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口服氨茶碱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者64例,在加服硫氮酮前后血清氨茶碱浓度的变化及临床表现。结果显示,加用硫氮酮后平均血清氨茶碱浓度增加了0.2%(P>0.05),FEV_1增加了9.2%(P<0.01),PaO_2增加了5.3%(P<0.01),PaCO_2下降了7.1%(P<0.01),临床总有效率增加了25%(P<0.01)。提示加用硫氮酮后未见血清氨茶碱显著增高及其相应的临床症状,两药合用可提高临床疗效;坦在刚开始合用时,应注意血压下降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观察夜间氧疗及加用持续正压通气对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夜间低氧血症的治疗效果,用脉搏氧饱和度仪对58例患者进行监测描记,并作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表明,白天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基础脉搏氧饱和度(SpO2)与夜间平均脉搏氧饱和度(MSpO2)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r=0.702,r=0.613,r=0.605,P值均<0.01),与夜间呼吸空气时比较,37例患者夜间氧疗效果良好,夜间平均SpO2、平均最低SpO2(mSpO2)升高(P<0.01),氧降累计时间百分比(CTNOD%)降低(P<0.01)。其余21例患者疗效不佳,改用夜间氧疗加持续正压通气(BiPAP)后效果极好,夜间MSpO2、mSpO2与CTNOD%三项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且睡后PaO2升高(P<0.01),PaCO2降低(P<0.01)。证实夜间氧疗能纠正多数COPD患者的夜间低氧血症,对疗效不良者加用无创持续正压通气可获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溴化异丙托品与氨茶碱片对支气管扩张作用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定量雾化吸入溴化异丙托品与口服氨茶碱片对支气管扩张的作用。方法对26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采用安慰剂控制的双盲交叉试验,于试验前及试验后30分,1,2,3,4,5,6小时分别测定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结果使用溴化异丙托品及氨茶碱后FEV1平均峰值较基础值增加分别为34%及19%(P<0.01);达峰时间分别为1~2小时及2~3小时;FEV1较基础值增加>15%的患者分别为90%及50%(P<0.01);FEV1>15%的平均持续时间为3.6小时及1.6小时,6小时内FEV1较基础值平均增加分别为18%及8%(P<0.01)。结论对COPD患者雾化吸入溴化异丙托品较口服氨茶碱片能更有效的扩张支气管作用  相似文献   

4.
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重症呼吸衰竭的疗效。结果:Ⅰ型呼吸衰竭患者16例,平均通气24.4小时(19~32小时),PaO2由6.69±1.11上升至9.43±0.82kPa(P<0.01);Ⅱ型呼吸衰竭患者42例,平均通气28.3小时(24~72小时)后,PaO2由7.06±2.57上升至8.58±1.88kPa.(P<0.05),PaCO2由10.91±2.16下降至7.29±1.17kP3(P<0.01)。表明双压通气在治疗重症呼吸衰竭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肺心病患者吸入一氧化氮即刻血液动力学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一氧化氮(NO)对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急性治疗作用。方法:13例(男9例,女4例)肺心病患者,平均年龄52±11岁(21~56岁)。检查前3天停服血管扩张药,在心导管检查时吸入NO(20~80ppm)10~15分钟,吸入前后测右房压、肺动脉压同时取动脉及混合静脉血测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PaO2)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结果:吸入NO后,肺动脉压下降,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压分别下降36.0%、32.4%及28.1%(P均<0.001);肺血管阻力降低38.5%(P<0.01);肺动脉收缩压与体动脉收缩压比值从0.39下降到0.24,心脏指数增加10.5%(P<0.01);PaO2、SvO2均值分别增加4.7%、8.7%(P均<0.05)。结论:吸入NO可使肺心病肺动脉高压患者肺血管扩张,降低肺动脉压及右室后负荷能预防或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肺癌患者围术期换气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围术期换气功能的改变规律及影响机制。方法用氧合指数(P/F)、动脉肺泡氧分压比(a/A)、动脉血氧饱和度50%的氧分压(P50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4项指标对68例50岁以上男性肺癌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即日、1、2、3、7日围术期换气功能进行监测。结果肺癌术后3日内P/F、a/A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PaCO2、P50O2术后即日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术后2日内全肺切除氧合功能降低大于肺叶切除(P<0.05);低肺功能患者术后换气及通气功能障碍较肺功能正常者显著(P<0.05)。结论肺癌术后3日换气功能明显减退,尤以氧合功能降低显著。应重点监测氧合功能变化,加强全肺及低肺功能患者的换气功能监测。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探讨一氧化氮(NO)与高血压的发病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重氮法检测50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和36例正常对照组血浆NO浓度的变化。