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颌下腺良恶性病变的特征性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5例颌下腺良恶性病变的CT表现,其中多形性腺瘤38例,恶性肿瘤22例,慢性炎症11例,肌上皮瘤2例,神经鞘瘤及血管瘤各1例;总结其CT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1)38例多形性腺瘤病灶均仅累及患侧颌下腺的一部分,其中35例位于颌下腺边缘,33例边缘光整,30例密度均匀;增强后33例病灶呈轻中度强化;10例病灶呈“靶状”强化.(2)22例恶性肿瘤中3例淋巴瘤边缘光整、密度均匀,位于颌下腺边缘,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余19例边缘不光整、密度不均匀,18例边界不清楚,其中2例侵犯大部分颌下腺,16例侵犯整个颌下腺,增强后17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12例内见增粗迂曲的血管影;9例伴有颈部短径>1.0 cm的肿大淋巴结.(3)颌下腺慢性炎症11例,均表现为颌下腺弥漫增大,边缘较光整,边界较清楚,增强后多呈较均匀中等强化;其中6例伴有颌下腺导管内结石及导管扩张;11例均伴有颈部短径<1.0 cm的淋巴结,其中8例短径<0.5 cm.(4)2例肌上皮瘤具有明显不规则环形强化的CT表现;1例神经鞘瘤伴明显囊变,增强后边缘轻度强化;1例血管瘤内见多个静脉石,增强后呈明显持续强化.结论 颌下腺良恶性病变大多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表现,但颌下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较难鉴别.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锥光束乳腺CT(CBBCT)扫描技术在肿块型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分析行CBB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符合病例纳入标准患者24例(共40个病灶),其中良性组9例(12个病灶),恶性组15例(28个病灶)。统计平扫、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分析比较良、恶性组增强形态学征象及时间-密度曲线特点,统计分析平扫未检出组与检出组病灶最大径、良性组和恶性组增强参数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40个病灶平扫检出率和增强检出率分别为23/40、40/40,平扫检出组病灶最大径>未检出组(2.76±1.54cm vs 1.31±0.58c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恶性组时间-密度曲线形态不同,良性组以缓慢上升和缓慢平台型为主(10/12),恶性组以中等/快速平台型和快速流出型为主(24/28)。恶性组增强第1期CT值和增强1期强化率高于良性组(190.86±59.80Hu vs 120.77±59.78Hu;151.00%±1.17 vs 19.41%±0.15),而增强2期强化率低于良性组(-2.95%±0.13 vs 16.56%±0.2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上3个增强参数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4、0.994、0.217(增强1期强化率诊断效能最高,最佳诊断阈值53.81%)。结论:CBBCT增强检查较平扫能提高病变检出率且增强形态学征象及增强参数有助于提高乳腺癌与良性病变鉴别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乳腺疾病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CT平扫不是评价乳腺疾病的主要方法,但偶可在胸或腹部CT扫描时同时见到,认识它的CT表现很有必要。近年来开展的乳腺动态增强CT扫描在乳腺的单发或多发肿瘤的定性诊断和了解病变范围上有和MRI相似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虽然CT平扫不是评价乳腺疾病的主要方法,但偶可在胸或腹部CT扫描时同时见到,认识它的CT表现很有必要.近年来开展的乳腺动态增强CT扫描在乳腺的单发或多发肿瘤的定性诊断和了解病变范围上有和MRI相似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涎腺良恶性病变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涎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个别经穿刺细胞学证实)的涎腺良恶性病变36例,其中良性肿瘤19例,慢性炎症5例,结核1例,恶性肿瘤11例,从形态、密度、边缘、皮肤是否受累及颈淋巴结有无肿大等方面分析其CT表现。结果良性肿瘤大多形态规则(17/19),边缘清晰锐利(16/19),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慢性炎症轮廓较规则,但边缘模糊,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不一。恶性肿瘤CT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7/11),边缘模糊,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相邻的脂肪间隙模糊、消失,皮下脂肪层受侵,表皮线样影消失。部分病例(3/11)表现为涎腺弥漫性增大而形成“铸型”。大多数良性病变和恶性肿瘤的密度均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甚至是大范围的囊变、坏死。结论CT对涎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CT和钼靶诊断乳腺疾病价值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CT和钼靶在诊断乳腺疾病中的价值。方法 乳腺癌组 2 0例 ,平均年龄 5 1岁 ;乳腺良性病变组 2 7例 ,平均年龄 40 .6岁 ,均为术后病理所证实。使用东芝Xprees/GX螺旋CT机 ,扫描范围从腋窝至乳房下界 ,其中 2 6例患者另行增强扫描。均俯卧位螺旋扫描 ,上胸及腹部垫高 ,使乳房自然下垂 ,双前臂交叉放在头上。X线摄片使用国产钼靶机 ,均采用侧轴位投照 ,特殊情况下包括内、外斜位。结果 乳腺CT在显示肿物部位、形态、边缘、内部囊实性、肿物内坏死 ,致密乳房内肿物 ,肿物定性、定位 ,肿物与皮肤及胸壁关系 ,腋淋巴结、纵隔及内乳淋巴结等方面优于钼靶 ;在显示钙化方面不如钼靶。结论 CT可弥补钼靶的不足 ,是诊断乳腺疾病的优良方法  相似文献   

