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北极地区历来是相关涉域国家博弈的战略高地。特别是21世纪以来气候变化的影响愈发显著,高度敏感的北极地区正在经历海冰的加速消融,掀起地缘政治学科对其的研究热潮。文章通过梳理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98篇北极地缘政治文献,归纳了西方地缘政治视角下的北极研究发展脉络、视角转向和热点议题,并展望未来北极地缘政治研究的发展趋势。结果发现:1)西方学界对北极地缘政治的研究领域广泛,主题丰富,研究规模总体上呈现波动增长态势;2)西方的北极地缘政治研究涵盖了古典、批判、流行、女性主义等多元地缘政治视角,研究内容以政治、经济为主,地缘政治文化研究相对匮乏;3)地缘政治、经济、文化视角的交叉融合趋势愈发明显;4)未来北极地区地缘政治研究将在理论框架研究、跨学科研究和情感文化等非物质领域产生新的研究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的地缘政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文涛  刘燕华  于宏源 《地理学报》2014,69(9):1259-1267
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已经远远超出科学研究的范畴,它影响到经济运行模式,乃至于利益格局和地缘关系,并成为国际关系中的焦点。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在国际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世界地缘格局重组关键期,应对气候变化也是中国发展阶段的内在需求。随着气候变化对各国国内竞争力,以及重要地缘战略地区影响加大,气候变化和地缘政治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关系,气候变化时代的地缘政治逐渐影响到各国战略和外交。本文围绕利益和博弈来阐述气候变化带来的地缘政治新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国际气候谈判中,权衡利益,处理好复杂的大国关系;加强风险研判,积极与美国和欧盟开展能源、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依托“一带一路”,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并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在“南南合作”方面,创新机制,大幅增加投入力度。最后,提出地理学界在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方面应加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崔守军  杨宇 《地理研究》2022,41(8):2065-2075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关系是国际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俄乌冲突是典型的大国影响下的主权国家地缘战略选择所引发的地缘冲突问题。俄乌冲突涉及到两国的地理区位、历史渊源以及地缘博弈等复杂问题,这正是地理学,尤其是地缘政治学对解析地缘环境变化与地缘冲突的独特视角。本文借鉴“战略三角”理论建立对俄乌冲突的理论分析框架,聚焦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地缘政治渊源和地缘战略的逻辑,系统梳理了俄乌之间的政治关系、文化渊源,探讨了乌克兰的地缘环境与地缘战略选择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从地缘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融合互鉴的视角阐述俄乌冲突的地缘政治生成逻辑,以期为大国博弈与小国安全提供新的理论认知和实践剖析。  相似文献   

4.
在地缘政治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对地缘政治的若干解释。本文试从研究方法、构成要素和活动目标3个方面归纳地缘政治的涵义。21世纪地缘政治的视域已经大大扩展,地缘政治竞争趋于立体化,全球性问题的凸显增加了地缘政治的复杂性。通过分析多极化、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地缘政治的新变化,提出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下中国为实现和平发展应做出的地缘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中国崛起的国际地缘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围堵与反围堵是世界历史上大国崛起的常态。本文立足于结构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原理,运用地理学的空间相互作用和区位选择等理论,探讨中国在和平崛起过程中权力一利益半径外延的必然性、与本文为竞争利益空间而发生的全球性战略互动,以及由此诱发的周边地缘风险。作者指出,由于区域的非均质性,中国向外实现战略突破时只能依循非均衡路径,即集中优势资源在空间阻滞效应较弱、"投资"回报较高的局部地区率先实现突破,并以此为"极轴"向其他地区辐射战略影响。在全球层面上,由于综合国力的结构性缺陷,目前中国宜把战略资源优先投放到"低政治"领域,运用渗透性较强的经济手段,争取尽快在非洲、拉美与西欧等地获取必要的战略立足点;而在区域层面上,中国应追求在"高政治"领域有所建树,选择与中国在地理上接近、文化亲缘性较强、战略互信度较高的国家进行对外拓展,如:巴基斯坦、缅甸、蒙古、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地。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地缘战略。  相似文献   

