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后现代小说给读者的印象大都晦涩难懂,叙事零散,然而丹·布朗的小说却兼具后现代小说的写作特点与大众文学的可读性。丹·布朗将后现代手法中的不确定性运用到他的悬疑小说中,将语言游戏运用得炉火纯青,俘获了读者的思维;运用后现代技巧来制造悬念,增强作品的阅读效果,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悬疑色彩,解决了后现代作品往往不具可读性和传统悬疑小说缺少文学性的双重难题。  相似文献   

2.
米兰.昆德拉小说与中国"新写实"小说具有很强的可比性。这种可比性既表现在构成比较文学对象的"客观基础",也表现在构成比较文学对象的"内在价值"。二者都用小说通过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来"破译自我",完成对今天人类生存状况的审视与批判。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意识流这个心理学术语,概述了意识流小说的心理基础、历史基础和文学渊源,浅析了以弗吉尼亚·沃尔夫为代表的意识流大师的作品,并揭示了英美意识流小说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4.
进化论的引进激发进化小说观的诞生,也刺激用小说来“新国”、“新民”的功利小说观的产生。反映小说观企图纠正功利小说观的本末倒置。史学小说观阐述小说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并希望借鉴历史,服务于现实。这些不同的小说观具有发展的内在连续性。  相似文献   

5.
作为英国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伍尔夫在创作及理论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她认为客观真实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 ,主张通过表现人的意识的流动来反映生活 ;她眼中未来小说的理想模式是一种诗化的小说 ,表现非个人化的、宇宙和人类的命运。伍尔夫的重要作品《到灯塔去》、《海浪》等都是她的小说理论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形式主义和美国19世纪著名作家、批评家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存在不少相通之处,而爱伦·坡的恐怖短篇小说更是典型地体现了俄罗斯形式主义的主要观点.从俄罗斯形式主义剖析爱伦·坡恐怖小说的体裁、地点、视角、人物塑造和情节,不仅为研究爱伦·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还能更清晰地看到爱伦·坡对哥特小说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邓富华 《船山学刊》2013,(2):142-146
清代作为小说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小说批评理论已经逐渐摆脱史著影响,追求小说文体之独立地位与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逐渐摆脱小说补史的传统观念;二是从对具体的虚实问题的讨论,发展成为以"情理"来考察小说所反映的"世界"与人物,逐步认识到小说是对社会历史生活的典型概括,而不再斤斤计较于是否历史的真实书写;三是对小说文体功能的认识上,有娱乐化和审美化倾向;第四,从作家创作动机来看,小说成为作家个人情感宣泄与寄托、展示才能学问的载体,推动了对小说文体的改造。  相似文献   

