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性别视角的缺失是近年来我国教育政策研究中存在的一大问题。从教育政策研究中社会性别视角缺失的现象入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在未来的教育政策研究中社会性别视角能够得到更好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滨州学院学报》2018,(5):70-75
在综合过去国内外几十年学者们对语言景观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语言景观的语言政策,以及基于语言规划研究视角、符号学视角、社会学视角、社会语言学研究视角下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语言景观研究的总体情况是研究愈来愈趋向于多视角、多层面和交叉学科的研究。这种交叉学科的研究,一是在社会语言学科内的交叉性,二是将更加广泛地与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心理学、文化地理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从社会政策视角出发,将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管理学与区域文化学作为理论依据,以社会政策的整合力、实现力与治理力功能为基点,着重探讨社会政策在促进地方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共生的路径选择、策略安排与机制设计,通过社会政策挖掘文化资源与交互渠道,促进文化互动与牵引;实现文化合作的社会化平台,创新产学研文化载体衔接;形成文化融合共生制度与机制,促进大学与区域文化的制度性双向交流与互补创新;促使发挥各自人文优势,提供人才支撑,促进大学与区域文化的深层人文融合,形成文化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受公共政策研究思维和视角的局限,教育政策研究多从"精英立场"出发开展研究工作,没有体现出教育政策的特殊性,忽视了教育政策的文化性.而教育政策自身的特点、政策与文化的关系等,为教育政策研究提供了从"精英立场"到"草根情结"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现代社会,尤其需要开展具有文化敏感性的教育政策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待和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现状,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性别平等的政策,而且可以看到性别歧视的现状;推进性别平等与扩大性别差距的措施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复杂性和矛盾性。本文运用社会性别视角,从法律地位、社会地位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现状。  相似文献   

6.
我国女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就业率低、从事职业范围狭窄。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主要原因有社会文化因素、就业政策和法律因素、教育因素以及大众传媒因素等几方面。针对这些因素提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即提高社会性别意识、在教育中拥有社会性别视角、从国家政策层面消除女性就业歧视、以社会性别视角完善女性就业法律、大众传媒正确引导女大学生就业、从女大学生自身特点出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期进一步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  相似文献   

7.
学界从人文社会科学视角关于艾滋病传播的研究,肇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在10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学界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回顾和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对以后从人文社会科学视角对艾滋病传播的深入研究起到积极意义。学界的研究成果可归类为艾滋病传播的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综论;艾滋病传播的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应用研究;艾滋病传播与社会性别研究;艾滋病传播与相关法律、政策研究;艾滋病传播与道德化研究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一个问题之所以能够成为教育政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问题本身的广泛性和影响力。文化代表着人的思想、行为方式,并通过思想、行为方式外显出来。从文化的视角分析问题就是要看到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把问题放在一定的文化场域中加以检视,并自觉地把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作为问题分析的出发点。对教育政策问题形成过程而言,并不是教育发展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而且必须成为教育政策问题。从文化视角分析,教育政策问题的确立是价值选择、利益博弈和历史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从政策学视角看,"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在文化领域长期坚持的一项总政策.它的形成经历了政策问题建构、政策规划和政策合法化三个过程.尽管在执行它的过程中出现过曲折,但它仍是我们党从具体国情出发,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并以党的政策为载体成功解决了建国初期遇到的社会问题的光辉典范.从政策学视角对它进行读解,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在制定政策时,务必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高度重视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大学承担社会责任不可忽视的因素和动力.大学社会责任的确立与履行,不应疏远文化,反而更应该融入其中.从文化视角来理解中美两国大学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的差异,并从社会文化、组织文化两个层面和多种维度对中美两国大学的社会责任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这将有助于我国大学在未来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重视“文化的力量”,当这种促进大学社会责任的新文化能够真正贯穿于大学的政策、制度、理念乃至组织上下的时候,大学的社会责任才会实现.  相似文献   

