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2年10月到2005年12月收治的31例的GIST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31例胃肠道间质瘤良性者为11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者18例.[结论]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准确率.治疗以局部切除为主,恶性者应扩大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0月本院58例GIST患者临床资料。【结果]GIST好发胃和小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D117阳性率为94.8%。全组均行手术治疗,54例获完整切除。术后14例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2%、82.4%、72.2%。【结论】GIST的确诊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CD117对诊断有重要作用。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术后辅助伊马替尼治疗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鲁南方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8):1417-1418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肿瘤,属于非上皮性,来源于胃肠道黏膜和黏膜肌层的平滑肌组织。由于临床表现各异、诊断较为困难,往往易误诊,而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本院从2001~2006年共收治22例,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 ,GIST)被认为是一类既不同于典型平滑肌瘤亦不同于雪旺瘤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此类肿瘤在病理诊断 ,尤其是肿瘤的良恶性判断上有时难以定论。为增强认识 ,现结合本组资料作一报告分析。1 资料1 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标本均为来自衢州市人民医院病理科 1984年 1月至 2 0 0 1年 6月的存档切片 ,对发生于消化道的非上皮性肿瘤 35例全部重新审阅 ,按照GIST目前所公认的组织形态特点 ,筛选出胃肠道间质瘤 2 7例。其中男性 14例 ,女性 13例 ,男女…  相似文献   

5.
云峰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5):3013-3014
对我院1996-01~2005-06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21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9例,年龄30~78(平均55.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半个月~3 a,本组诊断均经手术及病理结果证实.  相似文献   

6.
彭浩  李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8):1250-1251
现将我院自 1998年以来收治的 5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s)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3例 ,女 2例。年龄 49~ 76岁 ,平均 5 8岁。 5例均可触及腹部肿块 ,4例有腹痛 ,1例有肠道出血 ,1例表现为不全肠梗阻 ,1例表现为肠穿孔 ,2例伴低热。 5例均经病理确诊。本组 5例手术探察见胃肿物 1例 ,小肠肿物 4例 ;肿物大小约 9cm× 7cm× 6 cm~ 30 cm× 2 0 cm× 10 cm,血运丰富 ,红色 ,形状不规则 ,均与附近脏器紧密粘连。病理示肿瘤出血、坏死、囊性变 ,其中 2例小肠间质瘤继发肠腔窦道形成 ;均未见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 :3例 SMA( ) ,2…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收集18例胃肠道间质肿瘤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常规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病理上,免疫组化检查CD117及CD34抗体多呈阳性。本病多见于胃和小肠,食管罕见,结肠GIST恶性度高。结论:胃肠道间质肿瘤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CD117和CD34联合使用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误诊12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i Tumor,GIST)临床少见,由于症状出现较晚,且缺乏特异性辅助诊断方法,再加上以往对此类肿瘤认识不够,尤其在一些基层医院,往往被误诊为其他类型的肿瘤,误诊率有时高达100%,选择我院2000-2005年收治的误诊为其他肿瘤的胃肠道间质瘤1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32例胃肠道间质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自1983年Mazttr和Clark报道以来,已被人们逐渐认识。但由于形态和结构多样,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不恒定,在诊断中常容易与其它间叶性肿瘤相混淆,尤其在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上更有困难。本对32例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化进行观察分析,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1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近几年来临床和病理医师逐渐认识的起源于胃肠壁Cajal细胞或与Cajal细胞同源的间叶干细胞的肿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现对我院1997~2004年收治的19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3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诊断及免疫组织化学在诊断中的价值以及治疗原则。方法:对1990-2001年经手术治疗的35例GISTs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对GISTs进行光镜观察,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种抗原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35例GISTs占同期消化系统间叶组织源性肿瘤的74.4%(35/47);其中梭形细胞为主者占27例,上皮样细胞为主者4例,两种细胞混合者4例。免疫组化学显示肿瘤组织中抗原标记和表达阳性率Vimentin为100%、CD117为88.5%、CD34 74.1%。结论: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形态学与平滑肌源性肿和神经源性肿瘤难于区别。CD117和CD34等免疫标记物的配合使用可做出正确判断;肿大小、核分裂相、细胞异型性,是诊断良性、交界性和恶性GISTs的主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胃肠道间质瘤(GIST)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特点的认识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胃肠道双对比造影(DC)15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9例,DSA检查2例。结果肿瘤位于胃10例,十二脂肠1例,空肠4例,回肠1例。良性5例,潜在恶性1例,恶性10例。良性直径多<5·0cm,边界清楚,DC主要表现黏膜皱襞受压推移改变,CT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均匀强化,恶性直径多>5·0cm,边缘分叶,DC黏膜皱襞有破坏,表面可见不规则溃疡,CT平扫密度不均匀,瘤体内有多发状和块状低密度区,增强不均匀强化。DSA发现2例小于3·0cm小肠间质瘤,显示血管丰富。病理,肿瘤多为梭形和上皮细胞,CD117( )100%,CD34( )87.5%。结论DC易于发现GIST腔内瘤体,CT定位准确,良恶性判断价值高,DSA显示小体积GIST能我强,GIST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15例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经肛门肿物切除术4例,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5例,经腹直肠前切除术(Dixon术)6例,所有患者最后均经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CD117、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93.3%、73.3%。15例患者获6~72个月的随访,其中2例患者分别术后12、26个月局部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术后口服伊马替尼400mg.d^-1辅助治疗;5例经腹前切除或经肛局部切除患者出现腹腔复发并肝多发转移,其中3例死亡;2例服用伊马替尼治疗后肿瘤缩小,带瘤生存;其余6例患者无复发、转移。结论直肠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分子靶向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伊马替尼对中高危患者的复发、转移的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4.
