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05—2016-05我院75例拟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立即接受CT检查,并在7d后复查中接受MRI检查。分析CT检查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比较梗死脑区与对侧脑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峰值时间等参数。结果 CT检查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2%、75.0%、96.0%。梗死脑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分别为(16.58±3.17)mL·100g~(-1)·min~(-1)、(1.25±0.62)mL/100g显著低于对侧脑区的(38.42±6.33)mL·100g~(-1)·min~(-1)、(3.04±1.17)mL/100g(P0.05);梗死脑区的峰值时间(21.45±4.29)s显著高于对侧脑区的(13.96±4.07)s(P0.05)。结论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可以准确反映急性脑梗死后血流灌注情况,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痉挛性斜颈(ST)螺旋CT(MSCT)检查方法 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ST 33例,临床分型:旋转型18例(55%)、侧屈型10例(30%)及头双侧后仰型5例(15%),另设4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行颈部CT扫描;对两组左右同名肌的肌腹厚度进行测量、比较分析,并检出肥大肌肉的分布;然后把ST组各肥大肌肉的增厚幅度结果 与相对应颈肌肌电图(EMG)不随意振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全部33例CT表现肌肥大分布与临床分型有较密切关系.旋转型肥大肌肉分布在头旋向侧的后1/4区内和对侧前1/4区内;侧屈型的肥大肌肉分布在头屈向侧的后1/4区和前1/4区内;后仰型患者的肥大肌肉分布在双侧后1/4区内.(2)CT轴面图像上可准确测量肌腹的厚度.旋转型和侧屈型病组中左、右两侧各同名肌肌腹厚度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2~6.540,P<0.05);后仰型病组中,下斜肌、头夹肌及头半棘肌与正常对照组相应同名肌肌腹厚度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47~15.713,P<0.01);采用相关分析显示CT测量肥大肌肉的增厚幅度与EMG不随意振幅增加幅度之间呈正相关(r=0.713~0.963,P<0.01).(3)MSCT和EMG检查结果 可作为ST个体手术方案设计的基础,提高手术疗效的保证.结论 MSCT能确切地显示ST痉挛后肥大肌肉形态改变,它的分布有一定规律性;可指导进一步EMG检查及协同确定痉挛责任肌肉,是ST首选无创性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及相关病因的检查方法.方法 35例TIA患者均在发病24h内行CT和CTP检查,在发病12~72h行头颅MRI及MRA检查,分别就CT检出的病灶和MRI检出的病灶与CTP检查的结果相比较.结果 CT共检出21个病灶,头颅MRI共检出26个病灶,CTP共检出38个病灶,其中11个病灶表现为相对血流量(RF)降低,CT脑灌注的最大峰值时间(PT)与平均通过时间(MTT)延长.6个病灶RF与对比区域相比无明显降低,其MTT略延长,PT时间明显延长.结论 CTP对TIA的诊断具有超早性和定位价值.从而能及时追查病因,避免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可做为TIA的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4.