结果(1)高血压患者NO浓度(14.91±2.18μmol/L)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地降低(P<0.01);降压治疗后高血压患者血浆NO浓度有明显地增高(P<0.01),但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高血压患者血浆NO浓度Ⅰ期最高,Ⅱ期居中,Ⅲ期最低,各期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67.58,P<0.01)。(3)重度患者血浆NO浓度明显地低于轻度、中度患者(P<0.01);中度明显低于轻度(P<0.01)。(4)并发心力衰竭组血浆NO浓度明显低于无心力衰竭组(P<0.01)。结论NO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并与病情有关。检测血浆NO浓度可作为判断高血压患者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30例健康人和38例支气管哮喘(下称哮喘)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ET-r)水平,并与血气指标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哮喘发作期ET-1与PaO2和PH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PaCO2呈显著正相关(P<0.01)。提示ET-1可能参与哮喘的病理生理改变,而ET-1拮抗剂可能成为哮喘治疗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小剂量氨茶碱治疗缓慢室率性房颤的长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剂量氨茶碱对老年缓慢心室率性心房纤颤的长期疗效。方法15例有症状的老年缓慢心室率性房颤病人口服氨茶碱(150mg/d)。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第1、3、6、9及12个月行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秩和检验分析差异显著性。结果治疗后第7天静息心率、24小时平均心率、最慢心率及最快心率分别增加38%(P<0.01)、28%(P<0.01)、26%(P<0.05)及16%(P<0.01),24小时>2500ms的心脏停搏次数减少94%(P<0.01),室性早搏次数增加6%,但差异不显著。随访12个月(中位数),各项参数与治疗后第7天的结果相似,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小剂量氨茶碱治疗老年缓慢心室率性房颤有效。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浆内皮素1含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特异性放射免疫技术测定了28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发作组)、22例支气管哮喘临床控制(缓解组)和2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血浆内皮素1(ET1)含量。结果显示:发作组血浆含量(13.4±5.2pmol/L)分别显著高于缓解组(8.4±3.9pmol/L,P<0.01)和对照组(6.6±2.6pmol/L,P<0.01);而缓解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发作组血浆ET1含量分别与血氧分压(PaO_2)和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_1%)呈显著负相关(r=-0.8257,r=-0.8157,P<0.01)。上述结果提示ET1可能涉及到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二丙酸倍氯米松吸入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52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二丙酸倍氯米松(BDP)吸入是否可改善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喘支)患者的肺通气功能,随机选取52例慢喘支患者,加用BDP200~600μg每天气道内吸入,连续使用1个月。治疗前和疗程结束时检查肺通气功能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临床控制+显效)462%,治疗前FEV1(1秒钟用力呼气量)、PEF(最大呼气流量)、FVC(最大肺活量)分别为(087±0.44)L、(2.07±1.10)L/s、(1.50±0.65)L,治疗后分别为(1.07±0.53)L、(2.86±1.13)L/s、(1.68±0.65)L,治疗前Paco2为(6.08±1.69)kPa,治疗后Paco2为(5.37±1.10)kPa,P值均<001。口腔真菌感染略增加(P>005),未见全身性副作用。说明低剂量BDP气道内雾化吸入可改善慢喘支患者的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12.
前列腺素E1对肺心病心衰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前列腺素E1静脉滴注对肺心病心衰的疗效。方法对30例肺心病心衰患者,应用前列腺素E1(PGE1)200μg/d静脉滴注,疗程5天。于治疗前后同步检测内源性洋地黄因子(EDF)、过氧化脂质(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观察症状体征变化,并与对照组(不用PGE1)的30例肺心病心衰患者及20例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肺心病心衰患者的EDF、LPO显著高于健康组(P<0.001),SOD含量则显著降低(P<0.001)。治疗组病例治疗后EDF、LPO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1),SOD含量则显著升高(P<0.001),症状体征及血气参数显著改善(P<0.01~0.001)。对照组(不用PGE1)病例的EDF、LPO、SOD、血气参数及症状体征,于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PGE1对肺心病心衰患者确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85例肝硬化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表现者57例,占67.1%。PaO2平均为9.80±0.79kPa。PaCO2平均为4.42±0.50kPa,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的PaCo2平均值明显低于代偿期患者(P〈0.01)。肝硬化患者呼吸困难主要与患者肺部感染、脾肿大并有腹水、中重度贫血和(或)消化道出血等临床征象有关,同时也与患者PaO2和(或)PaCo2的降低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重建术后氧输送和氧耗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3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氧输送指数(DO2I)、氧耗指数(VO2I)及其关系。