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万群  王军  罗咏劼  杨万麟 《电子学报》2005,33(10):1822-1824
加权线性最小二乘定位算法在直达波传播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定位性能,但是,在测量误差是非直达波传播导致的非对称分布时,常规的处理方法因为未考虑测量误差的高阶矩信息,仍存在进一步改善的余地.本文提出了一种抑制非直达波测量误差的高阶矩算法,目前常用的测距定位算法仅是该算法在直达波传播环境中的特例.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较明显的抑制恶劣的非直达波传播环境对测距定位性能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范馨月  陈庭盈  周非 《信号处理》2011,27(11):1706-1711
在蜂窝无线定位中,非视距(non-line-of-sight,NLOS)误差是影响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故如何减轻NLOS误差影响是无线定位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NLOS环境下的定位问题,提出基于参数重构的混合定位算法。首先利用波达角(angle-of-arrival,AOA)重构方法重构直达波AOA,随后充分利用AOA的重构结果,以最大似然估计法迭代估计直达波的波达时延(time-of-arrival,TOA),最后利用这两个重构后的参数以视距(line-of-sight,LOS)混合定位方法估计出移动台的位置,以实现NLOS环境下的单基站定位,并获取较高的定位精度。这种方式无需视距与非视距识别,改进了传统的单目标参数重构模式。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复杂环境下的自适应移动台定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群  杨万麟  彭应宁  汤俊  许稼 《电子学报》2005,33(10):1857-1859
在复杂的定位环境中,常见的非直达波传播往往导致普通移动台的定位性能难以满足基于位置的服务要求.与利用单个移动台对抗非直达波效应的现有思路不同,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先利用具有附加定位数据采集能力的移动台的较高精度定位结果提取环境特征信息,再通过自适应非线性滤波器共享该信息,达到改善普通移动台定位性能的目的.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明显的抑制非直达波传播环境对时差定位性能的恶劣影响.  相似文献   

4.
无源相干定位系统直达波干扰对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源相干定位系统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接收机接收到的目标信号回波中的直达波干扰。传统的解决办法是采用自适应天线零陷对准直达波干扰,但广播信号的无源相干定位系统的天线零陷不够低。因此,文中提出了采用双通道对消的办法来抑制直达波,给出了所有的数学推导以及推导过程中的问题,最后给出了实验对消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无源探测接受目标回波信号的通道无法避免直达波干扰的问题,且目标信号相比于直达波的强度明显要弱,直达波直接会影响到目标信号的正常检测,因此必需要采取相应的抑制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通常,我们在获取提纯参考直达波信号时,可应用自适应算法来实现对直达波的对消。  相似文献   

6.
该文基于单次散射移动通信模型,利用双基站测得的多条散射路径的到达时间(TOA)和到达角度(AOA)进行定位,提出了一种非直达波条件下的高精度移动定位算法,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谢雪  王浩祥  邓平 《电讯技术》2022,62(1):110-115
为了降低非视距(Non-Line-of-Sight,NLOS)误差对定位精度的不利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散射体定位的到达时间(Time of Arrival,TOA)/到达角(Angle of Arrival,AOA)混合定位算法.假设各基站(Base Station,BS)接收的多径信号都经历了散射体单次散射,首先利用...  相似文献   

