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葡聚糖硫酸钠致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方法 给小鼠自由饮用5%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7d后,改为蒸馏水自由饮用10d,如此进行4个循环,每天观察症状。在第1个循环和第4个循环后剖杀小鼠,取出整段结肠行实体显微镜观察及切片组织学研究。结果 所观察的症状,实体显微镜像,组织学病理改变均与人类溃疡性结肠炎类似。结论 此模型制作方法简便,重复性良好,可应用于多种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
复合法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建立一种类似人类溃疡性结肠炎(UC)特点的动物模型,将60只封闭群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造模,每组20只,A组应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和乙酸复合法,B组单纯应用DNCB,C组单纯应用乙酸,对3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病程:A组大于16周,B组2周,C组8周;免疫学反应:造模前及造模完成后1周CD4+CD29+细胞A组为5.01±2.01%,11.17±2.18%,P<0.01;B组为4.96±1.87%,10.98±2.87%,P<0.01;C组为4.93±1.96%,5.06±2.03%,P>0.05;病理学改变:3种方法均可产生粘膜溃疡、炎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等UC组织学特征;症状:3种方法均可造成大鼠腹泻、粘法血便等UC症状。结论:复合法大鼠UC模型既克服了DNCB病程短、自愈性强的缺点,也克服了乙酸法不具有免疫反应模型特征的缺点,又同时保留了二者症状、组织学改变与人类UC相似的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新的UC模型。  相似文献   

3.
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与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实验用鼠肠道的正常菌丛-鼠大肠杆菌免疫大鼠,定期检查便潜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循环免疫复合物含量和结肠的病理改变。结果证明,大鼠经4次免疫后,在结肠中可以形成溃疡,同时看到便潜血阳性,免疫复合物含量增加,淋巴细胞转化率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种理想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造模方法。方法:健康SD大鼠120只,随机均分为4组,第1、第2组分别在实验第1、第10、第17、第30天用灭活大肠杆菌菌株悬浊液注射于大鼠足底、腹部、背部皮下及腹腔内,第4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替代,实验第31天第1、第3组用5%乙酸灌肠。每日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每周称重并检测大鼠大便隐血。分别于灌肠后第1、第2、第3周时每组随机处死10只大鼠,比较各组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病理学改变、血清中白介素-6(IL-6)的变化、结肠黏膜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结果:第1周时第1、第3组大鼠的DAI值、结肠组织学评分、血清中IL-6水平、结肠黏膜内TNF-α的表达积分明显高于第2、第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周时第1组糜烂、溃疡等依然呈典型表现,第3组溃疡开始自愈,伴有瘢痕形成,第1、第3组DAI值、结肠组织学评分高于第2、第4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周时第1组结肠黏膜仍有溃疡及慢性炎症性改变,第1与第2、第3、第4组的DAI值、结肠组织学评分、结肠黏膜内TNF-α的表达积分、血清中IL-6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基本自愈,与第2、第4组大鼠的DAI值、结肠组织学评分、结肠黏膜内TNF-α的表达积分、血清中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杆菌加乙酸复合法建立的模型,病变更类似人类UC,持续时间长,是较理想的UC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及其病理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方法将24只小白鼠雌雄各半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用典型UC患者肠道分泌物,稀释后灌肠、喂鼠,观察鼠TNF-α变化及肠道的病理切片和电镜组织学变化.结果12只实验鼠均在d 2出现活动量下降,体重减轻,食量减少.解剖后肉眼见肠粘膜充血、水肿、溃疡.光镜、电镜可见粘膜腺体肿胀,上皮细胞破坏,淋巴细胞浸润;TNF-α实验鼠平均为20.46 pg/ml;对照鼠平均为5.51 pg/ml.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从整个模型中我们观察到,此方法简单,时间短,重复性好,给UC更深入研究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7.
