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 2型糖尿病及高血压病患者脉压 (PP)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方法 对 2 4 1例患者 ,高血压 (EH)患者 75例、2型糖尿病 (T2 DM)患者 77例和高血压病合并 2型糖尿病 (EH +T2 DM)患者 89例进行血压检测和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结果 T2 DM组微量白蛋白与收缩压 (SBP)相关性不显著 (P >0 .0 5 ) ;而与PP显著正相关 (P <0 .0 5 )。EH组微量白蛋白与SBP和PP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 ) ;EH +T2 DM组微量白蛋白与SBP和PP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 ) ,微量白蛋白与PP相关性在EH +T2 DM组最大。反映肾功能的其它指标则与SBP、PP无相关性。结论 在上述 3种患者中只PP与早期肾损害相关 ,故为防止DM和EH患者肾脏损害加重 ,降低PP很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及高血压病患者脉压(PP)与尿微量白蛋白(UmAlb)的关系,为早期防治肾脏损害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71例患者1, 2型糖尿病患者(DM)87例、高血压病患者(EH)85例和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DM+EH)99例进行血压检测和UmAlb测定.结果 DM组UmAlb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相关性不显著(P>0.05);而与PP显著正相关(P<0.05).EH组UmAlb与SBP和PP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DBP相关性则不显著(P>0.05);EH+DM组UmAlb与SBP、DBP、PP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及0.05).UmAlb与PP相关的显著性在EH+DM组中最大,r=0.282,P=0.002,三组患者中反映肾功能的其他指标则与SBP、DBP和PP无相关性.结论在上述3种病人中只有PP总是与早期肾损害相关.因此,为防止DM和EH患者肾脏损害加重,降低PP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动态脉压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动态脉压 ( APP)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43例健康者 ,64例原发性高血压 ( EH) ,3 0例 EH+DM患者的 APP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 1) EH+DM组 APP≥ 5 0 mm Hg者 ,病例数多 ,年龄偏大 ,左心室肥厚 ( LVH)、心电图异常、心脑血管事件 ( CVD)发生率高 ,与 EH组、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 P<0 .0 1) ;( 2 ) EH+DM组 APP≥ 5 0 m m Hg组与 <5 0 mm Hg组之间 2 4h平均收缩压 ( SBP)、舒张压 ( DBP)比较无差异 ,但前者其 LVH、心电图异常 ,CVD增高明显 ( P <0 .0 5~0 .0 1) ;( 3 ) 2 4h平均脉压较偶测脉压更能反映病人平时真正脉压水平。结论  ( 1)高脉压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一个独立和重要的因素 ,其有助于危险分层和指导药物选择 ;( 2 ) APP比偶测脉压更适宜用于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 (DM)、原发性高血压 (EH)及DM +EH时 2 4小时动态血压和脉压的变化特点及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方法 :将 2 45例患者分为DM组 (n =72 )、EH组 (n =96)及DM +EH组 (n =77) ,进行动态血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果 :DM +EH组全天收缩压、全天脉压、左心室重量显著大于DM组及EH组 (P <0 0 5 )。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 /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 (E/A)值、等容舒张时间 3组间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 ,DM组左心室重量和全天脉压相关 (P <0 0 1) ;EH组左心室重量和全天收缩压相关 (P <0 0 5 ) ;DM +EH组左心室重量和全天收缩压及全天脉压相关 (P <0 0 5 )。 3组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患者的全天收缩压、全天脉压均显著高于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患者 (P均 <0 0 5~ 0 0 1) ,左心室的收缩功能正常患者和异常患者比较 ,2 4小时动态血压和脉压值均无显著差异 (P均 >0 0 5 )。  结论 :DM组、EH组和DM +EH组 3组患者全天收缩压、全天脉压及左心室重量有显著差异 ,左心室重量和血压及脉压的相关性在 3组患者中不完全一致 ,可能与 3组患者体液及压力因素在左心室肥厚中的作用各不相同有关。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患者餐后状态血压及心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 (EH)和 2型糖尿病 (DM)患者餐后状态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特点。 方法  187例患者 ,分 3组 :高血压病组 (EH,71例 ) ,2型糖尿病组 (DM,49例 )和 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组 (DM EH,6 7例 )。观察各组 2 4h动态血压和心率 ,进标准定量饮食 ,分析进餐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 (DBP)和心率的变化。 