6.
西方情感地缘政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鹏  姚路超  林郁倩  封丹 《热带地理》2021,41(6):1166-1174
通过对情感地缘政治早期的经典和国际学术期刊论文的梳理,对情感地缘政治的起源、主要议题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情感地缘政治打破了传统地缘政治理论中情感与理性的二元对立,将情感引入地缘政治分析的中心位置。借用非表征理论,情感地缘政治将地缘政治分析中的个人情感从以往边缘化的角色变成了核心的研究议题。目前西方情感地缘政治的议题主要围绕“日常生活-情感-全球政治”的权力几何关系展开,一方面从宏观上构建不同情感与政治行动的结构关系,另一方面从微观尺度解析不同文化背景中情感如何被地方化的生产并与全球地缘政治事件互动。研究的议题主要包括对于全球恐惧情感的批判地缘政治研究,日常生活与地缘政治的关系,以及情感对于外交政策的影响3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西方流行地缘政治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志丁  李钰华  王学文  廉成 《地理研究》2020,39(7):1463-1477
流行地缘政治学是批判地缘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89篇与流行地缘政治高度相关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梳理与归纳了流行地缘政治的发展历程、相关研究方法及主要探讨议题,并展望了流行地缘政治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文章研究结论表明:①在研究区域、理论支撑和研究对象等三个方面,流行地缘政治展现出层次分明的发展历程,研究区域由欧美地区逐渐向其他地区扩展。②流行地缘政治研究的理论支撑,相较通过表征与后结构主义对后殖民主义进行的解读而言更加丰富;针对“人”与“物”的研究显得更加多元。③流行地缘政治的研究借鉴多种学科研究方法,发展出文本分析法、话语分析法、民族志分析法等,并可能在未来的研究中产生其他研究方法。④流行地缘政治研究关注的议题主要集中在媒体中精英话语的分析与解读、受媒体所影响的大众地缘政治想象和媒体中民族神话表征及其对国家认同的影响。⑤流行地缘政治未来将会在理论体系研究、大众文化中未被关注领域的研究及跨学科研究中产生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由于大国不断的更换地缘战略楔子,缅甸在大国之间的几轮地缘战略角逐中绝对地理位置没有改变,但其地缘战略区位价值却几经变换。随着美国重返亚太、中国"一带一路"的提出,大国在缅甸的博弈更加剧烈,其地缘战略区位的价值越发突显,引发了更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形成了一种缅甸对中国地缘战略不可替代的观点。全文通过对海权论、心脏地带论、边缘地带论、多级世界模式、大棋局等古典和现代地缘战略理论分析,得出:不同地缘战略理论强调了不同的地缘战略区位,同时地缘战略具有主体间性,区位隶属于地缘战略,进而推导出地缘战略区位具有主体间性。并以缅甸为例,通过考察分析缅甸在二战时期、冷战期间、新中国成立初期及中国崛起之后四个时期的地缘战略区位演变状况,解释了为何在大国博弈下缅甸的绝对地理位置没有改变,但地缘战略区位的价值却发生了变化,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地缘战略区位具有主体间性。最后从主体间性角度对我国未来对缅甸的地缘战略抉择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缘政治单元,在区位、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在能源和资源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在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自“9·11”事件所致的阿富汗战争之后,中亚地缘政治重新洗牌,多种国际政治行为体竞相介入中亚,形成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中亚地缘政治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对中国产生新的和复杂的战略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晓凤  葛岳静  胡伟  黄宇  马腾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1):1735-1746
全球治理背景下,国家仍是国际社会最重要行为体,但非国家行为体作为重要的国际活动参与者也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地理学框架中深入探讨非国家行为体的地缘政治角色,可以更加系统地理解“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多元地缘关系。论文依据地理学尺度思想梳理了非国家行为体的概念和分类,并归纳其地缘政治空间影响及实现途径,以期在理论上完善对地缘政治主体的研究,搭建非国家行为体的地缘政治认识框架,实践上指导中国“一带一路”等对外合作的开展。主要结论包括:① 非国家行为体没有动摇国家主权的决定性地位,但在世界政治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一是作为国家力量的拓展,二是对传统的国家边界、主权有空间上的突破;② 在国际事务上,非国家行为体与国家的互动及相关行为对国际安全、制度、认知和权力空间既产生了积极作用,也造成了一定损害和威胁;③ 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参与和维护全球治理,塑造地缘政治想象与认同,以及调节和重塑地缘政治空间边界三种方式实现地缘政治影响。因此,为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从不同角度分析非国家行为体的影响,通过与之加强对话、开展合作,合理管理、警惕部分非国家行为体的威胁以及培育鼓励中国的非国家行为体等多种方式应对其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里海的国际法状态争执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苏联解体后,里海的国际法状态迄今为止仍未解决,争执的内容包括水域划分和渔业通航等问题,矿产资源开发和海底划界、生态安全是里海划界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新的区域利益集团,这不仅影响该地区安全格局,影响着里海国际法状态的最终解决,也进一步影响着该地区地缘政治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关于里海的两个主要问题是水位变化及其生态条件。历史上,里海的海水入侵和衰退对该区域的生活和生产有很大影响。应用地质数据、历史数据和考古数据,以及观测数据,本文对地质历史时期里海水位的变化、年度和季度变化以及短期的波动进行了研究。文章对解释里海水位波动的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了论述,并认为里海水位变化是受地质、水文气候和水量平衡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的多级过程,其中主要影响因素为水文气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Data on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s of the northern Caspian Sea in 1980–1991 were collected by the Caspian Fishery Research Institute. During the initial period of the water-level rise, the main trends in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s were increases in the biomass of the main groups and decreases in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species of Mediterranean origi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alteration in species composition. The increased abundance was due to improved trophic conditions and a decrease in the numbers of benthos-feeding fish. Some decrease in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species of marine origin was related to a decrease in water salinity.  相似文献   

