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雌雄异株植物在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漫长的进化历程导致雌株和雄株在形态、生理、生殖格局、空间分布和资源配置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针对雌雄异株植物对环境胁迫响应规律这一科学问题,以阐明雌雄异株的差异响应特征为目标,本文综述了在干旱、盐度、养分、重金属及气候变化等环境因子的影响下,雌雄异株植物在种群结构、形态、生理、分子水平上的响应特征规律,阐述雌雄异株植物的响应特征规律和研究前景,为雌雄异株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发现围绕着高等植物的雌株和雄株对环境胁迫的差异响应研究已有大量的工作基础,但针对于具有雌雄异株特性的大型海藻展开的研究较少,鉴于对具有雌雄异株特性的大型海藻雌株和雄株分别进行研究的缺乏,研究它们各自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及差异,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是该领域研究不断深入后亟需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植物硅酸体AMS^14C测年和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植物和地层样品的植物硅酸体中,封闭了一部分原来植物细胞的有机物质可以用于AMS^14C(加速器质谱计^14C测年)和碳同位素分析。而且植物硅酸体本身所含有的氧、氢同位素与植物生长环境中的氧、氢同位素有直接的关系,可以利用植物硅酸体氧、氢同位素进行古环境分析。它的最大的优势还在于可以高分辩率、连续地从黄土剖面中获取植物硅酸体化,本有可能成为类似于利用深海有孔虫进行氧同位素天空的新的陆地生物化石  相似文献   

3.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是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有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以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动态行为、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等为主要内容的系统科学.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发端于海洋渔业生态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舟山及南麂海域蔓足类的生态及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课题为1989~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及浙江省教委研究项目。本文是对舟山及南麂海域蔓足类研究的总结。生态学研究包括:种类组成与区系性质,生态分布,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形态、结构与环境以及行为生态;生物学研究包括:繁殖、附着与生长,雄性生殖腺的组织学、组织化学和亚显微结构以及藤壶的食性。  相似文献   

5.
植物耐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高盐环境严重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是造成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世界范围内可耕地日趋减少以及盐碱、干旱状况的日趋严重 ,研究植物耐盐胁迫的分子机制 ,从而寻找有效改进植物耐盐性的方法 ,已经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7]。以往的研究已经发现 ,盐胁迫会诱发植物体内多种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以利于植物适应新环境。近年来 ,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技术、膜片钳技术、突变体筛选等研究方法的应用 ,使人们对植物耐盐分子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1,2,7]。这些工作为运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耐盐作物品种提供了有用信息。本文主要介…  相似文献   

6.
刘玉  魏洁  李艳萍 《海洋学报》2013,35(3):239-245
一般认为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生物量高于非根际,这与植物根际分泌多种物质有关。不同种类的红树林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林内富营养化现象,浮游藻类生物量很高,认为这部分地与红树植物根系分泌物(Root Exudates,REs)对林内生物的调控作用有关。红树植物根系分泌物是调控红树林生态效应的关键因素之一。壬二酸(Azelaic acid)是初次在红树植物中检测到的一种二元羧酸类根泌物,选用壬二酸和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为代表,以不同浓度壬二酸培养藻,在藻生长周期内定期观测其密度、形态、胞内甘油含量、色素含量等指标,进行室内红树植物根系分泌物对藻类的影响作用的初步的机理实验。主要结果如下:在低浓度0.5~1.5 mg/L时,壬二酸可作为营养物质被藻细胞所吸收。而在较高浓度2和4 mg/L时,壬二酸主要起化感抑制作用。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导致胞内甘油含量上升,色素体产生应激反应,色素合成量加大,特别是多甲藻黄素含量增加。通过细胞代谢产生更多的内含物质,如淀粉粒和脂肪,导致液泡增大。色素体是应激反应和抗逆作用的重要细胞器之一。由于壬二酸可以较低浓度出现较高的抑制效应,因此对红树林内的生态效应非以营养效应而以化感效应为主。红树植物根系分泌物对林内生态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应加强野外条件下的红树植物多种根系分泌物的混合效应原位试验。  相似文献   

7.
近海的生态环境问题态势严峻。在机制上,普遍认为富营养化是导致近海环境恶化的主导因子,但实际上,营养盐的结构失衡对近海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可能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营养盐结构失衡的主导因素和机制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对已有数据和文献资料的整合分析发现,由于存在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中国近海营养盐结构失衡问题较过去更为突出,且可能引发潜在“磷消耗”问题,其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较传统意义上的磷限制要强,并进而产生深远的生态环境效应。据此提出,今后相关的研究应该特别关注河流流域-近海环境变化和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控制近海营养盐浓度、形态、分布和结构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量化近海氮与磷的滞留机制与效率,揭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营养盐结构失衡和磷消耗的耦合关系及其生态效应等,最终制定中国入海河流与近海氮磷协同控制的适应性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解剖学及组织学方法对管角螺消化系统的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管角螺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道包含吻、食道、嗉囊、胃、肠、直肠及肛门;消化腺由唾液腺、肝及食道腺组成,其中肝为最大消化腺.唾液腺细胞分为粘液细胞和分泌细胞;食道腺细胞由排泄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在光学显微镜下,消化道的管壁由外向内依次为:外膜、肌层、粘膜下层和粘膜层4层;唾液腺、肝及食道腺均为复管状腺.管角螺的肝由肝被膜和许多盲管(肝小管)组成,肝管的组织结构与消化道基本相同,内有单层纤毛柱状上皮,可观察到肌层和管腔。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采自海南东寨港(19°54′N,110°20′E)榄李属的红榄李(Lumintzera littorea)和榄李(Lumintzera racemosa)的叶片结构及其生态学意义。榄李属红树植物的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基本相同,都具有适应海滩环境的结构——叶片为完全等面叶,没有内皮层结构,海绵组织特化为贮水组织等;叶的解剖结构差异可能是榄李属红树植物生态隔离现象的原因,其结构差异可为种间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珊瑚藻是一类在细胞间沉积碳酸钙的底栖红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然而,在当前全球变暖、海洋酸化等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珊瑚藻的物种多样性已出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对珊瑚藻的种类鉴定工作。本文选用两种在中国南海广泛分布的无节珊瑚藻,通过形态解剖学观察,发现两种藻均具有一组织性构造,髓部藻丝共轴,相邻藻丝间通过细胞融合相连。两种藻均具有单孔的锥形生殖窝,生殖窝明显地突出于体表,其中,藻种SCSIO C004的生殖窝直径为830~1 000μm,且数量较少,藻种SCSIO C005的生殖窝的直径为350~450μm,且数量较多。这些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表明这两种藻均为宽珊藻亚科的种类。基于SSU r DNA和psb A基因序列对两种藻的系统发育关系进一步分析,确定了SCSIO C004为新角石藻(Neogoniolithon brassica-florida (Harvey)),SCSIO C005为圆锥呼叶藻(Pneophyllum conicum (Dawson) Keats),并明确了它们的分类地位。本实验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究珊瑚藻的生态功能和生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