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辜岷 《广东牙病防治》2009,17(12):571-573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手术与非手术边缘病例的颅面特征,为选择临床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完成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边缘病例,单纯正畸组13例,手术治疗组12例,统计分析2组病例治疗前的X线头影测量值。结果Mann-Whitney u检验显示2组下颌骨前颅底长度比Go-Me/S-N(P=0.026)、上下颌切牙的交角U1-L1(P=0.030)、Holdaway角(P=0.026)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逐步判别分析后仅有Holdaway角能对2组进行预测区分,区分值为12°,总判别准确率为72%。结论制定骨性Ⅲ类错[牙合]边缘病例治疗计划时,下颌骨前颅底长度比、上下颌切牙的交角以及软组织的凹陷度是要重点分析的颅面结构项目,小于12°的Holdaway角可以作为需手术改善软组织侧貌的初步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和分析骨性Ⅲ类错颅面形态结构及生长发育的性别差异。方法:选择骨性Ⅲ类错患者154例,男女分别分为恒牙初期和恒牙期2组,拍摄治疗前头颅定位侧位片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4组之间的比较分析。结果:男性颅底、上颌、下颌、前面高和后面高的线距均显著大于女性;恒牙期女性Y轴角小于男性。从恒牙初期到恒牙期,男性后颅底、下颌长和垂直面高增长显著;女性前颅底、上颌长、下颌长、前下面高和后面高均有显著增长,上下颌的矢状不调(ANB和NA-PA)加重,下颌平面角明显减小。结论:骨性Ⅲ类错的颅面形态及发育存在明显性别差异,临床治疗计划的制定和预后的评估应考虑男女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陈嵘  郭涛  冯雪  丁寅 《口腔医学研究》2010,26(6):830-832
目的:分析西安地区恒牙早期Ⅲ类错颅面类型的构成。方法:以本院正畸科2003~2008年恒牙早期Ⅲ类错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辅助X线头影测量技术,分析恒牙早期Ⅲ类患者在矢状向与垂直向的构成。结果:恒牙早期Ⅲ类错矢状向主要表现形式为双颌发育基本正常或上颌正常,下颌发育过度。垂直向主要表现为均角型。低角型、高角型差异不显著。交叉分析显示:上下颌均发育正常的均角型患者和上颌正常,下颌发育过度的均角型患者最多见;其次是上颌发育不足,下颌正常的均角型患者。结论:恒牙早期Ⅲ类错在矢状向与垂直向均表现出一定的趋势,分析与研究这类错的构成加深了对西安地区Ⅲ类错患者颅面类型的认识,并对临床上合理矫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儿童骨性安氏Ⅲ类错舌骨位置及方向的改变。方法 选取骨性安氏Ⅲ类错儿童2 5例及正常儿童2 5例,对其头颅侧位片上舌骨的位置及方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组较正常牙合组,在舌骨垂直向测量项目中H -S(V)、H -FH、H -MP显著偏低,在水平向测量项目中H -S(H)显著增加,在反映舌骨长轴的角度测量项目中∠AH -MP显著减小,AR -H -ME显著增加。结论 与正常者相比,骨性安氏Ⅲ类错舌骨位置更靠前上,舌骨长轴与下颌平面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关系。  相似文献   

6.
骨性安氏Ⅰ、Ⅲ类错舌骨位置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骨性安氏Ⅰ类及骨性安氏Ⅲ类早期恒牙患者的舌骨位置。方法 :选取骨性安氏Ⅰ类及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 ,每组 30例 ,对其头颅侧位片上舌骨的位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安氏Ⅰ类错者相比 ,安氏Ⅲ类错者的舌骨位置更靠前 ,且与下颌平面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关系。结论 :舌骨的位置变化与下颌骨的位置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利用现有正、侧位x线片和电子计算机辅助的x线头影测量技术重构颅颌骨三维形态,并对42例11—16岁前牙反牙合的患者进行研究,用t检验,对正常牙合组与反牙合组进行比较,分析此类错牙合长、宽、高方向上的异常。再用直线相关分析,对此类畸形三维方向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探讨此类畸形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多曲方丝弓技术在骨性Ⅲ类错矫治中的作用机理。方法选择应用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的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12例,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比较。结果矫治后下前牙显著舌向倾斜和远中向移动,上前牙唇向移动。L1MP平均减少4.10°,L1NB平均减少2.3mm,U1NA平均增加1.9mm,U1aEP平均增加1.1mm,前牙覆盖和覆平均分别增加4.5mm和0.8mm。结论多曲方丝弓技术能有效直立和远中移动磨牙,为下前牙远中移动提供间隙,从而使骨性Ⅲ类错牙合得以成功矫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固定矫正器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硬软组织变化。方法 选择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10例,采用固定矫正器进行拔牙矫治,并进行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上下颌骨无明显改变;上切牙前倾,下切牙内收;上下唇改变明显,尤以下唇为甚;鼻下点软组织改变不大。结论 恒牙期的骨性Ⅲ类错牙合采用固定矫正器进行矫治,通过上下切牙的代偿,能有效改善侧貌,但Ⅲ类骨面型仍存在,面中部凹陷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0.