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与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用鼠肠道的正常菌丛-鼠大肠杆菌免疫大鼠,定期检查便潜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循环免疫复合物含量和结肠的病理改变。结果证明,大鼠经4次免疫后,在结肠中可以形成溃疡,同时看到便潜血阳性,免疫复合物含量增加,淋巴细胞转化率下降。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种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因素共同参与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治疗进展缓慢且缺乏特异性,其发病率在中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UC发病率明显高于CD,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目前尚缺乏类似人类UC的动物模型,因此UC的动物模型对于研究其病因、发病机制、疾病发展规律,确定诊断和治疗手段以及新药的开发和研究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几年UC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方法 给小鼠自由饮用5%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7d后,改为蒸馏水自由饮用10d,如此进行4个循环,每天观察症状。在第1个循环和第4个循环后剖杀小鼠,取出整段结肠行实体显微镜观察及切片组织学研究。结果 所观察的症状、实体显微镜像、组织学病理改变均与人类溃疡性结肠炎类似。结论 此模型制作方法简便,重复性良好,可应用于多种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葡聚糖硫酸钠致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平  董蕾  罗金燕  马卉  管海涛  商鹤玲 《医学争鸣》2005,26(19):1738-1740
目的: 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 方法: 给SD大鼠饮用40 g/L DSS溶液7 d,然后改正常饮水10 d. 每日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 于实验8,13和18 d分别处死4~5只,行组织学大体评分、组织病理评分及透射电镜观察. 计算盲肠、回盲部至肛门段结肠、胸腺、脾脏质量指数并测直肠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 结果:大鼠饮用40 g/L的DSS 7 d均出现腹泻、隐血试验阳性. 可见炎症主要累及黏膜和黏膜下层,部分表面上皮脱落,上皮内杯状细胞减少,隐窝破坏,浸润的炎症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伴有MPO升高[(8.84±3.67) nkat/g vs (127.19±27.84) nkat/g, P<0.01]及脾脏增大[(3.45±1.00) mg/g vs (5.07±1.31) mg/g, P<0.05]. 停药后症状及结肠病变逐渐恢复, MPO活性显著降低(P<0.05). 结论:此模型病理改变类似人UC.  相似文献   

11.
二硝基苯磺酸诱导的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由2,4-二硝基苯磺酸(D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动物模型.方法:用18%的DNBS乙醇溶液0.25ml灌肠,在Wistar大鼠上建立UC模型.结果:DNBS/乙醇灌肠后,实验鼠出现血性腹泻,持续2~3天,而粘液性腹泻持续时间长达21天.结肠病理表现为充血、水肿、局限于粘膜内的溃疡、杯状细胞排空、隐窝脓肿等.结论:DNBS/乙醇诱导的鼠UC模型类似于人UC,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毒性小、价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两种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比较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与免疫复合法介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动物模型的效果.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免疫复合法(Ⅰ组)、TNBS/乙醇(Ⅱ组)、乙醇对照(Ⅲ组)和生理盐水对照(Ⅳ组).Ⅰ组先间隔2周给予兔肠黏膜制备的抗原乳化液(含抗原8 mg)免疫2次.4组均于禁食24h后用0.65ml不同液体灌肠:Ⅰ、Ⅱ组均为100mg TNBS/kg 50%~醇;Ⅲ组为50%乙醇;Ⅳ组为生理盐水.造模后第1、21d,第8周、12周处死大鼠,观察大体病灶及光镜下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Ⅰ、Ⅱ组均出现糜烂、溃疡等典型UC结肠病变,Ⅰ组还伴有末段回肠病变;Ⅰ组的病变可维持8周,Ⅱ组病变3周后趋向愈合.Ⅲ组病变仅黏膜充血水肿和少量糜烂或浅表溃疡,第21d痊愈.Ⅳ组未见组织损伤.结论:免疫复合法重复性好,病变更类似人UC,持续时间长,是较理想的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中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D-二聚体的水平及分析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抗凝血离心后分离血浆存放-30℃冰箱待测。UC的疾病活动度、内镜分级分别用Truelove-Witts、Truelove标准评分。结果活动性UC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63. 3% (19 /30)升高。活动性全结肠炎的D-二聚体水平更高(0. 79 ±0. 13mg/l, p<0. 01)。不同疾病活动度、内镜分级无差异,P>0. 05。结论UC的D-二聚体水平升高提示治疗时应考虑预防微血栓形成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手术治疗时机。方法总结52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及生化资料,分析不同病变程度之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结果经内科治疗后转入外科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2例,32例行结肠切除术,20例保守治疗缓解后9例复发,其小4例手术治疗。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血清类粘蛋白初始值显著较高,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初始值较低,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应及早考虑某种方式的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吴琼  郭蒙  叶华  朱宇珍  郑学宝 《海南医学》2013,24(19):2880-2883
在化学诱导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模型中,氧化偶氮甲烷(Azoxymethane,AOM)/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可以大大缩短结肠炎诱导癌变的时间,重现人类结直肠癌隐窝病灶-腺瘤-腺癌发展顺序.由于AOM/DSS模型重现率高,以及简单的造模方法,已成为化学预防研究的典型造模方法.本文从AOM/DSS动物模型、炎症相关性癌症及结直肠癌中AOM/DSS模型的应用、结直肠癌组织学三个方面对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志波 《河北医学》2004,10(8):675-676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对11例病例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作了前瞻性对照研究,使用的是敏感性高,准确性好的单克隆抗体-ABC法。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病例组的外周血CD3、CD4、CD8细胞亚群的百分数和CD4/CD8的比值均显著降低。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免疫调节细胞的失衡,可能与其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7.
