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椎旁间隙阻滞用于开胸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门例单侧开胸手术病人,术前经皮行胸椎旁间隙穿刺置管,注人0.5%布比卡因15ml,观察血压、心率变化,术后间断注人0.5%布比卡因镇痛。结果椎旁间隙阻滞对血压,心率无明显影响,阻滞范围为T3~T8,术后8例病人带管回病房,6例出现切口中度疼痛的时间平均为(7.5±6.2)h,再次椎旁间隙注射0.5%布比卡因15ml后切口疼痛均缓解或完全消失。未出现恶心、呕吐及局麻药中毒症状。结论椎旁间隙阻滞操作简单,术后镇痛完善,不影响隔肌运动,适用于开胸手术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2.
椎旁神经阻滞术(para vertebra lblock,PVB)是将局麻药物注射在椎间孔旁的脊神经附近(椎旁间隙)从而阻滞该侧的运动、感觉和交感神经,达到同侧躯体麻醉效果的一种方法。本文将此方法用于肺叶切除者术后镇痛并与传统的静脉自控镇痛(PCIA)进行比较,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崔英坤 《当代医学》2021,27(26):160-161
目的 探讨在开胸手术术后镇痛中应用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开胸手术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各40例.参照组实施全身麻醉,实验组实施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不同时段的疼痛评分、血压水平、心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镇痛泵按压次数.结果 实验组不同时段疼痛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段两组血压水平、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2/40),低于参照组的25.00%(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75,P=0.012).实验组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开胸手术术后镇痛中应用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显著,在镇痛时间内减少不良反应,保持生命指标稳定.  相似文献   

4.
5.
椎旁间隙阻滞用于开胸术后镇痛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观察椎旁间隙阻滞用于开胸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2例单侧开胸手术病人,术前经皮行胸椎旁间隙穿刺置管,注入0.5%布比卡因15ml,观察血压、心率变化,术后间断注入0.5布比卡因镇痛,结果 椎旁间隙阻滞对血压、心率无明显影响,阻滞范围为T3-T8,术后8例病人带管回病房,6例出现切口中度疼痛的时间平均为(7.5±6.2)h,再次椎旁间隙注射0.5%布比卡因15ml后切口疼痛均缓解或完全消失,未出现恶心、呕吐及局麻药中毒症状,结论 椎旁间隙阻滞操作简单,术后镇痛完善,不影响膈肌运动,适用于开胸手术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胸膜进路持续椎旁阻滞用于单侧胸部术后的镇痛效果和对血压、心率、SpO2的影响。方法:10例单侧剖胸术人,在手术关胸前经壁层胸膜穿刺置一根硬膜外导管于椎旁间隙,待术毕病人清醒后经导管注入局麻药0.2%布比卡因,负荷量10-15ml,1小时后按微量注射泵输注2-4ml/h镇痛。观察用药前、后10、30min、6、24、48、72小时的血压,心率,SpO2变化和镇痛评分。结果:椎旁阻滞术后镇痛效果好,均不需使用镇痛剂止痛,对血压、心率、SpO2无明显影响,无恶心呕吐和局麻药毒性反应。结论:经胸膜进路持续椎旁阻滞操作简单安全,直视下置管定位准确,术后镇痛完善,对机体干扰少,并发症和副作用少,适用于单侧剖胸术后的镇痛。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研究直视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全麻下胸腔镜下肺叶切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叶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组(G组),术毕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PCIA组(U组),手术结束后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术毕启动静脉镇痛泵行PCIA;直视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PCIA组(E组),手术结束关胸前外科医师直视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效果通过测定阻滞范围判断,术毕启动静脉镇痛泵行PCIA。记录完成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和直视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所需时间;记录胸椎旁神经阻滞后各时间点心率(HR)、血压(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术后各时间点静息时VAS评分、咳嗽时VAS评分、感觉神经阻滞节段;记录术后48 h静脉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观察术后Ricker躁动评分、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U组比较,E组完成胸椎旁神经阻滞所需时间明显缩短(P <0.05),而两组感觉神经阻滞节段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更多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观察经胸膜穿刺置管持续椎旁阻滞用于单侧剖胸术后镇痛效果和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60例单侧剖胸术病人根据术后镇痛方法随机平分 3组 :椎旁阻滞 (PVB)组 ,是在术中经壁层胸膜穿刺置一根硬膜外导管于椎旁间隙 ;硬膜外阻滞 (Ep)组 ;PVB0 组是PVB的空白对照。术后病人出现切口中度疼痛时用0 .2 %布比卡因镇痛 ,负荷量 10~ 15ml,持续量 2~ 4ml/hr。观察镇痛前后的疼痛评分、呼吸功能及血压 (SBP ,DBP) ,心率 (HR)和SpO2 变化。结果 :PVB和Ep组镇痛后与镇痛前相比 ,VAS及PrinceHenry疼痛评分降低P <0 .0 1,呼吸通气功能FVC ,FEV1.0改善P <0 .0 1;PVB ,Ep组与PVB0 组相比 ,疼痛评分较低 ,FVC ,FEV1.0较高 ,组间变化P <0 .0 1;各组内SBP ,DBP ,HR和SpO2 均无明显变化P >0 .0 5。结论 :经胸膜穿刺置管行椎旁阻滞操作简单安全、镇痛完善 ,无并发症及毒副作用 ,适用于单侧剖胸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需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两组,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试验组,n=30)和单纯全身麻醉组(对照组,n=30)。试验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行T_(6-7)胸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常规麻醉诱导,两组患者全身麻醉诱导均采用全凭静脉喉罩全身麻醉。手术完成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均采用布托非诺+托烷司琼自控静脉镇痛,若VAS评分超过4分则予以氟比洛芬酯镇痛。分别于术后2 h(T_1)、6 h(T_2)、12 h(T_3)、24 h(T_4)、48 h(T_5)行VAS评分,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h自控静脉(PCIA)泵的按压次数以及氟比洛芬酯的用量,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静态VAS评分及各时间点动态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24 h的PCIA按压次数、氟比洛芬酯用量以及麻醉苏醒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术后镇痛疗效更优,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次基于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在开胸手术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与研究,重点探讨开胸手术患者在手术中采用椎旁神经阻滞后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康复意义.方法 主要采取回顾分析与查阅患者病历资料的统计方法 ,选取行开胸手术的患者40例,根据其所接受神经阻滞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行开胸手术的患者,主要采取的是硬膜外神经阻滞,观察组20例行开胸手术的患者,主要采取的是胸椎旁神经阻滞,两组患者均复合全身麻醉.