脑外伤可引起脑血流灌注异常,后者可进一步加重脑损伤,外伤后早期血流灌注的评价有助于预测预后。CT灌注成像(CTP)能简便快捷地用于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检查,可行性、一致性及可重复性较好。脑挫伤呈低灌注状态,即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缺血,这种低灌注既可能是已坏组织、也可能是还能挽救的组织。CTP所见的脑血流灌注与损伤恢复及功能重组相关。与其他脑血流技术相比,CTP优点是检查迅速、可靠性较高、图像分辨率高、所得参数接近PET与氙气CT,缺点是有辐射、覆盖厚度较小及必需注射对比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CTA联合评价颈内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立即行CT灌注成像和CTA检查。通过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估,通过灌注图像评估脑梗死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47例94支血管中,脑梗死侧颈动脉血管狭窄检出率为64.0%(32/50),非梗死侧颈动脉血管狭窄检出率29.5%(13/44),两侧颈动脉血管狭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7例脑梗死患者中大、中、小体积梗死分别为9例、20例及18例。94支血管中45支有不同程度狭窄,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17例、16例及9例,3例血管完全闭塞。颈动脉完全闭塞与大体积梗死的符合率100%(3/3);重度狭窄与大体积梗死的符合率67%(6/9);中度狭窄与中体积梗死的符合率81%(13/16);轻度狭窄与小体积梗死的符合率为88%(1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联合CTA能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对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价值。方法45例早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中(发病时间≤24h),行头部常规CT平扫后,立即行CTPI及TCD检查,24-72h后复查颅脑CT。对所得灌注扫描源数据用Adw 4.2软件行后处理得CT灌注参数图并进行诊断,最后对灌注及CT、TCD结果进行分析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CT平扫:敏感度44.44%,特异度68.97%。CTPI:敏感度91.11%,特异度95.35%。TCD:敏感度71.11%。四格表χ2检验证明CTPI较CT平扫、TCD检出早期脑内缺血病灶均敏感(χ2=9.257,χ2=5.874,P〈0.01);而单纯TCD检查与CT平扫对检出早期脑内缺血病灶无明显差异(χ2=0.458,P〉0.05)。结论脑CT灌注成像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率均明显高于CT及TCD,能很好地评价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准确显示缺血脑组织的部位和范围,可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并评价其血流灌注情况,为临床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脑梗死提供影像学依据,同时对于早期选择治疗方案、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16层螺旋CTA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75例患者的186个脑动脉瘤纳入本研究,全部患者行16层螺旋CTA检查。运用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技术,神经放射医师评价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结果52个动脉瘤基本上根据CTA的结果行外科夹闭,术中依据CTA提供的信息顺利找到动脉瘤并成功夹闭;另外134动脉瘤行介入栓塞治疗,CTA图像清晰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载瘤动脉和瘤颈体比,辅助确定投射角度和是否需要支架植入。结论16层螺旋CTA是一种很好的非创伤性快速影像检查方法,它可以提供足够的诊断信息,指导脑动脉瘤的外科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卒中最初几小时确定病灶部位、范围、区分可逆与不可逆损害区域 ,以便及时进行治疗对预后非常重要。近年来随着螺旋CT扫描技术的发展 ,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超早期显示脑缺血的血流灌注情况 ,为其超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信息。资料和方法 :男性 2 2例 ,女性 9例 ,年龄 4 6~ 70岁。发病时间均在 2 4h以内。 3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肌力 0~Ⅳ级 )。应用Siemens公司生产的VolumeZoom四螺旋CT扫描机 ,首先行常规横断面扫描 ,然后选取临床定位病变所在层面及其相邻层面 ,进行CT脑灌注扫描。重建的 80幅动态图像使用CT…  相似文献   

9.
背景:许多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显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目的: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准确性和局限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金标准对照观察的临床诊断实验,于2005-06/2006-03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完成。 对象:选择2005-06/2006-0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个月内先后行64层螺旋CT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临床诊断或可疑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28例。 方法: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目测直径法,对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或多层螺旋CT显示冠状动脉狭窄进行定量评价。分别对28例患者的280个节段进行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假阴性以及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结果:纳入的28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依节段计算多层螺旋CT的准确性,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6.5%,97.6%,86.8%和84.3%。