CYFRA21—1,CA125和LPA联合检测诊断卵巢恶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联检与卵巢恶性肿瘤诊断的关系,提高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率。【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CYFRA21-1和CA125,化学比色法测定LPA,将卵巢恶性肿瘤组的测定结果与正常女性时照组及卵巢良性肿瘤组进行比较。【结果】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YFRA21-1、CA125和血浆LPA水平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女性对照组及卵巢良性肿瘤对照组(P〈0.05);三项标志物组合检测的敏感性和诊断准确性均比单项检测高。【结论】联合检测血清中的CYFRA21—1、CA125和血浆LPA,可显著提高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临床表现、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35例E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6例,女9例;年龄33~78岁,平均56岁。病程5 d~8个月,平均2个月。临床表现主要有腹部不适、腹痛及腹部包块等。均在术前行CT或腹部增强CT等检查发现病灶,其中位于系膜16例,网膜15例,腹膜后4例。35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均由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确诊,肿瘤标本镜下均以梭形细胞为主;极低危险、低危险、中危险、高危险患者分别为0、3、0、32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DOG-1、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酸性钙结合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阳性率分别为91.4%(32/35)、100%(3/3)、71.4%(25/35)、8.6%(3/35)、22.9%(8/35)、0%(0/35)。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9~96个月,平均46个月。8例出现进展,7例病情稳定。结论 EGIST发现时往往体积较大,预后较差,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手段,甲磺酸伊马替尼对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33例腹腔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手术切除率93.9%(31/33),17例行淋巴结清扫,1例见淋巴结转移。瘤体直径为1.5~25.0cm,良性11例,交界性4例,恶性18例。CD117(+)93.8%,CD34(+)76.4%,Vimentin(+)65.3%,SMA(+)45.8%,S-100(+)19.7%,Nestin(+)11.2%,CD117和CD34共同阳性率为56.2%。极低度危险性7例,低度危险性6例,中度危险性14例,高度危险性5例。术后随访率90.9%(30/33),随访6~28个月,12例良性或交界性间质瘤患者无复发和转移,13例恶性患者未进一步行任何治疗,5例高度危险性间质瘤均定期复查:1例坚持服用格列卫,未见复发或转移;1例发生肝转移行射频损毁术;3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肿瘤局部复发伴腹腔转移,经再次手术治疗或(和)口服格列卫等治疗,均存活至今。【结论】腹腔间质瘤无特殊临床表现,术前内镜、B超和cT是主要的辅助检查及鉴别方法;手术切除是间质瘤首选的治疗手段,其预后与恶性潜能分级有关。具有分子靶向治疗的格列卫表现出良好的_疗效,可用于间质瘤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7.
易正湘  贺李毅  郭一清  毛志群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7):1295-1297,1300
【目的】分析早期胃间质瘤(GIST)的16层螺旋CT表现,提高对GIST的早期影像诊断率。【方法】对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径小于5cm的GIST多排螺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肿瘤部位、形态、增强特点与病理诊断对照总结(所有病例均行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和最大密度投影等)。【结果】17例GIST患者中,局限于胃壁1例;向胃腔外生长5例;向胃腔内生长11例。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密度多不均匀,恶性程度较高肿瘤强化不规则,边缘强化更明显。【结论】多排螺旋CT对早期GIST有较高检出率,特别是多排螺旋CT多方位重建图像能更详尽展现病变形态、密度、累及范围及与周围器官关系;动态增强扫描反映肿瘤血供情况和强化规律,对病变定性诊断提供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8.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昊  张帆  赵理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2):2316-2317,2321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联合检测对肺癌及其各病理类型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148例肺癌患者,83例健康对照者,73例肺部良性疾病组,进行CEA、CYFRA21-1、NSE检测,比较单项肿瘤标志物及三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和特异性。【结果】CEA、CYFRA21—1、NSE分别在腺癌、鳞癌、小细胞癌中表达水平最高,其阳性率分别为75.9%、90.3%、85.7%,与其他单项肿瘤标志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三项联合检测阳性率在肺癌及各病理类型中,与单项肿瘤标志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血清CEA、CYFRA211、NSE三项联合检测对诊断肺癌有重要意义,同时对肺癌的病理类型的判断具有实用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