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在手术中和手术后镇痛期间控制不良反应发生率效果明显,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术后镇痛效果Prince-Henry评分比较上,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效果更优(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应用到开胸手术治疗当中,在术中术后的镇痛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在开胸手术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ASAⅠⅡ级, 全身麻醉下行择期开胸手术患者70例, 随机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 (T组, n=35) 和单纯全身麻醉组 (G组, n=35) .T组患者于全麻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开胸侧切口所在胸椎旁间隙注射0.5%罗哌卡因0.25 m L/kg.所有患者术后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术后6 h、12 h、24 h、48 h的心率 (HR) 、平均动脉压 (MBP) 、吸空气状态下氧饱和度 (SpO2) 值及安静及咳嗽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 和镇痛泵按压总次数、相关并发症, 以及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和首次下床时间.结果 与T组比较, G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时的HR、MBP增高, 安静及咳嗽时VAS评分明显降低 (P<0.05) , 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减少 (P<0.05) ;T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减少, 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及下床时间缩短 (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定位准确, 效果确切, 用于开胸手术患者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 不良反应少, 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是目前开胸手术术后镇痛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生理干扰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在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120例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麻醉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全身麻醉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老年开胸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的应用对患者VA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开胸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药物镇痛,研究组则在常规药物镇痛的基础上进行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对比患者的VAS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和椎旁神经阻滞对VATS患者术后镇痛和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拟择期进行VATS的患者80例,年龄18~80岁,ASA分级Ⅰ~Ⅱ级,体重≥40kg。患者被随机分配到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SPB组,n=40)和椎旁神经阻滞组(PVB组,n=40),分别使用30、20mL 0.375%罗哌卡因进行阻滞。主要观察指标是术后第1天的40项恢复量表(QoR-40)评分,次要观察指标是术后1、6和12h的NRS疼痛评分。同时记录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的使用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ESPB组和PVB组术后第1天的QoR-40量表评分(P=0.829)及术后1、6和12h的NRS疼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55、P=0.423、P=0.426)。两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的使用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也均无明显差异。ESPB组的患者满意度更高(P=0.0033)。结论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加快VATS患者康复和术后镇痛方面与椎旁神经阻滞效果相当。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刘宏宇  孟馥芬  张蕊  孙炤  刘伟新 《新疆医学》2016,(4):393-395,392
目的观察椎旁神经阻滞在开胸手术后急性、慢性疼痛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60例拟行择期开胸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每组30例: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对照组(C组)。P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椎旁神经阻滞,药物:罗哌卡因注射液100 mg~+曲安奈德注射液10 mg~+维生素B12 1mg~+生理盐水至30 ml,注射20 ml。麻醉起效后行全麻诱导。两组患者均使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泵,于手术结束前30 min启动。观察术后48 h的VAS评分、PCA药物消耗量及按压次数、不良反应。电话随访术后2 m,4 m,6 m的VAS评分。结果 1 P组术后48 h内VAS评分均低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组PCA药物消耗量及按压次数均小于C组(P<0.05)。3 C组患者阿片类药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P组(P<0.05)。4P组术后(2 m,4 m,6 m)慢性疼痛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自控镇痛复合椎旁神经阻滞不仅可以改善开胸患者术后2 d内的急性疼痛、而且可以降低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且不增加患者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肋间神经阻滞(ICNB)、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PVB)、硬膜外阻滞(EB)对单孔胸腔镜肺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单孔胸腔镜肺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ICNB组、PVB组和EB组各40例。ICNB组在手术结束前胸腔镜直视下行肋间神经阻滞,PVB组在全麻后行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EB组行硬膜外阻滞,术毕患者采用自控静脉镇痛(PCIA)。比较三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麻醉苏醒时间、气管插管拔除时间及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术后0、1、2、4、8、24和48 h休息和咳嗽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PCIA首次按压时间、术后24 h内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性镇痛次数,以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结果:PVB组和EB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分别为32.7±5.7μg和33.86±2.8μg,少于ICNB组的41.9±3.6μg,麻醉苏醒时间分别为19.0±3.4 min和19.5±4.3 min,短于ICNB组的25.8±4.1 min,气管插管拔除时间分别为23.6±4.2 min和24.6±4.2 min,短于ICNB组的31.2±4.9 min,但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长于ICNB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