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脾脏错构瘤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脏错构瘤一例报告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市330006)戴匡渠作者近年在外科手术标本中发现1例脾脏错构瘤,因属罕见,特报道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21岁。体检时发现脾脏肿大且随体位改变其大小,仰卧时在左季肋下3.5cm,坐位7cm,右侧卧位5.5cm...  相似文献   

2.
脾脏错构瘤十分罕见,其病理诊断在教科书中描述简略,但病理易误诊为恶性肿瘤,我院相继遇两例,现报道如下,并就其光镜及电镜特点进行讨论。病例报告例1 郑某,男,29岁。查体时发现脾下极3.7×3.9 cm实性占位性病变,历时11个月,无不适。血常规示Hb 150 g/L,WBC 6.5×10~9/L,N0.79,L 0.19,M0.02,pH:12.2×10~9/L,骨穿未见特殊。B超示脾脏形态失常,下缘凸起,脾下极可探及3.6×4.2 cm中等稍强回声团块,边界清,周边有正常脾包绕。彩色多普勒示肿块内未见血流,其周边可探及门脉样及动脉样血流。临床诊断:脾脏占位性病变,性质待查。患者于1993年3月14日全麻下切除脾脏送病理。大体检查:切除脾脏大小为13×10×3 cm,位于脾脏边缘处扪及一肿物,4×3×3 cm,剖面见  相似文献   

3.
4.
脾脏错构瘤1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脾脏错构瘤是一种罕见的脾脏良性肿瘤 ,于 2 0 0 0年收治 1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 ,5 3岁 ,体检时发现脾脏实性占位性病变 ,一般检查未见异常。B超见 :脾门实性占位 ,中央为中、低回声 ,周边为较强回声晕 ,有环行血流 ,肿物边缘不清晰 ,不能排除恶性变 ;CT于脾门区见一直径 3cm的低密度圆形影 ,增强后在动脉期明显变化 ,CT值由 5 1.9Hu到14 1.6Hu ,密度均匀 ,考虑脾血管瘤可能性大。剖腹探查见 :脾门处有一直径 4cm的肿物突出脾脏表面 ,呈暗红色 ,质地中等 ,表面光滑 ,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行脾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脾脏错构瘤伴紫斑样改变。2 讨论  脾脏错构瘤发生率低 ,在脾切除术中发生率约为 3/ 2 0万 ,近年来 ,由于体检开展 ,国内报道逐渐增多。Rappaport认为 :脾脏错构瘤是脾胚基早期发育错乱所致 ,造成正常构成成分的组合比例失调 ,即某些成分增多 ,某些成分减少 ,瘤内主要为失调的脾窦构成 ,大多数表现为单发的圆球形、分叶状的实性结节 ,边界清楚 ,无包膜。本例无不适症状 ,仅单位体检时发现 ,CT和B超均提示血管瘤的可能性大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腺癌伴非典型类癌合并间质瘤、胆管错构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胃腺癌伴非典型类癌合并间质瘤、胆管错构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CT及超声检查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经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证实为胆管错构瘤,并证实肿瘤组织内腺癌及非典型类癌、间质瘤并存。结论胃腺癌伴非典型类癌合并间质瘤极为罕见,胆管错构瘤的正确诊断对手术方案的制定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2例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染色的观察并随访。结果 瘤细胞呈梭形,伴不同程度的胶原化及各种慢性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Vimentin,SMA,CD68,Desmin呈阳性表达,CK个别细胞阳性。结论 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以炎症为背景、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主的一种肿瘤,临床和影像学容易误诊,手术切除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婴儿鼻软骨间叶性错构瘤(nasal chondromesenchymal hamartoma,NCMH)1例报告及相关文献复习.新生儿表现呼吸不畅,CT扫描发现左鼻腔鼻窦囊性肿块,肿块在内镜手术切除后1年复发.病理学显示梭形间质细胞黏液背景中透明软骨岛、动脉瘤样骨囊肿区及透明变性的胶原纤维小梁.NCMH是一种罕见的破坏性的良性病变,类似恶性肿瘤.完整切除肿瘤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脾错构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孝禹 《肿瘤》1993,13(4):159-162
脾错构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至1992年底文献记载仅约110例。本文报道1例,女性,59岁,于切除贲门癌时偶然发现。作者描述了此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讨论了它的命名、鉴别诊断和发病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脾脏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认识.方法:收集10例手术切除脾脏NHL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结果:男8例,女2例.年龄16-72岁,平均44.7岁.患者以乏力消瘦,上腹部疼痛不适、发热、脾肿大为主要症状.临床Ι期8例,Π期2例.影象学检查提示脾内占位性病变,表现为多结节4例,单结节4例,粟粒样结节1例,无明显肿块1例.来源于 B细胞9例,其中SMZL 3例,SLL 2例,DLBCL 4例,T细胞PTL 1例,均经免疫组化证实.结论:超声、CT、MRI影象学检查对脾脏NHL早期发现有很大帮助,明确诊断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分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脾脏原发性血管肉瘤(primary angiosarcoma in the spleen,PA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对1例发生于脾脏的原发性血管肉瘤进行临床与病理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观察其组织学、免疫组化特征,探讨其临床病理学及预后。结果:患者女性,40岁。以“腹胀、腹痛、乏力1月余”入院。CT显示脾脏多发结节性占位。大体上脾脏正常结构完全消失,呈灰黄多结节状。镜下,肿瘤细胞形态多种多样。肿瘤大部分区域排列呈血窦样或裂隙样;部分区域血管腔相互吻合成复杂的海绵状、蜂窝状;部分区域可见不规则血管样结构沿血窦分布、突向血窦腔内,形成乳头簇结构突入管腔;另外可见分化较差的区域呈实性、梭形细胞结构。细胞异型性在不同区域表现不一致,大部分区域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少部分区域衬覆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约9个/10 HPF)。肿瘤组织出血明显。免疫组化:肿瘤细胞弥漫表达ERG、CD31、CD34、Vimentin、FLI-1,不表达FⅧ、CD68、SMA、desmin,Ki-67增殖指数约30%。结论:脾脏原发性血管肉瘤非常罕见,但具有特异的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需要与脾脏血管瘤、脾窦岸细胞血管瘤、脾窦岸细胞血管肉瘤等脾脏血管源性肿瘤相鉴别。该肿瘤易发生远处脏器转移,预后差,手术后需密切随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脾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2013年7月至2018年7月嘉兴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脾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无症状于体检时CT检查发现,行脾切除术。术后肿瘤组织镜检下表现为上皮样的肿瘤细胞呈条索样或巢团状分布,形成含有红细胞的管腔或空泡样结构,部分区域伴有黏液变性。肿瘤细胞免疫组化表达结果:CD31(+)、CD34(+)、FIL 1(+)、Ki67(+,10%)。结论 脾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罕见,熟知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有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及病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青  庞芸  陶琨  陆洪芬 《肿瘤》2007,27(9):747-749
目的:探讨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的特点。方法:对2001年—2006年收集的4例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表型检测。结果:4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浅表淋巴结肿大,发病迅速且伴不规则发热及肝脾肿大;组织学特征是淋巴结结构破坏,上皮样大细胞浸润淋巴窦,瘤细胞较大,细胞核偏位,形态多样,类似马蹄形、肾形。患者的肿瘤细胞均表达ALK-1、EMA和K i-1。结论:对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ALK-1、K i-1、EMA的表达情况检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16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方法:搜集临床和病理资料对共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征、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肾血管平滑肌脂脑瘤主要由血管、平岂、脂肪及纤维构成,脂肪为完全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随访12例中,有9全害,存活期超过5年者6例,1例存活23年。结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属良性肿瘤,不转移亦不复发,手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心脏黏液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47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ang HY  Zhang XB  Zheng JJ  Deng Y  Wang YL  Song YX  Liu L  Wang M 《癌症》2006,25(7):892-895
背景与目的:心脏黏液瘤是心脏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形态结构多样,而生物学行为及组织发生尚存争议。本研究探讨心脏黏液瘤的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复习47例心脏黏液瘤临床资料及组织切片,对部分病例作特殊染色及10种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并观察其结果。结果:47例心脏黏液瘤中女性患者较多,占32例,年龄最小者3岁。肿瘤体积0.7cm×0.7cm×0.4cm~12cm×8cm×7cm,42例有蒂,5例无蒂;43例位于左心房,3例位于右心房,1例位左心室近心尖部。瘤细胞呈星芒状、梭形、圆形或不规则形,排列呈小团及索状,其间有大量黏液。4例可见瘤细胞围绕小血管排列,4例表面有一层增生纤维组织形成的假包膜,2例间质呈血管瘤样改变;7例间质有大片陈旧性出血、含铁血黄素及铁盐沉积、纤维化;1例有灶状腺样结构,1例有骨化及脂肪化生,1例富于细胞。12例作免疫组化,Vimentin及CD34肿瘤表面被覆细胞及实质内细胞为阳性;腺样分化区CK及EMA阳性;富于细胞的1例PCNA及Ki67阳性。随访21例,随访1~15年,未见复发。结论:心脏黏液瘤有腺样化生、陈旧性出血、纤维化、骨化及脂肪化生等多种继发性改变,富细胞者是否存在潜在恶性,尚待进一步研究。心脏黏液瘤可能起源于多潜能原始间叶细胞。  相似文献   

