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体表心电图定位室性早搏起源已有不少报道,但关于R/S转换在V3导联的左右定位报道较少,文中报道V3转换的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arrhythmia,VA)的体表心电图定位特征,进而指导射频导管消融。方法回顾性分析207例连续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术中经电生理检查及心室造影证实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left ventricle outflow tract,LVOT)或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le outflow tract,RVOT)患者体表心电图特点,胸前导联R/S转换在V3的VA患者75例,包括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8例、特发性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67例,均无器质性心脏病。结果 75例V3转换患者中,22例V2转换晚于窦性心律均起源于RVOT,VA时V2转换晚于窦性心律提示起源于RVOT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告值、阴性预告值分别为100%、32.35%、100%、13.21%。结论 V3转换的流出道VT/PVCs,V2转换晚于窦性心律时提示起源于RVOT的特异性与阳性预告值均高。  相似文献   

2.
李树岩  李淑梅  艾永顺  王杰 《吉林医学》2005,26(12):1306-1307
目的:报道起源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方法:采用起搏标测与激动顺序标测结合的方法对23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频发室性早搏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19例室早起源右室流出道,其中间隔部为13例,游离壁6例;4例室早起源于左室流出道,2例为左冠状动脉窦口内,2例为流出道主动脉瓣下。21例患者消融一次成功,平均放电(4.6±3.3)次。2例患者为二次消融成功。24h动态心电记录术前、术后室早总数为(20846±3288)次/24h和(102±62)次/24h(n=16,P<0.001),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并发症,平均随访(12±4.5)个月。结论:起源心室流出道频发药物治疗无效的室性早搏可选择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3.
Wu XY  Gu HY  Liang ZG  Zhang S  Jiang XR  Wu GM  Qu XF  Li WM  Liu SW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8):2685-2688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和室性早搏(PVC)的临床效果、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方法采用起搏标测、激动标测和非接触标测的方法对105例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男42例,女63例,年龄47±16(12—73)岁。VT27例,PVC78例。结果(1)105例患者中97例成功,8例失败,成功率93.3%。15例复发,复发者再次消融后成功。(2)起源于右室流出道84例,左室流出道21例。其中起源于主动脉瓣上Valsalva左冠窦16例,主动脉瓣下左室流出道心内膜2例,主动脉瓣与二尖瓣环纤维连接处3例。(3)术中出现1例急性心包压塞,2例少量心包积液。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心室流出道的电生理特性及其与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利用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技术,观察豚鼠左心室流出道组织的电活动特性.结果 (1)在32例豚鼠左室流出道组织标本中6例(18.75%)未经电刺激即可记录到自律性电活动,23例(71.88%)在常规电刺激诱导下也可出现自律性电活动.(2)在左心室流出道记录到的动作电位形态呈多样性,可分为3大类①上升支缓慢、幅值小且4相自动去极化明显的自律性慢反应电位,其特征与窦房结慢反应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相似[APA(50.23±13.56)mV,Vmax(10.03±6.32)V/s,VDD(33.36±6.38)mV/s],记录部位为紧靠瓣膜下及流出道光滑部的局部区域;②非自律性慢反应电位,其上升支缓慢、幅值小无4相自动去极化[APA(63.26±17.33)mV,Vmax(18.27±8.33)V/s],分布在慢反应自律细胞的周围及相邻的局部区域;③非自律性快反应电位,其特征与普通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相似[APA(88.32±6.86)mV,Vmax(109.60±8.62)V/s],流出道的大部分组织为此类电位.各类型动作电位的0相去极化速度、幅度及动作电位时程均变异较大.结论心室流出道组织的电生理特性与普通心室肌不同,具有明显的自律性和电生理各向异性,我们认为这可能与临床上起源于流出道的室性心动过速有关,这一观点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室性心动过速提供新的思路,值得临床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5.