7.
动态增强MR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疾病患者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检查。分析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的MRI征象。包括形态学、内部信号及其动态增强特征等,计算病灶峰值增强率Emax,峰值时间Tmax,最大强化速率Slope max,并根据病变最高强化区ROI测量值,绘制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果:147例患者共计病灶152个。其中恶性87个,良性65个。分析比较病变的形态学及动态增强表现,发现乳腺良性病变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缘光整,无毛刺、边界多清晰,强化均匀或伴有内部分隔等,动态强化参数Emax多大于90%,Tmax多大于240s。Slopemax。多大于3%/s;恶性病变则多为不规则形。边缘可伴毛刺,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强化不均匀,病灶常呈环形强化,导管样强化,Emax多大于90%,Tmax多大于240s。而Slopemax多大于3%/s。时间-信号曲线类型恶性病变多表现为Ⅱ或Ⅲ型,良性病变则多为Ⅰ或Ⅳ型。结论:乳腺MRI不仅提供了病灶丰富的形态学信息,而且还通过动态增强进一步揭示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从而有助于对乳腺病变作出准确的定性诊断,更有效地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8.
CT灌注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对乳腺病变CT灌注进行初步评价。方法22例乳腺疾病女性行乳腺CT灌注。其中纤维腺瘤1例(合并乳腺囊肿);其他良性病变5例;乳腺癌16例。采用电影模式(0.5s/r),120kV,60mA,5mm×4;注射流率4.0ml/s,延迟5s,扫描时间50s。利用GE公司Perfusion3体部灌注软件,分别测量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癌组BF、BV、MTT、PS均值分别为(33.55±28.40)ml.min-1.100g-1、(5.60±3.08)ml/100g、(15.37±6.41)s和(18.71±10.42)ml.min-1.100g-1,对侧正常乳腺组BF、BV、MTT、PS均值分别为(10.36±9.44)ml.min-1.100g-1、(0.70±0.22)ml/100g、(13.55±7.27)s和(1.54±1.74)ml.min-1.100g-1,2组间BF、BV、PS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腺瘤BF、BV、MTT、PS均值分别为(62.57±19.62)ml.min-1.100g-1、(7.37±1.30)ml/100g、(11.24±3.34)s和(27.63±3.87)ml.min-1.100g-1,与乳腺癌组之间PS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F、BV、MTT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良性病变BF、BV、MTT、PS均值分别为(7.65±10.24)ml.min-1.100g-1、(1.23±0.97)ml/100g、(14.94±10.68)s和(1.81±1.72)ml.min-1.100g-1,与乳腺癌组之间BF、BV、PS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成像能反映乳腺病变的血液灌注特点,提供有价值的血流动力学信息,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良恶性乳腺结节钼靶X线与彩超影像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乳腺良、恶性结节钼靶X线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影像特征。方法随机选择经钼靶X线与CDUS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良、恶性乳腺结节(直径≤2.0cm)120例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中,良性结节40例.其病灶在X线片上多呈边缘光滑的圆形或条片状;CDUS可探及包膜回声,多表现为低、中较均质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20例,可探及血流信号其中80例血流丰富。恶性结节80例血流丰富。恶性结节80例均为乳腺癌,在钼靶X线片上其病灶多数呈圆形或不规则形,70%边缘毛糙或有分叶,部分病灶内或周围可见细微钙化;CDFI示80例均探及血流信号且有70%病灶血流丰富。结论只要依据乳腺结节在钼靶X线片和CDUS的影像特征,就可以对良性与恶性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0.