若去除其中31个冠状动脉节段由于严重钙化而影响诊断的因素,则多层螺旋CT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分别为66.7%,98.6%,90.3%和93.6%。 结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风险小的无创性检查,对诊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尤其针对筛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而言有较好的前景,但也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显示颈部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临床可疑或诊断脑供血不足的24例病人行颈部动脉MSCT检查,其结果与导管法颈部动脉造影对照。结果 24例病人共168段颈部动脉中,导管法造影显示正常或轻度狭窄为147段,MSCT对其中的 139段颈部动脉狭窄程度分级与前言一致;导管法造影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30%)为21段, MSCT对其中的19段颈部动脉狭窄程度分级与前者一致,MSCT显示颈部动脉中度和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5%、94.6%、70.1%和98.6%。在168段颈部动脉中,导管法造影显示正常、轻度或中度狭窄为156段,MSCT对其中的1 54段颈部动脉狭窄程度分级与前者一致;导管法造影显示高度狭窄或闭塞(≥70%)为12段,MSCT对12段颈部动脉狭窄程度分级与前者一致,MSCT显示颈部动脉重度狭窄和闭塞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100%、98.7%、85.7%和100%。结论 MSCT 血管成像显示颈部动脉中、高度狭窄的准确性很高,可以部分替代导管法颈部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原始图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source imaging,CTP-SI)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原始图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source imaging,CTA-SI)在超急性期缺血性卒中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4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间<9h)的患者行“一站式CT”扫描,根据动脉期与静脉期CTP-SI 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将患者分为两组:不匹配组和匹配组。分析基线CTA-SI、动脉期及静脉期CTP-SI ASPECTS,并与随访影像ASPECTS进行对照。 结果 匹配组,CTA-SI与动脉期和静脉期CTP-SI ASPECTS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0.330);不匹配组,CTA-SI与动脉期和静脉期CTP-SI ASPECTS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7,0.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匹配组CTA-SI和静脉期CTP-SI与随访影像ASPECTS的线性关系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7,0.040);不匹配组只有静脉期CTP-SI与随访影像ASPECTS之间的线性关系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3)。 结论 与CTA-SI相比,CTP-SI也可以判断缺血的脑组织;并且,CTP-SI在鉴别梗死与非梗死的缺血脑组织方面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小脑出血的多排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外伤性小脑出血的多排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15例外伤性小脑出血均行头颅多排螺旋CT平扫,伤前均无脑部疾病及脑血管病史。结果(1)多排螺旋CT可明确外伤性小脑出血的部位、范围、可计算出血量、显示脑室的改变、有无破入脑室系统及与脑干的关系,与普通CT扫描相比多排螺旋CT具有一定的优势;(2)通过多排螺旋CT表现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分析表明,出血部位靠近中线者、小脑扁桃体出血、出血量大者、血肿破入脑室者及脑干受压者其治疗效果较差,死亡率高。结论多排螺旋CT扫描可作为早期诊断外伤性小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并能作出初步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3.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螺旋CT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SCT)对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2例临床怀疑或随诊CVT行SCT检查,并与MRV、脑静脉DSA对照分析.结果 SCT对中大脑静脉窦显示较好,显示率达90%以上.结论 SCT是诊断CVT可靠、有效和快捷的检查方法,尤其对急性或慢性CVT诊断、CVT治疗后随访以及脑水肿、脑出血等脑实质并发症的显示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婴儿良性外部性脑积水的MSCT影像特征。方法对26例确诊为外部性脑积水患儿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增宽(5~12 mm)及前纵裂池增宽(6~15 mm),外侧裂池增宽(7~14 mm)22例(84.6%),鞍上池、环池扩大13例(50%),脑室轻度扩大10例(38.5%),额顶叶脑沟增宽、边缘呈花瓣状11例(42.3%)。结论 MSCT检查在外部性脑积水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东芝Aquilion ONE 640层CT脑灌注成像(CTP)与CT血管成像(CTA)在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4-06—2015-12收治的28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6h内实施CT平扫、CTP与CTA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CT表现,计算CTP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各参数值,并与对侧及半暗带周边相应区灌注参数相对比;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病变血管情况,对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级评价。所有患者3~7d内行多层螺旋CT复查,评估CTP与CTA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28例患者经头颅CT平扫发现,11例有可疑脑缺血区,其余17例未见明显异常。