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以罗丹明B与2,6-二氨基吡啶缩合反应得到新型罗丹明B衍生物R1,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HRMS-ESI,X-Ray单晶衍射及元素分析表征.研究发现化合物R1作为荧光探针能选择性比色地识别Fe3+,且受常见金属离子的干扰较小.探针R1的荧光强度与Fe3+浓度(4×10-6~1.6×10-5 mol/L)呈较好的线性关系,并在Hep G2活细胞中实现了Fe3+的成像.  相似文献   

2.
在乙酸酐中用2,9-二甲基-1,10-菲咯啉与水杨醛缩合反应得到2,2′-(1E,1′E)-2,2′-(1,10-菲咯啉-2,9-二基)双(乙烯-2,1-二基)双(2,1-亚苯基)二乙酸酯(探针1);再将其进一步水解得到2,2′-(1E,1′E)-2,2′-(1,10-菲咯啉-2,9-二基)双(乙烯-2,1-二基)二苯酚(探针2)。经1H NMR、13C NMR、IR、MS表征,探针化合物为大共轭结构,发光性能良好。两种探针分别表现出对Cu2+、Ag+不同的荧光猝灭作用,探针2还能识别阴离子F-和AcO-,具有双功能离子检测性能。光谱滴定、等温滴定量热及质谱等测定了配合物组成、作用常数及热力学参数,探针与金属离子的配合为放热反应,作用比为2∶1。  相似文献   

3.
《合成化学》2021,29(7)
以4-(二乙氨基)水杨醛为原料,经Knoevenagel缩合反应、Vilsmeier反应以及Wittig反应得到中间体3,以2,3,3-三甲基-3H-吲哚为原料,经亲核取代得到中间体4;3与4发生缩合反应得到含半花菁结构的香豆素类SO_2荧光探针PA1,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ESI)确证。该探针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可以快速检测外源性SO_2,检出限为0.38μM,响应时间为3 min。探针于498 nm处的荧光强度随着SO_2浓度增加而增强,当SO_2浓度为0~120μM时,荧光强度与浓度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  相似文献   

4.
闫力强  彭明生 《化学通报》2014,77(5):480-480
以4-(二乙氨基)水杨醛为原料,经7-二氨基-3-羧酸香豆素合成了一种新型酰胺类Cu2+荧光探针1。本实验具有合成原料经济易得,合成方法简单易行的特点。并且该探针对Cu2+的检测具有良好的离子选择性,抗干扰性能和较高的检测灵敏度,探针1的浓度为10-5 mol/L时检测限达到2.4×10-7mol/L。同时该探针可以与Cu2+离子1:2的摩尔比络合。  相似文献   

5.
以罗丹明B-酰肼和2-羟基-3-喹啉醛缩合反应得到新型罗丹明B衍生物L,其结构经1H NMR,MS及元素分析表征.通过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目标物L在CH3CN-H2O溶液中与金属离子的识别特性.结果表明:目标物L作为探针可选择性比色识别Cu2+和荧光识别Hg2+.随着Cu2+或Hg2+的滴加,探针L的内酰胺环结构发生开环,并形成L-Cu2+1∶1配合物或L-Hg2+1∶2配合物,识别过程均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6.
以4-N,N-二乙氨基水杨醛为原料,经7-N,N-二乙氨基香豆素-3-甲酸合成了一种新型酰胺类Cu2+荧光探针1。该法具有原料经济易得、合成简单易行的特点。该探针对Cu2+的检测具有良好的离子选择性、抗干扰性能和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当探针1的浓度为10-5mol/L时,Cu2+的检测限达到2.4×10-7mol/L。该探针与Cu2+以1∶2的摩尔比络合。  相似文献   

7.
以4-(二乙氨基)水杨醛为原料,经Knoevenagel 缩合反应、Vilsmeier反应以及Wittig反应得到中间体3,以2,3,3-三甲基-3H-吲哚为原料,经亲核取代得到中间体4; 3与4发生缩合反应得到含半花菁结构的香豆素类SO2荧光探针PA1,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HR-MS(ESI)确证。该探针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可以快速检测外源性SO2,检出限为0.38 μM,响应时间为3 min。探针于498 nm处的荧光强度随着SO2浓度增加而增强,当SO2浓度为0~120 μM时,荧光强度与浓度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   相似文献   

8.
以罗丹明B、水合肼和咔唑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荧光增强型Cu2+荧光探针,即4-(N-咔唑基)苯亚甲基罗丹明B腙(CPMRH)。用FTIR、1H NMR和13C NMR对其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荧光光谱对探针的识别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探针CPMRH对水溶液中的Cu2+具有良好的选择识别性,且基本不受其他金属离子的影响;探针与Cu2+络合显示粉红色,可以作为一种裸眼检测的试剂用于溶液中Cu2+的检测;当λex=520 nm时,Cu2+水溶液与探针作用可显示橙红色荧光。且Cu2+浓度在1×10-5-5×10-5mol·L-1的范围内,探针的荧光强度与Cu2+浓度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Cu2+的最低检出限为5.25×10-7mol·L-1;Job’s曲线表明,探针CPMRH与Cu2+的络合比为1∶1。  相似文献   