结果  EH组和 DM EH组 2 4h平均收缩压 (2 4h ABPS)和2 4h平均舒张压 (2 4h ABPD)较 DM组明显增高 (P<0 .0 1) ,而 DM组和 DM EH组 2 4h平均心率较 EH组快 (P<0 .0 1) ;EH组在餐后 30 m in至 6 0 min的 SBP、DBP和心率较餐前对应时间点升高(P<0 .0 1) ,餐后 90 m in SBP、DBP和心率恢复至餐前水平。 DM组和 DM EH组在餐后 30 m in至90 min SBP、DBP和心率下降 (P<0 .0 1) ,餐后 12 0 min SBP、DBP和心率恢复至餐前水平。 结论 高血压病和 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状态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有不同的特点 ,表现为高血压病患者餐后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 ,而 2型糖尿病或伴高血压病的 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压和心率下降 ,且其血压和心率恢复至餐前水平较单纯高血压病患者慢。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及高血压病患者脉压(PP)与尿微量白蛋白(UmAlb)的关系,为早期防治肾脏损害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271例患者1,2型糖尿病患者(DM)87例、高血压病患者(EH)85例和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DM+EH)99例进行血压检测和UmAlb测定。结果 DM组UmAlb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相关性不显著(P>0.05);而与PP显著正相关(P<0.05)。EH组UmAlb与SBP和PP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DBP相关性则不显著(P>0.05);EH+DM组UmAlb与SBP、DBP、PP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及0.05)。UmAlb与PP相关的显著性在EH+DM组中最大,r=0.282,P=0.002,三组患者中反映肾功能的其他指标则与SBP、DBP和PP无相关性。结论 在上述3种病人中只有PP总是与早期肾损害相关。因此,为防止DM和EH患者肾脏损害加重,降低PP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糖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回顾2017年3—12月在该科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108例,其中高血压病(EH)组58例和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EH+T2DM)组50例,分析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动态血压变异性特点。结果 EH+T2DM组24 h SBP-SD、24 h SBPCV、24 h DBP-SD、DSBP-SD、d SBPCV、DDBP-SD、d DBPCV及清晨收缩压均高于EH组(P0.05),而夜间收缩压下降率较EH组低(P0.05)。结论糖尿病组使血压变异性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8.
该文探讨老年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指数PPI(动态PPI为24h平均脉压即平均PP,平均收缩期血压即平均收缩压)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对拟诊为冠心病(CHD)的286例老年EH患者按冠脉造影的结果分为CHD组187例,非CHD组99例,以Leaman法进行冠脉狭窄程度评分;监测患者24h动态血压,计算其动态PPI。结果:随着动态PPI逐渐增大,冠脉狭窄程度评分明显增加(P<0.01);CHD组年龄、吸烟、高血压病程、糖尿病、血脂异常、脉压及动态PPI明显高于非CHD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H患者CHD的发生与其动态PPI显著相关。动态PP…  相似文献   

9.
测定240例2型糖尿病(T2DM)和高血压病(EH)患者的脉压(PP)与尿微量白蛋白(UmA1b)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UmA1b与PP相关性显著(P〈0.05),相关程度在EH+DM患者中最大(r=0.313,P=0.002)。认为PP较SBP、DBP能更敏感地反映肾脏早期损害,对T2DM及EH患者的治疗除降低血压外,更应控制PP。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脉压(PP)的关系.方法 EH患者60例根据尿微量白蛋白(MAU)含量分为高血压尿微量白蛋白组(MAU组,n=30)含量和高血压尿正常白蛋白组(NMAU组,n=30)及健康对照组30例.测定各组MAU、hsCRP及PP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MAU组的hsCRP及PP均高于NMAU组及对照组(P均<0.05),EH患者hsCRP(r=0.42,P<0.05)及PP(r=0.62,P<0.05)与MAU均呈正相关(P<0.05).偏相关分析矫正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糖等因素后hsCRP(r=0.26,P<0.05),PP(r=0.32,P<0.05)仍然保持与尿白蛋白排泄量(UAE)相关.结论 合并MAU的EH患者体内hsCRP增高,脉压增大,EH患者.肾损害与hsCRP及P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餐后状态血压及脉压变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餐后状态血压和脉压变化的特点,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328例住院患,分为高血压病组(EH组,116例)、2型糖尿病组(DM组,100例)和高血压伴糖尿病组(EH+DM组,112例),行24小时态血压(ABPM)检测,其中30例患再行有创桡动脉压测量,观察餐前和餐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脉压(PP)变化特点。结果:EH组餐后SBP和DBP升高(P<0.01),而以SBP升高更明显,列后PP升高(P<0.01)。DM组SBP和DBP均下降(P<0.05),但餐后PP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EH+DM组和DM组患各餐后SBP和DBP降低,其中EH+DM组餐后DBP下降较显,餐后PP也增大。而H组患餐后SBP和DBP升高,而以SBP升高较显,餐后PP也增大。