鲍智  边容  邱建军  翟顺生  谢雄伟 《广东医学》2012,33(18):2805-2806
目的 探讨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和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的相关性和介入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入选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运动平板试验中明确频发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部分患者伴有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速)共142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106例符合介入指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结果 频发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提示冠心病患者前降支病变,介入治疗对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治疗有效.结论 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为冠心病前降支病变的危险因素,介入治疗可作为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的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左室流出道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室性早搏(室早)的疗效和注意事项。方法:3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速/室早接受常规电生理检查,以激动标测到最早心室激动点并与室速/室早形态一致为消融靶点,左冠状动脉窦内消融者行左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体表心电图能准确预测室速/室早起源于左室流出道;但对于左室流出道室速/室早的起源精确定位(主动脉瓣下或左冠状动脉窦内)无预测作用。3例患者(室速/室早起源于主动脉瓣下1例,左冠状动脉窦内2例)全部消融成功;术后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起源于左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速/室早RFCA治疗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但体表心电图对室速/室早在左室流出道起源精确定位(主动脉瓣下或左冠状动脉窦内)无预测作用。消融靶点的确定可直接采用激动标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频发室性早搏(PVCs)起源分布特点及体表12导联心电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19例接受射频消融手术频发PVC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射频消融术中标测的PVCs起源位置及体表12导联心电图等进行分析.结果 319例患者中,PVCs以起源于右室为主(72.73%),其次为起源于左室(25.39%),其中右室流出道起源者占右室起源者的91.81%,而左室起源部位相对分散,无明显优势起源部位.右室起源者、左室起源者分别以女性(62.50%)、男性(65.43%)居多.不同起源部位PVCs者的体表心电图具有不同特点,主动脉窦起源的PVCs与右室流出道起源PVCs者体表心电图相似.结论 频发PVCs患者中,右室起源多于左室,心外膜及冠状窦口起源的PVCs较少见.不同起源部位PVCs的患者具有不同的体表心电图特点,以主动脉窦起源PVCs与右室流出道起源PVCs的体表心电图最难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频发室性流出道早搏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患者的射频消融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0例患者非持续性室速和频发性室性早搏进行了导管射频消融。男 38例 ,女 2 2例 ,年龄 ( 4 6 2± 7 1 )岁 ,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 ,确定室速和室性早搏的起源部位 ,前者以起搏时与室早QRS波形态完全相同点为消融靶点 ,后者以早搏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结果  60例室早室速与多数起源于心室流出道 ,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QRS呈左束支阻滞形态 ;左室流出道室早室速QRS波均呈右束支阻滞形态。消融即刻成功率 96 6 % ( 5 8/60 )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消融前室早数为( 2 0 4 1 6± 1 891 )次 ,室速 ( 31 4± 73)阵次 ,消融后室早数 ( 1 2 2± 1 40 )次 (P <0 0 0 1 ) ,无室速再发。所有病人无任何并发症。随访 ( 1 9± 6)月未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的 ,复发率为 3 4% ( 2 /5 8) ,随访期间亦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而安全地消除正常心脏单形室早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CARTO系统对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室早(速)行射频消融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30例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患者在CARTO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术.结果 26例患者室早(速)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2例患者室早起源于左冠窦,2例患者室早(速)起源于心大静脉.所有患者均成功消融,随访过程中1例患者复发室早,室早数少于4 000次/24 h.结论经CARTO系统指导下行导管消融流出道起源室早(速)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分析伴有V3导联R/S转换的流出道心动过速成功消融的不同解剖标测途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可以起源于流出道的不同部位,包括左右心室内膜、心外膜、肺动脉和主动脉窦。尽管心电图标准有助于预测起源部位,但是有时候起源灶难于确定,尤其当胸前导联V3有QRS转换时。本试验分析了33例成功消融的流出道心动过速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其中20例为右室流出道(RVOT),13例为其他位置。确定R/S转换,研究成功地导管消融所需的不同解剖途径。总之,所有患者中有19例(58%)在V3导联上发生R/S转换。在这些患者中,11例(58%)RVOT患者成功进行了标…  相似文献   

11.
林加锋  林佳选  季亢挺  李嘉  李继武  陈鹏  杨鹏麟 《浙江医学》2010,32(11):1594-1596,1600
目的探讨起源于主肺动脉干(MSPA)室性早搏(PVCs)/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标测方法及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经肺动脉造影证实起源于MSPA的PVCs/VT患者12例(MSPA组)以及右心室流出道(RVOT)前间隔起源的PVCs/VT患者59例(RVOT组),均采用单导管常规标测技术进行标测、消融。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特征,随访MSPA组患者的疗效。结果MSPA组患者体表心电图具有下壁导联R波振幅高以及胸前导联移形较早(多位于V2~V3)的特点,其有效靶点高电压(8V)可起搏心室,并与自发PVCs/VT的QRS波形12导联完全相同,有效靶点心室电位较PVCs/VT体表心电图QRS波起始点提早(33.91±3.69)ms,10例可记录到远场A、V波,6例可记录到融合或分离的尖峰或碎裂电位。所有消融治疗均成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起源于MSPA的PVCs/VT并非罕见.单导管标测及消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大静脉(GCV)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PVCs)和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4例经GCV标测和消融患者,其中持续及短阵性VT各1例,PVCs2例.经左、右心室流出道(LVOT、RVOT)及二尖瓣环心内膜标测与试消融无效各2例,最后均经GCV标测与消融,并对GCV远端(前室间静脉分支前-二尖瓣环前壁心外膜)及最远端(前室间静脉分支后-LVOT)消融成功者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首次均采用普通温控导管仅1例消融成功,因阻抗太高无法放电失败3例,其中2例再次经三维标测系统EnSite3000-NavX指导下,采用盐水灌注导管标测与消融均成功,1例放弃再次消融,成功率75.00%.经GCV远端及最远端消融成功各1及2例.激动顺序标测有效靶点心内电图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起始点提早(36.00±2.65)ms,可见A波及V波(V>A) 起搏标测的QRS波群与自发PVCs/VT形态12及11导联相同各2例.GCV远端及最远端消融成功者体表12导联心电图特征不同:(1)前者假性"δ"波时间≥75ms而后者<75ms (2)前者V1呈R型无S波群而V4~V6有S波(呈Rs型),后者则相反.结论 部分体表心电图特征符合LVOT或二尖瓣环前壁起源的PVCs/VT,经上述部位标测与消融无效者,应考虑经GCV采用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标测与消融,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经主动脉窦途径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尹志超  杨波 《疑难病杂志》2010,9(6):403-405
