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让"的"致使-被动"演变发端于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作为被动介词,"让"在北方方言中已为常见。与另一致使动词"教"相比,"让"的致变条件大致相同,但有自身的特点。"教"的"致使-被动"演变的条件主要是"让+N+V2"构式的V2部分的"非企盼"意义;而"让"的致变条件主要是句义中的"非企盼"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代汉语介词"经"是从表示"经由(某处)"的运行动词"经"发展而来的。介词"经"有四种功能,可以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范围等。"经"是首先获得表示处所的功能,然后陆续获得其他三种功能的。近代汉语介词"经"的诸功能均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3.
“缘”原为名词,本义是衣裳鞋帽等的镶边。由此引申出“沿、循……(运行)”义(动词性)。在汉语史上,介词“缘”有三个义项.即“依据”、“因为”,“沿着”,均从动词义项中发展而来。“缘”衍“依据”、“因为”义始于战国末期;“沿着”义的介词“缘”最早见于晋代。  相似文献   

4.
史冬青 《科技信息》2010,(18):21-21,24
时间介词"当"的宾语不仅可以是体词性的,也可以是谓词性的,它们通常表示事件。就某一事件的发生而言,它需要一定的空间,同时又要占据一定的时间,所以用一件事情为另一件事情进行时间上的定位与认知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介词在形成过程中词义虚化的方式及其语法特点的变化等问题。为此,考察了四个介词“沿、往、望、朝”的产生过程。这几个词都是在中古开始词义、词性的转化,至近代才成为介词的,词义虚化的线索有迹可循,语法特点的变化也比较清楚。在分析词义虚化的方式时,运用“义素”(sememe)概念,定义是最低层级上的词义构成成分。  相似文献   

6.
方式介词“凭、据、随、论”的产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凭《说文》云:“凭,依几也。”许慎从字源角度析义。从语言事实看,在先秦时代,“凭”已有“靠,倚(某物)”义,而不限于“几”,如“君凭轼观之”(左传)。先秦至东汉,“凭”后随 NP 逐渐扩大范围,从表示具体器物的词语发展到表示某种有利条件的词语,如能力、权势、地形、人物等。在汉语史上,从句法角度观察,引起词性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二:位置和搭配。由位置引  相似文献   

7.
汉语介词绝大多数由动词衍生,唯“方”例外,古汉语介词“方”是从副词发展而来的。本文拟描述这一“副词——介词”的转化过程。《说文》方部云:“方,讲船也。”《诗·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郑笺:“方,附也。”《诗经通释》:“方本饼船之名,因而饼竹木,亦谓之方,凡船以及用船以渡通谓之方。”《国语·齐语》:“方舟设阶。”韦昭注:“方,并也。编木口哨。”由并船引申出用船或筏渡之义,又如《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以卜《诗经》两例之“方”均为动词。然而,介词“方”的意义显然不是源…  相似文献   

8.
表示静止状态方位的介词“在”是由静态类动词“在”虚化而来。介词“在”表停点或终到点的语法意义取决于它所依附的动词的语义特征。南北朝时期,表示停点题元标记的“在”字短语开始前移,句子的中心成分变得相对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语法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介词是英语中最活跃的词类之一,但它不能在句子中独立充当一定的句子成份,而需和一个名词或与之相当的东西构成介词短语,方可在句中充当一定的成份.某些介词或介词短语若与系动词be结合,便可构成复合谓语,具有强烈的动词色彩.本文运用大量例句分析了英语介词短语作表语用时的动词色彩,并对其本身所包含的时态、语态、肯定与否定等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论"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作表单位或类别的介词,为"依据、依照"义,由"评议、衡量"义发展而来,其由动词演变为介词的质变因素为构式、N1和V2的次类意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徐克强 《科技信息》2009,(16):148-148,150
英语介词“of”在使用中经常被省略,在网络化的今天,这种现象有漫延的趋势。作者试图对这种省略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指出它的内在涵义,以便提高我们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2.
表示动作终到点的介词"至"是由动词"至"虚化而来,它来源于"V1 至 N(方所)"格式,句法成分语义角色的转移促使了"至"的虚化。表示到达某种程度或者某种官职地位的介词"至",是由表方所的用法发展而来。句子信息量的增容使得"至"所在的句法结构日益复杂,"至"成为连动式中的次要动词,只具有伴随特征,表示某种次要或附加的语义,词义的进一步虚化导致"至"的语法化。  相似文献   

