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古新世-始新世界线的全球事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海钻探揭示的古新世-始新世界线许多全球性变化引起了地质学家的普遍关注。这些变化表现在岩性、粘土矿物组合、大陆植物群、大陆哺乳动物、钙质超微化石、底栖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大气环流强度、海洋环流模式、海平面等方面。通过对古新世-始新世地层沉积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和古海洋学的研究,确认古新世-始新世地层界线是全球构造事件的结果,表现为全球板块边界重组、扩张中心和转换断层模式改变、海底热液活动是一至二个数量级加强。  相似文献   

2.
古新统一如新统界线与事件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深海钻探揭示的古新统—始新统界线上许多全球性变化引起了地质学家的普遍关注。这些变化包括:岩性上从海绿石石英砂岩变化到粘土岩、粘土矿物组合从伊利石/蒙脱石为主变化为高岭石为主、大陆植物群的绝灭和迁移、钙质超微化石物种更新速度加快、底栖有孔虫绝灭和分异度降低、碳氧同位素强烈负异常、大陆哺乳动物演化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强度减弱、海洋环流模式改变、海平面上升、海底热液活动呈1~2个数量级加强。通过对古新世—始新世的地层沉积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和古海洋学研究,确认古新统—始新统地层界线是全球构造事件的结果,表现为全球板块边界重组、扩张中心和转换断层模式改变、海底热液活动呈1~2个数量级加强。  相似文献   

4.
胡世忠 《福建地质》1989,8(3):235-245
地层划分对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指导地质生产和科研工作。据此目的,对目前盛行的“界线层型”提出了质疑。认为“界线层型”是以均变论为基础所确定的人为界线,它既不能较完全地反映地质历史发展的本来面貌,也不利于在生产、科研中推广使用。因此,作者建议采用综合研究方法,选择统一地层划分的事件界线。它不但符合地壳运动的阶段性和生物发展的规律性,而且标志明显,便于生产使用。地层中的稀有事件在地质发展史上包括生物演化及沉积环境变迁,起着巨大作用,形成的自然界线在确定地层时代和对比中具有广泛性、等时性及易辨性。在地史演化过程中一些稀有的突发事件比常见的渐进演化事件起着更加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它重视突变与渐变的结合,更强调突变和灾变,这在哲学上是正确的。因此,应积极开展事件地层学的研究,以促进我国地层学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始新统-渐新统界线全球变冷事件在柴达木盆地中的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学为基础,精确地厘定了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红三旱剖面上、下干柴沟组沉积地层的时代、沉积速率,揭示出36Ma前后柴达木盆地经历了一次短暂的构造活动引起的沉积速率增大,与60~40Ma期间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造成阿尔金断裂再次强烈活化,促使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山脉形成紧密相关。综合分析沉积物的岩相学、砂岩成分、稳定同位素等与始新统—渐新统界线全球变冷事件的相关性,表明该地区的沉积物记录了始新统—渐新统界线全球变冷事件。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在持续不断的变冷,从两极无冰的"温室地球"变为现今两极终年有冰的"冰室地球",经历了多次冰盖扩张的变冷事件。始新世-渐新世界线(E/O)附近,δ18O值大幅度正偏,在短期内由 1.2‰迅速增加到 3.0‰,底层海水温度从12 ℃降低为 4.5 ℃。保存在大洋和大陆中的记录表明:E/O界线附近,全球气温大幅降低,海陆生物均有不同程度的灭绝,指示了气候变冷、变干的趋势。始新世-渐新世转换期间,南极洲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塔斯曼尼亚海道和南极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德雷克海峡(DrakeStrait)相继打开,形成环南极洋流,从而阻止赤道地区的热量向南极传送,导致南极大陆"热隔绝",使南极大陆东部为冰川所覆盖。最近的研究显示,E/O事件是与大气CO2含量快速变化密切相关的瞬时气候变化,其变化速率类似于现今地球由于人类活动引起大气CO2的变化,表明大气CO2浓度的变化在这一事件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晚前寒武纪重要生物事件与事件地层界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全球层型的再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卫国  冯伟民 《现代地质》1999,13(2):239-240
国际地层委员会1992年批准将全球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层型点确定在加拿大纽芬兰幸运角(FortuneHead)剖面中遗迹化石Phycodespedium首次出现层位。由于这项决定争议较大,使得这颗引人瞩目的金钉子黯然失色。主要问题在于:其一,该剖面...  相似文献   