DM组患各餐后SBP和DBP降低幅度相似,其餐后PP无明显变化。三组患餐后血压和脉压变化各有其特征,其机制可能与大动脉硬化程度、外周血管舒缩功能及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Um Alb)、胱抑素C(Cys-C)联合检测在高血压肾损害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12月桦甸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69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40名为对照组,联合检测Um Alb及Cys-C等指标。结果观察组Um Alb及Cys-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血压的升高,Um Alb及Cys-C等指标的水平也明显升高。结论 Um Alb及Cys-C等在高血压肾损害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EH+DM)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差异。方法测定我院41例EH、40例EH+DM患者及43例健康人的血压、脉压、血糖、血脂、体重指数、血清肌酐及baPWV,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EH+DM组:空腹血糖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1),体重指数、血清肌酐、收缩压、舒张压、脉压、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与EH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EH组:除血压、脉压、LDL-C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外,体重指数、空腹血糖、血清肌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baPWV在EH组和EH+DM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EH+DM组又显著高于EH组(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者的baPWV显著高于EH者,后者又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baPWV升高与血压、脉压、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及脉压(PP)的关系。方法 EH 患者60例根据尿微量白蛋白(MAU)含量分为高血压尿微量白蛋白组(MAU 组,n=30)含量和高血压尿正常白蛋白组(NMAU 组,n=30)及健康对照组30例。测定各组 MAU、hscRP 及 PP 等,并进行比较。结果MAU 组的 hsCRP 及 PP 均高于 NMAU 组及对照组(P 均<0.05),EH 患者 hsCRP(r=0.42,P<0.05)及 PP(r=0.62,P<0.05)与 MAU 均呈正相关(P<0.05)。偏相关分析矫正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糖等因素后 hsCRP(r=0.26,P<0.05),PP(r=0.32,P<0.05)仍然保持与尿白蛋白排泄量(UAE)相关。结论合并MAU 的 EH 患者体内 hsCRP 增高,脉压增大,EH 患者肾损害与 hsCRP 及 PP 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 (DM)患者血管内皮及肾功能受损的情况 ,以了解其在血管病变中的意义。 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RIA )测定 82例高血压患者 (其中 4 3例合并DM)血浆内皮素 (ET)、6 -酮 -前列腺素 F1 a(6 - K- PGF1α)、血栓素 B2 (TXB2 )与尿白蛋白 (Alb) ,同时设健康的正常对照组 4 0例。 结果 高血压患者血浆 ET、6 - K- PGF1α、TXB2 与尿 Alb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 ,与高血压不合并 DM患者相比 ,合并 DM者血浆 ET和尿 Alb较高 (P<0 .0 5 ) ,但 6 - K-PGF1α和 TXB2 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结论 内皮素等血管活性多肽在高血压合并 DM患者血管病变中具有重要作用 ,且肾功能损害也较严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药物规则治疗下高血压病 (EH)患者的脉压 (PP)与左心室肥厚 (L VH)构型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 176例有或无 L VH的 EH患者的 PP与 L VH构型及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1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 (ASH)、对称性室间隔肥厚 (CH)及扩张性肥厚 (DH)三型肥厚组的 PP与无 L VH组相比 ,有明显的差别 ,CH和 DH组较大 (P均 <0 .0 1) ,尤以 DH组较甚。2随着 PP增大 ,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明显的降低。3L 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PP与 EH患者左心功能不全发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PP每增加 10 m m Hg,左心功能不全增加 30 % (95 % CI:1.2 3~ 1.37,P<0 .0 0 0 1) ;在对年龄和 EH病程进行校正后 ,PP每增加 10 m m Hg显示增加左心功能不全发生率 19% (95 % CI:1.13~ 1.2 5 ,P<0 .0 0 0 1)。结论 在药物规则治疗的 EH患者中 ,PP与 L VH构型具有一定的联系 ,PP是左心功能不全发生的一个重要和独立的相关因素 ;且随着 PP增大 ,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地高辛及钠、钾、镁在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 30例高血压病患者(EH组 )的空腹血浆葡萄糖 (FPG)、胰岛素 (FINS)水平 ,同时测定血清内地高辛 (EDX)及细胞内 Na+、 K+、 Mg2 +含量并与 2 6例正常血压对照者 (NC组 )作对照。