林秀英  张啸 《浙江医学》2006,28(6):432-434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改变及其与症状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导单囊肛门直肠功能测定仪,检测25例UC患者及12例正常人肛门括约肌压力、直肠感觉阈值及肛门直肠抑制反射并进行比较。结果 UC活动期患者肛门括约肌静息压、收缩压、松弛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直肠初始感觉阈值、排便阈值、疼痛阈值、肛门直肠抑制反射最小充气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UC缓解期患者,临床症状持续存在者直肠初始感觉阈值、排便阈值、疼痛阈值、肛门直肠抑制反射最小充气量仍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临床症状消失者,上述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 UC患者在炎症活动期存在肠道感觉过敏,且感觉过敏在缓解期仍可持续存在,是部分患者症状难以缓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美沙拉嗪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以柳氮磺胺吡啶(SASP)片对照,观察美沙拉嗪钠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设计进行临床试验.试验组43例病人口服美沙拉秦1 g,3次/d;对照组43例病人口服SASP1 g,4次/d.疗程8周.结果:试验组43例病人8周后近期治愈16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6.47%(37/43);对照组43例病人(包括42例完成病例和1例因无效脱落病例)8周后近期治愈13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2.09%(31/43).试验组43例溃疡性结肠炎病人有6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95%;对照组43例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包括42例完成病例和1例有不良反应的脱落病例),有12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91%.两组的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与SASP相似,但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9.
葡聚糖硫酸钠致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溃疡性结肠炎(UC),病变主要以溃疡为主且局限于结肠黏膜,临床表现多为腹痛腹泻和黏液血便的炎性肠病(IBD).目前,葡聚糖硫酸钠结肠炎模型作为一种较普遍、更类似于人类溃疡性结肠炎表现的模型之一,受到很多研究者的推崇.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造模方法相对而言操作较为方便,损伤也易于复制,而且其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更加接近人类溃疡性结肠炎实际表现,并且可以通过选择恰当的给药浓度、时间及药品相对分子量或含硫量,甚至动物种系来实现可控制的模型制造.  相似文献   

20.
王哲  张爱国等 《吉林医学》2001,22(4):219-220
目的 :研究乙状结肠镜下直接给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U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用随机对照方法对 12 4例溃疡性直肠乙状结肠炎患者分为治疗组 6 4例与对照组 6 0例 ,治疗组给予乙状结肠直视下给药 ,对照组给予局部灌肠治疗 ,疗程 4周。观察临床症状、结肠镜下组织学炎症及疾病活动指数 (DAI)和改善情况。结果 :两种治疗方法症状改善率分别为 87 5 0 %和6 8 33% (P <0 0 5 ) ;结肠镜下炎症改善率分别为 82 81%和 6 5 0 0 % (P <0 0 5 ) ;组织学改善率分别为 85 75 %和 6 1 6 7% (P <0 0 5 ) ;两组的DAI均有明显下降 ,无严重副作用。结论 :乙状结肠镜直视下给药为一有效、简便、安全的治疗溃疡性直肠乙状结肠炎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