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采用人格量表与体育运动参与程度测题对辽宁省7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人格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调查,研究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人格特征、社会适应能力与体育运动参与程度的关系,研究认为,人格特征对体育项目的选择和体育运动参与程度具有明显影响,体育运动参与程度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形成、改变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每周体育运动参与次数超过5次以上的同学其各项得分高于从不运动的学生,与每周参加1~2次和每周3次以上但每次不足30min学生相似,说明适当体育锻炼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但是过度运动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健康收益.  相似文献   

2.
经期体育运动对集美大学女生月经状况影响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集美大学女大学生在月经期参加不同程度的体育运动对月经状况的影响进行调查,采用SPSS 10.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作统计学处理,分析不同运动程度对经期反应、行经时间和经血量的影响,探讨经期参加体育运动应掌握的原则和自我评价指标,以利于科学地安排好女大学生月经期的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3.
研究集合已明确的17种影响因素,构建影响女大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的因素模型,调查这些因素对女大学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天气、个人体育运动参与能力和学校体育运动支持力度是主要制约因素,但女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具备相应条件支持和较好的体育运动氛围时,能克服其它困难参加体育活动。建议:大力发展女生体育俱乐部、开设专门针对女生的大学体育课程、营造积极的大学女性体育文化,培养大学女生宿舍体育氛围,并且避免牺牲学业和男生的体育利益。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状况及健康认知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调研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部分高校普通大学生体育运动行为与健康主观认知特征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分析表明:大学生课余时间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具有显著性的差异特征,学习忙、惰性大、缺乏场地是其三个最主要因素。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状况及健康认知调查分析,可为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重视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及阳光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杨晓芳  任向阳 《湖北体育科技》2012,31(4):461-462,480
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与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体育运动偏好的大学生其人格特征差异不显著,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呈正相关。因此,在高校体育改革中如何去引领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对于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有着重要意义,将是衡量高校体育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性别角色冲突对女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的影响机制,并验证同伴和体育老师自主支持感在其中的并行中介作用。方法:自编女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量表,采用性别角色冲突量表和自主支持感量表,对长三角地区1 268名女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女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性别角色冲突、同伴和体育老师自主支持感均呈中等水平;性别角色冲突显著负向影响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同伴和体育老师自主支持感在性别角色冲突影响体育参与意识中起完全并行中介作用,并且,在体育锻炼意志上,同伴自主支持感的中介效应显著高于体育老师自主支持感。结论:提高女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社会性别地位,转变和引导女大学生性别角色观念,创造和提供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自主支持环境,可能是提高女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引导和加强同伴间的体育交流,营造积极体育锻炼氛围可能对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持续性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采用《身体自尊水平量表》Physical Self-Perception Profile(简称PSPP)与《身体自尊量表》Body Esteem Scale(简称BES)对江苏省徐州医学院不同锻炼水平女大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研究不同锻炼水平女大学生对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对其体育运动锻炼的频率、运动锻炼持续的时间、运动锻炼的负荷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加强女子大学生的体育运动锻炼有助于提高女子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体育运动锻炼频率、体育运动锻炼持续的时间、体育运动锻炼的负荷这三个因素均对女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呈现出较高的正相关关系,三个影响要素中体育运动锻炼的频率与女大学生自尊水平的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8.
体育专业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心理测量法,对不同高校286名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特征中积极因素有聪慧性、持强性、敢为性和实验性,消极因素有乐群性和兴奋性。同时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由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养成了团结可亲、思维敏捷、独立积极和沉着自信等优良人格品质,从而促成了他们较高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性格特征与体育运动偏好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五大人格模式理论为基础把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大学生性格特征对体育运动偏好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根据体育运动偏好度的一般特点,大学生较个人运动更偏爱集体运动;第二,男女大学生对于个人运动与具挑战性运动的偏好度没有呈现出明显差异;第三,男大学生相对偏爱分胜负运动,而女大学生更喜爱非分胜负运动;第四,男女大学生对于需事前指导的体育项目的偏好度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广东省女大学生群体的体育消费行为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身体健康需求和扩大社会交际面成为当代大学生体育消费重要主导因素,体育运动成就获取需求以及攀比性心理表现处于次要因素;并试图从个人和外界环境两个方面分析影响广东女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以期能够提高女性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程度,增强基础健康水平关切的不断提升,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1.
运用绘画投射技术对在校女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太阳"图型是女大学生潜意识中具有代表性的运动意象,投射出女大学生充满朝气、崇尚力量、自由自主的体育运动精神。三种类型的"太阳"图纹投射出各自不同的运动心理特征,对女大学生的体育运动行为意向有宽泛的辐射。女大学生对运动环境有较高的心理感受性,对竞技性小、娱乐休闲类的运动情感认可度较高,对体育运动的价值、功能有清晰明确的认识,自我认知度较高。大部分的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具有较高的心理活跃性和自我效能感,追求时尚和高品质运动。绘画投射技术能够反映健康人群的体育运动心理特征,尤其适合对个案体育运动的内部心理现实和主体经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研究旨在鼓励大学生以大众体育活动形式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减少智能手机成瘾的情况,提高大学生的休闲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分析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对大众体育参与度、参与频率、休闲满意度及生活满意度产生的影响。研究以使用智能手机的6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通过SPSS和协方差结构模型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会对大众体育的参与意图和参与频率产生消极影响;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现象对休闲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均产生消极影响;大学生大众体育的参与程度、参与频率对休闲满意度产生正向的积极影响,休闲满意度对生活满意度产生正向的积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成瘾对参与大众体育起到制约作用,对休闲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产生消极影响,而大学生参与大众体育运动则是能够提高和满足休闲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的正向性业余活动。因此,研究结果将有助于预防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现象,通过积极参与大众体育运动来增强大学生身体健康和幸福指数,进而为大众体育的活性化及促进终生体育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性别和体育运动对艺、体大学生身体意象的影响,采用多向度自我身体关系问卷对广东省五所高校的62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①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意象状况好于艺术专业大学生;②男大学生身体意象比女大学生身体意象更积极乐观;③体育运动对身体意象有积极影响作用;④性别和体育运动对身体意象具有交互效应;⑤性别和体育运动对艺体大学生身体意象具有主效应,同时具有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阳光体育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阳光体育的内容取决于不同的运动对象。本研究通过对女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参与阳光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健美操对女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的锻炼价值,从而为调动女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持久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供锻炼导向。  相似文献   