Liu Y  Bi WW  Chen Y 《上海口腔医学》2012,21(2):166-169
目的: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上、下颌软、硬组织的变化及其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20例,手术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手术方式为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SNB、B点和Pog点到Y轴的距离变小,ANB变大;软组织颏唇角、TLL点、SB点和TC点到Y轴的距离均变小,且均有显著差异(P<0.01)。SB点到Y轴的距离与B点到Y轴的距离存在线性关系,比值为1∶1,决定系数R2=0.96;TC点到Y轴的距离与Pog点到Y轴的距离比为0.84,决定系数R2=0.97。结论:单纯下颌前突患者经正畸和BSSRO治疗后,上颌软组织无明显变化,上、下唇长度不受影响。颏前点软组织与骨组织变化比值为0.84,颏唇沟点为1:1,相关强度均在0.9以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FR-Ⅲ型功能调节器对不同年龄段骨性Ⅲ类错患者的矫治效果。方法:28例上颌发育不足为主的骨性Ⅲ类错患者,分成小年龄组(5~8岁)和大年龄组(9~12岁),采用FR-Ⅲ型功能调节器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用Winceph8.0X线头影测量软件进行分析。结果:FR-Ⅲ型功能调节器对两组患者均产生良好的矫治效果,上颌骨前移,下颌骨向后下旋转,反解除,侧貌明显改善。小年龄组患者在更短的治疗时间内获得更多的骨骼改变而牙代偿改变较小。结论:FR-Ⅲ型功能调节器对生长高峰期患者有效,在生长发育早期使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多曲方丝弓技术在骨性安氏Ⅲ类错矫治中的作用。方法 :对 10例骨性安氏Ⅲ类错的患者应用方丝弓矫治器配合MEAW技术进行治疗 ,在戴用MEAW唇弓的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 ,对其前后变化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AB平面角平均减少了 4 43° ,APDI平均减少了 4 97,OP FH ,ANS Me有显著性增加。L1 MP、L6 MP增加 ,IMPA减少 ,U6牙轴明显竖直。结论 :应用MEAW技术配合小Ⅲ类牵引对骨性安氏Ⅲ类错进行治疗 ,可以有效地竖直后牙 ,调整覆覆盖 ,改善面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正畸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机理。方法 应用X线头影测量的方法对30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研究。结果 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后下颌平面角增大,上前牙的唇倾度增加,下前牙的唇倾度减少。结论 正畸治疗Ⅲ类错(牙合)的机理是使下颌作顺时针旋转及改变上下前牙的唇倾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恒牙初期安氏Ⅱ类、Ⅲ类错牙合畸形颅面部硬软组织侧貌特征,探讨不同错牙合畸形的正畸治疗关键。方法 2000—2012年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汉族正畸患者中选取80例错牙合畸形青少年,分为安氏Ⅱ类组40例、安氏Ⅲ类组40例;同期选取自贡市中小学口腔健康普查正常青少年40名为正常对照组。确定常用的7项软组织指标和16项硬组织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安氏Ⅱ类组除7项硬组织测量值外,其余软、硬组织测量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安氏Ⅲ类组则有9项硬组织和5项软组织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不同的错牙合畸形具有各自典型的颅面特征。临床治疗中应有针对性地纠正牙齿和颌骨异常来改善软组织不调,最终取得和谐美观的侧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患者正颌手术后不同阶段的软硬组织变化以及稳定性。方法24例骨性Ⅲ类错患者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矫治前(T0)和手术3个月后(T1)、矫治结束时(T2)、矫治结束2年后(T3)均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4个阶段17个软硬组织标志点矢状向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后与矫治前除鼻部软组织点外,其余各点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几个阶段的比较,上颌标志点基本保持稳定(P>0.05),而下颌不及上颌稳定。T3与T1比较,下颌颏前点(Po)、颏顶点(Gn)和颏下点(Me)以及软组织颏前点(Pos)的变化比较明显(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患者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侧貌改善明显。