其中单纯CABG15例,伴左室室壁瘤切除12例,心脏瓣膜替换3例。全组架1~4支桥者分别是10、8、8、4例。结果29例成活,1例死亡。成活组术后即刻至3小时DO2I提高10.6%(P<0.05)。VO2I增高15.8%(P<0.01).术后14小时较6小时DO2I增加15.8%(P<0.01),而VO2I降低4.4%。死亡例即刻至3小时DO2I增加6.0%,VO2I却降低29.1%,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资料表明,作为CABG术后正常恢复经过,早期DO2I升高的同时VO2I也升高,此时,细胞内氧化磷酸化得到改善,氧债得到清偿。氧输送和氧耗达到平衡后VO2I不再增加。可见CABG术后维持满意DO2I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参麦注射液治疗心绞痛的临床研究及其对一氧化氮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40例正常对照组及58例CHD心绞痛组均测血清NO,心绞痛组患者给予参麦注射液40ml+5%葡萄糖500ml静点,每日1次,共2w,于第2周重复做心电图及血清NO测定,同组治疗前后配对资料用t检验。心绞痛组在治疗后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6.5%;心电图改善的总有效率为77.4%;与对照组比较,心绞痛组治疗前血清NO水平显著减低(P<0.01);与治疗前比较,心绞痛组治疗后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果提示参麦注射液能明显缓解心绞痛,改善缺血心电图,同时能提高冠心病患者血清NO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以心肌氧自由基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为指标,观察了增龄对心肌自由基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心肌OFR浓度随增龄上升,至13、17月龄时达到显著水平(P<0.05);(2)心肌SOD活性随增龄下降,至13、17月龄时达到显著水平(P<0.05);(3)心肌MDA含量随增龄而增加,至13、17月龄时增加显著(P<0.05,O<0.01);(4)老年小鼠(17月龄)心肌SOD活性与OF  相似文献   

17.
吸氧及尼可刹米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患者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实验对900℃呼吸机进行改装,测定1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患者在呼吸空气时、吸35%氧一小时后及静脉点滴尼可刹米后的口腔阻断压(P0.1)、分钟通气量(VE)、肺泡通气量(VA)、及动脉血气(PaO2、PaCO2)等指标。结果显示,此类患者P0.1显著高于正常人;吸氧后P0.1、VE降低,而VA、PaCO2无明显改变,提示吸氧后P0.1的降低不一定伴有VA的降低和PaCO2的上升。静点尼可刹  相似文献   

18.
用剂量分别为0.00、1.33、6.67ml/kg·d-1,鱼翅海参营养液饲养大鼠5w。结果表明:低剂量与高剂量组大鼠肝脏、心肌组织中LPO比对照组分别降低39.1%(P<0.05)、54.3%(肝LPO)(P<0.01)和4.5%(P>0.05),28.5%(心LPO)(P<0.05);两实验组均明显提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转化率(P<0.05);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动脉粥样硬化指数高剂量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实验组主动脉胆固醇及主动脉斑块面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鱼翅海参营养液具有较好的抗氧化、降血脂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二甲基硫脲对心肌细胞抗过氧化氢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二甲基硫脲(DMTU)保护心肌细胞抗过氧化氢(H2O2)损伤。32瓶培养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4组,每组8瓶:(1)对照组;(2)H2O2(5mmol)组;(3)DMTU(20mmol)组;(4)H2O2(5mmol)+DMTU(20mmol)组。在37℃、5%CO2的MEM培养4小时。结果发现:(1)与对照组比,H2O2组乳酸脱氢酶(LDH,U/100ml)释放多(282.38±47.28比77.25±18.25,P<0.01)、TBA反应物(TBARS,nmol/mgPr.)产生多(2.25±0.53比0.79±0.36,P<0.01);(2)与H2O2组比,H2O2+DM-TU组LDH释放少(99.25±41.88比282.38±47.28,P<0.01);TBARS产生少(0.59±0.18比2.25±0.53,P<0.01);此外,我们还发现DMTU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μg/mgPr.)比对照组高(8.49±3.65比1.92±1.40,P<0.01)。DMTU能保护心肌细胞抗H2O2损伤,机制与灭活羟自由基(·OH)、保护SOD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3例老年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和15名健康对照者血浆ET-1水平,其中8例肺心病患者行右心微导管检测肺动脉压。结果COPD患者和肺心病患者的血浆ET-1含量分别为5.24±0.50、5.80±0.66pg/ml,较健康对照组血浆ET-1含量(4.65±0.65pg/ml)明显升高(P值<0.01及0.001);血浆ET-1含量与PaO2呈显著性负相关(COPD组:r值=-0.583,P值<0.01;肺心病组:r值=-0.627,P值<0.001),与PaCO2呈显著性正相关(COPD组:r值=-0.514,P值<0.05;肺心病组:r值=0.593,P值<0.001);ET-1含量与肺动脉收缩压及平均压均存在正相关(r值=0.727及0.681,P值均<0.05)。结论血浆ET-1参与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形成,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是刺激ET-1释放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