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席党鹏 《化石》2006,(1):29-31
大家知道,很多海洋生物在生理上与月球或潮汐周期有联系。由于月球与地球的潮汐作用,使得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自转速度变慢,具体表现在每年的天数减少,每个月的天数亦在减少,与此同时,每天的时间却在增加,而这种变化部分反映在古生物的硬质壳体和骨骼的微细构造上。这样,古生物纹层记录可以作为估计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一个依据,我们把这种珊瑚等古代生物化石身上所保留的生物生长节律叫做古生物钟,也叫做化石钟。  相似文献   

3.
Rugosa、Tabulata和Scleractinia是显生宙3个主要的珊瑚化石类群, 它们的中文译名曾繁杂不一, 至今未有一致意见。本文在追溯这些类群(及其同名)译名沿革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它们的出处、准确性和接受度等因素, 提出使用建议。Rugosa应译作目前广泛使用的“皱纹珊瑚”, 而非少见的“皱珊瑚”、“皱壁珊瑚”等, 亦不宜译为意思不对应的“四射珊瑚”(因后者对应的是Tetracoralla、Tetracorallia或Tetraseptata, 均属Rugosa的晚出同名, 已被国际学界长期弃用)。Tabulata应译为由来已久(19世纪末)且影响广泛的“床板珊瑚”, 而非出现较晚(20世纪60年代)、使用相对较少的“横板珊瑚”, 更非鲜为人知的“牀板珊瑚”和“板珊瑚”等。Scleractinia应译作使用早、接受度极高的“石珊瑚”, 而非不常见的“硬珊瑚”。  相似文献   

4.
植物分类学在化石珊瑚藻(珊瑚藻目,红藻门)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最近有人认为将化石藻类的分类归入现生藻类分类单元有利于珊瑚藻作为古环境的标志,便于理解该类群的演化。然而,这样分类可能很难,因为并不是所有现生藻类分类特征都能在化石种中保存下来。Sporolithacea科的钙化部分(独立或者聚集的孢子囊群)的出现,可以把它们与这个类群的另一个现生科Corallinaceae区别开,这个科在生殖窠中产生孢子囊。节片的有无,丝间细胞的联系类型,生殖窠中孢子囊释放的数目都是用来划分Coral1inaceae科的亚科的标准,在化石样品中也可以用合适的条件进行观察。在大多数情况下,对现生珊瑚藻类属的划分特征可以在化石藻类中鉴别出来,但在几种现生珊瑚藻没有钙化的生殖结构或发育特征。因此,它们生殖结构无法与相应的化石藻类进行对比,也不能进行化石藻类的分类。近年来的趋势认为生殖结构和发育特征是对现生珊瑚藻进行分类的优先鉴定标准,然而,某些特征的稳定性在属的划分上仍然存在争论。在许多情况下,现生藻类的分类标准特征都不能在化石中保存,对古生物化石的分类标准的最佳选择是在化石藻类中选择辅助的,并且可以识别的其它鉴定特征,或者应用非正式的比现生藻类代表定义更宽的属名。  相似文献   

5.
系统描述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乾县好畤河、耀县桃曲坡、淳化县铁瓦殿等几个奥陶纪生物礁中的珊瑚化石,包括床板珊瑚6目8属14种,8属分别为Lichenaria, Amsassia, Rhabdotetradium, Syringoporella, Cateni-pora,Yaoxianopora,Plasmoporella,Parastelliporella;皱纹珊瑚1目3属4种,3属分别为Dinophyllum,Ning-nanophyllum,Favistella。其中,Lichenaria,Amsassia和Syringoporella是乾县好畤河中奥陶统生物礁的主要造礁生物;Catenipora,Plasmoporella,Favistella是淳化县铁瓦殿上奥陶统生物礁的主要造礁生物;耀县桃曲坡中奥陶统生物礁只产少数珊瑚。  相似文献   

6.
化石DNA     
化石DNA王英杰(杭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310007)董萍(浙江省化工研究院)化石在生物进化、遗传、形态、分类等许多学科的研究中都具有独特的价值。然而,传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化石材料表面形态的比较分析上,因此进展缓慢。随着技术的改进和思路的拓宽,化...  相似文献   

7.
廖晋雄 《化石》1991,(3):18-19
广东省始兴县位于著名的南雄盆地的西端,自60年代初首次在马市附近找到了晚白垩世恐龙化石以来,有关这方面的发现并未有重要进展。最近几年来,广东省博物馆与始兴县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在始兴县境内调查时,发现了很多成窝的恐龙蛋和其它的恐龙等骨化石,从而引起了中外有关专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9.
10.
澳大利亚泥盆纪皱纹珊瑚生物地层及生物地理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甄勇毅 《古生物学报》1998,37(3):359-379
通过对澳大利亚泥盆纪皱纹珊瑚属级分布的分析,认为泥盆纪珊瑚在该区经历了两大繁盛期,尤以Lochkovian-Emsian最盛,有大量新属产生,内板珊瑚和菲力甫珊瑚科分子要Pragian期开始出现,绳珊瑚科的分子也在Emsian大量出现,这些分子继而通过洋流逐渐扩散到华南及老世界域其他省区。  相似文献   