9.
10.
西藏岗巴古新世地层及构造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岗巴地区出露有完整的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地层,地层中化石丰富,根据化石研究准确地进行了地层时代的划分,本文认为该区白垩系-古代系界线位于宗山组和基堵拉组之间,以底栖有大孔虫Orbitoides-Omphalocyclus动物群的消亡和Rotalia-Smoutina-Lockhartia动物群的始现为标志。界线上下岩层为假整合接触,期间有一短暂的暴露面。古新世的砂砾岩直接覆于晚白晋世的陆棚碳酸盐岩沉积之上,沉积的重大转变代表一次构造运动,印度大陆北缘与冈底斯南缘直至白垩纪末均具有明显的浅海生物地理分区现象,期间被深海盆地地所阻隔。古新世开始浅海相动物群在该地显示同一生物地理区系特征,说明两大陆间深水盆地的阻隔已消失,南北生物地理区同归于一残留海盆,沉积类型转变和地层古生物特征为印度-亚洲板块的起始碰撞时间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据此推测大陆早期碰撞发生在白晋系-古近系的界线时期(约65Ma),古新世中一晚期碳酸盐台地遭受不断的挤压与变形,进一步说明大陆的碰撞在古新世之初就已发生。沉积地层的破碎变形和滑塌堆积是持续碰撞与挤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12.
13.
二叠纪末期的全球淹没事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华南层序地层学分析,着重研究了晚二叠世的淹没事件。研究表明,晚二叠世海平面变化曲线不同于C.A.Ross和J.R.Ross(1987)的海平面变化曲线。根据华南地区和世界其它地区的古生物分析和层序地层分析,晚二叠世海平面变化结论如下:(1)二叠纪末期,全球发生海泛淹没事件,海平面急剧上升,而不是下降,(2)晚二叠世晚期的海进开始于吴家坪末期,至长兴期末期(二叠纪末期)达到高峰时期。  相似文献   

14.
2.50MaB.P.的地质事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强 《第四纪研究》1991,11(2):149-157
本文初步总结了2.50MaB.P.青藏高原隆升等构造运动、黄土的出现、哺乳动物群不连续、微玻璃陨石的出现、植被的演变、某些陆相介形虫绝灭等中国的地质事件,并归纳了此时全球范围内地质事件的报道。海、陆环境中这些地质事件的发生不仅与地球的内动力过程,亦与其外动力过程有关。影响大气环流的各种因子在当时可能皆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2.50MaB.P.的地质事件,可以说是整个日-地系统急剧变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全球始新统 -渐新统界线层型剖面和层型点(GSSP)被确定在意大利安科纳 (Ancona)的马西格纳诺 (Massignano)剖面。这一工作始于 IGCP(国际地质对比计划 )第 1 74项 (1 980— 1 985 )对始新统 -渐新统界线所做的全球性协调研究 ,及项目组末次会议的出版物 (Pomerol & Premoli Silva,1 986 )。之后 ,古近纪地层分会继续努力物色合适的界线层型剖面 ,包括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通讯调查 ,成立始新统-渐新统界线国际工作组 ,并与 IGCP第 1 96项项目组和地质年代学分会紧密合作。为考虑始新统 -渐新统界线 ,国际地层委员会古近纪地层分会于 1 98…  相似文献   

16.
扬子地台前寒武-寒武纪界线附近的地质事件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详细研究了扬子地台6个前寒武-寒武纪界线附近的黑色岩系剖面。选择67个标本做仪器中子活化分析并在17个样品内发现铱异常,认为它是稀罕事件的反映。其特点是地理分布广、地外物质断续供给时间长。这很可能是太阳系进入银河系星际物质密集区而引起的慧星雨,它不仅提供了宇宙物质,而且造成了缺氧环境,从而使铱异常与缺氧事件交织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许多沉积及沉积-成岩矿床(石煤、钒、钡、铀、镍钼等)与这两个地质事件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末次冰期以来环境演变事件为末次冰期冰盖扩张事件。南设德兰群岛当时为一相连的大岛,乔冶王岛上的冰川有可能来自南极半岛。全新世冰退模式和冰进事件表现为由统一冰盖分解成三个小冰帽,然后再逐渐消失。现冰川以每年约1.3m的速度后退。冰退之后地壳存在明显的均衡补偿抬升,表现为沿海地区发育了5—6级上升海岸阶地,现地壳以每年6—10mm的速率在抬升。  相似文献   

18.
奥陶系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陈旭  周志毅 《地层学杂志》2005,29(2):165-170
简述了奥陶系三统七阶的划分原则和它们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 GSSP)确定或提名经过和问题,并提出了本届国际奥陶系分会移至中国后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