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快速血浆反应素(rapid plasma reagin,RPR)高滴度(≥1∶16)的妊娠梅毒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治的RPR高滴度妊娠梅毒患者65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例?其中治疗组给予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对照组给予苄星青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和妊娠结局?结果:随访至治疗后的第12个月时,治疗组中妊娠梅毒患者有26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78.79%;对照组中妊娠梅毒患者有17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53.13%?两组妊娠梅毒痊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均未发生先天梅毒?死胎?低体重儿及新生儿死亡,对照组接受治疗后出现早产1例,妊娠结局无差异? 结论: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RPR高滴度妊娠梅毒效果较单一使用苄星青霉素显著,表现在血清RPR阴转时间缩短,转阴率高?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7):67-69
目的 探讨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治疗梅毒的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分析。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皮肤性病科收治的100例梅毒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苄星青霉素与头孢三嗪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与头孢三嗪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1年后随访RPR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1年后随访RPR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1年后随访,观察组RPR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均较好。结论 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对梅毒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种有效的梅毒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吴志芬 《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0(10):931-931,933
目的探讨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以及其与血清学变化的关系。方法61例早期梅毒采用苄星青霉素进行治疗,及不同时期血清学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苄星青霉素能使早期梅毒患者硬下疳和皮损在一个月内消退,RPR滴度在18个月内全部转阴。结论早期梅毒(一期及二期)尽可能早期治疗,苄星青霉素剂量要足,使早期梅毒患者力争达到临床及血清学都治愈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一步了解早期梅毒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对42例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一期梅毒11例,二期梅毒18例,早期潜伏梅毒13例,RPR、TPHA检查均阳性。患者经治疗后皮疹消退,苄星青霉素治疗者RPR 1年均转阴。结论:多数一、二期梅毒都有典型皮疹,长效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早期潜伏梅毒是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对梅毒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76例梅毒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苄星青霉素治疗,研究组予以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治疗。两组均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血清快速等离子体(Rapid plasma reagin,RPR)转阴率、平均转阴时间、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血清RPR转阴率较高,平均转阴时间较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研究组为94.74%(36/38)高于对照组的73.68%(2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42%(7/38),与对照组的13.16%(5/3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梅毒患者联合采用苄星青霉素、头孢三嗪治疗,可提高血清RPR转阴率,效果较为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探讨苄星青霉素对妊娠合并梅毒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2年6月在该院血清学检查确诊为妊娠期梅毒的孕妇60例,分为孕期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在孕期使用苄星青霉素进行抗梅毒治疗1~2个疗程,对照组患者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以及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孕妇在使用苄星青霉素后,妊娠结局比对照组好。相比较对照组而言,治疗组分娩出正常新生儿的例数要多,且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概率要低,流产和死胎的发生率也比较低。两组之间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合并梅毒的患者在孕期使用苄星青霉素进行治疗后,有效地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和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概率,是一种对于妊娠期梅毒的有效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头孢曲松钠继苄星青霉素对早期梅毒治疗的价值.方法:72例出现的早期梅毒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6例,以头孢曲松钠1.0g静滴,1次/日×14天,休药两周后,继以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注每周×3;对照组以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注每周×3.治疗后第3、6个月均复查RPR.以RPR转阴为痊愈;RPR下降≥2个滴度有效;RPR下降不到2个滴度无效;出现临床复发或RPR上升2个滴度,均视为复发.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痊愈34例,有效2例,痊愈率94.44%;对照组痊愈26例,有效7例,痊愈率69.4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808,P<0.05).结论:头孢曲松钠继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疗效显著,血清固定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安力 《吉林医学》2013,(27):5615-5615