长期观察,上颌骨比较稳定,下颌有一定的复发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成人骨性Ⅲ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及颏部形态,探讨下颌平面角与下颌骨及颏部形态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年龄17~29岁、平均(21±3.020)岁的骨性Ⅲ类错[ANB<0°,平均为(-3.927±2.7637)°]患者60例(男、女各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下颌平面角(FH-MP)的大小将研究对象分为低角、均角及高角组3组,每组各20例(男、女各10例),分别测量其下颌骨及颏部骨性结构,使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角组的下颌角、颏高度和颏曲度大于平均角组和低角组(P<0.05);高角组的颏最小厚度、颏最小厚度/颏厚度比、颏厚度/颏高度比和颏角小于平均角组和低角组(P<0.05);进一步经两两比较,下颌角、颏最小厚度、颏最小厚度/颏厚度比、颏高度、颏厚度/颏高度比和颏角在低角组与高角组,平均角组与高角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颏曲度在低角组与高角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平面角的大小与下颌角、颏高度和颏曲度呈正相关(P<0.05),而与颏最小厚度、颏最小厚度/颏厚度比、颏厚度/颏高度比和颏角呈负相关(P<0.05)。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及颏部形态不同,下颌平面角与下颌骨及颏部形态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替牙期安氏Ⅲ类骨性反与患儿语音功能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38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骨性反患儿为试验组,并随机选择40名替牙期正常儿童为对照组。由语音专家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的语音进行判听,将患儿发音错误数量与其X线头影测量片的牙、颌、面的软硬组织测量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替牙期骨性安氏Ⅲ错患儿大多数存在发音异常,错误发音与反覆盖及OB(J覆与覆盖之和)呈高度相关,与上下切缘间的距离呈高度正相关,与TD-PW(舌背最高点至咽后壁距离)呈正相关。结论替牙期安氏Ⅲ类骨性反患儿大部分存在语音功能障碍,发音功能障碍与切牙关系及舌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8.
儿童骨性Ⅲ类错He早期颅面形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析华 《口腔正畸学》2002,9(3):135-136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颌骨前后向不调指数(APDI)与上、下颌骨矢状向的位置关系,以利于骨性安氏Ⅲ类错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测试对象共100例,其中正常成人组20例,正常青少年组20例,骨性安氏Ⅲ类错成人组28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治疗组24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治疗失败组8例。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指标为,腭平面角、面角、AB平面角及APDI值。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正常人群的APDI均值在85°以下,骨性安氏Ⅲ类错APDI均值在90°以上,青少年的各项测量值相对成人小,需行正颌外科的患者,APDI均值超过100°。APDI值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PDI均值超出正常标准值越多,上、下颌骨骨性矢状向畸形就越严重。APDI值是评价骨性安氏Ⅲ类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较为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陈嵘  郭涛  冯雪  丁寅 《口腔医学研究》2011,27(7):612-614
目的:分析西安地区就诊Ⅲ类错黯颅面类型垂直向的构成。对临床制定合理的矫治方案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2003-2008年就诊的Ⅲ类错黯患者的颅面类型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Ⅲ类错胎垂直向的构成。结果:替牙期就诊Ⅲ类患者垂直向主要表现为高角或均角,低角较为少见。在恒牙早期患者及恒牙期患者中垂直向主要表现为均角型(V2),低角型(V3)和高角型(V1)较少见。结论:西安地区就诊Ⅲ类错殆垂直向颅面类型在不同年龄段的构成存在一定差异,但总的来说均角(即垂直向发育正常)仍是各时期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