15.
CLINICOPATHOLOGICFEATURESANDDIAGNOSISOFCOMBINEDHEPATOCELLULARANDCHOLANGIOCARCINOMALuJianping路建平;CaiWeimin蔡为民;HayashiKeiki1林肇辉...  相似文献   

16.
17.
18.
脾脏肿瘤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Chen Y  Huang Z  Feng Y 《中华肿瘤杂志》2001,23(6):510-512
目的 通过临床病例分析,了解脾脏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990年1月-2000年12月期间收治的31例脾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诊断依据、治疗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 31例脾脏肿瘤中良性肿瘤居多(20/31)。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特点为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结节。全部患者均是先行B超检查发现脾脏占位,其中19例又行CT检查,7例行MRI检查。7例脾囊肿通过B超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其中6例在手术后病理证实;9例脾脏转移性肿瘤通过影像学检查并结合病史在术前明确诊断,有5例经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另外15例脾脏病变,除1例因术前CT检查明确为脾脏淋巴管瘤而放弃手术外,其余14例则以脾脏肿瘤而行脾脏切除手术,术后病理明确诊断。全组31例患者中,25例行脾切除术,术后恢复均较顺利,无手术死亡。结论 病史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脾脏肿瘤的重要依据,术前不易鉴别良恶性肿瘤,手术效果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伴MYD88 L265P突变的脾边缘区淋巴瘤(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SMZL)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SMZL患者队列,将MYD88 L265P突变型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野生型以及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m macroglobulinemia,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