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水平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HC—BPPV)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HC—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及Barbecue翻滚法耳石复位治疗的疗效。结果 27例HC—BPPV患者眩晕发作具有短暂性、变位性、潜伏期、无疲劳性的特点,平卧侧头时21例见水平向下性眼震,6例为水平向上性眼震。给予Barbecue翻滚法耳石复位治疗后,水平向下性眼震患者症状全部消失,水平向上性眼震患者症状未缓解。结论 根据临床特点和平卧侧头试验可确诊HC—BPPV,水平向下性眼震与半规管耳石症相关,水平向上性眼震与壶腹嵴帽耳石症相关,Barbecue翻滚法对出现水平向下性眼震的HC—BPPV有特效。  相似文献   

2.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发作原因有多种,是一种外周性眩晕,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占眩晕症的1/3左右[1].笔者2008-01~2009-12利用手法复位及药物治疗118例BPPV患者,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表现为头部位置变化所引起的短暂性、发作性眩晕和眼球震颤。BP-PV的发病机理有嵴顶石学说和管石学说。BPPV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频率与所累及的半规管及结石碎片的位置有关。不同类型的BPPV可以通过观察体位诱发试验中出现的眼球震颤特点来诊断。BPPV可在保守治疗时自行缓解。管石复位法能将结石碎片从半规管转移到前庭,从而快速消除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变位试验诊断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及耳石手法复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BPPV患者的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全面病史采集,行变位试验(Roll试验和Dix-hallpike试验)判定BPPV的类型及侧别,对后半规管BPPV(PC-BPPV)患者采用Epley手法复位,对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管石症患者采用Barbecue翻滚法复位,对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症患者采用Gufoni疗法、Casani解脱法和Barbecue翻滚法复位。结果:随访3周时治愈42例(84%),有效49例(98%),无效1例(2%),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根据典型病史及变位试验可判断BPPV的类型及侧别。手法复位治疗BPPV效果显著、简便、安全,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于1921年由Barmy首次提出,Dix和Hallpike随后详细描述了其特征。BPPV虽为最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眩晕,年发病率为64/10万,但由于对其认识相对滞后,而眩晕者常常根据自己对本病的认识而就诊于神经内科、耳鼻咽喉科、骨科和急诊科等不同科室,一直未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因此得不到正确诊断和处理。在我国,BPPV常常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Meniere病、颈椎病或其他眩晕。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采用Dix.Hallpike等诱发试验来诊断,Epley、Semont或Barbecue等手法复位技术治疗并常常获得戏剧性的治疗效果,人们对BPPV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使整个眩晕群体诊疗水平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半规管所致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发生率,及不同复位手法治疗的疗效,探讨其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6月间在我院住院的184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复位手法(Epley法、Barbecue翻滚法、Semont摆动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184例患者中单半规管受累141例(76.63%),复位有效136例(96.45%);多半规管受累43例(23.37%),复位有效37例(86.04%)。总有效率94.02%。Epley手法复位有效率92.76%、Barbecue翻滚法复位有效率85.93%、Semont摆动法复位有效率95.35%。复发率3.26%,复位>2次103例。结论 BPPV患者中单半规管受累最常见;手法复位是BPPV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半规管定位及复位手法的选择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用耳石手法复位、前庭习服训练及药物均可治疗。本研究观察耳石手法复位、前庭习服训练和单纯药物治疗对BPPV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系2010年1月~2011年5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病程<14 d的BPPV患者163例,均符合BPPV诊断标准[1]。  相似文献   

8.
颗粒复位手法治疗36例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颗粒复位手法 (PRM)对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 从2 0 0 3年 1~ 12月 ,对 36例后半规管BPPV进行PRM治疗。结果 经 1次PRM治疗后 ,2 8例症状消失 ,首次治疗成功率为 77 8% ,其中病程在 1周内的 18例患者有 16例症状消失。 4例经 2次PRM治疗 ,2例经 3次PRM治疗后症状也消失 ,总治疗成功率为 94 4 %。 2例无效者行Semont锻炼 ,症状缓解 ,随访至今 ,3例复发 ,复发率 8 8% ,复发者再行PRM治疗仍有效。结论 PRM治疗后半规管BPPV安全有效 ,凡诊断明确均应给予PRM治疗。  相似文献   