乳腺钼靶X线低密度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钼靶X线诊断乳腺低密度病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低密度病变的钼靶X线征象及B超、CT表现。结果 :脂肪瘤 8例 ,脂肪为主型纤维腺脂肪瘤 1例 ,低密度型乳汁潴留囊肿 3例 ,创伤后油脂囊肿 4例。最大病变 4cm× 4.5cm ,最小 0 .8cm× 1.5cm。均为低密度或以低密度为主体病变 ,13例密度均匀 ,1例内有分支状钙化 ,1例见弧线形或环线形边缘钙化 ,1例病变内散在斑点状中等密度影。圆形或类圆形 15例 ,分叶状 1例。边缘清楚 14例。结论 :钼靶X线结合B超、CT、临床对乳腺低密度病变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乳腺脂肪瘤钼靶X线及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钼靶X线与CT在诊断乳腺脂肪瘤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乳腺脂肪瘤的钼靶X线、CT表现。结果 乳腺浅层脂肪瘤3例,腺体间脂肪瘤2例,乳腺后脂肪瘤3例。右乳6例,左乳2例。病变最大4cm×4. 5cm,最小2cm×3cm。均为低密度或以低密度为主体病变, 1例内有分支状钙化。圆形或类圆形7例,分叶状1例。边缘均清楚。结论 钼靶X线征象结合临床与病史,对乳腺脂肪瘤可做出正确诊断。CT显示病变密度与部位层次优于钼靶X线。  相似文献   

12.
乳腺肿块的CT和钼靶摄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CT和钼靶摄影诊断乳房肿块的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 61例乳房肿块的CT和钼靶征象进行对照研究 ,分析其诊断准确性。结果 CT对乳腺癌、乳房积乳囊肿、脂肪瘤、纤维腺瘤、男性乳腺发育症 (肿块型 )、女性乳腺增生症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 80 % (8/10 )、10 0 % (2 /2 )、10 0 % (1/1)、10 0 % (2 7/2 7)、10 0 % (7/7)、10 0 % (14 /14 ) ;钼靶摄影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 70 %(7/10 )、5 0 % (1/2 )、0 % (0 /1)、81% (2 2 /2 7)、43 % (3 /7)、71% (10 /14 )。本组 10例乳腺癌中钼靶摄影有 4例占 40 % (4 /10 )显示成簇样微小钙化 ,而CT无 1例显示。钼靶摄影显示成簇样微小钙化优于CT。CT和钼靶摄影对乳房肿块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 97%和71%。结论 CT对肿块的定性诊断准确率高于钼靶检查 ,两者综合应用可提高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3.
原发十二指肠癌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CT在原发十二指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十二指肠癌(腺癌12例,类癌3例)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12例腺癌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块;6/12例腺癌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形或环形增厚;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块同时伴有肠腔变形、狭窄者3例;可伴有肝内外胆管扩张,腹膜后淋巴结及肝内转移.仅凭CT无法区分类癌和腺癌.CT增强多表现为软组织肿块早期呈轻至中度强化,延迟后或门脉期则强化不明显.结论CT对原发十二指肠癌的定位、定性诊断非常有价值,但对腺癌和类癌的鉴别尚有困难.  相似文献   

14.