目的:观察对比早期梅毒的患者在使用头孢曲松钠与苄星青霉素治疗后的疗效情况。方法:回顾分析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调查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使用苄星青霉素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头孢曲松钠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明显,复查两组患者的RPR滴度,在治疗后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16例转阴,2例RPR滴度下降,有效率为90%,对照组患者6例转阴,7例RPR滴度下降,有效率为65%;对比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曲松钠在治疗早期梅毒的患者时,疗效较为可观,不良反应小,比之苄星青霉素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 ,以及其与血清学变化的关系。方法  6 1例早期梅毒采用苄星青霉素进行治疗 ,及不同时期血清学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苄星青霉素能使早期梅毒患者硬下疳和皮损在一个月内消退 ,RPR滴度在 18个月内全部转阴。结论 早期梅毒 (一期及二期 )尽可能早期治疗 ,苄星青霉素剂量要足 ,使早期梅毒患者力争达到临床及血清学都治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观察苄星青霉素与水剂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方法:44例患者接受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注,每周1次,其3次,38例接受水剂青霉素80万U肌注,每日4次,共15天。结果:一年后苄星青霉素治疗组RPR阴转率90.9%,水剂青霉素组为86.6%(P>0.05)。结论:水剂青霉素是治疗早期梅毒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拉西地平对兔颈总动脉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表达的影响。方法:球囊拉伤+高脂饮食6周建立动物模型,将3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五组:Control组、M0del组、Laci—L组、Laci—H组和Atovas组。6周后检测血脂水平。计算左侧颈总动脉新生内膜面积(SI)与中膜面积(SM)之比(SI/SM),病理形态学观察颈总动脉组织学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颈总动脉血管壁LOX-l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左侧颈总动脉球囊拉伤+高脂饮食成功建立了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在Model组中,血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升高;SI/SM比值明显增大,颈总动脉血管壁LOX-lmRNA与蛋白水平表达增强;Laci—L组和Laci—H组血脂无明显降低,但是,SI/SM、LOX-lmRNA和蛋白水平较Model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拉西地平减少内膜LOX-1表达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潜伏期妊娠梅毒168例临床及母婴传播干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潜伏期妊娠梅毒的临床预后及不同驱梅治疗时机胎传梅毒的发生.方法:总结168例潜伏期妊娠的梅毒妊娠不良结局,根据驱梅治疗时机分为早、中孕治疗组和晚孕、未治疗组,比较两组先天梅毒的发生.结果:168例患者中,宫外孕20例(11.9%),自然流产10例(5.95%),死胎死产5例(2.98%),人工流产或引产13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梅毒治疗以及梅毒TRUST滴度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太原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妊娠梅毒患者共82例,其中26例终止妊娠,8例失访,48例完成随访。①根据结束妊娠前是否行抗梅毒治疗,将48例妊娠梅毒患者分为治疗组25例和未治疗组23例,记录各组妊娠结局情况。②将48例妊娠梅毒患者分成TRUST滴度≤1∶4和TRUST滴度1∶4两组,TRUST滴度≤1∶4组患者29例,TRUST滴度1∶4组患者19例,统计各组妊娠结局。结果:治疗组发生新生儿先天梅毒6例(24.00%),无流产,死胎和死产,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24.00%(6/25);未治疗组流产2例(8.70%),死胎1例(4.35%),死产1例(4.35%),新生儿先天梅毒12例(52.17%),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达69.57%(16/23)。未治疗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TRUST滴度≤1∶4组的患者7例(24.14%)产生不良妊娠结局,TRUST滴度1∶4组的患者14例(73.68%)产生不良妊娠结局,滴度高的妊娠梅毒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显著高于滴度低的妊娠梅毒患者。结论:梅毒孕妇抗梅毒治疗可预防新生儿先天梅毒,并能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妊娠梅毒TRUST滴度的检测有助于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若妊娠梅毒TRUST滴度较高,宜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梅毒抗体阳性待产妇及其新生儿的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为新生儿梅毒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131例梅毒抗体阳性的待产妇及其新生儿使用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试验和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TPPA)试验进行检测,比较母婴RPR的滴度。结果:131例梅毒抗体阳性的待产妇RPR滴度阳性88例,阴性43例;131例新生儿RPR滴度阳性48例,阴性83例。母婴梅毒滴度等级相关系数为0.857,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梅毒抗体阳性的待产妇RPR滴度越高,新生儿RPR滴度阳性率也越高。临床上对梅毒抗体阳性的产妇应联合检测母婴的RPR和TPPA试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疑似梅毒儿童的临床检测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为儿童梅毒临床诊断提供充分全面的检测诊断信息,为临床治疗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徐州市儿童医院2010年4月~2012年12月门诊及住院141例0~3岁所有疑似梅毒儿童的血液标本进行分组,其中婴儿组(0~<1岁)119例和幼儿组(1~3岁)22例;并且分别进行了以下检测: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RPR)、胶体金实验(SYP)、酶联免疫梅毒抗体检测(ELISA)、凝集法(TPPA)实验.所得数据进行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用4种检测方法对血液标本进行梅毒抗体检测,ELISA阳性率(96.45%)最高,RPR阳性率(46.10%)最低;SYP法阳性率(77.30%)和TPPA法阳性率(85.11%)高于RPR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36,P=0.000);SYP和TPPA法阳性率低于ELIS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76,P=0.000):ELISA假阳性最高(78例),TPPA无假阳性,新生儿的假阳性明显高于幼儿组(P<0.05).结论 用ELISA方法对新生儿梅毒检测的假阳性率较高,大部分都是溶血引起.RPR方法在新生儿疑似梅毒中敏感性较低;SYP适合急诊;TPPA可以用作梅毒确诊实验;几种方法在儿童梅毒检测中要配合使用,综合判断,不要以一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判断感染与否.初次检测小儿梅毒的阳性标本要经过一定时间定期复查然后确诊.  相似文献   

16.