8.
韩少功是知青作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2002年他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暗示>,再度引起评论者的注意.他放弃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在探讨语词内蕴的<马桥词典>之后,又聚焦于理性的思考和具象的解读,尝试文学与理论间的文体置换,虽然论者对此有不同观点,但二十多年来韩少功在小说创作道路上不断找寻突破点的精神,是不容忽视的.本论文为能理解韩少功文学实验的义涵,重新追索其小说创作历程,拟由三时期探讨韩少功由知青小说、寻根小说到<马桥词典>的创作历程首先是1979到1983年的知青小说,创作主题偏重在政治与人的关系;其次是1984到1995年的寻根小说,创作主题走向文化与人的关系;最后是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创作主题环绕在语言、文化与人的互动关系.沿此路迹追索,可较清晰地认识韩少功走向<暗示>的历程,以及他在文学道路上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9.
小说理论、小说观念的调整是造成民初小说创作面貌迥异于清末的重要因素。表面上看,这一调整似乎只是传统小说观念的回潮,但它以世俗化、趣味化来调解清末小说的政治化、功利化,实则是走向世俗艺术的一种进步,也是中国小说观念的现代变革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0.
对于《堂.吉诃德》的写作动因,中外许多评论家都认为《堂.吉诃德》是以骑士小说反骑士小说,实际上,作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用骑士小说的形式,以反骑士小说的名义寄托自己伟大的理想,宣泄心中的情感,展示卓越的才华,叙述多舛的命运,摆脱生活上的贫困。因此,本文试从作者自身的角度,采用社会历史批评、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重新探求其写作动因,希望能为《堂.吉诃德》写作动因的研究开拓出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袁振喜 《河北学刊》2002,22(6):103-106
本文尝试用一种小说观念来观照新感觉派小说 ,并将之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 ,来考察它的历史意义。小说是对于人类自身存在的认识、保存和再创造。新感觉派小说保存了中国 2 0世纪 30年代上海出现的局部的片面的现代化图景 ,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从时空维度看,小说首先表现为一种时间性的存在,因此小说叙事必须遵循某种特定的时间逻辑;但小说同时也是一种空间性的存在,所以小说叙事也必须遵循某种特定的空间逻辑。很多现代小说家不仅仅把空间看作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叙事必不可少的场景,而是利用空间来表现时间,利用空间来安排小说的结构,甚至利用空间来推动整个叙事进程。然而,对空间的利用和强调,决不能导致对时间的忽视和“超越”。“空间性”和“时间性”的创造性结合,才是未来小说发展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3.
诠释一部作品离不开作家的创作意图,<歧路灯自序>为我们提供了解读李绿园小说观的众多依据之一.本文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时代与个人经历、文本以及读者等几个方面来解读李绿园"教化至上"的小说观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城市小说。这些城市小说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用乡土眼光来打量城市;用先锋方式描写都市中人的"变形";对于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描写;都市中急于成功人群的欲望书写;时尚都市中青年的颓废情绪。这五种类型显示出了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5.
庄天赐 《理论界》2005,(12):188-189
约瑟夫·康拉德是20世纪最杰出的英国小说家之一。他的丛林小说在揭露西方社会现实和剖析人物内心世界过程中,运用了印象主义、独特的叙事方法和象征主义。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在十九世纪后期达到了无法超越的顶峰,非理性主义思潮的盛行,促成了对现实主义小说的突破,即:意识流小说的形成。它标志着现代主义小说时代的到来,在创作方法上,不再通过客观、如实的描述来反映现实生活,而是通过艺术想象,对繁复的意识流的描绘来表现、暗示人的主体情感;在创作题材上,不再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题材,而是把人物的“意识流”当作题材,描写一个或几个人的内心活动。  相似文献   

17.
赵志军 《社会科学》2002,(10):77-80
本文认为 ,元小说的出现是当代中国小说艺术类走向自觉的标志。当代中国元小说的自觉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传统的小说成规的质疑和考验 ;其次是对自身所赖以进行叙述的叙述成规的质疑和考验 ,也就是说在考验、质疑其他小说时也同时考验、质疑自己。元小说的这种质疑和自我质疑是为了探索小说叙述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小二黑结婚》确系赵树理婚恋小说优秀之作,但非最杰出的作品。稍后的《登记》无论是题材的典型,情节的真实必 或是结构的精美性,人物的丰满性,以及反映生活的深广性较之《小二黑结婚》均有实质性的超越,蓁我赵树理婚恋小说的顶峰之作。  相似文献   

19.
小说是当今诸种文学作品中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文学体裁之一。鲁迅不仅对中外小说有极深入研究,而且有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是鲁迅的一篇“创作谈”。据此梳理、总结其关于创作准备、创作动机和目的、创作过程中的典型化和民族特色以及小说批评等方面的论述,对于推动当今文学创作和评论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不同类型的文化具有不同的隐喻性特征。人们的宗教宗教信仰以及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对人的活动和精神的影响等因素,造成或影响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念。反映这些价值观念的隐喻也不同。维吾尔族有其自身发展的漫长历史,文学作品也具有独特的隐喻性。维吾尔当代著名作家买买提明&#183;吾守尔的小说正是一个典型的个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