15.
在对大学生身体条件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探讨大学生身体条件对体育运动参与积极性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身体条件好的大学生表现出很高的体育运动参与积极性,身体条件差的大学生表现出较低的体育运动参与积极性,身体条件中等的大学生则没有明显的倾向性。体育教学工作者要重点关注身体条件差的"弱势"群体,以便在以后的体育教学中更好的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体育运动影响健康性别角色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明生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1):47-48,51
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问卷(BSRI)对专业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男运动员与男大学生在各种性别角色类型均无显著差异,男运动员具有男性特征人数与男大学生相比无显著差异.女运动员双性化人数与女大学生相比有显著差异.男运动员恰当定型的人数要明显多于女运动员,而女运动员双性化人数则显著多于男运动员.性别角色类型在不同运动等级条件下无显著差异.说明体育运动可以改善人们的性别角色,有利于健康性别角色的形成;更有利于女性形成健康的性别角色;体育运动水平对健康性别角色的形成不构成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用文献资料、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大学生体育运动中的流畅体验进行分析,得出大学生流畅体验与大学生体育运动坚持性之间的关系:1.流畅体验与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频次正相关;2.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流畅体验并坚持体育运动;运动员比非运动员更易产生流畅体验并坚持体育运动;不同性质的运动项目与流畅体验的发生和和大学生体育运动坚持性有相关关系;3.流畅体验以个体的内部动机为中介变量影响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坚持性。  相似文献   

18.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在校适应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问卷调查及文献资料法,对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审计学院两所高校在校生就在校适应能力状况.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在校适应能力的影响及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感知程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证明,体育运动锻炼对大学生在校适应能力有着促进作用,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学习专业基础知识都有积极正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林琦 《体育科学研究》2010,14(4):107-111
为了更好地鼓励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采用问卷调查、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潜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学科类别、体育运动兴趣和体育运动计划性对学生体育运动强度有显著的影响;年级、经济条件、参与体育活动年限、体育设施满意度、体育工作重视度、平时体育活动人数对学生体育运动强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男、女大学生体育运动与"性差"中"非显性差异"的有关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在对体育课的倾向性、对班级体育活动的倾向性、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和次数以及参与比赛时的心理状态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而对体育知识的了解、体育价值的认识和关注媒体的体育报道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