梁西岚 《河北医学》2011,17(6):785-787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是否行抗梅毒治疗,将113例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分为全疗程治疗组(64例)和未治疗组(49例),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围生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足月分娩率90.62%,而未治疗组仅为69.39%(P〈0.01);治疗组早产及死胎的发生率分别为4.69%及4.69%,明显低于未治疗组20.41%及10.20%(P〈0.01);治疗组分娩的正常新生儿者占76.56%,而未治疗组仅占16.93%(P〈0.01)。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妇及早、规范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妊娠结局和围生儿预后,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及先天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45529例孕产妇妊娠期梅毒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福建省妊娠期梅毒发病率及其对围产儿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7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纳入调查对象,均在知情同意下进行快速血浆反应素(RPR)筛查,凡RPR阳性者进一步检测RPR滴度,同时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以确诊。对确诊为妊娠期梅毒孕妇进行跟踪调查直至分娩。并对每个确诊为妊娠期梅毒的孕妇进行产前问卷调查,对其所生新生儿填一份随访表。结果共有调查对象49575例,其中接受RPR筛查孕产妇45529例,查出RPR阳性并经TPHA确诊的妊娠期梅毒847例,其中已分娩772例,妊娠期梅毒发病率为1.70%(772/45529);绝大多数为潜伏梅毒;其围产儿死亡率为59.74‰、低体重发生率8.05%、早产率7.40%,均明显高于同期分娩非妊娠期梅毒之围产儿以上各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围产儿预后与孕母RPR滴度有关,孕母RPR滴度〈1∶8与滴度≥1∶8的比较,滴度高对围产儿的影响大,预后差,围产儿死亡率、早产率、低出生体重发生率高,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福建省妊娠期梅毒发病率逐年升高,绝大多数为潜伏梅毒;其围产儿死亡率、早产率、出生低体重发生率均高于非妊娠期梅毒之围产儿的以上各率;围产儿预后与孕母RPR滴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梅毒相关检测阳性患者的分布,分析梅毒易感人群所在,为预防和治疗梅毒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3年进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ssay,TPPA)及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ing card test of plasma regain,RPR)联合检测的标本中,578例TPPA阳性标本按照年龄、性别、就诊类型、科室的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二者联合检测为双阳性的患者根据RPR检测的滴度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78例TPPA阳性患者中,男性295例(51.0%),女性283例(49.0%),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诊490例(84.8%),住院88例(15.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主要分布在21~40岁,但血清学反应阳性检出率以≤20岁区间最高,为92.6%,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科室主要分布在皮肤科门诊.联合检测双阳性患者437例(符合率75.6%).按照RPR检测滴度分布从1∶1至1∶128不等,患者人数随滴度升高而减少.结论 梅毒感染人群主要分布于中青年,也存在一定比例的梅毒患儿以及老年患者.就诊类型以门诊居多,尤其是皮肤科门诊.阳性确诊病例分布以低滴度患者较为集中.对以上易感人群加强梅毒预防知识教育,进行及时有效的追踪检测对控制梅毒的大范围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梅毒血浆反应素快速试验(RPR)检测梅毒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对3681例待检者、113例梅毒患者、100例正常人进行RPR与TPPA联合检测和分析.结果:3681例待检者中,共检测出RPR阳性66例,阳性率为1.79%,TPPA阳性79例,阳性率为2.15%.113例梅毒患者中,共检测出RPR阳性86例,阳性率为76.1%,TPPA阳性113例,阳性率为100%.100例健康体检者RPR和TPPA结果均为阴性.结论:TPPA和RPR都是快速有效的梅毒检测方法,但确诊必须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0.
尹虹  苏卫东 《浙江医学》2010,32(6):856-857
目的 研究梅毒孕妇的抗梅毒治疗与先天性梅毒患儿病情及预后间的关系,以提高先天性梅毒患儿的治疗水平并改善预后.方法 65例先天性梅毒新生儿按照孕期是否接受正规抗梅毒治疗分为正规抗梅毒治疗组(A组)及未接受治疗或治疗不正规组(B组),比较两组患儿的器官受累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 A组中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1),A组器官受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治愈好转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梅毒孕妇的抗梅毒治疗能减轻先天性梅毒患儿的病情、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