11.
陈孟莪 《化石》1995,(1):14-15
长江三峡区的宏体生物化石陈孟莪1982年初夏作者和马国干二人为追索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大约距今6亿年前)返回途中,因天热休息在株秭归县(屈原和王昭君的故乡)茅坪区篮陵乡庙河村北边的山坡路边(距三峡大坝约30公里)上的黑色页岩中发现第一块完整的高级藻...  相似文献   

12.
王大锐 《化石》2003,(2):29-31
位于太平洋上的马达加斯加是一个巨大的岛屿 ,离非洲大陆并不太遥远。那是一个令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们都极为感兴趣的神秘之地。岛上的狐猴、变色龙、猴面包树 ,以及各种经历了数百万年地理隔绝而发展起来的奇异生物 ,引来了大批的生物学家。同时 ,岛上遍布的红色岩石与土壤中包藏的 2 .3亿年前的远古生物化石也使得那里成为古生物学家们关注的“热点”地区。难得的化石宝库在马达加斯加的红层中 ,曾陆续发现了大批白色的恐龙与哺乳动物的化石 ,它们的生存时代大约在 2 .3亿年前———那是这两大类动物第一次出现在生物演化阶段的时期。这…  相似文献   

13.
西藏纳木错西岸班戈县新吉乡的早白垩世地层发育,珊瑚化石丰富,经过鉴定、描述、研究,计有白垩纪石珊瑚10属10种(其中有3新种),它们是Axosmilia sp., Cyathophora? sp., Eohydnophora baingoinensis sp. nov.,Epistreptophyllum cf. diatritum Wu, Hydnophora styriaca (Michelin), Ironella giseldonensis Starostina and Krasnov in Krasnov and Starostina,Placophyllia baingoinensissp.nov.,Protethmoscf.discusLiaoandXia,Protochocyathus ?sp.,Stylina namcoensissp.nov.。上述石珊瑚属在欧亚大陆的侏罗、白垩纪地层中都有广泛分布。其中,Cyathophora ? sp.与申扎县果芒错下白垩统所产出的Cyathophora gomangcoensis Liao and Xia比较相似,只是个体直径要...  相似文献   

14.
15.
从生物分类学的研究历史来探讨化石在分类学中地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和思想观念更新的关系。用脊椎动物高级类群关系的变化作例子,说明化石类群在动物系统发育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泥盆纪珊瑚的生物地理及其群落生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卫华 《古生物学报》2000,39(1):126-135
中国泥盆纪可识别出6个珊瑚生物地理区:南天山区、古特提斯区、华南区、华北北缘区、准噶尔-兴安区和保山区。其中,前44个区均处于当时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属于老世界大区;而后2个区则可能分别位于北温带和南温带区域内,不在老世界大区范围内。中国泥盆纪珊瑚群大多数都是生活在温暖浅海近南栅上富氧透光带中的群落,其分异度,丰度和密度各有不同,大致属于海浪底栖生物组合BA3-BA4;但也有的生活在远岸大陆斜坡  相似文献   

17.
植物细胞的硅化化石:植硅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钦华 《化石》1994,(3):30-30
  相似文献   

18.
南莫溪结合带位于老挝北部万象地区,是黎府缝合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开展剖面工作,采集了硅质岩样品进行放射虫化石鉴定,共鉴定出放射虫9属29种,包括中–晚泥盆世放射虫Radiobisphaera rozanovi,Trilonchevetusta和晚泥盆世放射虫Heleniforerobustum,以及晚泥盆世放射虫属种Triloncheminax (Hinde)等。建立了中–晚泥盆世Radiobisphaera rozanovi-Stigmosphaerostylus pusilla组合带、晚泥盆世Trilonche minax延限带和早石炭世Albaillella paradoxa-Archocyrtium riedeli组合带,探讨了南莫溪结合带的构造古地理特征。该成果进一步丰富了老挝北部黎府缝合带的古生物化石组成特征,对研究南莫溪结合带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疑源类是一类不能归入任何已知生物门类的单细胞原生生物的有机质壁囊孢。大多数疑源类可能是海生真核浮游植物的休眠囊孢。有些疑源类可能是沟鞭藻的囊孢 ,但缺乏足够的形态学证据来确认它们的分类位置。有些疑源类已经确认是绿藻 ,但为了便于研究 ,通常仍然将其包括在疑源类中。因此 ,疑源类是一类起源未知的或不确定的异源的、多源的有机壁微体化石集合体。疑源类的大小变异范围可以从 <10 μm到大于 1m m,但大多数种的大小在 15— 80 μm之间。由于疑源类个体小、数量丰富、分异度高 ,分布广 ,因此它们在生物地层对比、古生物地理学、古环境学研究中非常有用。几乎所有地层中都可以找到疑源类 ,但以晚元古代和古生代最为常见。因为疑源类代表元古代、古生代海洋食物链底层的化石记录 ,所以在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化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古盗鸟”是一件从中国走私到美国的人为拼接的化石标本 ,被拼接的化石材料均来自于辽西朝阳近郊的早白垩世九佛堂组。 1 999年 1 1月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Sloan ,NationalGeographic ,1 999,1 96:98~ 1 0 7)将其命名为“辽宁古盗鸟” (“Archaeoraptorliaoningensis”) ,作为一种特征介于恐龙和鸟类之间的新类型而进行了报道。 1 999年 1 2月 ,徐星博士在研究采自辽西的兽脚类恐龙化石时 ,发现确凿证据表明“辽宁古盗鸟”标本是由不同动物骨骼拼凑而成 ,是一个人为的“物种”。 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