13.
拙作《介词“沿、往、望、朝”的产生》发表后,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怀,或赐书商榷,或提问质疑,颇有启发,引我深思。今先就“望”字作补充说明,以就正于方家和读者。古汉语动词“望”有“向远处看”的义顷,义素如下: ①面对着N方位;②向远处;③看。介词“望”之意义与“向远处看”的联系是可以寻求的。“望”充当连动结构的V_1,由来已久,然而直到南北朝时期,这种“望”仍然是动词,如: (1)陈以如意拄颊,望鸡笼山叹曰:“孙伯符志业不遂。”(《世说新语·豪爽》) (2)夷吾到县,无所验,但望阁伏哭而还。(《后汉书·方术列传》)“望”原属看视次类,  相似文献   

14.
介词"为了"和"为着"同属于因事介词,在语义与句法表现上有联结也有分工与侧重。二者在句法表现上的不同分工侧重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的语义处在从目的范畴到因果范畴的连续统之中,侧重于表达"目的"范畴,而"为着"则处在从因果范畴到目的范畴的连续统之中,侧重于表达事件行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16.
先秦时期"就"表示动作终到点的功能已初露端倪。当"V1+就+N"式中的V1为运行动词时,随着"就"在这种句法结构中的频繁出现,句子的语义重心逐渐落到V1上,"就"的"往……去"表示运行的功能逐渐由前面的运行动词来承担,"就"慢慢失去表示运行的义素,虚化为表示动作终到点的介词,相当于"到"。"就"是先获得表终到点的功能,继而获得表示所在处的功能的。南北朝时期,表动作发生处所的介词"就"产生。  相似文献   

17.
时处介词"从"的产生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词“从”可以引进处所、时间、范围、对象和方式。本文主要论述时处介词“从”的由来和发展。“从”在表示处所时,具有四种功能:1、经由。2、始发点。3、所在处。4、方向。笔者认为,“从”获得表示经由的功能,是动词语法化的结构。当它获得表示经由的功能时,它成为“自”的同义词,然后与之同义同向发展,获得表示始发点的功能。“从”之获表示处所的功能,成为“于,在”的同义词,是它自身继续语法化的结果,具体地说是它所处的语义结构发型的结果。当它成为“于、在”的同义词之后,又成为“向”的同义词。因为在汉语史上,“向”也曾具有表示处所的功能。这也是同义同向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正楼下的汉堡店出了新口味,阿亮兴冲冲地去买了一个。这和广告上是同一种吗?店家对'巨无霸'有什么误解?。于是阿亮用一顿午饭的代价,揭秘了那些令人垂涎欲滴的食物广告是怎么拍出来的!早饭一杯牛奶再加上谷物麦片,开启你的活力一天!再加上少许水果点缀,美味又营养。等等,我的水果怎么沉下去了,快点给我浮起来啊!  相似文献   

19.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时,只签订了一个军事停战协定,所以到目前为止,理论上朝鲜半岛现在还处于战争状态,而实际上也是一种对峙的局面,南北双方各方面各层次上的冲突不断。特别是在冷战后时代,由于美苏在东亚太平洋地区对抗的格局不复存在,朝鲜半岛的对立局面就更加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20.
一、迨及逮《说文》云:“及,逮也。从又从人。”徐铉曰:“及前人也。”“追上并抓获前面的人”大约是“及”的本义,由此引申出“至、到”义。“及”表时间,甲骨文中已有例:1.帝及四月令雨。(殷墟文字乙编3090)然而《诗经》中却未见到“及”表时间的用例。“及”在《诗经》中是表对象的,有两义:一为“与、和”;一为“至、到”。如:2.女,C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幽风·七月)3.问我诸去古,遂及伯姊。(那风·泉水)“及”字从人,所以表对象的功能与本义的联系较为密切。“及”表时间,在春秋战国时代记录国家、战争的典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