9.
以罗丹明B与邻苯二甲酰氯为原料缩合反应得到新化合物T1,通过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化合物与金属离子的识别特性.结果表明荧光探针T1能对Hg2+进行快速、选择性、可逆的识别,且常见金属离子对其干扰较小.探针的荧光强度与Hg2+浓度(4×10-8~9×10-8 mol/L)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探针在HepG2活细胞中的荧光显微成像表明T1可应用于生物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以2-氨基酚和3-(二乙基氨基)苯酚为原料,经过5步反应合成了新型罗丹明类荧光探针化合物,研究发现该化合物对Ca2+具有较高的选择识别性能,并且受常见离子的干扰较小.探针的荧光强度与Ca2+浓度(2×10-6~5×10-5mol/L)呈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2-苯基-1, 2, 3-三唑基-4-甲醛为原料, 与苯乙酮[或取代苯乙酮(1a~1d)]发生羟醛缩合, 生成相应的查尔酮(2a~2d), 再与不同的肼反应, 合成了12种新的5位含2-苯基-1, 2, 3-三唑基的吡唑啉衍生物3a~3d, 4a~4d, 5a~5d. 化合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 IR光谱和1 H NMR谱确认, 并测定了化合物的荧光光谱. 结果显示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有荧光, 是一类新型的荧光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Cu2+对树状大分子PAMAM-FCD荧光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分子2-芴醛(FCD)修饰树状大分子聚酰胺-氨PAMAM, 合成了1~3代树状大分子PAMAM-FCD, 用IR, 1H NMR和MALDI-TOF-MS等手段表征了化合物结构, 研究了Cu2+浓度对其荧光及紫外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Cu2+可使其荧光强度和紫外吸收不同程度地增强. 在紫外光谱中, Cu2+自身的吸收峰消失, 表明Cu2+参与配位. PAMAM-FCD有望成为蓝光区荧光材料及树状大分子-铜杂化材料.  相似文献   

13.
以罗丹明B和乙二胺为原料,通过缩合反应制得罗丹明酰乙二胺(1, Rhb);然后以无水THF作溶剂,化合物1与三聚氯嗪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得到罗丹明酰乙二胺-三聚氯嗪化合物(2, Rhbc);最后在氮气氛围下,化合物2与N,N-二甲基吡啶胺反应合成了目标产物双(2 吡啶苄基) 胺罗丹明基小分子探针(3, Rhbd),其结构经1H NMR、 IR、 HR-MS和元素分析表征。该探针可以识别Fe3+,检出限为30 nM。  相似文献   

14.
以水杨醛为原料,所得中间体2-(4,6-二甲氧基嘧啶-2-氧基)苯甲醛经三组分反应合成了12个2-[2-(4,6-二甲氧基嘧啶-2-氧基)苯基]-2-(取代苯胺)乙氰类化合物,通过1H NMR,MS和元素分析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下合成化合物均具有良好的除草活性.  相似文献   

15.
以4,4’-二溴二苯甲酮为原料,经缩合反应、Sonogashira偶联等反应合成了化合物3。以三联吡啶与四氯铂酸钾等为原料合成了化合物5,化合物5与化合物3通过Cu(I)催化的脱氯化氢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6,产率48%,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ESI)表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3在四氢呋喃/水体系中具有明显的AIE现象;而化合物6在二甲基亚砜/二氯甲烷体系中,随着二氯甲烷含量的增加荧光先增强后淬灭。   相似文献   

16.
以7-羟基-4-三氟甲基香豆素和哌嗪为原料,首次合成了具有双荧光侧臂的新型香豆素类荧光探针化合物,研究发现其中间隔基较少的化合物对Cu2+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并且对Cu2+的识别不受其它金属离子的干扰.Cu2+在2.0×10-6~1.0×10-4mol/L范围内,探针的荧光强度与其浓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罗丹明B和间氨基吡啶缩合反应得到新型罗丹明B衍生物L1,并用1H NMR,IR,HRMS-ESI及X射线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证.通过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目标物L1在水溶液中与金属离子的识别特性.结果表明目标物L1作为荧光探针可选择性的比色识别Fe3+,并且受常见离子的干扰较小.探针L1的荧光强度与Fe3+浓度(1×10-6~9×10-6 mol/L)呈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寻找高效、低毒的农药先导化合物,利用cis-3-(2-氯-3,3,3-三氟丙烯基)-2,2-二甲基环丙烷酰氯(1)与芳氧乙酰肼的缩合反应,合成了12种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测试技术确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在100 mg/L浓度下对双子叶植物(油菜)显示出良好的除草活性;同时,部分化合物在200 mg/L浓度下对蚕豆蚜虫(Aphis fabas)显示出较好的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19.
以4-吡啶甲酸、芳香醛为原料,经缩合、氧化成环和酰化等反应,合成了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吡啶甲酰胺噁二唑类化合物,通过红外、核磁共振和元素分析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这4个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和生物活性;荧光测试结果表明Cu2+可以使此系列化合物的荧光猝灭,Zn2+可以增强此系列化合物2-(吡啶-4-甲酰胺基)-5-对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b)的荧光;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这4个化合物对所测的5种病原菌都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其中2-(吡啶-4-甲酰胺基)-5-对甲基苯基-1,3,4-噁二唑(2d)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活性可达到100%.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生物活性叠加原理,将"邻羟苯基"和"咪唑烷"分子片断有机结合,以水杨醛和乙二胺为起始原料,经缩合、NaBH4还原制得N,N'-二邻羟苄基乙二胺(2),进而与芳醛类化合物缩合关环,合成了8种N,N'-二(2-羟苄基)取代咪唑烷类化合物(3a~3h). 化合物的结构经1H NMR、IR、MS和元素分析等测试技术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水杨醛与乙二胺的缩合反应,可专一性地生成对称双缩席夫碱化合物(1);芳醛上的取代基对缩合关环反应有显著影响,邻、对位吸电基可使芳醛的羰基活化,有利于缩合关环反应的进行,邻、对位供电基可使芳醛的羰基钝化,不利于缩合关环反应进行. 抑菌测试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0.1%时,N,N'-二(2-羟苄基)取代咪唑烷化合物对不同菌株的抑菌活性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对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达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