14.
Magnetic properties of sediments from a core (10 m long) in the southern basin of the Caspian Sea have been investigated. Varying concentrations of greigite (Fe3S4) dominate the magnetic fraction in Late Pleistocene sediments. The synsedimentary formation of greigite indicates that the Late Pleistocene Caspian Sea was a brackish or fresh-water, poorly ventilated basin and suggests a water level higher than at the present. The variation in magnetic parameters, with the detrital magnetite-bearing fraction remaining constant, is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greigite grain-size variation and related to the slight variation in water salinity. The Holocene sediments are characterized by detrital magnetite. This indicates better ventilation of the basin and suggests lower water levels than in the Late Pleistocene. The gradual change in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sediments between 90 and ≈60 cm depth, with decreasing quantities of greigite, indicates stepwise establishment of oxic conditions in the Holocene.  相似文献   

15.
南海问题的大周边地缘环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南海的西沙、南沙等历来是中国的领土,但如今海洋国土存在重大争议,南海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复杂、最紧张的水域之一,南海周边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缘环境也越来越为复杂。本文以南海问题为切入点,基于南海地理区位中的要素联系对南海周边国家的地缘环境进行探讨。结果得出:南海问题是涉及多元利益和跨国机构关联的复杂问题,南海周边是一个包含域内争端国家、域外干涉国家和具有复杂组织机构关联的"大"周边,南海周边地缘环境是超出地理毗邻的"大"地缘环境,中国南海的维权维稳势必要在域内双边地缘环境、域外多边地缘环境、国际多元多边地缘环境等构成的大周边地缘环境下做出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6.
In the Caspian Sea, one group of crustaceans, the Amphipoda, is represented by 72(70?) species, 60(58?) of which are gammarids, arranged in 20 genera. Almost all are endemic to the Ponto-Caspian zoogeographical region. To simplify the taxonomy of the genusGammarus Fabricius s.l., the Caspian gammarids ought to be grouped in 4 genera:Dikerogammarus Stebbing,Pontogammarus Sowinsky,Stenogammarus Martynov, andChaetogammarus Martynov.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ecological factors on the external morphology of gammarids, we consider that all described forms ofDikerogammarus haemobaphes (Eichwald),D. villosus (Sowinsky),D. palmatus Martynov,D. fluviatilus Martynov, and perhapsD. aralensis (Uljanin) are one species —D. haemobaphes. Study of the ecological area and distribution ofIphigenella andrusovi Sars,Pandorites podoceroides (Grimm) andChaetogammarus placidus Sars indicates that these species are endemic to the Caspian Sea.  相似文献   

17.
Fossils of stenohaline taxa are frequently used in palaeoecological and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to indicate the former position of deltas or the occurrence of freshwater conditions. However, the post-mortem transport of freshwater mollusc shells from deltaic and other areas can complicate interpretation of fossil assemblages. We present an example from the north Caspian Sea that shows that failure to consider these taphonomic processes can lead to erroneous conclusions.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considers public opinion in the republic of Dagestan on the expansion of hydrocarbon production in the Russian sector of the Caspian Sea. The article reports the findings of a survey (N = 956) conducted in 2010 in fourteen rural locations in the republic. Overall, respondents uniformly oppose the proposed expansion of offshore oil and gas production in the Russian sector of the Caspian Sea, seeing little economic benefit from this development and expressing concern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These findings resonate with work in geography on resource peripheries and development alternatives available in these locations.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