9.
不同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特征性表现为头部位置变化所诱发的短暂性眩晕和眼震。依据耳石沉积部位的不同,BPPV分为不同的临床类型,后半规管性BPPV(PSC-BPPV)是最常见的类型,各型之间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略有差异。美国神经病学会于2008年对关于BPPV的文献进行回顾,以循证医学为基础,评价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解决了治疗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中发作性症状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对我院18年来100例多发性硬化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具有发作性症状的MS患者根据其临床特点分类,分析影像学、电生理特点,总结其异同点。结果 多发性硬化中发作性症状的发生率27%,临床表现不一,其中以痛性强直发作占37.0%、Lhermitte症占44.4%、发作性感觉异常占44.4%、癫痫占37.0%最为常见,其发病机制近似相同。结论 MS发作症状共同点:突发突止,刻板重复,历时短暂;予抗癫痫药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1.
Epley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6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治疗方法和影响因素。方法对2009-01~2009-07诊断的60例BPPV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60例患者通过常规耳科检查和Dix-Hallpike诱发实验确诊,病程3个月~22年,Epley法治疗后2~4周复诊。结果Epley法治疗38例治愈,52例有效,8例无效。结论Epley法治疗BPPV效果良好,临床医生应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耳石复位法的疗效.方法 应用Epley手法、Barbecue翻滚法和Semont手法对110例BPPV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110例患者经上述手法复位治疗后眩晕症状均完全消失或改善,治愈率94.5% ,总有效率100%,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手法复位治疗BPPV患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能有效的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其方法简单、易行且费用低,可以在临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中发作性症状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5例具有发作性症状的MS患者根据不同临床特点分类,分析影像学、电生理特点,总结其异同点.结果 多发性硬化中发作性症状的发生率、临床表现不一,其中以痛性强直发作、发作性感觉异常、Lhermitte征和癫最为常见.结论 MS发作症状共同点为突发突止,刻板重复,时间短暂,可能的发病机制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损害,使神经纤维间的冲动发生横向扩散所致,卡马西平等抗癫药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4.
偏头痛性眩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眩晕的终身患病率约7.4%,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临床发现有部分反复发作性眩晕的患者不能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Menière病、后循环缺血等常见疾病来解释,根据病史却提示与偏头痛存在联系,并对偏头痛性治疗有一定反应.  相似文献   

15.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年发病率约64/10万,其中80%-90%为后半规管BPPV(PCBPPV),药物治疗效果较差.2008年6月-2009年10月我科对53例PC-BPPV患者进行Epley复位法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方法 分析4例PK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均属散发性,发作年龄8-15岁,由运动触发发作性随意运动障碍,发作时间短,10-30秒钟,不伴意识障碍,对苯妥因钠,卡马西平治疗有效。结论 本病诊断不难,但需与继发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发作性非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发作性睡眠时运动障碍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因特定头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是最常见的位置性眩晕,约占位置性眩晕患者的90%.BPPV可能涉及到各个半规管,但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最常见[1].耳石复位法是治疗PC-BPPV的主要方法.现将我科2012-04-2013-02耳石复位法治疗68例PC-BPPV患者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交替性偏瘫(AHC)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3例AH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儿的临床特征为生后18个月内起病.反复发作、时间不等的交替性偏瘫,伴有眼位异常,肌张力异常,舞蹈样徐动动作,植物神经机能紊乱和智力障碍;睡眠可缓解。结论本病的主要特征为生后18个月内起病的发作性交替性偏瘫,伴有锥体外系症状及智能障碍,Flunarizine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9.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附7例临床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临床特点,以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7例PK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14岁,男性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由突然起始动作诱发的发作性姿势性肌张力障碍,单侧受累多见,发作时间不超过2min,发作时意识清楚,口服卡马西平片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本病的诊断依靠对其临床特点的认识,卡马西平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起病急骤,与头位改变有密切关系,持续时间一般为数秒至数10s,是中老年人眩晕最常见的原因,其中后半规管BPPV占90.1%。但此症常常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甚至椎动脉供血不足,有86%的BPPV日常生活受到影响,但只有8%的BPPV得到有效的治疗[1]。为此我们采用Epley耳石复位法结合心理干预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进行治疗,并分析其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