级,分别配置成不同浓度砂浆进行沉降试验,结果表明Richardson and Zaki经验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存在较大偏差。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回归出了沉降公式。回归公式计算结果较理想,与试验值误差较小。但对于粒径分布不均匀的尾砂沉降的计算,存在较大偏差。  相似文献   

2.
从材料力学理论的角度出发 ,将天然气长输管线作为一个受均匀荷载的连续型的地支梁 ,对管道的弹性沉降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钢管本身强度、焊缝强度、挠度的计算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计算出钢管的弹性沉降量。结合实例 ,制定管道弹性沉降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绍兴软土地层下浅覆土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规律,本文以绍兴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后墅路站—中兴大道站盾构隧道施工为背景,对在10、14、16、18 m这4种覆土厚度下的沉降槽宽度、地表最大沉降及地层损失率进行对比分析,并利用Peck公式及其修正公式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隧道轴线上方的最大地表沉降在10~16 m覆土厚度范围内随覆土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超过16 m之后趋于平稳;隧道施工影响范围约为隧道轴线两侧11 m范围内,不同覆土埋深的隧道上方测点沉降均在4~5 d内保持稳定;Peck及其修正公式拟合曲线的地表沉降变形规律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但两者的沉降槽宽度系数随隧道覆土厚度的增加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应用基于内蕴时间理论的土流变性研究的有关结论对地基沉降问题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地基沉降随时间变化的计算公式 ,然后对公式进行了验证 ,并且把所得到的地基沉降计算公式与现有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基沉降公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公式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随机介质理论进行地铁隧道建设的沉降预测时难以考虑沉降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本文基于正态分布累计函数及随机介质理论,建立了考虑时间效应的三维地表沉降预测模型,分 别推导了考虑时间效应的单隧道及双隧道的三维地表沉降预测公式、地表沉降三维倾斜率及三 维曲率的计算方法。 以北京地铁七号线东延豆各庄站—黑庄户站区间工程为背景,对沉降监测 数据进行了反分析预测研究。 结果表明:沉降-时间模型与监测数据较为吻合,验证了本模型的 科学性;根据不同时刻的预测沉降曲面可以计算三维倾斜和三维曲率,获得了地表差异沉降及地 表沉降曲面的形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对深层搅拌复合地基的设计有4个方面,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复合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给出了这种计算方法中的假想基础底面压应力验算公式,对复合地基的沉降进行了理论计算,分析了沉降规律,进行了沉降预测。  相似文献   

7.
斜板浓密机浅层内窄粒级颗粒沉降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单颗粒、窄级别石英颗粒在斜板浓密机浅层内上升液流和颗粒自由沉降的合成作用下的运动规律。从理论上导出了流速沿截面分布的规律,修正了颗粒沉降运动轨迹和特性参数公式以及计算颗粒在斜板面上极限沉落距离公式。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实测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
结合工程实例,利用Ansys有限元计算法和建立的CFG桩复合地基沉降公式进行计算,对类似的沉降计算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难沉降煤泥水的沉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难沉降煤泥水的自由沉降、絮凝沉降、凝聚沉降和混凝沉降试验研究以及不同种类絮凝剂、凝聚剂的对比,得出以明矾作为凝聚剂与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混凝沉降,并且先加入凝聚剂搅拌混合30 s后再加入絮凝剂的沉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为能够在墨西哥某铜矿初步设计阶段为预估高效浓密机浓密面积提供依据,以FY3-10尾矿作为浓密试验机的给矿进料,通过标准的试验室絮凝沉降试验,开展尾砂絮凝沉降规律研究,确定不同给入尾矿浆浓度、不同絮凝剂用量条件下的尾矿沉降速度及底流浓度,从而优选出最优絮凝剂添加量。根据入料浓度28%、絮凝剂添加量20 g/t时的沉降曲线,建立沉降数学模型,利用Kynch理论,结合C-C法及T-F法,通过数值公式推导及图解法,预估了该矿山所需的高效浓密机浓密面积为5 014 m2,最终确定需要4台直径约40 m的高效浓密机对尾砂浆进行浓密。  相似文献   