8.
在以民用广播、电视及CDMA等信号为照射源的无源雷达系统中,由于发射信号为连续波信号,直达波和多径信号对雷达回波的干扰很强,影响了目标的检测。为此采用RLS自适应对消处理技术来抑制直达波干扰,针对RLS自适应算法的性能分析,提出了改进RLS自适应处理算法,收到了良好的滤波效果。最后在以广播信号为照射源的实验系统中,根据实际采集的数据进行仿真论证,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李坤合  芮义斌 《电讯技术》2019,59(11):1275-1280
针对外辐射源雷达的直达波对消技术,传统的变步长对消算法依据参考信号或对消后瞬时误差进行步长调整,对于剩余的目标回波等信号也产生了抑制效果,同时影响了直达波信号的对消效果,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消信号与直达波的相关性的Sigmoid函数变步长最小均方(Variable Step Size LMS based on Sigmoid function,SVSLMS)算法,根据对消后的信号与直达波的相关性进行步长调整。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SVSLMS算法对直达波对消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同时对目标回波信号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0.
基于非合作照射源的无源雷达直达波抑制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非合作照射源对目标探测的雷达具有良好的“四抗”性能,是目前电子对抗研究的一个热点。文中首先介绍了该体制雷达对目标进行有效探测的技术瓶颈———直达波干扰抑制;然后提出了相应的一系列解决方案;最后给出了以调频广播信号为非合作照射源的一个实验系统,并利用该实验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一种位置服务解决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移动通信和定位技术的结合,是当前通信市场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本文介绍了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常用的定位技术,提出了一种位置服务(LBS)的解决方案,并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定位业务实例,最后,简单讨论了移动位置服务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理论的移动双站到达时差(TDOA)定位方法,该方法利用到达时间差和在接收到信号时接收站的位置等数据给出辐射源的位置估计,所采用的概率算法不需要求解高次非线性方程组,只需要求解三元一次线性方程组。此外,将这种方法推广到多到达时差定位,有助于提高定位精度。计算机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定位,利用多个到达时差的定位精度明显高于仅利用两个到达时差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Mesh网络的定位系统,利用Mesh节点作为"锚"节点,建立相对坐标系,移动终端通过测量与"锚"节点之间距离,并通过TDOA定位算法获得自身相对位置信息。对移动Mesh网络定位系统可行性问题进行探讨,主要对移动Mesh网络条件下实现终端定位的性能进行了探讨,并对定位误差进行了必要的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定位精度较高,可实现基于移动Mesh通信网络的终端定位功能。  相似文献   

14.
详细描述了修正的单站测向交叉定位算法原理,并利用STK软件进行仿真实验,验证在相同的定位精度要求前提下,修正算法比传统的单站测向交叉定位算法收敛更快。同时也从不同平台运动方向、不同目标截距、不同测向精度等方面进行实验分析比对,最终验证此方法的有效性、抗噪性,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非视距误差的TDOA/AOA混合定位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思奇  陈怀新 《通信技术》2010,43(9):133-135,176
在非视距(NLOS)误差时,无线网络的目标定位性能急剧下降。提出一种针对NLOS误差的TDOA/AOA混合定位算法,首先利用量测值多项式拟合的Wylie鉴别算法辨别出具有NLOS误差的基站,根据NLOS附加时延的统计特性估计出附加时延的均值和方差,并重构到达时间差(TDOA)测量值;然后采用基于泰勒级数展开的TDOA/AOA混合定位算法,得出无线网络联合目标定位的位置估计值。仿真结果证实,该方法在存在NLOS误差下能有效提高无线网络的目标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6.
该文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动态定位算法,算法中首先通过远端天线单元(RAU)测量移动台(MS)的多普勒频偏,将其变换为MS到各RAU方向的径向速度,建立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然后采用扩展卡尔曼滤波法估计移动台的当前位置,并通过逐次迭代即可实现MS运动轨迹的动态估计。因为卡尔曼滤波法的引入,该算法有效地降低了当前估计误差对后续时刻估计值的影响,从而可获得较高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7.
本主要介绍了GSM网络移动位置业务的网络结构和基本业务分类,详细描述了位置业务相关设备的功能技术要求。最后,对GSM移动网络定位方法的选择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19.
测量站的布站直接影响时差定位目标的定位精度.针对一定区域目标整体定位精度的优化,提出了一种三站时差定位的布站优化算法.以水平定位精度因子(HDOP)为定位精度的度量准则,建立布站优化问题的多目标规划数学模型,通过构造最小最大评价函数,求解模型的最优解,从而得到三站时差定位的最优布站.仿真给出了该布站优化算法对某种初始布站进行优化前后两种布站的HDOP分布图.由仿真结果可以看出,相对于初始布站,最优布站对目标区定位精度的提高较为明显,验证了这种布站优化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esents a dynamic and individualized location update scheme that considers each user's mobility patterns. The mobility patterns are used to create individualized location areas for each user. The proposed scheme is flexible and can be used in network with arbitrary cell topologies. The scheme, along with other existing schemes is simulated using realistic users' mobility and call arrival patterns, and network topology. The simulated environment consists of 90 cells representing the geographical area of the San Francisco bay, and 66,550 mobile users representing the typical classes of users that are normally present in a real cellular network. Results show the proposed scheme gives lower overall signaling costs, resulting in savings on the limited radio bandwidth that may have otherwise been used for location updates and pag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