结果 :EH组 FPG、FINS、EDX、Na+水平显著高于 NC组 (P<0 .0 5 ,<0 .0 1,<0 .0 1、 <0 .0 0 1) ,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 K+、 Mg2 +显著低于 NC组 (P<0 .0 0 2 ,<0 .0 1,<0 .0 0 1) ;EH组 FINS与体重、体重指数 (BMI)、臀围、 EDX呈显著正相关 (r=0 .5 2 ,0 .35 ,0 .45 ,0 .41;P<0 .0 0 5 ,<0 .0 5 ,<0 .0 1,<0 .0 5 ) ,ISI与体重、BMI、臀围呈显著负相关 (r=- 0 .5 8,- 0 .42 ,- 0 .5 7;P<0 .0 0 1,<0 .0 5 ,<0 .0 1)。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胰岛素水平与内地高辛、肥胖呈显著正相关 (P<0 .0 5~ <0 .0 0 5 ) ;ISI与肥胖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均值及动态脉压与微量蛋白尿的关系,以期为动态血压监测(ABPM)应用于早期诊断和评价高血压性肾损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5例按动态脉压(24 h PP)≤40 mm Hg(1mm Hg=0.133 kPa)、41~55 mm Hg、56~70 mm Hg、>70 mm Hg分为Ⅰ、Ⅱ、Ⅲ、Ⅳ组,测量24 h 平均收缩压(24h SBP)、24 h 平均舒张压(24 h DBP)、24 h PP、尿微量白蛋白(mA1b)及尿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比较各组的尿 mA1b、NAG 检测值及其阳性率,进行24 h SBP、24 h DBP、24 h PP 与尿 mA1b、NAG 的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1)Ⅰ组与Ⅱ组之间,尿 mA1b、NAG 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Ⅲ组与Ⅳ组随24 h PP 的增高,尿 mA1b、NAG 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均依次明显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4 h PP、24 h SBP 与尿 mA1b、NAG 呈正相关(r=0.79、0.78、0.78、0.76,P<0.05),24 h DBP 与mA1b、NAG 呈负相关(r=0.64、-0.65,P<0.05);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得出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时对应的24 hSBP、24 h DBP 及24 h PP 值分别为150 mm Hg、91 mm Hg、58 mm Hg。结论动态血压均值及动态脉压可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检测评价指标,24 h SBP 高于150 mm Hg、24 h PP 高于58 mm Hg,24 h DBP 过度下降的患者为高血压性肾损害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9.
老年高血压病及脑卒中患者动态血压分析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及脑卒中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 对 30 7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并根据年龄分为 :A组 (对照组n =16 1) ,年龄 <6 0岁 ;B组 (观察组n =14 6 ) ,年龄≥ 6 0岁。两组中又根据是否合并脑卒中 ,进一步分为 4个亚组A1 、B1 组 (无脑卒中 ) ,A2 、B2 组 (脑卒中 )。结果 B组老年高血压患者无论有无脑卒中 ,其血压昼夜节律性明显低于A组 (P <0 .0 5 )。B组脉压 [B1 组昼脉压 5 2 .9mmHg(1mmHg =0 .133kPa) ,夜脉压4 9.4mmHg;B2 组昼脉压 5 3.2mmHg ,夜脉压 5 3mmHg]较A组脉压 (A1 组昼脉压 4 3.6mmHg ,夜脉压 4 0 .3mmHg ;A2组昼脉压 4 7.2mmHg ,夜脉压 4 4mmHg)明显增大 (P <0 .0 5 )。B2 组夜间收缩压 (12 8.1mmHg)明显高于其余 3组 (A1组 117.4mmHg、A2 组 12 1.1mmHg、B1 组 12 0 .7mmHg ,P <0 .0 5 )。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降低、动态脉压增大及夜间收缩压增高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及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24 h动态血压水平及与心踝血管指数(CAVI)、踝臂指数(ABI)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入选9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病组(EH组,n=47),高血压病伴糖尿病组(EH+T2DM组,n=43)。所有入选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CAVI、ABI指标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两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并对动态血压与CAVI、ABI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与EH组患者比较,EH+T2DM组患者各时段的平均收缩压(SBP)、脉压(PP)、收缩压负荷(SBP-L)及CAVI呈增高趋势,而ABI和夜间血压下降率降低,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EH组患者杓型血压占42.5%,EH+T2DM杓型血压占2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AVI与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 h平均脉压差(24 hPP)、日间平均脉压差(dPP)、夜间平均脉压差(nPP)、夜间收缩压负荷(nSBP-L)、夜间舒张压负荷(nDBP-L)呈正相关,ABI与24 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dPP、白天收缩压负荷(dSBP-L)、nSBP-L等指标呈负相关。结论合并T2DM可增加EH患者收缩压、脉压及收缩压负荷水平,并加速动脉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