11.
砂矿颗粒沉降运动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滨海砂矿开采中, 为给管道输送工业设计提供必要的试验数据和优化输送参数, 从沉降机理出发对不同颗粒级配的砂矿进行了单颗粒及群体颗粒沉降试验研究, 分析了粒径及浓度对颗粒沉降规律的影响, 得出了沉降速度计算公式。结果表明, 浓度和颗粒直径是影响群体沉降速度的主要因素; 所得沉降速度计算公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较小, 可为砂矿管道输送参数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液固流化床内颗粒沉降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小于1.5 cm的粗煤泥颗粒为研究对象,根据密度级和粒度级的不同,将粗煤泥分成20种窄密度级和窄粒度级的均质颗粒,在 100 mm液固流化床粗煤泥分选机内,分别进行自由沉降试验和干扰沉降试验,干扰沉降包括干扰沉降速度的试验和悬浮体密度的测量。结果表明,分选机内的流态应属于过渡区域,阿连公式是粗煤泥颗粒自由沉降末速的合适公式;影响干扰沉降速度的主导因素是介质中固体颗粒数量的多少和粒群的结构特点,固体容积浓度λ越大,颗粒的干扰沉降速度降低系数β越小;机体内从底部到顶部,流化床中悬浮体的密度逐渐减小,但在接近悬浮体顶部,悬浮体的密度稍有增加;随着密度和粒度的增加,悬浮体密度自下而上减小的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13.
基于能量耗散率的钻孔防冲效果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及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了从能量角度评价钻孔防治冲击地压效果的方法。钻孔前后应力总量计算表明,钻孔对煤岩体的作用在于"调压",并非仅"卸压"。相对于应力角度,从能量角度评价钻孔防冲效果的过程更为简便。不同矿井煤样单轴加卸载试验发现,采用线弹性体弹性应变能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要大于实际值,且冲击倾向性越弱,计算误差越大,提出了基于弹性能量指数的修正公式。钻孔围岩弹性应变能的变化受最大主应力的做功特征主导,围岩应力调整过程中,弹性应变能能否积聚与围岩方位及侧压系数有关。在此基础上,提出钻孔耗能率的概念,可定量评价不同钻孔防冲设计之间的优劣,并通过FLAC3D进行数值模拟实现。以钻孔耗能率为评价指标得出,钻孔防冲效果与钻孔孔径呈幂函数关系,与煤层强度呈负相关。与φ100 mm钻孔相比,φ150 mm钻孔耗能效果是其2.9倍,φ200 mm钻孔耗能效果是其6.5倍。  相似文献   

14.
基于超声波在Kelvin-Vigot黏弹体传播过程中的幅值衰减规律,推导了岩石黏性系数的理论计算公式。通过室内岩样的超声波试验,获取不同发射波频率下的黏性系数。引入相关系数,进行岩石黏性系数与密度、波速、弹性模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岩石的黏性系数随超声波发射波的频率呈负指数函数关系;岩石的黏性系数对弹性模量的变化最为敏感,而对纵波波速的变化最不敏感,可用岩石的弹性模量来表征黏性系数;建立岩石黏性系数随发射波频率变化的统一拟合公式,拟合参数C1对弹性模量的变化最为敏感,拟合参数C2对纵横波波速比的变化最为敏感。研究成果可以为岩石力学参数测试和岩石动力学特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SMW工法型钢起拔过程中不同因素对周边土体变形的影响,基于南京某电缆隧道工程SMW工法型钢起拔工程实例,对拔除型钢后的基坑周边土体变形进行了监测,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将地表沉降及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数据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合理性,对不同弹性模量以及拔桩顺序下周边的地表沉降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泥土弹性模量不超过600 MPa时,水泥土弹性模量每增加100 MPa,地表平均累计沉降相应的会减小,减小幅度在16.2%~19.5%,增加弹性模量能有效减少距钢板桩6 m内的地表沉降;不同的拔桩顺序形成的地表沉降差值不超过0.65 mm。  相似文献   

16.
铝合金板的弹塑性临界屈曲应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四边简支铝合金板的弹塑性屈曲,得出了铝合金板弹性屈曲与弹塑性屈曲之间的临界宽厚比。并根据计算结果,在弹性屈曲临界应力公式的基础上,引入了塑性系数,拟合得到了简便实用的铝合金板的弹塑性临界应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7.
结合理论推导和对工程实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对天然场地和存在邻近建筑物时2种情况下的墙后地表沉降形态进行了对比分析,采用上海软土地区墙后地表沉降经验公式,对存在建筑物超载情况下的地表沉降曲线进行了良好的拟合,直观地表示出地表沉降槽的大小及形状、墙后最大沉降点的位置等。结果表明,邻近建筑物的存在能显著改变天然场地的地表沉降曲线形态,是否考虑建筑物存在的影响,将影响到对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状态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预测。  相似文献   

18.
基于弹性力学、损伤力学以及应力波理论,通过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声学性质之间的数学关系,并结合不同判别条件,进而计算出较为贴近实际生产的爆破振动安全阈值.根据吉劳露天金矿现场爆破振动的监测数据,将矿区岩体的实际参数代入公式验算.研究结果表明,验算结果同爆破安全规程中的限值接近,故推导出计算公式简单易用,能够为边坡设计和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