乳腺脂肪坏死的X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脂肪坏死影像学表现。方法9例病理证实的乳腺脂肪坏死病例,均有钼靶片,3例行CT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腺体外型表现为:随机分布纤维条索影和小结节样高密度影与脂肪密度影混杂存在;2例腺体内型表现为:规则和不规则肿物影。结论影像学检查较临床检查在鉴别脂肪坏死和乳腺癌方面更有价值。随机分布纤维条索影和小结节样高密度影与脂肪密度影混杂存在是乳腺脂肪坏死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5.
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DSA表现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分析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DSA表现 ,提高对胆管细胞型肝癌的认识。方法  17例经病理证实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平扫及常规CT增强扫描 ,其中 6例加做病灶动态扫描 ,5例行DSA检查。结果 CT平扫所有病例均为单发低密度病灶 ,CT增强 17例不均匀轻度强化 ,其中 3例病灶出现大片低密度无强化区 ,部分边缘强化 ,2例病灶可见延迟强化区 ;15例肝内胆管扩张 ,其中 10例病灶内可见胆管扩张 ;DSA表现供血动脉轻、中度增粗、增多 ,僵直及肿瘤染色。结论 CT、DSA是胆管细胞型肝癌的重要影像检查方法 ,不均匀轻度强化病灶内可见胆管扩张是胆管细胞型肝癌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6.
CT对甲状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评价CT对甲状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的CT征象。结果30例甲状腺恶性肿瘤的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或类圆形的低密度区,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瘤壁不规则和不光整,通常伴有坏死(6/30),囊性变(2/30),钙化(6/30),淋巴结肿大(18/30)和浸润到周围组织。CT能正确地显示肿瘤的侵犯程度。比如,气管受压(6/30),气管食管沟浸润和向纵隔内延伸(8/30),局部皮肤浸润(21/30),颈动脉鞘受侵犯(12/30),颈部淋巴结和颈部肌肉融合不清(8/30)。两例囊腺癌增强扫描见囊壁和瘤结节增强,形成“靶眼”征象。结论CT对甲状腺恶性肿瘤诊断具有很大的价值。术前应用CT扫描可以明确病变的范围及进行术前评价和分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良、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P-IPMN) CT特征及其病理联系.方法 搜集并分析在本院治疗的40例P-IPMN患者影像学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都进行了CT平扫加增强检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良、恶性P-IPMN的病理学及影像学差异.结果 良、恶性P-IPMN在性别、发病年龄、发病部位、有无慢性胰腺炎病史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病灶大小、胆总管扩张、壁结节大小、主胰管扩张程度、CA19-9是否升高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良、恶性P-IPMN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检查能为临床医师术前判断其生物学特性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肝吸虫病致肝内胆管及肝实质改变的CT表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肝吸虫病致肝内胆管及肝实质改变的CT表现及其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 113例肝吸虫感染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 ,对肝内Ⅱ、Ⅲ级胆管扩张进行分级。结果 肝内Ⅱ、Ⅲ级胆管分支直径轻微扩张 2 4例 ,轻度扩张 2 2例 ,中度扩张 31例 ,重度扩张 36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者肝内胆管为轻微或轻度扩张。腹痛、畏寒、发热、黄疸及有并发症者以中、重度扩张为主 ;肝内胆管结石与胆管扩张无明显关系。 5例肝内胆管扩张伴肝实质小片状或小结节状低密度灶。结论 肝被膜下小胆管扩张为肝吸虫病的主要CT表现 ;肝内胆管扩张伴肝实质小片状或结节状低密度灶考虑肝吸虫病致肝实质炎性肉芽肿的可能 ;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程度与胆管扩张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青年性乳腺癌CR钼靶影像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钼靶CR摄影在青年性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35岁以下经病理证实的青年乳腺癌的X线表现。结果浸润性小叶癌26例,浸润性导管癌24例。肿块影13例,单纯钙化7例,结构扭曲5例,片状阴影16例,片状阴影伴钙化4例,肿块伴钙化5例,晕环征6例。结论钼靶CR摄影仍然是青年性乳腺癌最佳和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