行CT脑血管灌注成像发现,患者感兴趣区内rCBF、rCBV、rTTP(病变侧与对照侧灌注参数的相对比值)明显改变,脑梗死区较边缘区TTP更高,CBF、CBV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暗带区CBF、TTP与对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BV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查发现,10例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7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1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结论 CTP早期发现脑梗死患者脑组织中的缺血半暗带,CTA检查可准确判断狭窄或闭塞血管,在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溶栓治疗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50例椎基底动脉TIA的患者行头颈部MSCTA检查,其中8例在CTA检查后1~7 d行DSA检查。结果50例患者的100支椎动脉中MSCTA显示血管正常55支,轻度狭窄14支,中度狭窄9支,重度狭窄8支,先天发育不良(一侧椎动脉细小)5支,明显迂曲9支。8例患者的椎动脉管腔MSCTA评价结果与DSA一致。结论MSCTA能清晰显示椎动脉,对椎基底动脉TIA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预后估计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CT平扫、CT灌注成像(CTPI)与CT血管成像(CTA)相结合的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HCI)中的应用.方法 对21例HCI患者行CT、CTPI和CTA检查,对比观察CT、CTPI和CTA图像,分析最终病灶大小与CTPI和CTA的关系.结果 21例脑梗死患者均于发病6h内就诊.CT平扫仅于4例中见早期表现;CTPI在20例中发现灌注异常;CTA在16例中显示异常.结论 CTPI联合CTA能够在超早期有效地诊断脑梗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脑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特点。结果幕上10例:额叶4例,颞叶4例,基底节2例;幕下4例:小脑半球3例,脑干1例。CT表现:14例边界清楚的圆形、类圆形等至稍高密度影,6例合并斑点状钙化;MR表现:14例边界清楚的混杂信号病灶,病灶呈爆米花状,周围有完整的低信号含铁血黄素环。结论 MRI是脑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和鉴别诊断最有价值的方法,显示钙化是CT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对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CT血管造影(CTA),观察其诊断效果。结果 CT平扫初步诊断阳性率为55%,二次CT平扫复查阳性率为100%。CT表现为:22例为血管阻塞引起的大面积梗死,表现为片状低密度影,或表现浮云征、脑回征或假肿瘤征;12例为血栓脱落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密度较均匀,边界较清楚,并且阴影沿血管走行;6例为外伤所致脑梗死,表现为在损伤基础上的大片状低密度影,且往往累及灰白质。CT血管造影示大脑前动脉严重狭窄或者闭塞患者7例,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者闭塞患者18例,两动脉同时闭塞患者5例,颈内动脉末端闭塞2例,病变血管支配的脑实质范围比CT平扫所见梗死范围明显增大。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对大面积脑梗死诊断准确、省时,联合CT血管造影能够清楚显示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及病变位置,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一个简便、有效的临床/多模式CT评分系统,用以指导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和评估90 d后临床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选择4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间<9 h)的患者行“多模式CT”扫描,包括平扫CT(non-contrast 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NCCT)、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和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价患者基线NCCT、动脉期CTP原始图(arterial phase CTP source images,ACTP-SI)、静脉期CTP原始图(venous phase CTP source images,VCTP-SI)、CTA卒中溶栓分级(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schemia scale,TICI)、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 Study,ASPECTS)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分析,判断90 d临床功能恢复良好[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2作为评判标准]的临床和CT参数阈值;按照获得的阈值进行评分,将多模式CT各参数的阈值评分整合在一起获得多模式CT评分系统,将基线NIHSS阈值评分加入多模式CT评分系统中获得临床/多模式CT评分。最后应用ROC曲线分析比较各评分模式预测临床功能恢复的效能。结果 判断90 d临床功能恢复良好的阈值:临床/多模式CT评分>1,多模式CT评分>1,基线NCCT ASPECTS>9,动脉期CTP原始图ASPECTS>6.5,静脉期CTP原始图ASPECTS>8.5,CTA TICI>1及基线NIHSS≥7;临床/多模式CT评分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7,95%可信区间0.75~0.95),其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 d临床功能恢复的效能最高,接下来依次是多模式CT评分、ACTP-SI、VCTP-SI、NIHSS、NCCT及CTA,除临床/多模式CT评分与ACTP-SI(P=0.226)及NIHSS阈值评分(P=0.174)的差异显著性外,其余各参数阈值评分与临床/多模式CT评分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应用临床/多模式CT评分系统比多模式CT及NIHSS各参数单独预测90 d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功能恢复的效能均高,临床/多模式CT评分系统是预测患者预后的有效评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