11.
社会政策是工业化时代社会问题的直接产物,它随着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进行着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以社会政策及其发展理路为基本视角,对理解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2.
闫引堂 《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39-43,49
本文从范式转型的角度,对西方一些国家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教育政策社会学进行了述评,指出教育政策社会学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政策研究"模式的局限,在研究范围、研究主题上有新的突破,但其研究视角仍然不够明晰,理论建构还显薄弱,并没有构成教育政策研究的范式转型.  相似文献   

13.
Theoretically informed by the sociological work of Pierre Bourdieu, this analysis represents an initial attempt to examine what it would mean to analyse educational policy as a social field. By employing such a frame, two main claims are addressed: (1) that th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Bourdieu offers valuable pot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both educational policy, per se, and what it means to analyse educational policy; and (2) that there is good reason to question claims about shifts in power relations in US educational policy. Where other contemporary analyses of educational policy draw on some of Bourdieu's conceptual framework, in this paper I hope to more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 methodological concerns raised when applying a Bourdieuian framework to educational policy. Further, I argue the perspective developed here suggests that in the 1980s US educational policy reforms reveal the historical maturation of a social field which has developed its own autonomy and its own rewards.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世界范围内非犯罪化运动的发展,“无被害人犯罪”的研究也相伴而生,而目前国内外刑法学界对无被害人犯罪的概念并没有统一且准确的界定。对“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界定的价值主要是从刑事立法政策层面谈及的。而在刑事立法政策视野中探讨“无被害人犯罪”概念,它一定是在犯罪学意义上而言的,而不是刑法规范中的“犯罪”概念。那么为什么冠以“无被害人”称谓呢?笔者认为,应结合“无被害人犯罪”概念首次出现的背景和特别指代的行为对象对“无被害人”作限制性的理解,而不能仅就“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的字面表述作绝对逻辑性的解释,事实上这里的“被害人”并没有深入到国家被害和社会被害的认识程度,仅仅是指没有直接的个人被害人而已。  相似文献   

15.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工程中出台了赋予个别高校自主遴选建设学科权的政策,这一政策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过程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基于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从事实、价值、规范和可行性四个维度做了全面剖析。从政策事实维度看,这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阶段对政策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阶段不断提高政策创新能力的现实需要,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新阶段所做出的实质性探索和举措。从政策价值维度看,能提振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制度自信,是对政策实施对象办学主体性的价值承认,能对其他办学主体产生示范价值。从政策规范维度看,自定建设学科是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阶段的重大政策创新,需要在充分尊重办学主体决定权基础上加强宏观政策指导。从政策可行性维度看,该政策的试点具备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在全面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新阶段,需要进一步优化这一政策举措,具体包括:进一步提升政府的高等教育宏观政策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以提升自治能力,进一步探索和凝练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政策是我国政府协调平衡城乡利益关系的基本工具,在价值指向上应当以平等性和正义性为利益取向.作为政府公共政策的一部分,"三农"政策合法性的社会基础源于农民的政治认同和支持.社会转型期,"三农"政策遭遇合法性危机,根本原因是农民政治参与权利缺失和社会公正原则被忽视.解决矛盾、化解危机的最终路径在于以公正为价值导向,重构农民政治参与这一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对“现代性”概念作具体论述,但其“现代性”思想内蕴于其整个社会发展理论中,具有历史性、总体性和全面性的特征。文章试图从马克思社会发展视域出发,用资本逻辑、历史和全球性的观点来透视“现代性”的逻辑及流变,在分析、借鉴和反省西方现代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马克思社会发展视域,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须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科学阐释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历史超越,阐明其建构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路径,从而探索和建构中国特色“新现代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房价虚高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对其原因的研究,商界学界大多从供求关系、投资投机行为等经济角度来探讨,这不仅忽视了房地产业的社会属性,也为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之策。而中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社会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房价虚高想必会加剧这一程度。从社会学角度看,房价虚高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要从社会政策着手。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标准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其客观标准。从总体上看,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应符合“三个有利于”原则。本文从人力资源配置过程的视角具体分析探讨了投入产出的效率标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标准、总量和结构均衡标准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协调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