目的探讨经主动脉窦途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及消融成功时靶点心电图等心电生理学特征。结果经主动脉窦途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期前收缩8例,室性心动过速3例。心电图特点:Ⅱ、Ⅲ和aVF导联为高大R波,胸导联R波移行较早,V_1导联R/S波振幅比≥30%,V_1导联中r/QRS波时限比≥50%,V_5、V_6导联为高振幅R波、无s波。有效消融靶点心内电图示心室波明显比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30 ms。消融成功10例,放弃消融1例。结论源于主动脉窦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具有相对独特的心内电生理学特征,常规心内膜途径消融困难时可考虑从主动脉窦途径标测消融,明确消融导管与冠状动脉口的关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张武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4):57-58,61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诊断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48例动态心电图检查有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研究组(122例,诊断为冠心病)和对照组(126例,诊断排除冠心病)。比较两组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的频率、类型及QRS波时限。经临床治疗后,再比较治疗前后的上述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更易频发(χ2=21.36,P=0.006),且多为复杂性(χ2=11.42,P=0.015);QRS波时限明显增加(t=2.687,P=0.004)。与治疗前相比,研究组治疗后的室性期前收缩发生频率减少(χ2=10.12,P=0.024),且复杂性也较少(χ2=9.49,P=0.033);QRS波时限明显减少(t=2.165,P=0.038)。结论动态心电图的室性期前收缩可以对冠心病诊断有辅助价值,且能了解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心室颤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92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96例为对照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患者96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血钾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小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心率、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介入治疗成功率(99.0%)明显高于对照组(92.7%),心室颤动发生率(2.1%)明显低于对照组(9.4%),气管插管、心力衰竭、心室颤动、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有效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心室颤动的发生率,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加强心理护理、开通静脉通路、及时补充血钾、有效的心电监护及救治配合是心室颤动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唐士敏 《中外医疗》2014,(33):69-70
目的:评估心电图在判断中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66例。对66例患者进行冠脉造影以诊断出病变相关冠状动脉。根据病变部位将患者分为右冠状动脉(RCA)组患者(n=54)和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组患者(n=12)。对两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RCA组患者的心电图特征为心电图I或aVL的ST段压低,以I导联的 ST段压低≥1 mm诊断为RCA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3%和75.00%以aVL导联的 ST段压低≥1 mm诊断为RCA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03%和83.33%。LCX心电图特征为心电图Ⅲ和Ⅱ导联ST段压高。以心电图ⅡST段压高,于心电图Ⅲ导联为诊断LCX病变指标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为91.66%和88.88%。结论心电图在判断中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诊断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WAM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2月~2013年3月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者88例。通过心电图、心肌酶学标志物及冠脉造影检查确诊,均在入院后1~2周内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 8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Ⅱ、Ⅲ导联ST段抬高≥1mm,且STⅢ/STⅡ〉1,右冠脉病变占62.5%,左回旋支病变占37.5%;而下壁AMI ST段抬高Ⅰ〉aVL、Ⅱ〉Ⅲ提示左回旋支闭塞,其中右冠脉病变占71.6%,左回旋支病变占28.4%。8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冠脉造影结果:36例单纯单支下壁心肌梗死(40.9%),其中右冠脉病变26例(RCA 72.2%),左旋支(LCX)病变10例(27.8%);下壁+正后壁梗死24例((RCA 70.8%);下壁+右心室梗死20例((RCA75%);下壁+前壁梗死8例(LCX 75%)。结论 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体表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闭塞部位明显相关,且梗死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庞新权  郭鑫  李洁 《中原医刊》2009,(12):30-31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心肌梗死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心收缩功能的作用。方法62例心肌梗死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0例。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比较治疗前后各参数的变化。结果PCI治疗后LVED、LAD、LVEDV、LVESV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LVEF和LVFS明显增高(P〈0.01),血运重建时间越早,心功能恢复越好。结论心肌梗死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尽早行PCI治疗,可改善心脏功能,逆转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对126例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情况进行评估,比较心肌各壁导联fQRS波发生率并分析fQRS与冠脉病变范围和罪犯血管的相关性。结果fQRS波在下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前壁和侧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D和非LAD病变、LCX和非LCX病变、RCA及非RCA病变各导联fQRS波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QRS在多支病变患者的发生率与单支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QRS波在心电图下壁导联Ⅱ、Ⅲ和aVF的发生率较高,对冠心病诊断有预测价值。但心电图不同导联的fQRS波不能明确定位罪犯血管病变支和判断冠状动脉病变支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